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记忆中的土炕
老家的土炕史光荣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亳清河畔的老家亳城村,... 正因为如此,土炕就像一幅斑驳的油画,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记忆中的土炕【1】
每当说起“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俗语,我总会想起儿时在农村老家睡过的土炕,场景是那样温馨那样自然,清晰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回荡……
在上个世纪没有实施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农村老家人们大都居住在土坯房中,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子盖好时,雇请手艺好的泥瓦匠前来,在屋里盘砌一铺好的土炕。
说起盘炕,看似简单的工作,可却是一个技术活儿,土炕要盘得不高不矮舒适愉贴,确实要动脑筋,花费不少心血代价。
因为高了,家人上炕费劲,看着也别扭;低了,人们坐着憋屈,心中也不舒坦。
土炕一般盘在靠窗的一侧,正常情况下比窗台要低上几十公分,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晒到土炕上,亮堂堂,暖洋洋,心情自然舒畅。
人坐到炕上,抬眼可以透过窗户看见院子里的一切动静。
盖土炕时,先在屋内垫一层土,夯实找平后,再用打好的土坯铺上,和泥抹平。
等土炕底座的泥干了,再开始盘炕。
把土坯竖立起来盘,要设计几个过烟火的通道,互相通联,最后用泥坯砌好平台,并直接连着灶台。
炕盘好后,在正面还要用蓝砖砌起来,炕沿儿要嵌上一块长长的方木板。
因为常年磨蹭的缘故,都会变得油光放亮。
记忆中,大伯就是盘炕的高手,他盘的炕,炕面平整不裂纹,过烟顺,炕脚儿不跑烟。
连炕前的灶台也垒得不高不低,错落有致,让人拍手叫好。
平日做饭时,锅灶里的烟雾就会渐渐钻入烟道,烘烤着炕面。
那股自下向上暖流透过厚厚的草席,让睡在上面的人,带着无限的惬意进入甜蜜的梦乡。
听娘讲,村里也有不少人不会盘炕,他们盘好的炕,炕洞不过烟,甚至烟往后倒,炕不热不说,屋里的烟气呛得人无法忍受。
没办法,不会盘的就得去请“老师”来家盘炕,好饭好菜好烟伺候着。
小时候,我是最愿意睡土炕了,记得娘每天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往灶台里面添着柴草、麦秸,棉花柴等,不大一会儿,炕头儿就烧得热热乎乎。
饭做好后,娘麻利地把吃饭桌放在土炕上,焦黄的玉米饼、冒着热气的地瓜就端上来了,透着缕缕香气,一看就叫人流口水。
没等娘说开饭,我与姐姐哥哥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得有滋有味大汗小流,那种纯美的味道,仿佛植入了我的大脑,至今回味无穷。
大伯告诉我,土炕能健身、治病,在土炕上睡,睡得身板直、腰板硬。
有个头痛脑热的人往热炕上一躺,再用棉被往头上一蒙,一发汗,一会儿就感觉症状减轻不少。
有腰腿痛病什么的,都喜欢上热炕头煿一煿,温暖、舒服,腰腿也不那么疼了。
正常情况下,一座用了多年的土炕,炕洞里会积满烟灰。
这样的土炕过烟就会不那么顺畅了,但如果拆了就可以做肥料,对庄稼很有营养。
那时候农家人经济紧张,买不起化肥,就把多年的土炕拆掉,砸碎后作为肥料上了庄稼地,这或许是土炕最后的价值罢。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住的房子,宽敞明亮,装修考究,家具精致,做饭用的已经改为天然气、电磁炉、电饭锅了,卧室里是席梦思,硬板床,自然土炕也就随之消失多年了。
但是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忘不了那热乎乎的土炕,那能解乏、消除疲劳的土炕,因为它曾经给我留下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土炕的记忆【2】
每当我领着儿子去看望老妈,老妈总是关切地说:”外面冷,你娘俩快拖鞋上炕暖和,暖和”,我坐在温暖的炕上望着老妈忙碌的背影,童年那些无数个关于火炕上的鲜活的记忆一个个在脑海浮现。
火炕也就是土炕是农家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我们倦了,累了停靠的港湾,也是我们出生的摇篮地。
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吃过晚饭,一切收拾完毕。
奶奶就会搬来一大笸箩玉米棒子,全家人围在炕上搓玉米粒。
那时没有任何搓玉米的设备,只有一把简单的工具——改锥。
奶奶用改锥在玉米棒上挫几道沟,这样便于搓玉米粒,然后大伙七手八脚的搓起来。
一边搓玉米粒一边听收音机,那时我们最爱听的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评书讲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我们听的是津津有味。
我们曾为岳飞的精忠报国数起大拇指,也曾为秦桧卖国贼愤恨不已。
夜深了,一大笸箩玉米粒也快搓完了,这是我们小孩已困的睁不开眼了,收拾完毕,才跌跌撞撞的爬到炕上。
土炕是用很厚的土坯搭制而成的,制作土坯是需要技巧的,要想打好一条火炕需要能工巧匠才能完成。
父亲就是这一代有名的能工巧匠,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把式”。
父亲是读过诗书的人,能写会算。
在刚刚初中毕业那会儿,在小队当过会计,后来任大队会计,再后来上升到大队支部书记。
父亲的一手好字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村里的大大小小材料非父亲莫熟。
父亲遇事有主意,种地,干活样样是农手,谁家有了大事小情,盖房,娶媳妇,或者做门窗,打家具,都要请父亲帮忙。
到了谁家都好吃好喝好招待,吃香的,喝辣的,好茶好水侍奉着,抽烟还是带把的。
因此父亲也很受人尊敬。
在我们村的口碑也很好。
春天到了,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燕子也从南方飞到北方来筑巢。
这时农家人也该脱土坯搭火炕了。
我们那里的土地,土质肥沃,也正是脱土坯的好材料。
我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拉着人力车到村外去拉脱土坯的黄土,等准备好黄土,我父亲和母亲就开始忙碌着和泥。
和泥也需要技巧,土和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水太多泥稀不易成型,为了让土坯坚固耐用,父亲会找来一些麦秸掺和在里面,为了让泥均匀受到揉劲也更有韧性,父亲就会脱掉鞋子,跳进泥里一遍又一遍的踩。
为了使土坯质量好,更结实耐用,要把和好的泥醒上一天。
在这个空闲时间母亲开始在灶堂前忙碌做饭,灶堂里的火焰映红母亲的脸颊,灶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灶堂里点燃着母亲的希望,灶堂点燃着全家人的希望。
这时父亲也忙里偷闲做些木匠活,父亲干活认真,细致,做出来的活美观大方。
我们家的桌椅板凳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即使剩余的边角木料也会做成各种小家什,小玩意。
我们家盖房用的木料,门窗口都是父亲亲手挑选,一手制作而成。
到了第二天,脱坯活动开始了,父亲摆好脱土坯的模具,母亲用铁锹一锹一锹放醒好的泥土,放一锹父亲踩实一锹,最后用平板抹子把泥抹平整,再拔出模具,土坯就成功了,然后再进行下一个。
土坯完全制好后,要进行十天半月的风干,晾晒。
春风吻干着一块块浸透着父亲和母亲辛劳汗水的金灿灿土坯,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小院里煜煜生辉。
等这些土坯完全干燥,再把土坯搬到老屋里码放整齐搭火炕备用。
搭火炕也是技术活,火炕不要搭的过高或过低,过高上炕费力,过低不好过烟。
盘炕时要把土坯竖起来,设计几个过烟火的通道,要相互联通,这样通过的烟火才会通畅,炕才会热乎,暖和。
我们家搭火炕不用找人,一切都是父亲设计搭制而成。
我们兄妹还有母亲搬坯搭下手,炕搭好后,还要在上面抹一层麦秸和泥混合的瓤子泥,这样的炕才会结实,炕面才会不漏风,不透气。
当一切完毕,就开始烧炕,烧炕可以检查炕过不过烟,炕面有没有缝,用大火烧上三天三夜,炕基本上都干燥了,母亲就会把新买来的苇席铺在炕上。
晚上枕着泛着泥土清香和芦苇清香的火炕,真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舒坦。
母亲坐在温暖的土炕上做针线活,昏暗的煤油灯跳动着豆大点的火苗,映红母亲美丽的脸颊,不知疲倦的母亲为了这个家却一天一天苍老。
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说的就是农家人朴实简单的幸福生活。
冬天来临,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火炕成了大家坚守的阵地。
奶奶干脆把纺车搬到炕上吱吱嗡嗡纺起棉花来。
爷爷坐在炕沿上弓着腰,耷拉着两条腿吧嗒吧嗒抽起烟来,一会儿满屋子烟雾缭绕,呛的我们小孩子们边咳嗽边向外跑。
晚上,我们兄妹时常趴在炕沿上写着作业,做完作业开始在炕上玩游戏。
玩的最多就是抓石子游戏,用五颗石子,把其中一个抛起在石子回落之前抓两个或三个,最后把五个石子全部抓起。
这样培养人的动手动脑能力。
不怕冷的哥哥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起了摔方宝的游戏。
那时的游戏虽然简单,但玩的很快乐,百玩不厌。
邻居来串门,一进屋,母亲就会笑呵呵的笑脸相迎,”她大娘,快进屋脱鞋上炕暖和,暖和。”在冬春农闲时节,农家妇女都喜欢在温暖的火炕上做针线活,你纳鞋底,我做鞋子,一边做活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起来。
现在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炕大多被木床所代替,土炕虽然简陋粗糙,但宽敞舒坦,经济实惠。
土炕充满着农村人的乡土情怀,承载着一家人的关爱和牵挂,见证着一家人相聚的天伦之乐。
土炕的记忆【3】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的土炕。
因为土炕,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幼小时期我的欢乐天堂,还是我结婚生子的地方。
农村有句顺口溜,叫“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本意是用来歌颂农民分得土地后的欢娱心情,
但也反映了农村人与土炕无法割舍的感情,试问,有哪个农村娃娃是离开土炕成长起来的?有哪个农村娃娃不是从土炕上走向社会的?别人如此,我也如此。
土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初解放时,土炕比较小,下面用胡基(土坯)做腿,上面放上干透的“炕泥基”(大热天用泥加麦草压晒而成的),炕泥基上再抹上一层泥。
炕沿上两头叠着两段炕台,面上是用青砖铺的,供放灯盏和物件用。
两炕台之间的炕沿上嵌着一块油漆刷过的长木板,是供人上下炕用的。
有的家庭还在炕台外沿砌上一层单表胡基,将土炕和房屋分开。
剩余的中间挂上炕帘,炕帘下留有一个放鞋的“幺窝”,“幺窝”两旁的上方,有两个“火门”,是供冬天烧炕用的。
富人家的土炕和穷人家准备结婚用的新房,一般都比较华丽,表现最突出的是“炕围画”。
“炕围画”分布于土炕三面墙下部,愚意颇深,有露籽的石榴,寓意是多子多福;有喜鹊登枝,寓意是喜事连连;有花鸟虫鱼,寓意是美满幸福;有胖娃迎福,寓意是家丁兴旺……每幅画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给人以美的享受。
随着家庭的富裕和孩子的增多,小炕不够用了,父母便纷纷拆掉炕沿上的单表胡基,推倒两头的炕台,为了美观,又在炕沿上用白灰平铺一层“漫砖”,这种砖比普通砖宽,也薄,看起来美观大方。
后来,有人觉得晚上睡觉翻身困难,便试着盘起了大炕,宽炕,能横着睡,多时能睡七、八个人,农村人叫它“朗当炕”。
因为这种土炕,优点颇多,不长时间便遍及农村。
再后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粮食的人少了,栽果树的人多了,农民们的取暖意识也大大加强了,于是,农村中有心眼的瓦匠也与时俱进,将 “朗当炕”改造成了用青砖做腿,用特制预制板做“炕泥基”,盘成“水泥炕”。
炕内弯道多多,拐来拐去,炕角还设有“控制门”,一天只需烧几把果树枝,就会使水泥炕24小时保持温暖如春。
因其优点多多,价格又便宜,所以,水泥炕很快就代替了“土炕”。
土炕,也见证了妈妈勤劳的一生。
妈妈是个小脚女人,没有多大力气,一年四季除了给家里磨面、做饭,就是给妯娌、我结婚后又给儿媳、给巷道人纺棉花,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有空就坐在土
炕上,守着个纺棉花车,“嗡--嗡--嗡--咯噔,嗡--嗡--嗡--咯噔”,无休止地纺棉花;二姐坐在她的身旁,一步不离土炕,给二妈缠穗;我放学回来,也坐在土炕上煤油灯下写字,字写倦了,就坐起来捣乱。
每每此时,二姐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计,借着煤油灯光在墙上给我做“手影”。
随着她的手指变化,墙壁上便轮番地出现小狗、小猫、小鸟等各种动作。
我看了,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一旁纺棉花的妈妈也乐在心头,喜在眉梢,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三年困难时期,也是在土炕上,妈妈、婶娘、媳妇,又一起坐在土炕上剥棉花、切蔓青、拆野菜,想法度过灾荒。
可以这样说,土炕见证了妈妈一生的辛勤劳动,同时也是我儿时的欢乐天堂。
土炕还承载了家人的关爱和牵挂,是亲情和爱情最集中的地方。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有三件事:一件是二姐病在土炕上还帮我记字片:那时,我刚上学,处在学字片阶段。
但我的忘性特别大,白天记得好好的,睡一觉就忘得干干净净。
那时,二姐的痨病正处在生死关头,但她却忍着病痛,天天晚上帮我记“字片”,第二天一早就提醒我,因此,我从来没有因为记不住字片而受过批评;第二件是我患了水豆痧后享受到的伟大母爱。
上小学时我患了水豆痧 ,就像死人一样躺在土炕上,满身红晕,满身子粒,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可吓坏了我妈!正在病中的妈妈,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在土炕上一直守着我。
还到娘娘庙里烧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我。
后来,听李老师说了一个偏方,她就用铜钱蘸点小油,在我的身上刮来刮去,刮啊,刮啊,一边刮,一边念叨着:“求yaya(指“神”)保佑我娃,我用全猪全羊献你!”“刮痧”后,我的病情渐渐好转,妈妈的脸上才绽出笑容。
有人说,妈妈的脸,就是我的“晴雨计”,此话说得一点不错,深深的母爱我至今记忆犹新;第三件事是我隔离审查后爱人的无私照料。
被打击报复我被隔离审查于监狱,在监狱里我患了“格巴症”,经多方治疗,无果而归,当权人这才批准我回家休养。
我躺在我家的土炕上,眼见身子恢复无望,便失去了生活信心,便和老婆商量:我总不能活活拖累你一辈子吧!她见我情绪不对,便苦口婆心地劝我,说:“好我的您哩!为了咱们的孩子,
您要好好活着!有你在,我们就有一个回圈(完整的意思)的家。
娃们有爸,我有丈夫!就是你老躺在炕上,我也有主心骨。
不管以后公家要不要你,反正我要,娃要!您可万万不敢往绝路上想啊!”之后她就象照护孩子一样,不是给我喂水、喂饭,就是给我擦背、按摩、照护大小便……在那段日子里,土炕见证了她的忠贞不二,我感动之
极,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我终于恢复了健康,也得到了“平反昭雪”,因此,我要说,土炕蕴藏着许许多多关爱和牵挂的故事,土炕是爱情和亲情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现在,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许多农村人在城市里买了楼房,就是没有进城买房子的人也改造了农村旧房子,不少人在新建的房子里安上了小锅炉或壁挂炉,拆了原来的“土炕”和“水泥炕”,买来了两米宽的“双人床”和“儿童床”,
学着争当城市人,于是乎,原来的土炕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土炕却真真切切地留给了我许许多多的记忆,而且是永久的,温暖的,一辈子也是无法忘记的。
【记忆中的土炕】相关文章:
土炕的随笔散文10-10
记忆中的红叶10-01
记忆中的童年10-01
记忆中的风景03-20
记忆中的童年作文06-12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06-03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0-08
记忆中那个海洋10-01
记忆中的那条河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