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留学的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学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学的随笔1
从小我就在爸妈的呵护下长大,不管是在物质或是心灵上都获得很好的照顾。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很独立,直到十七岁自己决定出国念书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个人要面对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及生活上的琐事是多么地不容易。
在国内读书时,我的成绩、人缘还算不错,也不时会被推荐参加作文、舞蹈和运动类的比赛。因此,当我在美国被人忽略或是瞧不起时,我常会愤恨不平,或是暗地里流泪。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历史考试拿了F和第一次宗教考试时,我写考卷写到哭的窘况,而那道需要时间才能跨过的语言鸿沟,也让我越来越退缩。
当地人只要花两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我要花四小时。即使他们前天晚上没有读该读的文章,上课当天瞄一下文章,也可以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相较之下,查字典查得半死,又划了一大堆重点的我,上课要发表意见都要想破头,必须鼓足勇气,才能勉强表达出意思。
在国内时,我发现自己和他人并没有相处上的问题,因为课程时间的编排,跟同学几乎一整天都在一起,又有机会表现自己,所以很容易就和同学打成一片;在美国,每个人的课表都不同,每堂课的同学都不太一样,再加上因为国内数理方面的进度比较快,有些课我都是和高我一年级的人上课,所以跟同届的同学相处机会又更少了。
因为语言使用上不熟练,上课时无法时常发表意见;写作文也写不过当地人;在运动会,也没机会让我展现我的运动细胞,所以被同学和老师忽略是很常有的事。这种与在国内时的情况相较之下,落差如此之大,让我完全得不到成就感,甚至想要把行李收一收,回家算了,何必受苦。
还好我从小就在太极门师父的引导下长大,我才有能力把这些困难一一化解掉。我运用「凡事往好处想」的功夫,把所有的困难都当成是让我成长的机会,渐渐的我也敢在班上发表意见,也因为我与当地学生成长背景的不同,当我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时,也比较容易引起讨论。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表的问题竟然还变成期末考的考题呢!
师父的`功夫还帮我渡过不少的困难。有一次,担任我这一组辩论的开场,这个位子需要统合全组的数据,还要寻找大量的数据。之前我没有做过领导者的角色,不但要带领一群英文比我好的外国人,还被老师怀疑我有没有担任这个角色的能力。
刚开始我很想打退堂鼓,但想到师父教导我用「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样的想法坦然面对,我就决定接受这个挑战。经过一番努力,我找的数据不但能提供我的组员运用,我的开场也让曾怀疑我能力的老师说:「very good!」他的赞赏和满分给我很大的肯定。
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我慢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也改善我的人际关系,让我在高三时被选为宿舍长(prefect)负责照顾住宿生的生活。
现在我的留学生活,愈来愈如鱼得水,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运用师父教我的智慧,让我即使一个人在国外,也能过得充实而自在。
留学的随笔2
22岁,我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开始了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
20xx年7月,坐了14个小时的飞机后,我抵达了洛杉矶国际机场,一出机场,旅途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美国,我来了。
初到美国的感受,很复杂。走出机场我准备横穿公路,路上的车飞驰而过,我四处查看却没敢走,可来接我的朋友,连看都没看就一口气走了过去,我当时心里替他捏了一把汗。我说:“你注意点儿车啊!”他说:“在这里是司机注意行人,行人拥有先行权。”
到了学校后,我深刻感到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在美国,老师一节课上或许会讲很多看似和课本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可是这些基本上都和美国当前的社会形势相联系。老师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的穿插也十分自如。
我同很多“80后”一样,没出国前一直对奢侈品的消费抱着一种攀比的态度。高中、大学里,我和同学、朋友一直都向往世界名牌,像衣服、化妆品、鞋子、新潮的电子产品,希望跟上这些潮流。可来了美国,我发现美国人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奢侈消费,朋友之间也少见攀比,这使我很受触动。我想:有了这些钱,为什么不做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呢!
留学的随笔3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泰国,慢慢的开始喜欢这个古老的佛国了,或许是被泰国的鲜花所迷恋,或许是被泰国人的'热情和优质服务所感动,就这样,决定把自己留在这里,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泰国的阶级观念很强,这种观念不但在社会,在学校也很明显。开学后有很多的活动,我想比课都多,很特别的是,老学生都要去考验新学生,会有很恐怖的活动,制造很多的陷阱,里面或许是树叶子,放着很多蚂蚁,让人爬过去。或者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很深,放很多泥土,倒满水,让人跳下去。还有的或者把很多水果让发霉,让人爬过去。这些活动必须参加,否则不能毕业,而且还有很多体罚性质的活动,比如没人把自己的学号,放在胸前,坐在地上,学长会无故的发火,漫骂,这也是一种对新生的欢迎仪式了。他们没有课业的压力,主要是活动,有点不适应,慢慢来吧。
留学的随笔4
学校名称: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所在位置:英国,伦敦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957年学历:学校性质:公立学生人数:600人院校地址:25 Beckenham Road Beckenham,Kent BR3 4PR,England 电话:+44 (0) 20 8650 5891 传真:+44 (0) 20 8663 32249940
据人民日报:外语培训时,写作老师总提醒我们要杜绝中国式英语,举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常用这样的表达“our country”、“our China”。现在想想,“我们国家”、“我们中国”中的“我们”是标示中国人自我意识的。
剑桥大学是世界名校,对我而言,来剑桥“学习”的感觉超越“交流”的感觉。
在国王学院,一下剑河的小桥,左手边大草坪上就有一块非常醒目的白色石碑,上面镌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根据20xx年7月8日国王学院立碑公告所言:“这块白色大理石的质地与北京紫禁城内大理石完全一样,”此诗来自中国20世纪最著名诗人,几乎所有的中国访客都知晓,并被它深深感动。这块诗碑寓意为连接中国和剑桥的纽带。
的确,对来剑桥的中国人而言,将《再别康桥》里呈现的梦幻情境在现实中重演,是最大的必修课。那天在The orchard,红珍老师面对剑河,深情地吟诵:“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印象深刻。我也不知道说服剑桥国王学院为一个旁听生立碑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但是,作为在剑桥的中国符号,尽管它非常不起眼,我知道,它打动了不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从Anglessy Abbey回来的那天黄昏,我们顺路来到了翁美玲墓地。在出国前,我并不知道翁美玲安葬在剑桥。对翁美玲可以说认识,因为她的艺术形象的确曾在我的生活里;但也可以说不认识,因为她离开记忆很久了。
中国内地引进83版《射雕英雄传》时,在我家乡,有电视机的人家寥寥无几。只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我有一次跟着别人挤在一户自制了电视接收天线的人家的院子里,看了一集“射雕”。印象最深的不是“黄蓉”,却是隔一会儿就插播的弯弓射雕的片花。后来,美丽的“黄蓉”(翁美玲)魅力不可挡,我积攒了许多种不同服装、发式的“黄蓉”的贴画,我的文具盒盖、日记本封面上都是。再后来知道她自杀,当然是不开心。但年少时期,对“凋零在绚烂开放时”并没有深刻的悲剧感,很快,也就淡忘了。
来到剑桥,前辈们都告知要去“翁美玲墓”。那个黄昏,寂静的墓地前,相片里的翁美玲依然笑靥如花,一如20多年前我文具盒里的那张贴画。墓碑前鲜花儿、小玩具——我想,她应该也不孤单吧!
李约瑟研究中心,也是剑桥的中国符号。弯曲的回廊、小块的红瓦、房角飞檐等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房间内饰更是鲜明的中国风,绘着天神的年画、毛笔书写的竖排门牌……我们听讲座的会议室书架上,几乎全是中文书,几个外国人,也都讲着非常流利的汉语。一下子错觉,以为自己就是在中国。也许真是这个研究机构的中国风力量强大,影响到了周围的人。
我们第一次来李约瑟研究中心,问路时遇到个跑步的小伙子,他很热情,用他手机上的GPS给我们查询,临走,竟用汉语对我们说:“我会说‘你身体好吗?’”把我们都逗笑了。
出了国门,不停地在思考如何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遮蔽我们的心灵?如何实现自我知识的丰富?我这些天,在剑桥学院的草坪上、在剑桥的讲座现场、在剑桥的大街小巷,看到黑头发、黄皮肤、年轻而睿智的眼睛与青春飞扬的笑脸。也许答案就在这儿!(赵树坤 )
学校名称:厄瓜多尔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所在位置:荷兰,Amsterdam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632年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公立学生人数:25667人院校地址:http://helan./school/7707
阿姆斯特丹大学就可持续性问题启动了几个项目,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大学针对自身以及为系统和解决方案的前沿性研究提供资金和支持的一系列举措,具体内容包括:
反映社会关注的学术项目和研究
展现阿姆斯特丹大学作为好公民而采取的实际行动
为学术同行和其它机构提供建议和帮助
为可持续性领域的工程项目寻求与获得额外资金提供专业知识
阿姆斯特丹大学拥有关于可持续性问题的多门课程及其相关研究项目。就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而言,阿姆斯特丹大学在它的研究活动中针对可持续性问题发挥了其作用。除此以外,几乎每个学院在可持续性领域都设置了具体课程,例如,环境法(阿姆斯特丹法学院,隶属于法律系,法律系设有五个研究机构分别专注于国际法、私法、环境法、劳动法与信息法的研究),设置了环境管理研究方向(地球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和战略与可持续性研究方向。由于现有的课程要反映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会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上述学科可能会有所改变。
然而,阿姆斯特丹大学不仅为保持适宜的生存环境提供学术动力,而且正在采取实际行动充当变革所要求的.角色楷模。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通过给电脑实验室的所有计算机设置自动待机功能使它们在不工作时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减少碳排放量。这一举措还减少了约40%的用电量,考虑到阿姆斯特丹大学有11,000多台计算机,这小小的改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影响。事实上,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措施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供电,使阿姆斯特丹大学最大的计算机室达到了官方的碳中和,即零的碳排放量。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另一个贡献是为其它高校和组织机构提供支持和咨询。目前,阿姆斯特丹大学正在为厄瓜多尔政府就可持续林业问题提供咨询,这成为了该校生物多样性和动力生态研究所的一个调查项目。同时该研究所与加勒比海地区生物多样化研究和管理基金会合作致力于保护安的列斯群岛周围的珊瑚礁。
阿姆斯特丹大学从事的另一个领域是为项目获得资助提供积极指导。例如,有关生物量燃烧过程替换物的研究而发起的Catchbio项目(从生物量中提取的可持续得生物催化剂),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瓦格宁根大学合作的项目获得了一百一十万欧元的资助。荷兰科学研究院获得了三百万欧元资助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先进化工技术的可持续性”的两个研究项目。事实上,在影响可持续性的学科和领域,阿姆斯特丹大学在筹集资金和促进研究顺利进行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咨询和指导。
新西兰读博之所以受国内学子认可,除学历含金量高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赴新读博的国际生学费与本土学生持平。只需要2-3万人民币即可;其次,博士在学习期间,配偶可申请与其课程时间一致的无限制性工作许可,申请人子女在新西兰的学习费用也和新西兰居民一样享受优惠;此外,国际博士生可申请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这项全额奖学金资助覆盖了学费、生活费等多个方面,大大缓解了学生国外留学的经济负担。
同时,留学生博士毕业后,还能较为方便地申请办理新西兰技术移民。如果选择进行博士后研究,将获得新西兰工作签证,因为在新西兰博士后研究属于工作,享受新西兰大学讲师的工薪待遇。
学校名称:新西兰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所在位置:英国,Oxford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创建时间:1096年学历:语言 预科 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公立学生人数:19486人院校地址: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University of OxfordWellington SquareOxfordOX1 2JD,United Kingdom8327
留学的随笔5
对于那些已获得签证,即将赴英的学生来说,兴奋之余,就是对陌生国家和生活的不安了吧,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刚刚在英读完课前语言的学生的切身经历,希望可以给即将离开的你们提供一点帮助。
今年的六月二十八号,就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在同学们忙着缅怀大学四年的难忘时光,就在大家忙着悲欢离合的时候,我坐上了飞往英国曼彻斯特的航班,穿越整个欧亚大陆,来到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说她熟悉,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里是令无数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有美丽的城堡;说她陌生,是因为这里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蹩脚的语言,陌生的环境,不可预知的一切。。。听过很多留学的同学抱怨的故事,老实说,我一点也没有对于未知和孤独的恐慌,相反,是兴奋,是欣喜!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必然是风雨兼程!
临行前,鑫泉的老师问我需不需要预定学校的接机,我婉言谢绝了,既然走出了这一步,那从下飞机,就是开始吧!
在国内查好从下飞机到宿舍的路线:在机场坐火车到OXFORD ROAD,然后下车叫一辆出租车直接就可以到宿舍。但是,当我下飞机来到火车站的时候,就出现了差错。买车票的时候告诉售票员我要去OXFORD ROAD,她就给我打印了车票,我问她最近的一趟车是直达的么(因为在国内查询的时候,说是只有每个半点的火车是直达的,其余都需要倒车)?她叽里呱啦说了一堆,我没怎么听懂(原谅我的六分听力,还有悦耳的曼彻斯特口音)。想着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就上了火车,以防万一,我问了司机这趟火车是去我要前往的站么,他说是的可是有好多站,还说了一大串我不知道的名字,完全跟我在国内谷歌地图查的只有两站就到OXFORD ROAD不同,硬着头皮上了车。英国的火车人还是很少的,无法跟中国的绿皮相比较,整个车厢基本就两三个人,为了防止坐过站,我看到一位长相和蔼的中年大伯,就鼓着勇气坐在了他旁边,问他我想去OXFORD ROAD,能否到站了提醒一下我。他说这辆车不会直达,需要再转车,我一下就晕了,坑跌的谷歌地图!没办法,只好问了怎么转车,索性跟他聊了起来,还是一大半听不太懂,只好假装点头微笑(这样一开始就坚定了我学好英语的决心~~),到了中转站,他告诉我去十四号站台转车,告诉我怎么走,我当时一脸迷茫,因为还是听不太懂~~他就拉着我穿过一个人行天桥,走了快五分钟,才到十四号站台,指给我这里,刚好有一趟火车停站,他就告诉我赶紧上车,还没来得及跟人家握手道谢,只是满嘴THANKS就匆匆上了车。待到火车到站,出站。坐上了出租车,给他看了宿舍的地址,他说自己也不确定这个地方,只能拉到附近让我自己下去找。没办法,行李都搬上来了,就这样吧。英国出租车的贵应该是众所周知了的,大约开了十分钟,计价器就显示了五磅,更坑的是还不是我要找的地方。下了车,我又开始拉着行李问路人,还好曼城华人感觉很多,可是还是没人知道我宿舍那个地址,没办法,拉着行李就在曼城大街上转了半个小时,终于绕到了宿舍。
罗嗦了半天,不是为讲这个事情,只是想说,这只是开始,友好的曼彻斯特人,还有自己破烂的听力。刚来的.第一周,整整下了一周的雨,曼城的雨和国内的雨,起码和家乡的雨不同,这里的雨时下时停,天气也是时阳时阴,好好的大太阳,一朵乌云飘过来就会毁掉你的好心情。不过,海洋性的气候造就了这里干净的街道,湛蓝的天空,当然,还有总是毫无征兆的雨。算算来到曼城已经快三个月了,从陌生到熟悉,渐渐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节奏。
这里的人们总是把THANKS、SORRY挂在嘴边,不论你是进超市,给别人开了门,挡了别人的路,买了一瓶可乐;这里的人们也总是很礼貌,看见你来了,为你留上一扇门,看到你有难处,热心的帮助你;这里的周六周日,人们是不会上班的,超市中午才开,街上很难见到人和车;这里的土豆和肉便宜的要命,蔬菜水果却贵的要死;这里的餐馆里弥漫着芝士混杂威士忌的味道,土豆搅拌油烟的气息;这里人的生活都是很清闲放松,感觉效率很低,甚至我一度怀疑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在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霸主的。
其实,留学在外,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障碍——孤独!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饮食不适等等,很多孩子都会困惑,会迷茫,甚至会自暴自弃。我想说,孤独,谁都会有,是自然而然的自身会产生的东西,既然挥之不去,不如洒脱自如,想家人了,打个电话,视频聊天,可是,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生活。留学,于我,是很关键的一步,既然走出了这一步,不如走好,无怨无悔,相信对于很多同学,也是这样的!这些敢于为了理想,为了知识,走出来,接受未知挑战的人们,你们是勇敢的,是值得尊敬的,祝福你们,也祝福我们!
留学的随笔6
如画般的景色,高素质的待客之道,友好的性格,简单的食物,广袤的大海和平静的小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和国内不同。我们新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里的人文环境,想要在这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学会与外国人的相处之道以及对于英语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里的气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适应的恶劣条件之一,夏秋季还好,一旦到了冬天估计就难熬了。有时学校会因为暴雪和很滑的冰面而cancel课程,就只好在家里休息了。
我的房东还不错,但他说我是第一个寄住的国际留学生。有点悲剧。我的英语来了这里以后才发现还远远不够,只能继续学习了。除此之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们都是从压力颇大的中国城市里脱离出来的,这里的气氛却安逸的让人想打造懒惰的温床,滋生疲乏的细菌。与其说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不如说这是一个休闲的度假村。平时大家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这里不像国内热闹,没有人山人海的大广场,没有热闹的购物街,也没有喧嚣的KTV,有的`只是无尽的大海和空无一人的街道。刚来时我觉得自己难以适应这里的环境,但在结交了一些挚友后,我的想法也有所改变。
我意识到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可能就是如此,有无聊也有趣味;有寂寞也有陪伴。在走过艰辛的路途之后,终点之树,便会结出酸甜的成熟果实。
留学的随笔7
来斯坦福时间并不长,可是方便到位的学生服务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最早是家里洗脸池的下水道堵了,室友找了网上的报修系统,而我却直接冲去找了宿舍管理员。令人想不到的是,等我申报完问题回家,维修人员就已经到了。
一个微胖的美国男孩,一边干活儿,一边不停地和我打趣聊天,没有一会儿工夫就疏通了下水道。但是他却一点也不忙着走,在我们寝室的厨房和浴室里检修了其他设备。他维护了一下垃圾处理器,还执意要帮我们把一个不配套的莲花喷头换掉。当时,我第一次感觉到学校工作人员做事情的负责态度,他们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家里的一样来做。
前不久,我们家遭了水灾。天气转冷,晚上便开了地暖,循环水忽然从一处地板里渗了出来。当时正逢新年放假,我们报了修,但没抱太大希望会有人来。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前后来了三拨人,加起来得有 10来个,虽然正处假日,但都加班加点地工作。整个维修持续了一个星期,大片的地板都被挖开了,最后学校还给我们换了全新的地毯。经过这两次以后,我就踏踏实实地觉得,在斯坦福住着,什么东西坏掉都不用担心害怕,修过的比全新的还好使。
除了到位的维护服务外,学校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设施和措施方便学生生活。全校大的食堂就有8个,分布在教学区各处,每个食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和招牌菜。这还没有算上各个院系自己的小餐厅以及频繁举办的.免费聚餐。为了吸引研究生来餐厅吃饭,自助餐价格是标价的一半。洗衣服很方便,洗衣房出门两步就到,洗衣烘干全部免费。简单一点说,交了房租以后,几乎所有的设施包括网络、暖气、水电都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新生,我暂时没有车,却一点都不麻烦,因为学校的购物巴士直达沃尔玛,一天来回 10多趟,对内对外完全免费。
留学在外,学术氛围最重要,但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助益良多。
留学的随笔8
高中时期是学生各个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视野,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以后人生的发展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到未来道路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沈敏静认为高中阶段到海外留学,比大学阶段才到海外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一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前几年特意送孩子赴清远读初中的广州家长则有自己的另一番看法,“我觉得中国的高中教育倾向让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而对职业竞争意识的灌输、对生存技能的培养是欠缺的,而在高中阶段,孩子最要树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有劳才有获,要学会自力更生、对自己日后的人生负责。”
14岁便踏上赴加留学之路,已在加拿大生活十几年的`留加学生Allen表示,他在留学期间的不少同班同学,甚至归国后碰到的不少学生都出身于“富裕家庭”,家有工厂或企业,出入都是宝马车。然而,他们出国后发现比他家富裕的、比他各方面能力强的,大有人在,深感“落差”后,性格不再“嚣张”、做事反而会变得更为沉稳。所以,出国后如何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教育。资深美国留学顾问陈彩银表示,实际上,受西方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孩子在出国后价值观会发生一些“趋好”的变化,变得“更懂得感恩生活”、具有更强的“诚信观”和“道德观。”
留学的随笔9
日本留学有关转专业那些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毕业后考虑到日本读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由于语言的限制,更多的咨询其实是来自国内的日本语专业的学生。
日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大都过了1级,但申请日本的大学院,却有很多的掣肘,主要表现在专业的选择上。因为根据日本大学院的规定,日语专业的留学生在申请大学院研究生时可以选择的专业只有言语文化,地域研究,日本语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几个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相对比较枯燥,在就职方面又不占优势,因此很多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到日本读研能否换专业上。
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学院是指导教授负责制,只要教授认可学生的日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大学院的'升学考试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在国内直接申请大学院研究生,主要是通过材料进行选考。具体来说,就是把毕业证,日语一级的成绩,毕业论文,出身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和研究计划书邮寄给日本的教授,教授根据这些材料来判定是否接受学生。如果是继续学习日本语相关专业还好,如果是想换一个专业,那难度就相当大了。比如说,你想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经营管理,但通过你提交的材料,教授看不到你任何的经营学方面的知识的积累,拒绝接收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日语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在研究生阶段换专业呢?根据颜冬老师的经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先申请日本的语言学校。学生过了一级,并不代表口语和听力达到了研究生上课的标准,去日本语学校就读半年,不仅可以熟悉日本的环境,还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目前日本语学校大都开设有大学院的升学指导班,从专业,大学的选择到资料的查找和研究计划书的书写都会给学生做一对一的指导。更为难得的是,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联系大学院的教授。这也是学生换专业的关键。和教授见面,已经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流利准确地回答教授提出的一些问题,得到教授的认可,就可以成功的换专业了。二,在本科阶段未雨绸缪。如果决定换专业,就要提前多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取得的学分越多,对申请越有利。日本的国立名古屋大学就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去的学分超过40,就具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资格。
综上所述,如果日语专业的学生想换专业的话,首先要求在平时多看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特别是日本老师的书,做到有备无患。还有就是选择一所升学率高,大学院升学指导做的好的日本语学校。
留学的随笔10
大家好,我叫何秀秀,我来说活自己的留学经历。高三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去往韩国留学的飞机。那时,我和现在的很多学生一样,在国内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也没有过住校生活。我最初对韩国的了解,仅仅是局限于曾经看过的当时非常流行的两三部韩剧,以及学校中地理历史中浅显的韩国介绍,但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就决定到韩国留学。不为别的,就是自己的分数仅能够进入三本线,在国内读了十多年的书,我一直没有这么失落过没有过多的考虑,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我带着些许欣喜兴奋,带着些许忐忑不安,还有一些不知道怎样的心情,和同一期一起留韩的中国学生踏上了中国大连飞往韩国仁川的航班
初到韩国的头几天里,有上一届的中国留学生先带我们参观了校园及学校,以便我们尽快的熟悉环境。韩语课正式开始之后,我们就变得忙碌起来了,平时周一到周五上午上课,下午和周末我会约一些互帮互学的中文系韩国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去吃饭看电影泡吧。在初到韩国放寒假前的三个月里,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愉快,并且极为得意和自豪的是,就在那样韩语很烂的日子里,我认识了二三十名韩国朋友。这一切,更加使我对留学韩国生活充满的信心。
一年的语言之后,我顺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考入了我所选择的专业。初时,我有时也觉得有点儿难,因为毕竟语言的程度只够平时的日常交流对话,但一起的韩国同学们非常的亲切友好,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韩国大学里的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有很多的社团及集体聚会出游。从大二开始课程就变的容易了很多,主要是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的东西及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分也就比大一要高很多。并且从大一起,我开始了打工,我从酒吧饭店招待到最后做的中文老师,不但使我的.韩语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认识了许多在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帮助很大的韩国朋友,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自己的见识见闻经历经验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国内大学生很难得到的。
经过了5年半的留韩生活,我终于完成学业充满自信的回到了中国,并且在韩国相关人才极为缺乏的广大中国市场上,很快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现在,在上海一家大型韩国企业里面担任翻译工作的我,正努力的运用自己的所长出色的做着工作,为着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着。留学,留韩,使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留学的随笔11
留学德国逸事
我在德国名斯特大学,现在学的是一个生物类的专业,具体说应该叫生态学。不过我们现在基础课程都是跟生物学一起上,课程安排都是一样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想学生物或者是环保生态这方面的同学。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在德国生物和生态专业都是受限专业。因为很多同学听说是受限专业然后就很害怕,就不敢轻易的去投自己的材料。我自己的经验认为,如果你想去学这个专业,你就首先衡量一下你自己的硬件,就是你的材料,你的学历,你的APS怎么样,如果你觉得可以的话,你就可以大胆的去投,虽然这种专业在读的中国人很少,但是他还是会给你发的。大家只要大胆的找你喜欢的学校去投,我当时投出去了,是我很信任的大学。
因为是受限专业,所以我上学的时候,刚进去就发现,整个学院都没有中国人,可能因为也比较冷门。学这个专业的中国人特别少,所以就特别困难,没有前辈告诉我应该怎么办。而且德国大学的学制很松散的,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从网上报名,然后下学期要上的实践课,然后你自己去找教室,因为我们那个学校就是一种很传统的大学城,不是每一间教室都在一片里,可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课,每天都要坐公车。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人问,只能是去找教授,然后问德国同学,每一门课程上课,头一天要踩点。就要之前好多天先要去踩一下点。有的时候做实习也是,教授可能想当然认为这个实习地点你知道。结果我有一次,教授说下午有一个实习,他就特别简单的说了一下,实习的地点怎么坐车。我不知道德国人怎么找到的,我当时到那个时间的时候,我就按照那个路线问了一路,最后迟到45分钟。最后说教授,我没有办法。在整个班里就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而且学这个挺困难的,但是也挺锻炼人的。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安排,因为我们那边的可陈,不是每个学期规定要上这门课,只是修满这一个阶段,有一个总的考试,等于说这一部分就过去了,比如说生物这一块,你要修满三门课,然后再有一个总的考试,然后你再去学化学。所以这样的话,全都是自己安排课程表,然后自己安排所有的教学进度,没有人会告诉你,也没有人给你制定好那种成型的课程表。而且他们那个地方,我觉得在德国学生物这个专业,它就是比较注重实践,注重实验,而且注重于理解。在国内我也学过相关的专业,植物学弄出一本来,植物解剖学,弄出一本来,可能之间都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说遗传学和雏形学都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那边是特别大特别厚的一本书。从一个原子,从一个分子开始,然后一点一点讲,慢慢的从遗传、DNA讲,然后讲出植物、动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放几张图片。每个人或者在图书馆借,自己买厚厚的一本书。那个书每天拿起来简直可以做运动了,特别厚。但是他可能在那几年当中,把这个东西重新讲一遍。但是上课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学。很多专业词是来自于希腊语,拉丁语,但是考试的时候考的很活。
印象最深的是上个学期的考试,生物讲了两个学期之后,两个小时必须要考试,只考十道选择题。这十道选择题怎么看都拿不准,他们肯定不会考你表面上的东西,就是在一个很细小的东西,整本书看过了,才能理解。
还有学生物,咱们这种注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那边,他们有两个实验,动物鉴别实验和植物鉴别实验,看上去,有点像教幼儿园的小孩子一样,上课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带一本厚厚的工具书一样的东西,去了之后,我说这是干什么,每个人面前发一只不一样的鸟,然后教授让你利用手里的工具书,你要自己一点点的查出这个鸟是哪个属,哪个科,比如这个鸟头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嘴有什么特征,刚开始都有语言的障碍。而且那些鸟,中国人你都没有见过,都是德国那边的鸟。完全都没有办法。老师也是知道你是从中国来的,而且全班都是中国人,然后旁边的德国同学说,其实我也不明白,因为他们也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反正就这么一点点过来。植物那边也是,他们就是把你拉到一个园子里,然后指着地下草就让你认,那些草也是中国没有见过的。他们那个实验是很重要的,基本上跟理论课是同等重要的。
以前我在国内学生物,我说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实验免过了。教授说,德国的植物和中国的`是不一样的。你以后到野外去,你可以把这些书上的东西背下来,但是你至少会用这个书查出来这个东西是什么,对人或者是对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然后这种实习很多。我学的这个专业经常是大晒天拉出来晒,然后从河边捞出来小虫子,进行鉴别,特别辛苦。但是还是挺有意思的。
生物方面,拉丁还有古希腊的词汇比较困难。刚开始我完全没有头绪,后来我慢慢去查那些英语的东西。因为我觉得相对来说,像英语字典,或者是软件,或者是文曲星之类的东西,他的词比较全。后来你就发现,其实英文的词和德文的词在这种科技词汇上差不多。到后面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些课题词就要会一点,要慢慢有耐心。他们可能会很快成群结队的一起学习,但是中国人一下子不能融入这个圈子,所以很多事情首先要靠自己,然后要有难题的话,一定要张口去问。我有一次,那个东西我听了之后,觉得无关紧要,我就没有去问。
千万不要认为,你自己上课听得差不多了,或者是回去看看书,有些东西还是明知道融进那个圈子很困难,因为上学不光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且还有很多,比如像下学期要学什么课,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选下学期的小课或者是实验的话。而且跟大家说一下,在德国上课,基本上所有的课都是主要的。下一节课可能就10点15分开始。因为那种大学城可能要坐车或者要骑车,所以都是有这么一个休息时间。我有一次吃亏,因为我在那边第一次考试,我就问我旁边的德国同学我说,明天要考试了,咱们是5点15分开始考试,还是5点整。他就很肯定的说,5点15分开始考试,结果我去考试的当天,我还提早到,我发现门口一个人都没有。我自己发现大家全部都坐满了,那也没有办法,进去就只能坐在讲台上考试。我觉得真的挺不容易的,大家所有的地方都要想到,所有的地方都要自己安排好。是一个挺锻炼人的经历。想学受限专业的同学,要做好这种准备,可能整个学院里都看不到亚洲人的面孔。
【留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随笔-高中随笔02-15
随笔-随笔作文03-20
《培根随笔》随笔05-17
暑假随笔 暑假随笔07-31
随笔-高中随笔(热门)02-15
随笔06-02
随笔[经典]08-18
【精选】随笔08-19
国庆旅游随笔 旅游随笔04-12
寒假随笔初中|寒假随笔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