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21 12:19:21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

  智慧的人通常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与普通人不同的观点,就像培根一样。最近我读了他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的生活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培根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家,他为哲学和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思想和观点上,这本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培根告诉人们,面对死亡,我们不应该感到恐惧,只要我们坚定执着、善良聪明,就能够避免死亡的痛苦。此外,面对日益严重的宗教冲突,培根呼吁人们以和平为基础,对血腥的战争说“不”。这些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如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都能读到这本《培根随笔》的话,或许能有所帮助,减缓他们之间日益恶化的冲突。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上天给予我们磨砺自己的机会。相信持续不懈的努力总能够将厄运转变为好运。同时,在面对迷信和盲从的现象时,我们应该大胆提倡无神论,鼓励人们用理智和亲情来战胜内心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此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还引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加以论证,这大大提高了文章观点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随笔》语言优美,层次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由于对培根本人的崇敬,我在阅读此书时极为专注,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实际上世上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问题,所有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个登山运动员攀登山峰,只要他坚定信心,就能够成功抵达山顶。同样地,像培根先生一样,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并以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作为人和从事工作所应持有的态度。在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一种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法,那就是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审视问题,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虚伪的,而应该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起。

  《培根随笔》一书集结了培根先生一生思想的精华,读来仿佛与一位智慧长者对话。我深感受益匪浅:未来的日子里,我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周围的人,培根老先生将成为我坚定、执着并怀抱善意的有才智之人的楷模。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2

  《培根随笔》共分五十八个小篇,每个小篇都详细描绘了培根对各种事物的独特见解。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每一个字句中都透露出培根智慧的光芒。读完《培根随笔》,仿佛进入了哲学殿堂,深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其中,《论嫉妒》一文让我深感触动。

  《论嫉妒》一文中,培根首先描绘了嫉妒所带来的恶果,并通过历史上的实例让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恶果的严重性。接着,他探讨了哪种人易于招致嫉妒,以及哪种人能够避免嫉妒,并为人们指出了明路。嫉妒这一情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些时候嫉妒他人,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那些容易引起嫉妒的人,比如那些生来就享有富贵的人,或者是那些出身卑微却迅速崛起的人,甚至是我们生活中成绩优异的同学等等。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嫉妒这一情绪。然而,不同的.人对待嫉妒的方式不同,因此导致的结果也不同:有些人能够淡化嫉妒,将其转为羡慕,并将其作为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而有些人则久久不能释怀,嫉妒甚至演变为仇恨,从而可能像该隐一样做出不可挽回的恶行。

  培根的《论嫉妒》发出了一声警钟,告诫我们不要心生嫉妒之念,也要尽量避免让他人对我们心生嫉恨。毕竟,正如培根所言:“嫉妒是一种恶魔,在暗中悄然摧毁着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另一篇令我深思的作品还有《论拖延》...

  有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也有人因为过于急切而与幸运擦肩而过,《轮拖延》这篇文章正是描写了培根对于“把握时机”的理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并非虚无缥缈,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智慧。只有当我们做好充分准备时,才能在事情发生之初抓住机会。然而,把握机会并不代表盲目行动或急于求成。适度的拖延与耐心等待也是必要的,在时机成熟时才采取行动。而要判断何时为时机已成熟,则需要全面的准备和准确的判断力。

  培根列举了多个例子支撑他的论点,文章短小但道理深刻。 只是在我看来,《培根随笔》仍有些些瑕疵。

  无论是《论嫉妒》还是《轮拖延》,以及其他短文,他们都从一个上层贵族的视角来观察和讨论事物(这当然也与作者的出身有关)。更多地谈论了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如何应对世俗之事,而较少提及普通人所需的启发。尽管我们仍然能从中汲取一些人生哲理,但感觉与普通人的距离稍稍遥远。请您修改此段内容,并直接回复改好的内容。

  然不论如何,《培根随笔》展现了哲学智慧的精髓,将培根的思想融入到个人的体验中,或许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收获。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3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就接受了功名利禄的影响,长大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仕途之路。然而,在历经宫廷政变的磨难之后,他最终被罢免了官职。岁月的沧桑历练使他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但也更加显得芬芳。阅读他的文章就像聆听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的教诲,需要耐心倾听、反复思考。《培根随笔全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美德就像稀有的香料,只有在被点燃、研磨时才能散发出芬芳的香气……而厄运则是最容易让人发现美德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决定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之后,我领悟到了一些东西:不仅厄运能够引发人们对美德的发现,它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缺点。

  今年中学八年级期末考试的结果已经揭晓,我感到非常失望。当我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就像被晴天霹雳击中一样,之前还有一丝希望,但在接到电话后,所有希望都消失了。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像决堤的洪水,止不住地流淌。我哭了,我记得自己从小就很少哭,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但没有人可以倾诉。那几天几夜只有我最清楚,“我真的.努力了!”我敢说。虽然也有所收获,比如模拟考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学期我也失败了,我多想在这次考试中扭转局面啊!但事与愿违。那几天里,我变得非常沮丧,堕落,不敢和同学们通电话,经常隐身上网。过了几天闷闷不乐之后,父亲终于开口了,他严肃地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每个人都懂。但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到失败的原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想要成功,必须先考虑失败的原因。否则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无功的。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我领悟到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4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5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国本土原来没有随笔这体裁,但由于培根写随笔的示范,这一写作形式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此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颇具特色的体裁之一。

  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帅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挚的精神境界。

  向读者坦露自己的灵魂,它真实的.反映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诚表达、真率为文,意到笔随,言尽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书中富有诗意的简短的语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作者发自内心的召唤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哲理美。

  此书,值得一读。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6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他的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的论是我们人生上的缺点和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谈及的问题有发人深省的见解的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的”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写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样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的:”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的清高高洁,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虽美的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她美丽的存在,只是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罢了。就算是人类再鬼斧神工也达不到自然创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白皑皑的大雪等等,对于我们它们是千变万化的。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懂得了,学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对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坦然面对是勇敢面对,不要以自己的一点小脾气去看待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7

  经过阅读《培根随笔》的前两天,我领悟到了一个关于培根的新发现。他不仅对哲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也对政治充满了热衷,更对生活怀有深深的热爱。他追求理想并坚决不放弃,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面对各种困难。

  在《探求知识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求知是人类天性中一种独特而宝贵的品质。就像野生花草需要修剪移栽来得以茁壮成长一样,我们的内心渴望不断地求知学习,这也对我们的`命运有着积极的改变和影响。因此,在我们一生中,探寻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这几十篇随笔中,《美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探讨人应该如何看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美好犹如宝石,应该自然地展现出来才更加美丽;而具备美德的人无疑是最美的,不过这种美无需相貌俊秀,只要气质端庄,仪态宜人。”没错,外表的美要比颜色的美更为重要,而优雅的行为美又胜过外表的美。因此,我认为,虽然外表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在修养,单纯依靠外貌的美丽就只是一个空壳,没有灵魂。所以,人之美来自于其可爱之处,而不是由于外在美而可爱。

  在《论嫉妒》一文中,我深刻理解到随着彼此的相互了解加深,嫉妒心理也会越来越强烈。人们可能会容忍陌生人的成功,但却很难忍受身边人获得的各种成就。一个逐渐取得成功的人很少会引起嫉妒,因为他们的进步被看作是合理的。

  嫉妒是人生中常见的情绪,而同情心则是治愈嫉妒的良药。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能理解这段话中的道理呢?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8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而我听到哲学家这个称谓。不经撇了撇嘴,哲学家不就一片长篇大论吗?有什么好看的?于是不情愿地翻开了这本薄薄的书。看看目录,全是什么论啊,谈啊,说啊,必然是一本无味的书。然后我继续翻开阅读,手里无奈的拿着准备批阅的绿色荧光笔。

  我不得不真实的说,我读过一本谈论哲学的书,叫《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充满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种奇幻的文风,带着我走近哲学的世界。苏菲这个普通的'小女生,因为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来的哲学问题,渐渐爱上了哲学。我的表姐因为读了这本书,就报考了哲学系。这本书让我看到,虽然哲学听起来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乐趣所在。

  可这本《培根随笔录》我也不得不看,带着一点对哲学的启蒙知识,我开始了阅读,里面的很多知识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培根,一个善于总结的培根,一个有艺术情趣的培根,一个坚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论园林》来说吧,读了前面的《论真理》等一系列的较高深的哲学问题后,看到这一篇不禁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仅仅只是钻研学术方面的问题。对这样的美的艺术也有很深的修养。

  他能辨清一年各个月份、季节中园林应种植的花木,能分别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并给它们排名。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仅仅是个作者,更像是一位园林艺术师,将如何种植美丽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园林更加美丽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

  我认为我今后也应该像培根一样,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最后翻翻本子,重新阅读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毕竟我的生活阅历还有限,不能对这本书内的哲学知识全部理解。妈妈也看了这本书,和我一起探讨。这里面的许多知识妈妈也不能理解,觉得很深奥。所以可见培根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独特的见地是多么的到位。虽然我不太喜欢这种较为枯燥的文风,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所展现的哲学的魅力。

【七年级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3-10

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06-09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8-2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2-22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通用03-0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荐]07-18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优秀11-16

培根随笔优秀的读书笔记02-23

培根随笔个人读书笔记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