- 相关推荐
风中的乡村
风中的乡村,风是乡村的灵魂,以下是风中的乡村美文,请往下阅读:
风中的乡村【1】
我喜欢乡村的风。
小时候,我常常在野外追逐着风。
我看不见风,我会追逐着风中的叶片,叶片慢慢飘落,我再把叶片抛向空中,继续追着跑,我想找到风的老窝。
我曾趴在起身的麦垄根部,在密不透风的麦垄中,我竟然看到了风,她们在枯黄的长叶子上打秋千。
常年在风中疯,虚弱的我就成了一个疯孩子,感到自己的身子变轻了,小脚丫变快了,快变成风了。
乡村有很多风。
那些暴雨风,大春风,老北风,莫名其妙的狂风,都是从乡村路过的。
那些风好似要去远方干一件天大的事情,她们鸣叫着,推搡着,从村庄经过,再也没有回来。
但一些瘦小的风却掉队了,她们成了乡村的住户,在村庄游荡,东喊西叫。
实际上即使那些大风把风全部带走,乡村也从来不缺自己的风。
乡村是生命的家园,而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也在生长着自己的风。
当一棵小树长出雄伟,即使空气中没有一丝风,树叶也会在自己的风中不停地抖动。
树的风,叶的风,河的风,鸟的风,无数的风混合一起,就构成了乡村的生态与灵性。
尽管我不知道风的家在哪里,住在什么地方,想干什么,但在我的感觉中,她却与我一样调皮、好动、任性,我在野外玩耍的时候,一个无形的孩子也在玩耍,她就是我的朋友。
在风的陪伴中,我一个人的野外不再孤单。
我已经离不开风了。
有时候风却给我开了个玩笑,她们突然消失了,没有人影,没有鸟叫,没有响动,我亮在沉闷的空阔中,感到四周都是窥视的眼睛,我沉陷在莫名的恐惧里。
再没有一点动静,我就要奔跑回家了。
但风却是与我捉迷藏,她们突然窜出,呼啦啦一声喊叫,草飞枝摇。
我们又玩耍了起来。
不知是为什么,小时候我对风是那样留恋,以至于晚上躺在床上,只要还没有睡着,我就会静心地听着风的一举一动,我家的老黄狗打着呼噜,老狸猫在床下偷偷摸摸,走走停停,但我听得最多的却是外面的风,她们有的好似很匆忙,“呼呼”地掠过树梢,有的不慌不忙,踩着屋檐,又慢慢翻过了房脊,有的则在窗棂上没完没了地玩耍……听着听着,便随着某一股风慢慢地飘向原野,飘进了童年的梦境,我也突然明白,风原来是不睡觉的。
我总感到,乡村的草草木木与人是相通的,但都没有人与风亲近。
眼睛耳朵里的世界虽然生动,但总有着距离,而风却与人皮肤贴着皮肤,心灵贴着心灵。
不管是柔润的春风,凉爽的夏风,冷硬的秋风,刺骨的冬风,还是平时无处不在的微风,都会通过皮肤形成一种全新的感觉。
也许皮肤是风的知音,毛孔是灵魂的耳朵,能听懂风说些什么。
乡村一年四季都刮着风,但在闷热的夏天,在阴郁的秋天,阴云也会把村庄上边的那片空间闷在里边,让大树的叶子动弹不得,让鸟展不开翅膀,让时间睁不开眼睛,空气变得黏糊糊、湿漉漉的,人们就会感到身子裹了一层东西,特别烦躁难受。
其实这是风太多了,是风在空间挤得挪不动身子了。
而一旦一股小风找到风的路径,无数的风就会夺路狂奔,大风突起,占领整个乡村。
乡村一刻也离不开风。
花朵在风中绽放,麦子在风中扬花,枝叶摆动着生长,树干晃动着长根。
没有风草木什么也干不了。
乡村是个生命的花园,但那只是一幅凝固的山水画。
是不是行走的生活也会凝固?但在风中,这幅画才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劳累让人呆板,重复让心笨重,但阵阵清风吹过,扫去了呆板与笨重。
我总认为站在春天的高风里,在春风里沐浴,是人生最为愉悦的事情;在夏日的小河里洗去劳顿,然后站在河边,任风猛吹,吹得汗毛乱炸,吹得体内清凉透明,生命才会轻灵。
在风的日子里,乡里人是很少谈论风的,但却对风心领神会,在风与皮肤的每次遭遇中,都不仅仅是一次凉热的感受,他们感觉到的是岁月的行走,时间的沧桑。
一位夜晚睡在床上的老人,嗅嗅微风中的槐花味道,就知道麦子再有几天成熟了;一位庄稼汉,从夏天热风中那一丝难以察觉的凉中,就知道了立秋的大致时间。
乡村在煎熬着人们的耐性,在青翠中等待着熟黄,大地上的背影总是在缓慢地移动,而时光却一刻不停,乡村在日子中一天天变老,一点点落在时间后面,而风一路呼喊,推着村庄向前。
微风轻拂,大风狂催,草木疏落,留下了风的形状,那就是美的形状。
风吹去了腐朽,吹去了陈旧的往事,吹去了多余的想法,唯有活着的生活。
村里人常说,“天是风悬,人是气悬”。
没有风天就掉下来了,没有气人就没有了。
人就是一股风,生命在呼吸间轮回。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风,强劲的风,微弱的风,扭劲的风,断气的风,臭烘烘的风,香喷喷的风。
一个人想做事的时候,身上的风就生起来了,走路也就有劲了;一个人坚定向前,就会一路顺风;如果一个人散了劲,风就息了,就像旱了的庄稼。
童年带着春风,春暖花开,青年是夏风,风风火火,中年是秋风,强硬有力,老年是微风,风不够了,彻夜摇着蒲扇。
风是乡村的灵魂。
人是一股风。
在乡下做客【2】
我的一位老同学出嫁,婆家在一偏远的乡下。
应她之邀,我和朋友小王兴冲冲前往乡下吃喜酒。
这是户颇殷实的农家,宽敞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门上是红艳艳的对联,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精致的“鸳鸯戏水”,一派喜气。
宽敞的堂屋里摆放了四张大方桌,几十位客人站着、坐着,大声谈笑。
主人把我们领到一张桌前,让我们入座,这一桌全是女客,已有几位坐下了,还剩下几个空坐位。
旁边,几位妇女正互相推让:“姨娘,你坐一席吧。”“舅妈大些,该她坐一席。”“不!不!还是姑奶奶您坐,您辈分最高。”她们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先落坐。
我站得不耐烦了,心想:“都坐下不就得了,老推让什么?”便和小王率先在空位上坐下。
岂料,刚一坐下,那些女人们全都望着我俩,掩饰不住一脸的惊诧。
“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暗忖着,望望小王,莫名其妙;而小王也正莫名其妙地望着我。
菜端上来了,无非是鸡鸭鱼肉。
都是堆尖的一大碗、一大碗往桌上端。
我坐了半天车,又走了好长的路,早已饥肠辘辘,主人一声请吃令下,我立马将筷子伸向爱吃的鱼,正要吃,桌下有人踢我,一抬头,小王正冲我眨眼呢。
我疑惑地四下一瞧,见那些女客们个个正襟危坐,筷子规规矩矩放在桌上,全都怪怪地看着我,有两个甚至在暗笑。
“糟了,准又做错什么了。”我意识到不妙,连忙讪讪地放下筷子。
幸好主人及时笑着解围:“吃菜,吃菜,大家别客气,都吃呀!”又领先挟起一筷菜来,那些女客们这才纷纷拿起了筷子。
“唉,看来这酒席上还有不少规矩呢。”我暗暗想道,“可得学乖点罗。”于是我瞟看桌上客人们一举一动,她们挟菜,我也挟,她们放筷,我也马上放下筷来。
这顿饭吃得浑身紧张。
坐在回去的三轮车上,说起酒席上的种种“怪事”,旁边的一位乡下老汉插言了:“听两位姑娘说的,恐怕你们是头一回到乡下做客吧?你们城里姑娘不懂乡下人吃酒席的规矩,当然不自在、不习惯啦!”“什么规矩?”“规矩多呢,先说座位吧,酒席上分一席、二席、三席……最尊贵、最重要的客人才坐一席,所以上桌子时,一般要谦让一番,不轻易坐到一席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坐错了席。
“酒席开始后,主人不动筷,客人就不能先动筷;桌上其他菜都能吃,唯独鱼是不能吃的,要留着,这是求个年年有余(鱼)的意思……”听了老人一番话,我才明白了酒桌上那些妇女为什么满脸惊讶了。
有了这一次乡下做客的经历,才知道:原来做客也不是件惬意的事。
乡下人固然热情好客,可有规矩太多,实在叫人不能尽兴了。
我爱家乡的小河【3】
我的家乡在团风县宋墙,家乡的秀丽山水和淳朴的乡民时时进入我的梦境,特别是那环村的小河,如玉带般,它不仅是小村庄的一道风景,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
初春,我们来到小河边放风筝。
迎着微风,我和小伙伴们跑着,笑着,风筝飘起来了,飞得更高。
河面上一群群可爱的小鸭嬉戏着,它们有时拍着翅膀,有时把头伸进河里喝水。
河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
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开放的花朵给小河编了个长长的带子。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
水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河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河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盛夏,小河便成了我们的乐园。
每天下午,我们来到小河边,挽起裤脚捉小鱼,我和小鱼捉迷藏。
轻轻地靠近,猛地一扑,机灵的小鱼逃走了,水花溅湿了我的衣服,脸上、头发上都是水珠。
游戏仍然继续,我看准一条小鱼儿,用力抓住,哈哈!终于捉到了。
我又捉到几只小虾。
金秋,河水是金色的。
河两边是一片田野,金黄金黄的稻谷成熟了了,倒映在小河水里,农民伯伯收着稻谷,脸上堆满了灿烂的微笑。
寒冬,小河没有往日的喧哗和吵闹,安静极了,河面上结满了一层的冰。
我怕那些小鱼儿、小虾们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我和小伙伴们去比赛砸冰,我们搬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河面,看谁砸得远,砸的窟窿大,虽然很寒冷,但我们的心里热乎乎的。
我爱家乡,更爱带给我换乐的家乡的小河,希望小河永远都那么清澈,那么碧绿!
【风中的乡村】相关文章:
在风中作文04-15
在风中飘荡征文12-05
风中的树作文01-13
答案在风中飘荡征文12-05
答案在风中飘荡作文02-01
[精品]在风中作文14篇12-31
风中的亲情初三作文10-09
有关答案在风中飘荡征文11-12
在风中飘荡征文7篇12-07
大班《风中之叶》的教案与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