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

时间:2022-10-26 07:03:46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

  食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大多数而言,怕仅仅只是入口之食,饱腹之物罢了!从快餐店点个餐,匆匆数口下腹,便忙其余之事去了。而食物中的美,却是越少有人体会得到了。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小学课文描写北大荒的一句话。

  我总记得,扒开草丛后的水泡子,波光粼粼的竟是挤挨着的鱼。

  这时候仅仅用手,便能拾满一篮子的鱼。

  鱼、袍子、野鸡,这都是食物,而仅仅是棒打,瓢舀这些获取食物的过程,便能给予我们十足的美感。

  当然上述的鱼、袍子是自然直接给予我们的恩赐,真正食物的获取还是得依靠我们辛勤的劳动。

  在都匀工作的日子里,常远远看见带着斗笠的农人,在百米余高的半山腰耕种劳作。

  山是种满着李子树,桃树的。

  那时真是花开时节,白的李红的桃,把整个山粉成一片桃李满天下。

  想象一下身在其中的味道吧。

  清晨时分,在微凉清新的空气中,从家中荷锄走来,沿途满是青山绿水,桃红李白。

  于桃花树下,在黑色的泥土中挥动锄头,翻开的泥土里泛着特有的清香,与花香混合在一起,虽累,却人心旷神怡。

  当汗水已滴落在泥土中足够,背靠着桃花树坐下,看着远方玉带蜿蜒、青山巍峨,听着风声鸟鸣,闻着泥土与花香。

  这难道不是一种绝佳的美的享受吗?且在不久之后金灿的八月,当稻谷满了仓,果实盈了筐。

  收获的喜悦与满足,这又是一层美的享受。

  当然真正的耕种劳作是没有文字这般的诗情画意的。

  但与我们的单调乏味工作相比,在土地里耕种劳作,怕是要美了十二分罢!

  当获得了食材,虽然食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生吃,但绝大多数,还得经过厨师的一双妙手来蒸煮炸炒之。

  美食的品尝固然是一种美,但从食材到美食的过程,也是有着另一种美的。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菜也相应的品种繁多。

  假若你精力无限,简直可以每天做菜不重样,每天的厨房生活都是新奇而快乐的。

  中国菜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厨艺的多样。

  单从小麦这一主食,细磨成粉,加水揉和成面团。

  揉和好的面团已极富劲道而延展性。

  拉,可以把小团面拉成细而长的面条,技艺高超的拉面大师甚至能拉出数百万条。

  包,掐一小段面团压扁,把肉菜包裹其中,便成了一个个包子饺子。

  压圆便是饼,砌方就是馒头。

  然后用水煮、蒸汽,有油炸,用火烤。

  一样样美食便新鲜出炉了。

  武艺有十八种,而厨艺怕是一百零八中也远远不止。

  无论是身处其中制作美食,或是置身事外观赏过程,都是美的。

  现在很多人把厨师看出一份三流的职业,连圣人孔子都有过君子远庖厨的警语。

  但学过生物学的都知道,人之所以能成猿人进化成人,吃熟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第一个用火烤熟食物的,不就是厨师吗!而作为一个依赖食物存活的人,当真应该掌握几门厨艺!当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当中的成就感实在无与伦比。

  当美食制作完成,剩下的任务便是吃了。

  美食讲究个色香味俱全。

  而怎样才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了?用昂贵稀有的食材,通过大师精湛的厨艺精心制作,由这所成就的食物当然色香味俱全。

  但美味便只能这般定义?我觉不然。

  当我们获取了食材,在这食材中,实则已包含了阳光、泥土、绿水,甚至鸟鸣花香等一切有关于自然的因素,以及农人辛勤的劳动成分。

  每一种食材都是不同的,每一种都有其独到的自然风味。

  我们的厨师,只要把食材本身的美体现了出来,这便是美味的。

  在味道中,还有一种尤为特别的存在,那是有关记忆的。

  那是有关于家乡,有关于母亲的,有关于一切美好的东西。

  当游子的味蕾一旦接触到这种味道,所得的感动将胜过人间一切山珍海味。

  美食有着这般的美,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我们对食物的美越见漠视了。

  其中的缘由,分工是根本。

  当分工出现在人类社会,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但从此让绝大多数人与自然隔绝开来。

  我们离开了土地,阳光,清风,绿水,花鸟树木,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狭小的车间或办公室,每天进行单一重复的劳作,获取生活的资本。

  因分工,我们脱离了自然,再无法感受到土地阳光花鸟树木的自然之美,而对食物蕴含的自然之美无视。

  因分工,我们脱离了土地,从此失去了与食物获取之间的直接联系,不再珍惜每一颗蔬菜粮食。

  因分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厨房,无法在体会到美食制作中的期待,完成后的成就。

  因分工,我们每日行色匆匆,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食物,也吝啬十分钟去细细品尝。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美食是与生活是等同的。

  我们对与美食的漠视,恰如我们对生活美的淡忘。

  社会已至此,要求其再返回过去,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之事。

  从现在起,亲近自然,热爱每一刻粮食与蔬菜。

  热爱美食,热爱生活吧!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鱼藏剑和酿菜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绝对离不开请客吃饭。

  最早将请客吃饭作为“革命手段”的,当数春秋战国时代吴国的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为美女西施亡国的吴王夫差的老爹。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死后却没有传位给公子光,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

  这让公子光大为不满。

  吴王僚深知公子光对自己的不满,自然处处严加防范,没有给公子光任何机会。

  然而,防范再严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公子光也非等闲之人,很快就瞧出了一个大破绽——这破绽就出在僚的馋嘴上。

  僚是一个爱吃的人,他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炙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烤鱼。

  抓住吴王僚的馋嘴这个破绽的,是伍子胥和专诸。

  当伍子胥得知公子光有意刺杀吴王僚,就找到了自己的哥们儿专诸,将其推荐给公子光,并出主意说:让专诸到太湖找太和公学炙鱼,以做美食的名义寻机接近吴王僚。

  三个月后,专诸学成归来,见时机成熟,公子光就请吴王僚到家中赴宴,并以“我这里的炙鱼比太和公做的还好吃”相诱,贪吃的吴王僚听了难免直咽口水,虽然知道其中可能有诈,为了吃鱼居然还真去赴宴了。

  赴宴时,吴王僚做了充分的防范工作:从王宫到公子光家的途中布满了卫士,宴会上所有人均不能携带兵器等危险物品,连上菜的人也要脱光了外衣,只穿内衣半裸着跪地而行,上菜时也得在两名卫士的监视陪伴下提供服务。

  即便如此,吴王僚还是不放心,身边还站着两名持长铍的卫士,随时防范有人行刺。

  宴至高潮,眼看炙鱼就要上桌,此时,公子光借口腿疼离开了。

  就在这个当口,炙鱼的香味儿已经弥漫到厅里,撩拨得吴王僚口水直流,一时也顾不上怀疑公子光的异常行为。

  这时,只见专诸光着膀子,跪地而行,一步一步把炙鱼送到僚面前。

  就在僚俯下身子闻香味的时候,专诸突然从鱼腹里抽出一把剑直刺向吴王僚的胸口。

  几乎是与此同时,僚的两个卫士手中的铍也插向了专诸的两肋。

  僚应声倒下,专诸也一命呜呼,公子光的卫士趁乱全部冲上去消灭了僚的卫兵。

  公子光成功夺取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抛开王位争夺、朝代更迭的政治因素不谈,吴王僚能为一道炙鱼丧命丢位,足见这道菜的魅力之大。

  单就这道菜本身来说,做法也是非常考究。

  吴王僚那个时候吃的炙鱼是白鱼做的,这种鱼生活在太湖边上,肉质肥美,鲜嫩异常。

  炙鱼的做法是先用盐、姜、葱、酒等调料将鱼腌制一两个小时,然后在鱼身上裹上猪网油,再将鲜猪肉、笋和蘑菇剁细后,做成馅装在鱼腹里,然后用木炭烤。

  这样烤出来的鱼肉中有一种木炭的清香在其中,远比现在常用的电烤鱼味道好。

  鱼藏剑所依托的这一特殊菜式,不仅改变了吴王僚和公子光,伍子胥、专诸等人的命运,其做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美食家们,特别是塞馅这一方法,直接启发了后世酿菜的形成。

  如今,这种塞馅的方式已经是中华美食中常用的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豆腐箱子,其实就是酿菜的一种,是把豆腐切成小箱子或者三角形(中间掏空),把肉馅塞在里面然后拿来做菜。

  鱼藏剑从春秋战国传承到现在,更多是使用鳜鱼,因而这道菜又叫作叉烧鳜鱼,在苏州一带仍然很流行。

  其做法和古时还是很相像,只不过现在还在所塞的馅料里加了火腿。

  另外,炙烤的方式也更多了,除了炭火,有的会把调料撒在鱼身上直接在锅里煎,但就这道菜而言,还是炭烤的鱼味道最好。

  受鱼藏剑的影响,到了秦汉时期还发展了一道菜,叫作胡炮肉。

  这胡炮肉的做法是:选用一岁大的羊,将羊肉剁碎,加调料腌制,然后将羊肚的里面翻出来洗干净,把馅塞在羊肚里面,再用针缝好,不用炭火烤,而是找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挖一个坑,在坑里烧一堆柴火,木柴烧尽之后土会发热,这个时候再将羊肚埋进坑里,再在土上面烧一把火,如此上下加热,一堆柴烧完之后,把羊肚取出来切成片上桌,味道也是非常鲜美。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创新过一道酿菜,叫作老蚌怀珠,其具体做法是:用香料将煮熟的雀蛋剥壳后装入鳜鱼腹中,将鳜鱼煎成深黄色,再加调料烧制而成。

  食用时“轻启鱼腹”,则明珠“灿然在目”。

  我曾经创造过一道文化菜,也是受到鱼藏剑的启示。

  这道菜名叫哲学鱼,就是在大鱼里面酿一只小鱼,小鱼里面又酿一只虾,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之意,而整道菜上桌后再被人吃掉,也正体现了一种生存的哲学。

  具体做法是:大鱼用鲤鱼,小鱼用鲫鱼,虾用基围虾,把虾剖成两半,但别断开,酿一些五花肉馅在虾里面,再一起塞进鲫鱼肚里;鲫鱼的做法是先拿来煎一下,然后和另外一些调料一起酿在大鲤鱼肚子里,然后用火烤熟。

  说到鱼藏剑,在四川雅安还真有一种鱼的身上藏了一把“剑”。

  话说雅鱼和雅女、雅雨并称为“雅安三雅”,在雅鱼的脊背紧挨头部处,有一块骨头和剑的形状很像。

  而当地的人喜欢在吃完雅鱼之后将这把小“剑”抽出来,拿回去放在家里作为辟邪的吉祥物。

  世界之大,当真是无奇不有。

  现在,这种雅鱼已经穿越过雅雨,从雅安游到了北京天下盐的餐桌上。

  吃完鱼后,服务员会把这小小的“辟邪宝剑”从鱼头中抽出,再装进精美的小礼盒中送给客人。

  怎么样,一番用心是不是够风雅?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魂牵梦绕的好滋味

  人的口味,受家庭影响最甚,特别是小时候父母喜爱的美食,常常成为你此后的念想,令你终生难忘。

  在猪还未被大量饲养前,所有内脏都是被视为珍品的,那时还未被抗生素污染的猪肝,甚至是被当作补品看待的。

  记得每当父亲熬夜通宵写稿,隔天早晨母亲便会为他煮一碗佐以姜丝、小白菜的猪肝汤补元气,那汤是如此诱人,常让我忍不住在一旁看。

  母亲总会分一小碗汤给我,碗里虽只有青绿的小白菜,但那份香气已够我解馋了。

  这份记忆让我长大后,对猪肝、小白菜完全无法抗拒。

  不管是热炒、煮汤,小白菜永远是青蔬中的首选,至于猪肝或卤或煮也是诱人异常,即便它是堪虑的食材,仍令我好难不动箸。

  这全拜儿时记忆所赐。

  自小常听父亲说起属于他的乡愁滋味,醋熘鸡子儿加些姜末可解想吃螃蟹的瘾(顶好让蛋白蛋黄分明些,再保持些稀嫩,就完全是大闸蟹的风味了),腌渍后的胡萝卜炒鸡丝则别有一番风味,香椿拌豆腐也是家常美味。

  最让父亲念兹在兹的是荠菜,从小听父亲形容它的好滋味,直至回到老家才终于明白它令人魂牵梦绕的理由,以鸡子儿香煎最能显出它的鲜美,那是一种难以形容、会让人上瘾的滋味。

  回得台湾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才终于搞懂,此仙株产期忒短,晚冬初春时节才看得到它的芳踪。

  我曾试着在自家院子撒种,培育了几年总不成气候,收集半天只够炒一盘鸡蛋;后来把眼光向外放,才发现它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贫瘠的马路边、公园的草丛里;至此,开车分心得很,但也因此找着了许多荠菜群聚地,竟然足够包起饺子来,只是遗憾已无法和父亲分享这份奢侈。

  童年的端午,母亲包的是标准客家粽,蒸熟的糯米拌以炒香的虾米,以及切成丁的香菇、猪肉、豆干、萝卜干,再包进粽叶中蒸透,相对于别人家大块肉还加了咸蛋黄的粽子,这客家粽还真有些寒酸。

  而父亲包的粽子更是简洁明了,除了圆糯米什么都没有,煮到透烂蘸白糖吃,唯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它那造型,呈长圆锥形,被父亲命名为“胜利女神飞弹”。

  但等到长大,大鱼大肉吃怕了,才发现客家粽的香是其他门派的粽子无法比拟的,至于父亲的白粽子,更是愈年长愈能品出它的清香隽永,单纯的糯米香、粽叶香,佐以绵密的白糖,是足以让人翘首巴望一整年的。

  有次去芬兰,一下飞机便听闻,早到的几位记者已在四处寻找中国餐馆,被我狠狠嘲笑了一番——中国人总是如此,好不容易出国,不好好享受异国美食,却只想回到自家厨房取暖。

  不想,才吃了两天的培根、火腿、面包、沙拉,我的脾胃也犯起了思乡病;还好有先见之明,带了几包泡面,晚上回旅馆,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下肚,真是南面王不换。

  待到第六天,终于自打嘴巴地跟着那些记者朋友,觅得一中餐馆,打开菜单,吓死人的贵,但一行六人包括我在内谁也没抱怨,全员埋头大吃,盘盘见底,约莫把人家的饭锅也给清空了。

【最优美的美食游记散文】相关文章: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10-26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通用17篇)11-14

中国最优美的散文10-26

最优美的女性散文10-26

最优美的田园散文10-26

最优美的散文句子10-26

最优美的抒情散文10-26

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人生短篇10-26

关于雪的最优美散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