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超脱欲望达到圆满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超脱欲望达到圆满。
超脱欲望,达到圆满【1】
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馋、倔、拗的怪异大力。
既达既成既早,接着来的便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割绝不可,宁愿什么都没有。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智者求超脱。
古时的智者就已洞悉,不幸的根源在于那厌倦的前身,即欲望。
若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
以“死”去解答“生”——那是什么?是文不对题,题不对文。
近代的智者劝解道:“欲望的超脱,最佳的方法莫过于满足欲望。”
这又不知说到哪里去了,岂非是只能遵从,只能屈服。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此一偈,果然是好极了,然而谁也做不到三天的圆满,更何况永恒的圆满。
很多好东西,不是不好,是你不懂【2】
『生活中,很多事值得我们认真倾听,用心感受,欢喜接纳。
可惜因为不懂,全被我们当成了糟粕,置若罔闻。
世上有价值的事物很多,我们认识了某种事物的价值,才会珍视它、接纳它,可惜我们所知有限,对绝大多数事物处于蒙昧状态,自然会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很多好东西,不是不好,是你不懂
《泰戈尔寓言》中有一个故事:经典名著《摩诃婆罗多》里住着一条书虫,在封面与封底之间啃了一个洞。
学者翻开书,揪住书虫的脑袋,怒斥道:“你为何恣意破坏?磨砺牙齿填饱你肚皮的粮食,在大地上比比皆是。”
书虫说:“您何必大动肝火,书里除了黑斑还有什么?让我里里外外吃个痛快算了,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
“反正我不懂的都是糟粕”,真是经典名言!这恰恰是许多人认识事物的标准。
例如,父母的叮咛,老师的教诲,上司的告诫,同事的建议,爱人的唠叨……其中不仅包含了某种道理,还包含了某种心情,值得我们认真倾听,用心感受,欢喜接纳。
可惜因为不懂,全被我们当成了糟粕,置若罔闻,甚至成为发火耍脾气的理由。
世上有价值的事物很多,我们认识了某种事物的价值,才会珍视它、接纳它,可惜我们就像那条书虫,所知有限,对绝大多数事物处于蒙昧状态,自然会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勿伤害他人,做一个心如树,宽容的人【3】
伤害别人就像钉钉子,虽然可以再去安慰他——将钉子拔下来,但留给他的创伤——钉眼却永远也无法愈合。
很多人的心就像这篱笆,是用死木做的,受到伤害,无法愈合。
而有一种人的心就像是一棵树做的,是活的……受到伤害,他们懂得宽容,忘掉伤痛,继续向上。』
勿伤害他人,做一个心如树,宽容的人
一个男孩脾气很暴躁,总会伤害别人。
于是,父亲带他到一段篱笆旁,交给他一些钉子,让他每伤害别人一次就在篱笆上钉一颗,以此克制自己的暴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克制渐渐有了效果,篱笆上钉子增多的速度越来越慢。
一天,终于不再增多时,他父亲又带他到篱笆前,告诉他每安慰别人一次就拔下一颗钉子。
同样地,终于有一天,钉子被拔完了,留下密密麻麻的钉眼。
这时,父亲指着钉眼对他说,看见了吗?伤害别人就像钉钉子,虽然可以再去安慰他——将钉子拔下来,但留给他的创伤——钉眼却永远也无法愈合。
故事还没有结束:有一个女孩也经常被别人伤害,不同的是,稍经安慰,她就会高兴起来,完全忘记了被伤害的痛苦。
男孩知道后十分不解,他问那女孩,为什么你心上没有留下“钉眼”呢?女孩带他到篱笆旁,说:“很多人的心就像这篱笆,是用死木做的,而我的心就像是一棵树做的,是活的……”
我更喜欢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
死木做的心,牢牢地铭记受到的每一次伤害,越积越多,终于被摧毁;而树做的心,不断地从大地汲取营养,伤口渐渐愈合,忘掉伤痛,继续向上。
拥有一棵树做的心吧,去沐浴明天的春雨。
【超脱欲望达到圆满】相关文章:
圆满的作文12-01
悲观执著超脱周国平散文10-26
欲望随笔10-07
欲望的随笔12-20
欲望优秀作文03-02
欲望随笔散文10-07
渔网与欲望作文11-14
欲望-高一随笔02-15
欲望与艺术论文10-09
浅析东方文化的圆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