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风筝的诗歌散文

时间:2022-10-26 03:56:10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风筝的诗歌散文

  春风日暖,天清地明,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放风筝了。

关于风筝的诗歌散文

  风筝【1】

  我把你比作风筝。

  我紧紧牵住线的这头,你在那头,我在这头。

  我用一根无形的线穿起日月,串起春秋,默默的遥望,静静的守侯。

  迷失了多少夜色 又沉醉了几多眼眸。

  从早到晚,从春到秋。

  那头的你尽管飞的那么高,却仿佛近在咫尺,

  飘的那么遥远,却仿佛就在眼前。

  我站在柔柔的风中遥望翘首。

  盼望风停了的时候,

  我能把手中的线轻轻往怀中拉拽,渴盼你能永远陪伴在我的左右。

  好让我感受那份久违的依恋。

  于是我飘零的心孤立在苍穹下,倔强的在盼,

  盼望风停的那天,我们会在最美丽的季节相遇……

  于是我孤傲的眼神充满的渴望和期盼!

  为的是能看清你的双眼,能倾听你的声音,能感受你的气息。

  终于,风停了,我双手轻轻的牵扯着那丝满载希望的风筝,

  风筝无声的慢慢向我靠拢,又走近!

  而且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尽管飘过的云把雨洒在那张渴望和欣喜的脸上,

  可是我依然坚定的望着,望着那渐渐走近的风筝,

  相信它很快到来,很快……

  就要回来了!风筝上那美丽的春燕的图案依稀可见,

  我迫不及待的张开双臂……

  然而一阵风吹来,风筝却在我欣喜和激动的定望中,

  毫不犹豫的落在一棵高耸如云的白杨树上,

  而且线缠得紧紧的,牢牢的定在那里。

  我牵着那根无形的银线无能为力,眼巴巴看着,虽垂手可及却望而生叹!

  我----那个风中的女人脖子酸痛着,心中波澜着,

  此时,云无情的把雨洒在我的眼里,涩涩得,酸酸得。

  心彻底凉下来,怀抱着那跟细细的线怔在风中和雨中……

  风是凉的,雨是冰的,心是酸的,泪是苦的。

  我心中的风筝啊,盼望你那么久,你怎么就毫不犹豫的落在那棵树上了呢?为什么永远离我那么远,那么远?

  那段无形的距离,象一道彩虹把你我划在两旁!

  真盼一阵风吹来,把你吹到我的身边,

  可我知道那是奢望和梦想,因为线把树绕得那么紧,那么紧!

  我只能牵着我手中那根银线盼望着,渴望着……

  我始终紧紧抓住那丝不起作用的银线,不肯撒手,因为那头是你。

  风筝,思绪飘飞【2】

  遗留在黄土高原上的记忆有点凌乱,就像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丝线,需要仔细分辨,才能找到一条模糊的主线。

  我想我是一个善于分辨的人,总喜欢在生活这条蜿蜒小道上走走停停,回过头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走过的生命历程,竟无端生出些许感慨。

  心中的那根弦触动以后,思绪就如潮水般涌来。

  很多人曾经告诫我,二十几岁的年纪不应该有如此深沉的心境,我又何尝不知。

  我想,我终归是一个悲观的人,很难感受生活之中的阳光。

  又或许,一路走来的艰辛早已老化一个少年的心,我把所有的是与非都归于生活。

  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比喻,我深思于此。

  或许,人在大地上行走的时候存在着某一种象征,象征生命力的生生不息和人生永无止境的修行。

  生活本身就是一段修行的历程,唯一离不了的,或许只有脚下的泥土和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执着。

  每个人像一盏高飞在长空中的风筝,飞得再高,飞得再远,终究还是逃不脱那根牵引它的主线,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逃脱呢?如果没有那根主线的牵引,风筝岂不是要变成无根之物,就像飘渺不定的云彩一般,失去厚重的色彩。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根由,是长生天牢牢攥在手里的恒定系数。

  我用风筝隐喻人生,何尝不是出自生活的磨难,这或多或少与小时候的一段回忆有关。

  我不知道是因了何种缘由,谈起回忆的时候心里总是有说不完的酸楚,某些特定的画面瞬间构成一幅静态的水墨画,根深蒂固。

  照理说时间过了这么长,某些事物应该有巨大的变化。

  对此,我却不以为然,至少我的回忆就是如此。

  比如,小时候熟悉的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依旧是那个模样。

  父亲脸上的沧桑,母亲手里的沉重,一成不变。

  在这样的回忆中,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那个破衣烂衫拖鼻涕的孩童,手中捏一把柳树枝制作的简易线轱辘,追逐长空中的风筝。

  我也知道,此时我正在无形中放飞一盏风筝,这个风筝关于父亲、关于乡村,更关于我惨淡而又愉快的童年。

  我小时候喜欢玩风筝,父亲时常借此告诫我。

  他常说:“你看这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多像你们姊妹几个,跃跃欲试,想要挣脱长线的束缚。终有一天,你们会累,会困倦。只要我和你娘还在,你们的根就在。”那时候,我大概还不能理解父亲这句话的高度,总是傻傻地认为,他的意思是说,玩累了就回家吃饭,别让他们漫山遍野地找寻。

  过了这么些年,我开始理解父亲的告诫,回过头已然是长路漫漫。

  这种事想多了不免变得木讷而又多愁,对此我能深刻地认识到。

  所以此刻,我不想叙说太多的情怀,只想追忆一段和风筝有关的岁月。

  可不知,这算不算得上一种逃避。

  那时的日子很清淡,总觉得生活不外乎一日三餐,吃饱了就很踏实。

  山里的孩子好玩,却也没有多少玩物,只能靠自己发掘或是创造。

  我经常把书包里的课本变成天空中飞翔的鹰,或是偷来母亲针线盒里纳鞋底的麻绳,为此挨过不少鞋底子。

  后来,父亲有了新发明,用杀猪用过的废弃塑料做成风筝,用尼龙塑料袋上的细丝线拧成长线,这才撑起了我的整个童年。

  我记得父亲干那事时认真的神情,就像专注读书的秀才,立誓要成就一番功名。

  其实,这也算得上一门手艺,我研究了很多年,终于还是没能做成一只像样的风筝,每次却不得不依仗他人。

  或是父亲,或是其他玩伴。

  可是,要想制作一只漂亮的风筝,还得去找刚子。

  刚子是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可是我并不是太喜欢他,这其中当然有诸多的缘由。

  比如,他在我撒尿的时候偷偷绕到身后,一把撅掉我肥大的裤子;或是怂恿我偷父亲的烟叶,遭父亲的痛打……最要命的是,他在欺负人之后还要贱兮兮地炫耀,而我又打不过他。

  可是话说回来,不喜欢又能怎么样,我总还是和他筋骨不分。

  也许某些人生来就擅长做某些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天赋。

  就像别人老是羡慕老祖母种植的技术,土地中随便插进去一株苗圃,几月后就能长得葱葱郁郁。

  刚子天生就有做风筝的潜能,几张泛黄的报纸,几根老扫帚上抽下来的竹条,被他鼓捣上一阵儿,愣是变成搏击长空的雄鹰。

  我总是在每年风筝上天的季节偷偷拿着父亲仅剩的几根纸烟去贿赂他,目的除了央求他为我做一只风筝外,还有偷师学艺的成分,后来终有所得。

  其实制作风筝的流程也称不上复杂,大概是这样的:竹条在水中泡一段时间后放在烛火上烤,浸过水的竹条变得柔软,经火炙烤更容易塑形。

  当然火候要掌握的恰到好处,不论是火候过大还是过小,都容易折断竹条。

  首先,竹条要做成拱形,那形状类似于窑洞的洞口,竹条两端用线仅仅连扯,这算是“鹰”的头部。

  接下来还需要另外两根竹条,这算是“鹰”的翅膀,做法依旧是两个字——“泡”和“烤”。

  只不过,竹条的弯曲程度要小得多,形状类似于弓箭。

  零件制作完成后,就该组合了,用到的材料当然是丝线。

  操作流程也很简单,大概是将两个翅膀部分绑在拱形头部,要留出部分竹条伸在拱口之外,方便给鹰作尾。

  如此,风筝的骨架算是成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糊纸,纸可以有很多种,彩纸为上,报纸次之,而我最常用的便是书本上撕下来的纸张。

  用浆糊一页页粘起来,依着骨架的轮廓。

  如此,一只简易的“鹰”式风筝算是做成了。

  听起来这样的制作流程人人皆可为。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这也许就是我每次都要央求于人的原因之一。

  一个看似简单事情可能暗含各种复杂的程序,我一直没有搞清其中的缘由。

  后来刚子告诉我,风筝能不能飞起来取决于两点:其一是做翅膀的两根竹条要对称,一般粗细,否则容易造成风筝飞起来后一边倒;其二,用的纸张也要一般厚度,抹浆糊也要注意匀称,要恰到好处。

  真是,简单真不算简单,复杂也不见得复杂。

  阳春三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我在逼仄的乡间小道上奔跑,后面跟着一群灰头土脸的童子军,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风筝。

  这或许就是乡村的好处,吆一嗓子,就能凑齐一个整编连。

  黄土高原上的三月并不见得是阳春,春虽然已经到来,冬却是迟迟不肯离去,往往是刺脸的寒风中还能带点一星半点的雪花。

  在这样的天气中,可玩者或许只有风筝。

  乡下儿童虽然少,却早早秉承了先辈彪悍的风气,玩也要玩出个花样。

  对我们来说,风筝算不得一种陶冶情操的物体,而是一种争强斗狠的工具。

  我是个好胜心强的人,那时候虽是稚嫩的年纪,却时时不忘与人争胜斗勇。

  当然,能与我一般见识的,唯有孩童而已。

  某天,几个孩童相约要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项目是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输的要给赢的几个油饼,若是给不起,就以拳脚了事。

  其实,这些孩童中有人输得起,有人却是不能输。

  理由很简单,拿不出那几个饼,我就是输不起的那一类人。

  穷啊。

  在我的印象中,那几个年月正是家里困难至极的时期,靠天吃饭天不下雨,撒在地里的种子刚探头就被晒歪了脑袋,连着几个春秋都收成甚微,农民能有多大的本事?父母没有办法,只得种植耐旱的粗粮,实不敢冒颗粒无收的风险。

  家中一日三餐无外乎豆面、咸菜,真是少见细面食物。

  现在想起来,孩童不知柴米油盐贵,敢以此做赌,真是稚嫩的要紧。

  比赛的过程我不想提及,放风筝有什么好说的呢?无非就是,我从一个山包跑到另一个山包,气喘吁吁,希望这只风筝能赢下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可是不论我如何奔跑,总也不能如愿,理由除了自家风筝不赢人之外,还有一个很揪心的问题——线不够长,为之奈何呢?比赛的结果是这样的,刚子赢得了头牌,而我却垫了底,这让我一时不知所措。

  我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便悻悻回家央求父母。

  母亲心软,禁不住我一顿苦恼,无奈之时只得偷偷抹几把眼泪。

  父亲总归是汉子,全不把一个顽童的稚嫩举动放在眼里,被哭得心烦了,揪过去一顿拳打脚踢。

  母亲护子心切,免不了和父亲争执一番。

  于是,一场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场景,父亲手中的棍棒雨点般落在我和母亲的身上,我像一只受伤的小鸡紧紧地躲在母亲的怀里。

  而后,父亲丢掉手里的权威,蹲在破院子的墙根下,点燃一支旱烟,手颤颤巍巍。

  由此,一个孩童惹下的祸端算是结束,刚子也没有再提及那几个油饼的事。

  从那时候起,我感觉到了生活的艰难,从此,告别童年。

  其实,从小到大,我真是没少挨父亲的棍棒,说出来大概没人相信。

  我说,高三那年因为顶撞父亲,他拿棍子抡到我的嘴上,我满嘴血泡,三天不能吃饭,你信吗?去年回家因为几件琐事,又挨他一顿棍棒,甚至几天后小腿依旧红肿,你信吗?即便是现在,我依旧惧父亲如昔,你又信吗?可是我从来没有怨恨过父亲,他没有读过几天书,不知道如何去讲述一个道理,急了,唯有棍棒,之后又只能独自伤心。

  我知道他的性格,动如山洪,心却豆腐一般柔软。

  毕竟,生活于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苦难,他无处可说。

  我如果都不能理解的话,谁又能给他一份安慰?

  我时不时会停下脚步回望自己的童年。

  那些玩过的游戏就像一个沉重的符号时刻准备点缀人生这篇文章,这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我知道,所有这些回忆无非是我人生中短暂的片段,我总归还是要走很长的路。

  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琐事容易勾起生命中的话题。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要让我做一个悲观多情的人,通过源源不绝的回忆,来记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事物。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某些人离开故乡的时候总要带走一抔乡土,生怕自己多年后忘记家乡的味道。

  而我断然不必如此,我知道自己的心房早已裹了一层厚厚的黄土。

  就像此时,我又放飞了一只风筝,飘摇着身躯,飞向那个破烂不堪的黄土村。

  我时常在想,人如果能做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任其自由缥缈,无拘无束。

  总是在这个时候,我容易想起乡村中的一些人、一些事,这让我又变得茫然,最后反而觉得风筝有主线的牵引才能叫风筝。

  就在这样的回忆和茫然中,我走过了这么些年,颤颤巍巍,如履薄冰。

  可不管咋样,我从未停止过思考,思绪一直在飘飞。

  我知道,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只高飞的风筝。

  风筝【3】

  说到放风筝,不由得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中的一首古诗,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中语言古朴纯真,描绘出的画面清新明丽,而且课文的配图也十分精美——古代水墨画渲染出的一幅春日村居图,至今给我的影响格外深刻。

  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留下的情愫,所以很难化解的开。

  对乡间孩子来说,整日在田间地头玩耍,淌水爬树,捉鱼捕蝉是经常玩的游戏。

  上世纪90年代,在我的童稚时期,说起风筝,那还是奢侈的玩具。

  家境好的孩子才有好看的雨燕风筝,蜈蚣风筝。

  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家里大人只有用竹子削成竹片,用细线将竹片扎成骨架,外表以纸裱糊,勉强算作风筝,不甚美观。

  也远远比不上买的风筝飞得高远。

  也极容易被划破,最后便成了一堆废纸。

  放风筝最重要的就是好天气和好场地了。

  逢到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约上四五个小伙伴,拿着自己的雨燕、老鹰、蜈蚣风筝……选上一块儿空旷的草地,较大的孩子执线盘,小一些的孩子举着风筝,在几米开外,待风势呼呼吹的风筝欲离手,小孩子突然松手,执线盘的孩子扯着风筝跑上几米,风筝便乘着风势,悠悠地飞上了天空。

  所有孩子的目光也都落在上升的风筝上。

  放飞的仿佛不只是一面普通的风筝,而是承载了一个个少年的梦,这梦飘忽又坚定,随着高飞的风筝离生长的故乡,渐飞渐远……

  民国国文课本中有一课《纸鸢》,篇幅不长,不妨录下来一看:

  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

  系以长绳。

  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之。

  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

  其大者,上缚弓弦。

  风激弦鸣,其声泱泱,故又名风筝。

  这段文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颇具古风,令人神往。

  现在又是放风筝的季节了,十年前在故乡放风筝的景象,虽不至于历历在目,却也是隐隐约约地在记忆中的某部分封存,不敢碰触,生怕抖落的灰尘模糊离乡人的眼。

  但能想象得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当时那种回到家,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去呼同伴放风筝的心情。

  我想,这种童年的回忆,会在记忆中永远留存。

  即便不是储存在大脑中,也会以另一种细胞记忆的方式存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户外郊游,岂不快乐哉!《论语》中有脍炙人口的一段: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短短二十几字,描绘了一幅画面姣好,气氛舒畅的春日郊游图。

  这童子六七人,想必是在沂水河畔,杨柳堤上,乘着煦风,欢欢喜喜、天真烂漫地放风筝罢了。

  现在想来,风筝,已是深埋在记忆深处的事物了。

  风筝薄薄的身体里,贮存了我对故乡厚厚的回忆。

  如今走在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街头,突然有人指着天上说:“看,一只风筝!”内心难免千愁百绪,会突然浮现出两个字,那便是“故乡”了。

【风筝的诗歌散文】相关文章:

外国诗歌散文09-30

爱国诗歌散文09-30

现在诗歌散文09-30

经典诗歌散文美文09-30

关于开学诗歌散文10-06

关于和平的诗歌散文10-26

描写冬至的诗歌散文10-26

配乐诗歌散文朗诵09-30

描写母爱的诗歌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