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精选33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散文随笔:腊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
记忆中的腊八这个节日,比起其它几个传统节日来不算那么隆重,因此,自己成家过日子后,也是想起来就当节日过过,想不起来也就稀里糊涂的不经意间的过去了,没有特别把它像中秋或春节那样当回事儿的看待过。不过,关于腊八的记忆总还是留下一些的。
北方的冬天,尤其是到了小雪节气之后,寒冷是最突出的特征。常言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而每年的腊八,多是三九的前两三天,这一天天寒地冻,冷得不想出屋,不愿伸手。
小时候的农村取暖条件很差,供给农村的烤火燃料不够充足甚至说是极其匮乏,因此,从秋末冬初就开始准备过冬取暖用的柴禾是我儿时永远也不曾忘记的经历。
冬天的早晨,尤其是夜里刮过大风的早晨,冷的不愿意从被窝里钻出来,可每逢这样的天气,正是树叶被大风吹落的时刻,扫树叶一定要趁早起床,抢在别人之前出去,否则就会扫不到。因此,我经常是早晨要么和爷爷一起,要么就和母亲一道,都要扫上一筐树叶子背回家,日子久了,院子里的树叶子会堆成一个大大的柴禾垛。除了树叶,还有从地里拾来的各种各样的庄稼秸秆,树枝,柴草等堆积在院子里用做过冬取暖,把炕头烧的滚烫滚烫的,屋子里也暖融融的。
腊月里的'早晨,院子里的榆树,冰霜落在每一个细小的枝杈上,形成的“树挂”可以说是冬天的一道风景。人们有事情要是出去办事,等回来的时候,眉毛,胡子上都会变成白色的,头发也是白色的,走回屋里,这些白色的霜雪会很快被融化成小水珠儿,从发梢,眉毛胡子的毛尖儿上一滴一滴的滴落下来。等太阳出来了,树上的“树挂”也会松动,几个小伙伴儿在树下玩耍,趁其不备,用力在树干上踩上几脚,“树挂”就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小伙伴们的头上,脖子里,凉凉的,大家都会开心的哈哈大笑并奋力的逃跑。
母亲给絮得棉衣是厚厚的,可还是左嘱咐右嘱咐的不要出去了,外面很冷,会冻病的。孩子们哪里会在屋子里憋得住,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在外面疯跑。小伙伴儿们冬日里玩耍着“踢房子”“捉迷藏”的游戏。天虽冷,玩的却是满头大汗。热了就会摘掉帽子甚至脱掉一些衣服,因此而感冒发烧也就成了少不了的事儿,吃药打针是那个时候最恐惧的事情。而除了打针吃药之外,母亲还要唠叨半天,怪罪我不听话,“怎么样,说不让你乱跑来不?就是不听话”。唠叨归唠叨,母亲给做的那碗打上个荷包蛋的姜汤面,有葱花香油姜丝,味道那个好喝,记忆是那样的深刻,此时的感觉做个病号到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了。
到了腊八这一天,天气往往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一大早母亲就熬好了一锅“腊八粥”,热气腾腾的,喝上一大碗,香香的,甜甜的,就算是过了腊八节了。记得这一天母亲还要腌制“腊八蒜”,等到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就着翠绿翠绿的“腊八蒜”,嘴里嚼着初一的肉馅儿饺子,可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奢侈一顿饭了。
关于小时候腊八节的记忆主要就是这些,虽然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艰辛清贫,但没有感觉出什么不好,倒是从中体会出了祖辈父辈的艰难与不易,体会出他们对我深厚的爱,体会到了他们留给我勤劳持家的这种家风传统。很珍惜童年时代留下的这些记忆。
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过腊八节熬腊八粥的用料比原来讲究了许多。腊八前就要到超市买好江米,小米,大米,红枣,红豆,莲子,薏仁等各种用料,用微火慢慢的熬制,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类似于超市里卖的八宝粥,好喝而适口。
关于过腊八节的传说有多种多样的版本。有人说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抓去坐牢被监禁起来的时候,腊八这天饥寒难耐,怎么也找不到食物充饥,最终,要不说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他想到了老鼠洞,里面有老鼠越冬的各种豆料与米料,果然如此,便熬粥而食,后来朱元璋坐了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有了腊八这个传统节日。
佛教界非常重视腊八节,其中原因之一是否与腊八粥这种美妙的素食有关?没有进行过进一步研究与考证,但与里面孕育着素心革面,清欲寡欢,清新淡泊等诸多文化内涵定然有重要的关联。
腊八粥是名副其实的素食,然而腊月的“腊”字是一个“月”字旁,而月字是“肉”字的简写。说明腊月的腊并不是素食的代表,恰恰相反,“腊”字又是“猎”字的通假字,到了腊月,缺少食物的动物就会在冰天雪地里四处乱跑,这正是是打猎的好时节,有获取肉食的含义。到了腊月,人们杀猪宰羊,腌制腊肉也是不少家庭的一个生活习惯。因此腊八节有庆祝获取很多猎物,祈祷好光景的含义。
如此一来,各种腊八节的传说出入很大,看似没有多少关联,然而其实质却都是勤劳祥和。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坚守中华民族的勤劳而俭朴,儒雅且淡定,清欲寡欢不奢靡等各种优秀情操,建设和谐美好的正常社会与国家,是我们纪念这个传统节日的最重要的东西。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
腊八,真是好日子。从腊八这一天开始,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便开始办年货,奏起“过年”的序曲。千百年来,这个传统的日子总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日前看电视,不少电视台都在播报城市里的人等着腊八到街头吃腊八粥。腊八的稀饭真有名,因为多放了几种可食的玩艺,便富有了温情,具有十分的亲和力,还美其名曰: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的说,这是一种信仰饮食习俗,起源于佛教。也有的说,民间腊八粥风俗的来历,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这腊八粥到底是怎样一个来历,查了资料也没太搞清楚。于是我的脑子里便有这样一个印象。流浪在外的子女,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赶在腊八这天回到父母身边团聚。可是,父母的日子过年很寒碜,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招待儿女们。母亲便煮了一锅稀饭,将每个子女从外地带回来孝敬她的特产放进锅里一起熬。本想熬个亲情,没想到这一熬,不仅如此,还熬出了一顿美味佳肴。于是,这一天,便成了习惯,传及乡野。
现在人们吃腊八粥,其实也不必关心它的来历,因为这不是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真谛是像腊八粥那样,大家熬在一起,相互融洽,相互亲和,共同创造出生活的甜美。
在我读中学的年代,稀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里面大多放些山芋、萝卜。在我更早的记忆里,放的还是些野菜。记得有一种藤状野菜叫“糯米藤”,用它煮出来的稀饭还真有糯米粥的味道。一直到现在,我还总想到它,有时到乡下老家去,还到当年扯藤的田埂边去寻觅它的踪影,甚至还真想扯一把回来,煮点稀饭,尝一尝,看看是否真如记忆中“糯米粥”的味道。
腊八是个好日子,乡下比城里演绎得更喜庆。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腊八这一天,有多少人将它选作自己人生大事“婚姻嫁娶”的日子。那田野阡陌上走过一拨又一拨戴着红花的新人,那溪流荒坡边穿着小红袄的新娘轻盈地飘动,那山村小院里散落的烟花炮竹的.彩衣斑驳,那闹洞房的年青人耍出了新奇古怪的招术,这些场面上演的喜剧、闹剧、幽默剧,都围绕着一对对新人展开,而中心人物自然是“腊八姑娘”。“腊八日子好,姑娘变大嫂。”次日晨起,随着小姑子或小叔子一声“嫂子”的问候,新娘已经跨过了“姑娘”的门槛,完成了人生具有喜气的又一转折。无论是心仪已久的新郎,还是心愿已了的父母,其乐融融的心境,自然是个跨年度的行情。新娘祈福岁,瑞雪兆丰年啊。
腊八是个家庭和美的日子,腊八更是个祈愿社会和谐的日子。传统的腊八,将会一直传统下去。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3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只是个传说,我上网查过,医院里从来没收过冻掉下巴的患者,因事故或者车祸掉下巴的真有,还有整容没整好,一笑下巴掉了,看来整容最恐怖!今年冬天不太冷,即使腊八也没感到太冻人,所以说北极熊面临生活困境是真实的。不冷好,我们家里有暖气,你想想那些住着小平房的人,这天,屋子里照样冷嗖嗖的,不信,你去住一个星期。前几天去吉林拍雾凇真回到小时候冬天的感觉了,那手冻得真像猫或者狗咬的似的`。
腊八古典版本的的故事不去重复了,如今的腊八粥可能成了奢侈品,饭豆、小豆、红豆、枸杞、大枣、葡萄干、薏米、小米、高粱米、江米,样数比八宝粥都多,可能有钱的富人还要加海参、鲍鱼、大闸蟹、鹿鞭、老鳖,想加蛤蟆,那东西不老实,很容易蹦出锅外,于是就不加了。有钱人太任性也不好,据说海参全是抗生素、生长素喂出来的、鲍鱼也喂那些东西。老百姓吃的各种杂粮也不十分保靠,现在转基因时兴!咱活着真不容易,到处充满危险,但腊八粥也得喝呀,茅台喝不起,咱喝腊八粥还不行吗?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4
看到朋友圈里疯转有关腊八粥的祝福,才知道真的要过年了,突然明白了安意如“时间太瘦,指缝太宽”的诗句是多么精辟的比喻。
腊八粥的味道,听起来是否是很遥远的过去式了,但那份残留在脑海中的滋味,仿佛就在舌尖上跳跃。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渐渐地浓起来了,第一宗便是吃腊八粥,栽腊八蒜,关于栽腊八蒜可是有口彩的:初八栽蒜,免灾免难。吃过了腊八粥,过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母亲开始忙于年底的大扫除,拆洗全家老小的被褥,晚上还要挑灯夜战赶制一家老小的新鞋子,这样的忙碌一直会持续到小年夜。
我家煮腊八粥一直都是祖母的专利,因为人口众多(全家老少最多时是十二口人),备料总是在几天前就开始了,具体有哪几样食材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好像小米、黄软米、去皮的小麦粒、高粱米、玉米糁糁、红小豆、绿豆、黄豆、花生豆、核桃仁、红枣是必须的,对了还有豆角籽,煮熟后的豆角籽特绵,特好吃,偶尔还会有薏米,记得那时生产队有种过薏米的。每一样食材都要事先仔细筛选,挑出其中的坏粒或小石子、小土块等杂质,比如豆类中的铁豆,看上去和正常豆子也没啥区别,可你就是煮再长的时间,它都不会熟,特容易磕牙,祖母却能一眼识别出来,这其中老花镜的功劳自然不小。而我们通常只能检出里边的小石子之类的,祖孙们一边检一边听祖母说古今,在那个年代听老人说古今和今天小孩子看动画片一样很容易上瘾的。这几样食材应该是当时北方农村全部的食材了吧,虽没有南方腊八粥的用料讲究,更没有现如今用料的五花八门,但在当时条件下已经算是很用心了。
煮制过程通常会比较漫长,几乎要用整整一天时间,印象中祖母一般会在早饭后在她起居的窑洞里生火,然后开始一天的忙活(那时农村是一日两餐,早饭一般在九点左右)。然后祖母会一直守在灶台边,据说火候很主要,烧开后要转为小火慢炖,那时农村的灶火不像现在的燃气灶容易调大小,所以控制火候是需要技术和耐心的。各类食材的入锅也不同步,有些还需要提前浸泡。灶火上一口大铁锅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不时的还需要翻铲翻铲,以防糊锅,水的量是有比例的,一般中间不再添水,祖母说这样熬好的'腊八粥才醇香,见功夫。
现在想来,祖母熬的不仅仅是腊八粥,分明就是把对孙辈的爱就着这文火一点点的融进这粥中的一种享受。爷爷是独苗,祖母育了一儿一女,可惜姑姑不到三十就早逝了,到父亲和母亲这儿一口气生了我们姊妹八个,六个孙子两个孙女,把祖父祖母乐的跟得了什么似的,印象中两位老人家几乎没有责骂过我们一丁一点,即便是我们哥几个合伙将祖母藏起来的香烟偷光的时候,祖母也顶多是气的把拐棍举起来又放下,叹叹气跺跺小脚而已。
不久五谷杂粮的香味就溢满了整个窑洞,进而飘满了整个院子,然后各家各户的腊八粥香味最终在小山村的上空聚会、融合,于是满村子都弥散着腊八粥的香味。不对,好像少了点什么?是萝卜干,不是胡萝卜或白萝卜的那种,而是北方农村秋天腌制酸菜的那种圆萝卜,通常是腌制酸菜剩下的小萝卜,蒸熟后,用粗棉线串起来挂在房门外晒干,平时不动,好像专为煮腊八粥准备的,入锅后腊八粥的味道会立马上一个台阶,很浓烈的一种不可名状的香味,只是那时候不是很喜欢这种味道,每每央告祖母不要加萝卜干,但每年煮腊八粥时老祖宗都会固执的加进去。即便这样,午后放学回家能吃上一碗祖母盛上来的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仍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种感觉就在嘴边,仿佛随时可以呼之欲出。
后来念书、工作一直在外,就再也没有吃过真正意义上的腊八粥了,所以记忆里的腊八粥永远是散发着祖母味道的那份腊八粥。
今年腊八,受微信里腊八粥气氛的蛊惑,我决定自己煮制腊八粥,从选料到浸泡我都按照记忆中祖母的方法去做,另外又加入了适量的黑米、糯米、白芝麻、莲子、桂圆、百合、葡萄干。当然了,熬粥的过程轻松多了,智能炖粥锅,只需按键设定,慢炖三小时,既不用担心溢锅也不用担心糊锅。萝卜干是无法找到了,我别出心裁的另外准备了胡萝卜,切成丁单独煮到烂熟,从而避免与粥一起炖,这样做是因为两姑娘不吃胡萝卜,而大人吃粥时可以灵活调配,或许真能找回祖母腊八粥的那份独特味道。
很快满屋子都洋溢着暖暖的粥香了。
午饭前,当我把腊八粥盛上来时,两姑娘浅尝一口直呼比娃哈哈八宝粥要好喝,我知道这功夫算是没白下啰。八十一岁的老父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连说:“饱了,饱了,午饭不吃了。”只有我知道这腊八粥永远也吃不出祖母的那份味道了。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5
腊月初八,别的地方人都煮腊八豆,但地处渭北的一些地方,到了腊八这一天,却与众不同,家家吃的都是腊八面。
据说很多年前,渭北山区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所以对他们的独生子自幼特别娇惯,他们用一辈子的积蓄,为儿子置下不少地产,建起一院新房子,还给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媳妇,这才撒手而去。无奈,儿子自幼游手好闲,把父母留下的财产挥霍一空,尽管妻子很贤惠,但任她苦苦相劝都无效。遂心生一计。到了那年腊月,妻子告诉丈夫,家里没有粮食了,叫他出去借些粮食回来。可人们看他平时好吃懒做的,把粮食借给他还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再说那时家家户户生活都很困难,到了腊月,谁家不是勉强糊口啊,哪有粮食接济他人?
因此,丈夫跑了几天一无所获。第八天,他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妻子这才把家里余存的一点白面,做成面条给他吃。丈夫端起饭碗一尝,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饭。一顿饭吃罢,浑身有了力气,他也省悟了,知道没有粮食的艰难,从此改邪归正,每天认真地在地里作务庄稼,日子慢慢殷实起来了,打那以后,每年腊八那天他都要妻子都要给他做一顿面条,让他记得往昔的教训,这个习俗,也就流传下来。
小时候,每年腊八前一天,母亲就要预备次日的腊八面。腊八面做法很独特:在腊月初七下午,把上好的麦面和好、擀薄,然后切成一寸长短的菱形,再放在木梳上,用力一压,压出花纹,再搓卷成喇叭形的长条。一只只排列整体的放在高粱杆做成的箅子(就是把细高粱杆用麻绳缝成一个板,剪成圆形或者方形,用来放置面条,遮盖盆罐。)上。
腊月的天气特别冷,一家人围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一起把面搓好。人们把这样的面叫做麻食。这样时候,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他们一个个争抢着要和大人一起搓麻食。每当这时,那些卖豆腐的人,总适时地出现在村巷里,一声吆喊响彻村子上空:“卖——豆——腐——”
这样的声音,嘶哑,拖沓,悠长,特别最后那个“腐”字,被拖得长长的,在人们耳里听来,显得那样地充满诱惑。于是,家家妇女都端上一碗豆子去换豆腐。少不了有些女人,为了一两半两半真半假地跟卖豆腐的`争争执执,卖豆腐的总是半真半假地一边数落着,一边顺手切下一片放到女人手里,最后皆大喜欢。
麻食搓好,母亲就把洋芋刮净,再洗几片白菜叶,都和豆腐一起,切成长条,再切些葱花。一起放入锅内煎好。然后盛到盆里保存。
腊八清晨,母亲把水烧开,再放入煎好的菜,等洋芋煮面了,满屋就有了一股浓浓的香味。特别是那种土豆腐,经过煎炒,汤沸后飘出一股特有的香味,勾得孩子们垂涎欲滴。其时下入麻食,反复煮几遍,等面熟透,就盛入一只只粗瓷碗里。每到这时,平日难得见到半点油腥的孩子,往往顾不上烫就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一碗饭就已经吃完,还不满足地把碗伸向母亲,父母这时总会露出一个会心的一笑。
如今,人们的生活都好过了,麻食已经成了一种日常饭食,但是到了腊八这一天,人们还是愿意再做一份麻食面,只是里头已经不再是放入豆腐洋芋白菜那样简单,人们往往加入肉片,豆角,蘑菇,西红柿等,一碗麻食端上来,白的豆腐,蘑菇,红的西红柿,肉片,绿的豆角青菜,飘浮在红红的浓汤中,色味俱全的,不仅勾起人们的食欲,还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以及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6
每年一入冬,儿子就开始追问什么时候喝腊八粥。我总是疑惑的望着天资聪敏的儿子,“傻瓜,腊八粥当然要腊八喝,不过现在物质生活那么好,五谷杂粮一年四季应有尽有,想什么时候喝都成。”说起腊八粥,还流传着一个历史典故。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经常食不饱腹。有一年冬天,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的朱元璋,在一个老鼠洞穴里,发现了老鼠偷运来的各种五谷杂粮,便挖出来,淘净,让母亲给做了一锅粥,因为饿极了,吃起来觉得非常香甜可口。再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珍馐佳肴吃尽,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用老鼠洞里的粮豆参杂熬制的米粥,就吩咐御厨用各种米,豆混在一起熬制了一锅甜粥,那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得名腊八粥。后来流传到民间,便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小时候,家家生活条件有限,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就一直盼着冬天,盼着腊八,仿佛不单单是因为腊八粥的香甜诱惑,更是因为过了腊八,年就一天天走近了,就是再拮据的日子,到年节也会奢侈一回,犒劳一下贫瘠的胃口。
每年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把平时积攒下的五谷和各种米豆挑拣好,再把亲戚送的红枣和花生准备齐全。因为那时没有天燃气,更没有压力锅,纯粹是手工熬制,为了把各种米豆熬得更烂更软,所以在腊八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把各种原料都放到盆子里用水泡上。第二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会被那香浓的米香味儿馋醒。一直习惯懒床的我们,只有在腊八这一天,才会主动起床,争相爬上饭桌享受每年一次的腊八粥。这时母亲总会倚在门口,看着我们馋猫儿一样的吃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还有一丝淡淡的倦意。
我们哪里知道,母亲为了不影响我们上学,起床就能喝上温热适口的.腊八粥,在天上还布满星星的时候,就开始熬粥了。整整一大锅生米豆,要把它熬的香浓粘稠,需要将近两个小时的火候,而且还要一边添柴禾,一边拉风箱,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软,还要时不时的搅拌一下,为的是怕米粘在锅底。当时年幼的我们根本不能理解这锅香浓的腊八粥里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爱。
如今早已为人母的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当年母亲为我们熬粥时劳累又幸福的心情。在每年的这一天,我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为儿子熬一锅包含着爱心的腊八粥。五谷杂粮,自不必说,再自己配置花生,核桃,栗子,红枣,莲子,桂圆,百合,葡萄干等干果,与各种米豆混在一起淘净,以1:2:5的比例加水熬制,压力锅一般要四十分钟左右,一锅香甜黏糯的腊八粥就熬制好,稍微回气,起盖,便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现在生活好了,虽然我不再像母亲那样辛苦,可我一样会把我的每一点爱融进每一粒米里,用心去做。现在的孩子不知要比我们那时幸福多少倍,他们的口味也越来越高。早已喝腻了超市里香甜八宝粥的儿子,也像我小时候一样,爱喝自己熬制的腊八粥。他说妈妈做的粥里有他喜欢的味道,我会告诉他那是家的味道,有妈妈的爱在里面。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7
天还未亮,阵阵粥香就从窗户的缝隙袅袅飘来,让这个寒寒冬季的黎明顿觉温暖了起来。看来还是起来的迟了些,赶紧张罗着熬腊八粥。
其实我知道,即使选最好的食材,挑选再好的物料,都难抵母亲熬的那满满一大锅腊八粥。 我知道今天是腊八节,腊八到了,年也就到了。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毎年的冬天,就等着腊八节、等着过年,知道过了年天就不再冷了。更为重要的是腊八节这天能吃上香气浓郁的腊八粥,且一次能吃个饱。
而腊八节对我,除了忘不了母亲熬的腊八粥的香外,还有父亲总是腊八节的前夜所立的规矩总是让人无法忘怀而且久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记得父亲总是在腊八的前一晚在院子的某一个平处或窗台上放一碗凉水来预测来年的某个方为收成的习俗。
父亲在每个历年的腊八节前夜,都亲自动手,在家里原本就因为我们姊妹多常常为吃饭而争夺好一点的瓷碗中挑一特圆的,没有碰裂和掉疤的碗,洗上几遍,再在碗里盛上水,盛水的高度一般到碗口边一指的地方,再找一个很平的平台放上去,如果找不到就在窗上放毛巾之类的东西,左右看着放平才可,最后再在碗的外边口处南北方向取灶房烧火堂里用手摸些烟熏的锅墨,在北方向留的大点,在南方向的留的小点,才算完成。等晚上冻成一碗冰,看碗里水冻成冰的起伏凸凹来判断某个方位的收成情况,鼓起的地方父亲就说来年收成就好,平的地方收成一般,凹下去的方位收成就会欠点。我当时不知道他预测的正确性,也不知道他的依据是什么。
从我上小学开始,毎年的腊八节清晨去学校前,还未起床的父亲总是叫我去取晚上放在室外的那碗己冻成冰块的冻碗,且从未叫姐姐们或妹妹染指。记得有一年,因为年少,父亲叫我去取碗,我不小心用两只手抓在了他标的锅墨上,把他标的方位摸的不见使他判断不了方向,预测不了来年方位的收成了,气急的父亲一下子就把我打骂了一顿。也是从那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叫我们兄弟在历年腊八节的早晨动过那口碗了。
直到多年以后,父亲还坚持着只有他自己知道且自己给自己立的规矩,我就问父亲这个规定是谁定的,准不准吗?父亲当时望着我好大一会,才慢慢的对我说:我也不知道准不准,但那是你爷爷传给他的,且全程不能让妇女染手,我当时就问父亲,母亲都不行吗?他说不行,凡是女的一染手这个就不灵了。父亲告诉我,他的父亲从他小的时候一直在经年中坚持着,直到他也这样坚守着,我又问父亲就那么准吗?父亲说很准呢,因为这天家家户户都熬夜熬粥,天上的八方神仙也闻到了粥香,坐在仙云在风的伴随下来人间吃腊八粥时,所带的风吹动着碗里的水成冰,一般凸起的地方所受的福临就多,粮食就丰收。我问父亲说为什么呀?父亲说那是旧社会,人们缺衣少食,一般到二、三月就没有了吃的了,就要逃荒讨饭,用这个方法,主要是看那个方位来年丰收了,逃荒的时候去那里才能讨要到吃的。听着父亲的话,我默默地望着脚面,无语凝噎了起来,怪不得父亲和爷爷都这么的久坚而无忘,个中的辛酸泪往滋味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体会到。直到今天我还记着父亲那天对我说这段话时望我的'眼神。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腊八时,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我的后辈们是否还能记住我的父亲的腊八规矩,腊八节情怀,但父亲和爷爷们所用的方法,为寻找丰收方位用作逃荒储备准备地的时代境遇早己不需要了,物质的极大丰富迫使人们早已遗忘了那里还有无衣无食的时候,难怪人们常常用回忆时的忘却而忘记了今天的幸福、幸运,一切都是今天的不好了……
一碗腊八粥,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回忆,一种难忘。父母的先后离去,更使我常常想吃母亲在世时从半夜起来就熬的那锅热腾腾、香浓美味的腊八粥,而那只能停留在回忆中了。忘却是为了更远久的记忆, 而记忆的深处所留下的是永远忘不了。我知道,我们都不可能回到从前,也闻不到母亲的那碗粥香。只能在心里留下伤悲和憾望,带上梦想和努力,无论生活怎样,都不要失去自我及心中的希望,温暖流年,让难忘的记忆努力成美好,无论走多远,都让脚步永远迈在生活的里程中,纵使脚下荆棘丛生,那还有远方和憧憬。
腊八了,让腊月纳暖,腊年纳祥腊年和,年过了,天就暖和了。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8
今天是腊八节,传统上吃粥和做腊八粥的日子。昨天晚上就把做粥的各种粮食准备齐全,莲子、红豆、绿豆、花生米、黑米、糯米、葡萄干、红枣等等,洗好放在锅里,今天一早就起床熬粥。
锅里飘散过来的粥香味已满了整个客厅,丝丝香甜,缭缭绕绕,沁人心脾,我闭着眼轻轻地吸着香气,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过腊八节的情形。
那时候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家里无法凑够做腊八粥的材料,妈妈把家里仅有的麦子、玉米、黄豆、芝麻都找来,再加上父亲用省吃俭用结余下的粮票买的大米,把煮粥的水也算上正好六样。当时妈妈还风趣的说:“吃了这大顺的饭,一年做什么都精神都顺心,水是宝贝,没有水谁也无法生存。”
看着妈妈用心熬成的粥,白色的大米粒晶莹透亮,圆圆黄豆和玉米金黄灿烂,腊八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和颜色,我总是舍不得把它一气喝完,而是一小口小一口的喝,小一弟一弟狼吞虎咽的喝完后还笑眯眯的望着母亲,看着弟弟的样子,全家人都开怀大笑,母亲总是很慈爱的再盛一碗给弟弟,等奶奶,弟弟和我喝饱之后,母亲才喝锅底仅剩的半碗。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早喝,母亲总笑盈盈的说她不爱喝,天真的我真的以为母亲不爱喝,还把那仅剩的半碗喝过一大半,我童年腊八就是在六宝粥和着妈妈厚重的爱中过来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力,每顿饭第一碗母亲都是先是给奶奶端上桌,然后就是我和弟弟,母亲总是最后吃饭,大多时候就是我们吃完面条之后,母亲再在面汤里给她做玉米面的搅一团一。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很少在家,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直到后来,自己一天天长大,如今已为人母,才深知在那些困难的日子,母亲也爱喝那香喷喷的腊八粥,也爱吃那白白的面条,但她上孝敬婆婆,下关爱儿女,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母亲沉甸甸的爱在我的脊髓里越积淀越深厚。现在日子好了,母亲却老了,皱纹早就爬上了她的额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早已花白,背弯了,走路不再轻快。
今天的腊八节,母亲一定还在煮粥,,脸上洋溢着幸福,等着她的儿女们回家喝她亲手煮的粥.....嘀嘀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压力锅的警报声把我从沉思中拉回来,原来粥已煮好。
盛一碗浓香浓香的粥放桌上,思绪万千。多想亲手捧上自己做的粥给父亲母亲喝啊,可女儿远在外,只能遥祝父母健康平安。细细品着粥,慢慢的回味,品童年的艰辛,品世事的沧桑,品今天的甜蜜,品明天的希望。从喝粥中我更体会了生活的温馨快乐、幸福甜美以及对父母更深的思念。
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我端上了亲手煮的腊八粥,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一阵阵笑声从家里荡漾。
热气腾腾、香气飘绕中,我仿佛看见了母亲的笑脸......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9
腊八老师出生的那一天刚好是农历腊月初八,父亲便给他取名叫腊八。腊八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做了山村小学里的老师,全村男女老幼便一律喊他腊八老师。
今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老师满五十岁了。腊八老师在五十岁时竟又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可供他选择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老师,继续教书育人;一条是回家种田。因为上面文件已经下发,规定必须在二○○二年彻底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只有转为国家教师和辞退回家种田两种。
对于转为国家教师这条出路,腊八老师是没有自主权的,这得由上级主管部门在全面考核考试的基础上研究决定的。近二十多年来,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的考核考试工作一直在进行着,一批又一批的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了,可腊八老师的转正每次都莫名其妙地差了那么一点点。旁观的人看着都替腊八老师惋惜着急,但腊八老师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和自信。
腊八老师的乐观和自信主要源于他对国家考核考试体制的公正公平原则的信赖。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腊八老师一方面更加用功地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珍惜一切的业余时间,不打牌、不看电视,拼命地复习转正考试资料。功夫不负苦心人,腊八老师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特别优异的成绩。他所带的学生在每年全镇的统考中都名列全茅,他也每年被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在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的考试中,腊八老师的成绩几乎每次都在前十名。尽管国家文件白纸黑字写着要择优录用,可腊八老师一直被挡在择优的门外。时间久了,腊八老师的转正考试渐渐成了村民们共同体验的一个怪异的梦。
有人提醒腊八老师,别太相信什么考核考试的公平公正了,关键在于考核考试后的研究决定上。他们劝腊八老师去县里活动活动,请请客,送送礼。腊八老师每次听到这种话,便大为恼怒。因为县里主管教育的陈副县长和教委的肖主任都是他的学生。他坚信他学生的正直无私,坚信他们能秉公执法。他们还是他的学生时,他也是这么教育他们的。这些学生们都是腊八老师心中的骄傲。有人竟敢当着他的面怀疑他学生的党性和人格,这是对他最大的污辱和伤害。这些出息了的学生们逢年过节来看望他时,他在他们面前闭口不谈他的转正问题。那些学生也深知腊八老师的脾气,也闭口不提此事。于是,腊八老师的转正问题便成了一个漫长而又美丽的梦境,若有若无地飘荡着。
看来,这次的文件精神要给腊八老师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梦境强行地划上一个句号。
腊八老师在他五十岁生日的前一个星期参加了全县的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的考试。他在心里数了数,这是他第十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转正考试了。走出考场时,他抬头看看淡蓝的天空,心里飘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喜悦是因为他觉得这次考试他发挥得特别好,估计能考个好成绩;忧伤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这次仍不能进入择优录用的`门坎,自己从此就要告别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不说,他所执教的山村小学将会就此取消,所有的孩子们,无论大小,都要转到二十里开外的中心小学就读。
他的这一场考试,可以说是关系到他自己和山村小学的命运。他太爱这所山村小学了。校舍是一个破旧的祠堂。但就是在这破旧的祠堂里,飞出了一个正县长、两个副县长,还有十二个正副局级干部。最让腊八老师自豪的还不是这些当了官的学生,而是自幼无父无母的残疾孤儿余正堂。余正堂天生畸形,前胸后背驼得比《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摩多还厉害。就是这样一个驼子,在腊八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现在已是全县闻名的企业家。
腊八老师用全部的身心爱着他的学校和他的学生们。学生们也用同样的心情回报着腊八老师的爱。每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后,腊八老师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热爱学习追求知识渴望真理的启蒙教育。他在班上从来不对学生进行考试排名。他给学生们规定的目标是每次考试必须争取考满分,而不是考第一。
他认为,考第一只是超越别人的无知,而考满分则是超越自己的无知,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他的眼里,热爱学习的学生,将来一定会是爱岗敬业的人。他的这一教育理念影响了学生们的一生,所以他的学生们成材的比率十分惊人。
就在腊八老师站在考场外的台阶上感慨万千时,负责考场巡视的陈副县长和肖主任笑咪咪地赶过来和他打招呼。陈副县长说,腊八老师,中午我们请你吃饭,你就别忙着往回赶了。
腊八老师满眼慈爱地望着面前正春风得意的学生,摇摇手,连说不行,不行。
肖主任说,腊八老师,你得赏脸啊!
腊八老师一手拉着一个学生,语重心长地说,这次肯定不行,现在正是敏感时期,那么多的老师都盯着你们,不要让别人怀疑你们在这次转正考核工作中的公正啊!
陈副县长和肖主任对望了一眼,颇有深意地摇摇头,便不再坚持了。
在返回山村的中巴上,腊八老师心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无论这次是否转正录用,他决不会让山村小学垮掉。万一他被淘汰掉,他就是自己筹钱,不拿政府工资津贴,也要坚持把学校办下去。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0
经那位有关系的官倒倒腾了几年后,余正堂资金的雪球迅速地膨胀了十几倍。这时,他已不显山不显水地拥有了百万资金。但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仍然是穿着破衣服,套着解放牌胶鞋,拎着蛇皮袋的驼子。
余正堂在资金过百万时,又找到了腊八老师,说,现在我可以修校舍了吧。
腊八老师愉快地笑着,说,还不是时候,你还得往大里奔。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渐渐地走上了正轨,官倒也慢慢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人民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口袋里的钱渐渐地多了起来,国力也跟着强大起来了,各项建设投资也突然膨胀起来了。于是这一时期的金融市场火爆起来了,吸收资金成了赚钱的快捷途径。许多银行为了和私营业主、合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争夺社会闲置资金,不惜将存款利率提高到5-10%。
因为金钱重要,拥有金钱的人也就重要了。正如中国老话所说的水涨船高,金钱是水,拥有金钱的人就是浮在水上的船,无论水怎么涨,船永远高高地浮在上面。余正堂一直想躲在水底下,可水硬是将他漂浮起来了。社会上各路人马都在寻找资金来源,余正堂的钱经常在银行里进出,银行里的人眼睛雪亮着。在储蓄任务的重压下,几个大银行的正副行长,都穿着笔挺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夹着真皮公文包,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身穿破旧衣服,脚套解放牌胶鞋,手拎蛇皮袋子的余正堂打转。这种情景有些不伦不类地怪异滑稽,所以难免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关注猜测的结果让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从没将其当作人而正眼瞧一瞧的驼子,竟是一匹金骆驼了,而且是纯金的,价值在百万以上。
余正堂成了金骆驼后,麻烦就来了,他再也过不成一向喜欢的默默无闻的冷寂的日子了。乡亲们不再喊他驼子了,改口喊他正堂或老板。这种表面上的恭敬令余正堂深深不安。
余正堂虽然身体先天扭曲,大脑和心灵并没被扭曲,而且比正常人还要正常一些。他明白,他在人们心目中仍是过去的驼子,只是多了一些身外的金钱罢了。他的巨额财富在人们心中引起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情绪,里面有羡慕、嫉妒,甚至有仇恨。
刚开始,人们非常不习惯仰视这个他们一向怜悯甚至轻视的驼子,非常非常的不习惯,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痛苦地步。甚至有人不怀好意地提议村里收回余驼子的财富,理由是驼子一直是村里养活的五保户。既然是五保户,他的财富就应该归村里所有,村干部们本来对驼子的巨额财富有些眼热,经村民们一怂恿,也不免动心。全部没收,于理于法都说不通,村干部这点常识还是懂的,但分一杯羹总可以吧。于是村干部们特意办了一桌酒席,专门请驼子的客。几杯酒下肚,村干部打着哈哈将想法说了,余正堂听罢,沉默了半天才说,我的钱肯定是要花在本村的,但绝对不能按你们说的那个花法。就在余正堂被村干部们逼得手足无措时,他借口上茅厕,打发一个小孩去找来腊八老师。村干部们谁都不怕,就怕腊八老师,不是腊八老师厉害,而是腊八老师身上的一股正气让他们有些气短。腊八老师一出现在门口,村干部们就慌了神,赶忙起来给腊八老师让座上酒。腊八老师也不落座,盯着村干部们说,你们都有手有腿,伸手向一个残疾人要钱,难道不羞愧么。
人们慢慢地接受了驼子有钱的事实,背后开始叫他余驼子了。余正堂的金钱让他争回了姓氏权。他自我嘲笑说,自己比阿Q还是要强那么一点点。人们接受了余驼子有钱的事实后,就开始操心起这么多钱的花法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该给余驼子说上一房媳妇,成个家,说不定还会生个一儿半女的,这样的话,那么多钱就会有着落了,大家也就心净了。看着那么一大笔钱在天上飞着飘着,总是让人闹心伤神的事。目标既定,人们就张罗开了,大家都想着,希望自己首先给驼子说媒成功,因为说媒成功者,以后对驼子的'家庭有心理上的控制特权。山村家庭都是女的当家作主,象驼子这样的残疾人,找了媳妇后,一切还不是光听媳妇的。媳妇听谁的,听媒人的呗。你想想,如果没有媒人,这媳妇怎么会成为拥有百万钱财的余驼子的媳妇,她还会不一辈子将媒人当恩人般供着吗。各路媒人明争暗争,把山村搞得沸沸扬扬,激动难安。
余正堂却仍是羞羞怯怯,低眉顺眼的,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有些媒人着急了,便跑去找腊八老师。腊八老师一听,也觉得这事很重要,余正堂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确实应该找个媳妇,两个人过日子也好有个照应,以前没条件,也不存这个指望,现在条件成熟了,这事也该办一办了。
腊八老师便找到余正堂,催问此事,余正堂急红了脸说,腊八老师,你说这是给我找媳妇还是给钱找媳妇啊。
腊八老师说,当然是给你找媳妇。
余正堂说,腊八老师,别的一切我听你的,这事不成,你看我这样子,用得着找媳妇吗?
腊八老师忧虑地说,话也不能这么说,你若是有个三病两痛的,或将来老了总得有个人照料才行吧。
这里说媒的热闹还没散场,镇里县里的领导又开始忙乎开了。毕竟余正堂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县里的首富啊,是成功的私人业主和身残志不残的典型,是一个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人。镇里县里的领导坐着小车找上门来,表面是树立他们关心群众深入群众的形象,暗里则仍是瞄着余正堂的资金,镇里县里的财政亏空太多,领导们心里整天想着的都是钱。领导们本以为余正堂见他们屈尊降贵地登门会受宠若惊,但看余正堂平静得有些冷淡,心里不免有点失落。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1
除了腊八老师,还有人在惦念着余正堂。他们是陈副县长和教委的肖主任。他们两人和余正堂是同一届的学生。当时唱着“驼子驼、驼粪箩、放臭屁、打大锣”的男生里就有他们两个。虽然是同门师兄弟,但他们和其他男孩一样,从来就没有将余正堂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总是抓住一切的机会嘲笑捉弄余正堂。他们看着余正堂前胸后背上如山峰般突兀的驼子,极力想弄明白余正堂晚上怎么睡觉。他们猜测余正堂可能在床上打了一个洞,睡觉时将驼子放进洞里。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的正确性,他们伙同其他同学在地上挖一个坑,将余正堂扳翻后,将他背上的驼子对着坑躺在上面,再用绳子绑了他的手脚,令余正堂左翻右滚,怎么也挣扎不起来。为了这些恶作剧,他们不知挨了腊八老师多少批评。
后来他们参加了工作,并当了官,越发不将余正堂放在眼里了。没想到,就在他们一不留意的时候,余正堂竟成了本地首富,他们既觉得惊异,又觉得好笑。直到这时,他们才不得不佩服腊八老师的眼力。他们在心中暗自惊讶,幸亏他是一个驼子,否则同学里面,余正堂会是飞黄腾达得最快的一个。
想到余正堂,陈副县长和肖主任他们心里总有一丝的失落象山谷里的薄雾若隐若现地飘着。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金钱可比权力更硬朗实在。没有金钱做后盾的权力,就象纸扎的老虎,虽然象模象样,可毕竟威风不起来。在这贫困的山区县里,即使当上几辈子的县长,恐怕也不能攒够余正堂那么多的钱。命运啊,真是莫名其妙的东西。
在小学时,陈副县长和肖主任他们在一起喜欢研究余正堂晚上怎么睡觉。现在他们碰在一起谈起余正堂时,更多的则是关心他孤身一人积聚了这么多钱的用法。关心归关心,但要他们开口向余正堂拉赞助,他们说啥也拉不下这脸面。
这次腊八老师转正是让余正堂放放血的最名正言顺也最天经地义的机会。他们都知道,余正堂这一生中唯一尊敬爱戴的人便是腊八老师。为了腊八老师,别说让他出点钱,就是让他将小命搭上,他也决不会犹豫的。
其实,按考试考核的标准,腊八老师早就该转正了。陈副县长和肖主任每次也想将腊八老师的事给办了。但因为每次的转正名额,除了要照顾关系户和花了钱送了礼的人以后,就再也没有多余的了。当一些自我感觉考试没问题的老师对考试考核的公正性提出质疑时,他们会一身正气地反问提出质疑的老师,说,连我们的'腊八老师都没能转正,你们还有什么可疑的。有腊八老师这一挡箭牌在他们面前挡着,其他落选的老师也只能忍气吞声。是呀,这些官们连自己老师的转正问题都没有开后门,这些官们的公正廉洁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陈副县长和肖主任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收腊八老师的钱。再说了,即使他们敢收,腊八老师也没有钱送。不知是人穷了才有骨气,还是因为有了骨气才穷,腊八老师反正是一贫如洗的,别人家里彩电换了好几茬了,腊八老师家至今连黑白电视也没有。有的学生看了过意不去,送了他一台彩电,腊八老师拒绝了不说,还狠狠地训了学生一通。不能收腊八老师的钱,变通一下,收点余正堂的钱是合情合理的,反正余正堂有的是钱。这个时候的陈副县长和肖主任也正急着要钱花,他们的儿子一个在美国读书,一个在法国读书,一年最少也得二三十万元,他们那点工资简直是杯水车薪。
肖主任知道余正堂和王兴的关系亲如兄弟,无话不谈,所以他便将腊八老师转正需要花点钱打通一下关系的事轻描淡写地和王兴说了。王兴心领神会,马上找余正堂商量瞒着腊八老师走走门路。听说能为腊八老师尽尽力,余正堂正是求之不得,他问王兴,这事得花多少钱。王兴说,民办教师都穷,能送两万就撑破天了。余正堂说,那我就出四万吧。
肖主任收到王兴送过来的四万元时,既有些惊喜,又有些恼怒。因为对于一般民办老师来说,四万元是一笔大数目,但对于余正堂来说,四万元则有点门缝里瞧人的意思。他想,象余正堂这种有钱的人,出个十万二十万也是小意思。
肖主任和陈副县长自小到大都是铁杆兄弟。他将四万元全部给了陈副县长,说,我非得让余正堂在腊八老师这件事情上狠狠放放血不可。
陈副县长笑道,论理这驼子也该放放血,但这件事千万不能让腊八老师知道,否则麻烦就大了。
肖主任说,老哥你放心,王兴和驼子都知道腊八老师的脾气,他们帮着瞒都瞒不及呢。
陈副县长和肖主任虽然当了官,而且都是腊八老师的顶头上司,可他们仍象小学时代一样,见了腊八老师仍不免发怵,小时候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现在当了官,则是不敢正视腊八老师嫉恶如仇的性子。所以对于腊八老师,他们尽量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尽量避着腊八老师。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2
王兴从腊八老师家出来,后悔得直想自己抽自己的嘴巴。他悔恨自己酒后胡说八道,竟然将余正堂暗地里使钱的事和腊八老师说了。他知道,凭着腊八老师的为人,他宁愿回家种田放羊,也不愿意采取这种不光彩的手段转为国家教师。而收钱办事的竟是他亲手教出来的学生,这更无异于在腊八老师的心上深深地扎了一刀。
如果腊八老师这次不能顺利地转正,那么他的一张嘴就是罪魁祸首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兴就在这种焦虑后悔中煎熬着,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明白了祸从口出的深刻含义。
王兴自幼丧母,父亲是一个非常老实本分的农民,父子两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有些暗无天日。如果不是腊八老师的几番努力,王兴根本就没有入学的机会。在学校里,王兴和余正堂一样,也是被同学们嘲笑捉弄的对象。在他苦难的'童年里,腊八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点亮了他人生的希望之光。所以,他和余正堂一样,对腊八老师一直怀着无比深厚的尊敬和热爱,也正因为如此,他和余正堂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亲近的同学。
王兴由于心里有鬼,便时刻关注着这次民办教师转正考试的动态,在考试成绩快要出来的时候,他决定去县城一趟,亲自找肖主任探探口风。
肖主任一见王兴,满脸的笑意,说,哎呀,老同学来了啊,我正要找你呢。
王兴不自然地笑道,你堂堂的主任,找我能有啥事呢?
肖主任哈哈一笑,说,都是老同学,你这样说见外了不是。中午别走,去我家吃饭,请陈副县长作陪,怎样?
王兴有些犯难,说,我哪有那么大的面子啊?
肖主任拍拍他的肩,说,你没有谁有啊,当年那么多同学里,就你和驼子是腊八老师的心肝宝贝呢。
肖主任和陈副县长的异常亲热令王兴有些忐忑不安,他自小习惯了他们对自己的嘲弄和不屑,而现在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他们亲热的笑容,让王兴觉得自己在一个阴谋的虚空中沉浮着。
喝酒时,王兴小心翼翼地问,腊八老师这次转正的事没问题吧。
陈副县长说,别忘了,腊八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他的事我们能不放在心上吗?
肖主任忙点头赞同,说,是呀是呀,只是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全县有八百多人参与竞争,可名额只有五十个,竞争激烈啊!
王兴一听他们的口气,心就一下子提了上来,说,腊八老师考试应该没有问题的。
肖主任说,考试考核只是作为参考条件,关键是综合评审上,那么多评委,也不是我和陈县长两人说了算,现在其他的民办教师都在活动关系,结果会怎样,还难说得很。
王兴着急地说,腊八老师的性格你们都知道,他不会跑关系的。要跑也只能指望你们暗中给他们跑跑。
陈副县长心不在焉地把弄着酒杯,似乎没听见王兴的话。肖主任说,你以为我们不着急不跑啊,可涉及到那么多个评委和方方面面的关系,得有钱才行啊。
王兴一听就明白了,说,正堂说了,只要能为腊八老师办成这事,花多少钱都行。你们尽管出力,我再找正堂去。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3
当初,人们非常艰难非常难过地接受了驼子有钱的事实。现在,人们又非常艰难非常痛苦地接受了驼子没有钱的事实。
一经接受了事实,人们便开始冷静地心平气和地分析讨论这一事实。驼子为什么没有钱?他的钱哪里去了?大家开始一致的看法是驼子将这些钱挥霍掉了。在达成这一致的看法时,他们忘了驼子每年给予他们的丰厚红利。借给驼子一千元的,最少得到五千元的红利;借一万元的最少得到五万的红利,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地将钱送到驼子手上,哄着威胁着驼子借他们的钱。如今,驼子死了,钱象流水一样流走了,他们忘了以往对驼子的感激,却记着了对驼子的怨怒。
没有人张罗驼子的后事,只有腊八老师和王兴张罗驼子的后事。人们冷眼旁观地看着腊八老师伤心地忙碌着,一种猜疑的阴云渐渐地飘落扩散开来,渐渐地由阴沉沉变为黑沉沉,最后竟成了暴雨。他们怀疑驼子的钱在腊八老师手中。因为驼子平时生活俭朴,从不张扬,挥霍掉那么多钱,是绝不可能的。
于是,驼子的葬礼进行得异常艰难起来。在一些人暗中挑拨调唆下,几个因爱钱如命而又泼辣出名的妇女开始撒泼闹起事来。她们死活不让腊八老师他们给驼子入殓装棺。她们要腊八老师偿清驼子的欠债后才能给驼子入殓。
尽管人们平时十分敬重腊八老师,但现在是涉及到金钱的事儿,人们成心想让那几个泼辣妇女闹一闹,看看腊八老师的反应,以便证实一下他们猜疑的正确性。如果驼子的钱在腊八老师手中,那可是一笔巨额财富。那几个妇女在人们的怂恿下,也顾不得对腊八老师的敬畏,一味地撒痴撒泼。
腊八老师先是耐心劝说,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恼怒起来。他撒手让那几个妇女闹去,说,现在死人在这里,他欠你多少钱,你只管找他要去。
其实,这几个哭闹的妇女根本不是最大的债主。她们最多的也只拿着余正堂六千多元的欠条。她们只不过被人当枪使而已。腊八老师渐渐地明白了这里面的微妙关系,只是其他人没有直接发难,他也就不好发作。腊八老师手上有他从肖主任那里收回来的属于余正堂的四万块钱,除去筹办葬礼的费用,剩下的钱清偿这几位妇女的债务应该绰绰有余。但腊八老师明白,要还钱也只能安葬完余正堂之后,否则会惹出更大的麻烦来。如果有一丝的证据让人证实余正堂的钱在他手上,那他以后就莫想有片刻的安宁了。
一个妇女哭闹着说,谁拿了驼子的钱就得负责安葬驼子,要安葬驼子,就得先将驼子的钱还了。
王兴听了这种混帐逻辑,质问道,照你这么说,谁安葬正堂,就是谁得了正堂的钱,谁就得帮着还钱了?
那女的搞不清这些逻辑关系,只哭闹说,我只要我的钱,别的我不管,我的钱没还,尸体就不能动。
王兴说,那你就在这里好好地守着正堂的尸体吧,你得守紧点,小心尸体被人偷走了。
王兴说罢,拉了腊八老师就走。腊八老师想想,也别无办法,只好硬起心肠撒手不管了。
几个妇女看腊八老师要走,有些措手不及。她们原意也只是想挟尸讨回欠款,可不想讨回一具尸体来守着。一个妇女一着急,从地上爬起来,拦住了腊八老师,说,腊八老师你不能走。驼子是你的学生,你教出的学生坑蒙拐骗,你做老师的有责任。
腊八老师心里一寒一痛,觉得这话有些道理。为了他心爱学生的名声,他应该负起这个责任来。他凛然地环顾周围的人群,一字一顿地说,我的学生没有坑蒙拐骗,借钱给正堂是你们自愿的,有的甚至是强迫正堂收下的,你们这些年也受了正堂的不少好处。做人可不能没有良心。正堂突然死去,我很心痛,他生前未来得及处理的问题,我做老师的有责任帮着处理。我没有那么多的钱收回正堂的欠条,现在你们将正堂的欠条还给我,我以我的.名义再给你们出具借条,只要我不死,我有一点还一点,我死后,我的子女们接着还,保证不欠你们一分钱。
腊八老师说完,让王兴搬来一张桌子,桌上点上一枝蜡烛。腊八老师居中一坐,对几个哭闹的妇女说,正堂欠你们多少钱,妇女们报上钱数,腊八老师一一写好欠条递给她们,并从她们手中收回正堂的欠条放在蜡烛上火化了。
人们被腊八老师浑身的凛然气魄所慑,默默的看着腊八老师,谁也没动弹一下。腊八老师不耐烦地说,谁有欠条就快拿来。有几个人想走过来,但看到其他人没动,也犹豫地站住了。
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后,一个平时在村里威望颇高的老者越过众人走到腊八老师跟前,问,腊八老师,你对着众人说句实话,你是否知道余正堂是否有钱留下来?如果有,你是否知道他的钱放在哪里?
腊八老师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有钱留下来,更不知道他的钱放在哪里。
老者点点头,转身高声对众人说,我相信腊八老师的话。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余正堂的欠条,就着蜡烛摇曳的光焰火化了。
老者转身离去时,对周围的人怒斥道,做人可以丢了金钱,丢了性命,可不能丢了人格,丢了良心。说完,他走到余正堂的尸体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其他人满脸羞愧,悄悄地将欠条在蜡烛上火化了,对着余正堂的尸体鞠躬后,退到远处静静地站着。原先闹得最凶的妇女此时也许良知突然回归,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将欠条扔在地上,掩面飞逃而去。
腊八老师喉头哽塞,眼中的威严渐渐被泪水洗掉。他哆嗦着弯下腰拾起地上的欠条,小心地装进口袋。
摆脱金钱的困扰和支配后,村民们又成了往日纯朴善良的村民。他们默默地帮着腊八老师打理余正堂的后事。在送余正堂上山时,送葬的队伍黑压压地足有数千人之多。乡亲们纷纷购买鞭炮,致使方圆十几里地所有店铺里的鞭炮一时脱销。那天的鞭炮声繁密得似乎山风也为之阻塞不通了,山林里的鸟兽们被惊吓得逃出老远老远,后来十几天里见不着鸟兽的踪迹。这一壮观的场面是人们几十年未曾见过的,虽不敢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
后来腊八老师在给正堂补立墓碑时,亲自写了碑文纪念此事。碑文是这样写的:因为生前欠下人们的金钱,所以人们会终生记着你。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4
日子轻悠悠地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腊八。这个时候,家乡小村的年味愈来愈浓了。 “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过年的气氛日渐浓郁。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就像集结号一样,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向年这边拉拢了起来。腊八一到,新年的序幕就拉开了。东家杀猪,西家宰羊,买鸡的、买菜的,家家户户都是忙忙呼呼的,大人小孩走路都小跑着,在这一刻好像更加珍惜光阴。 孩提时,一进腊月,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提前办年货,更好一点的人家便要杀猪。在小村,杀猪是件大事,就像办喜事一样热闹,帮忙的人很多。那时,母亲大半年才养两头猪,吃的饲料大多是野菜。她劳动时从田间地头挑一些野菜回来,我和弟弟们一放学就去打猪草。猪虽长得不快,但长得壮实。到了年关的.时候,我家正常是一头出售,一头宰了过年。宰完猪后,父母总要请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吃“杀猪菜”。父亲酒过三巡后总是和邻居的大伯、大叔们聊聊今年的收成,谈谈新年的愿景。在腊月里,农人们就把丰收的希望播向春天。之所以大张旗鼓地筹备年货,过好年就为来年开一个好兆头。儿时吃“杀猪菜”,那大块的肉特别香,以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来,都有余香回味在舌尖。 腊八是个重要的节日,要吃腊八粥。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和期盼幸福为主题的。家乡人吃“腊八粥”的习俗,一直保持着上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尽管世事变迁了,而家乡的习俗却改变不大。家乡人浓浓的亲情在过节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村里弥漫的尽是淳朴的民风。
到了腊八这一天,天气往往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一大早母亲就熬好了一锅“腊八粥”,热气腾腾的,喝上一大碗,香香的,甜甜的,就算是过了腊八节了。记得这一天母亲还要腌制“腊八蒜”,等到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就着翠绿翠绿的“腊八蒜”,嘴里嚼着初一的肉馅儿饺子,可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奢侈一顿饭了。 这些年生活好起来了,过腊八节熬腊八粥的用料比原来讲究了许多。腊八前就要到超市买好江米,小米,大米,红枣,红豆,莲子,薏仁等各种用料,用微火慢慢的熬制,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类似于超市里卖的八宝粥,好喝而适口。 腊八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想念。腊八节,在我心中是浓香的、甜美的。每年腊八,无论我多忙,我都要回一趟老家,无论多晚,我都要守住腊八粥熬好的那一刻。揭开锅,带着丰收味道的香气扑鼻而来,我会把手伸进热气中,暖暖的、润润的、甜甜的,然后双手搓一搓,捂在脸上,满脸都是香香的味道。我的眼睛从揭开锅起就盯着那锅粥,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就在我的心湖荡漾。母亲总会盛上一大碗腊八粥给我。尽管我年龄已经不小了,但这种感觉和儿时一模一样,岁月在变,世事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浓浓的亲情。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5
在我家乡有一句民谚,“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天非常冷。虽说不至于把下巴的冻掉,但是腊八这天冷却是真的。这一天俗称“腊八节”,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了,这勾起了我许多关于腊八节的记忆。
腊八节是我孩提时代最向往的一个节日,每到腊八节这天,都要喝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一到这天母亲要起得很早熬腊八粥,我们还躺在暖暖的炕上睡觉,依稀听见母亲拉风箱的声音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我也不知又睡了多久,就听母亲喊叫,“快,都起来吧,喝腊八粥啦”!我们赶快告别暖呼呼的被窝儿,叠好被子,放好饭桌。母亲就把一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了上来,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一碗。那粥是用黄米和豆子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种独特的粮食的香味。那年月家家都很穷,能吃上一顿腊八粥不亚于过年,这粥也就不可能熬的很多,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盆,于是就把碗舔的比洗过的还干净。吃过饭我们就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走在冰冷的路上全身都暖暖的,嘴里还不时回味着粥的余香。
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偶尔的腊八节也象征性地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但总觉得很刻意、很勉强,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在老家时的那种气氛和味道。自从考学走出家乡,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熬的腊八粥。上学时腊八还没放寒假,工作后腊八也无法赶回家里。现在想来有二十多年了,那腊八粥的香气再也没有感受到,母亲熬腊八粥时拉风箱的`声音和刀铲碰击大铁锅的声响也仿佛成了记忆。
现在母亲已经老了,已是满头白发,她也随着自己的几个孩子离开了故乡,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间来回游荡。尤其是她也从过去生活的主角,演变成现在生活的配角,生活上的事情时常听从我们的安排。每年的腊八节,每每被淹没在我们工作的忙忙碌碌之中,腊八的主题,再也没有我们童年时那么鲜明,再也没有母亲作为生活主角时安排的那样细致、周到。
今天正值腊八节,天气比往年寒冷,我家晚饭吃了腊八粥。端起饭碗,我想起了母亲,不知她在离我遥远的地方有没有喝上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腊八粥。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6
“又是一年腊月八,家家户户吃腊八,小狗小猫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不完,沥沥拉拉二十三;吃了腊八粥,来年便丰收……” 每年的腊八节,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这首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歌谣。
在儿时记忆里,腊八节总是我最盼望的节日。因为在那个“瓜菜半年粮”的年代,从腊八节喝过粥之后,不仅年味愈来愈浓了,而且还经常可以吃到一年当中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等美食。
或许,由于幼时生活的匮乏,吃腊八粥,也是我们这些孩子所急切盼望的日子之一,当冬天的夜幕低垂,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沉浸在如烟的兴奋中了。此刻,从家家户户的屋内都飘出各种香气扑鼻的粥香,直往馋嘴的你鼻子里钻。
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妈妈必定会起个大早,把提前几天就精心备下的大枣、花生、红豆等东西,佐以泡好的黄米,放在锅里小火慢煮。而我也通常一改往日睡懒觉的习惯,帮着妈妈在锅灶前拉风箱、烧柴火。妈妈则一边不时的用大勺沿着一个方向搅粥,一边给我讲关于腊八粥的故事,记忆最深的是她说,古时候有个叫朱元璋的皇帝,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回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就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老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耳朵虽然听着妈妈的故事,但我的心已被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浓郁的粥香所吸引,早馋得一次次地打开锅盖看看腊八粥熟了没有,一遍遍地问妈妈可不可以吃了。
在迫不急待的等候下,腊八粥终于出锅了,一家人团坐在饭桌上欢快的吃了起来。妈妈熬出的腊八粥米汤黏稠,口感滑嫩,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立刻全身就生出一种暖暖的惬意。记得姥姥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常说要把碗里的每一粒米都吃净,谁不浪费一粒米,谁就能增福增寿,活到一百岁。听了姥姥的话,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个个特别小心,唯恐浪费了这期待已久的美味佳肴。
而今参加工作以后,已经多年没有与家人一起过腊八节了,当然也很久没有吃到妈妈的腊八粥了,虽然超市里有色香味俱佳的八宝粥,饭店有卖搭配好了的腊八粥,但在我的'记忆里,都不及妈妈亲手做的腊八粥滋味绵长。我想,这其中不仅有一种浓厚淳朴的亲情,还有一份无法割舍的爱与牵挂。
儿时的腊八粥,象一幅鲜明的无形的画,在我的眼前展现。我欣赏它的色泽,嗅闻它的清香,也似乎能触摸到它那正袅袅上升的热气。蓝白色的瓷碗里,满满的是它那诱人的身姿。我回味,我体验,我依稀品尝到了那黏黏的又爽滑的又鲜美的儿时腊八粥!
再精美的粥,都没有儿时的腊八粥让我心动,让我流连了……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7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腊八粥的。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品。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传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腊八粥的。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品。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传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这种粥材料五花八门,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为这顿粥忙活起来。用凉水泡起了黄米、黑豆、红枣、花生等谷物。光看着就让人联想到了美味。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点起火炉,架起大祸,加好了水,轻轻放进了准备好的谷物,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绿绿的,散发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搅和了一下,锅中马上就翻腾了起来。奶奶满意的盖上锅盖,去看电视去了,可是我依旧对这十分感兴趣,细细的等待着,我现在终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轻轻的烘托着锅底,如此做出的粥才会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条坚实的木头为了我们的一顿美味,变成了灰烬。过了一个多小时,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的'大喊,奶奶走来拍拍我的脑袋,“等等,就来了,你这个小馋猫!”
她揭开锅盖,里面的水几乎消失待尽了,缠和在一起的米粒间不时有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话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唤起了家人们。一家人围坐在一桌,每个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红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还透着一丝滑爽,仿佛吃亲亲果冻时的浅唱。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神话故事说:“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唉,如果天天都是腊八节该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腊八粥该多好!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8
今儿是腊八,过了今儿就望见年关了。腊八吃粥,只是忆苦思甜罢了。小时听老人说,生在腊月八的人,命是苦的,却会是一辈子的享福。我不懂,却在心里暗暗责备母亲为何不把我生在腊八这一天,这样的念头一直延续到我上学。至今我还记得点上学后,听懂了家乡海西民歌谣里的部分词:“腊八粥里来香,腊八粥里来苦,讨来的粮食,苦儿没法数……。”
腊八的粥里有八样,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我没吃过这样的粥。不过母亲煮的红豆木枣,我吃过多次。母亲说,腊八吃粥,我们就吃红豆粥吧。红豆是我们自家地里种的,木枣就是门前的枣树上采的。在我们海西这个地方,几乎每家都有木枣树。不过这枣树结出来的枣比山西大红枣的个儿小多了,而和山东的阿胶枣相比倒是差不多,只是阿胶枣熟了时,整个儿都红,我们海西的木枣却半红半白。
当然我们这地儿吃腊八粥放木枣的很少。我曾在邻里小伙伴群中炫耀过说腊八粥里有木枣甜,别人却一笑置之不理,我也没趣了。不过这个疑问在我吃过红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兄弟罢。七岁那年腊八,母亲带我去海州,即母亲的'舅舅家。舅公已是七十岁的人,不过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母亲。见面那天,舅公到火车站接我们的,手里举着一块写着母亲名子纸牌,在站台上东张西望着。火车进站时,我母亲看到了舅公。
“娃儿,你舅公!”母亲对我兴奋地指着车窗外的舅公说。
“妈,我看到舅公了!”我也高兴地叫起来。突然,我看见母亲流泪了。
我顾不上这些了,火车一停,我就追着人流向外钻,要不是母亲拉着我,我真的会从车窗爬出去。出了车门,我也举起写着舅公名子的纸牌,撒了欢地向舅公跑去。舅公也瞬间发现了我们。在舅公面前,舅公疼爱地抚了一下我的脑袋,又扯了一下我的辫子。可我却一下就挣脱跑开了。然后我就发现母亲拉着舅公的手,旁若无人地又哭又笑,象个受了委曲的小姑娘似的。而此时的舅公也流泪了。也许还小吧,不能体会舅公见到我母亲流泪的心情。我只顾在站台上四下里乱跑。
我姥姥是舅公的妹妹。在十六岁那年,随舅太爷、舅公逃荒讨饭到涟水南六这个地方,舅太爷把姥姥嫁给了我姥爷。后来舅公和舅太爷回了家乡,而姥姥却再也没能回过海州,四十八那年过早的离世了。母亲后来说,姥姥嫁给姥爷那天就是腊八。
舅公写信来说是年岁增长,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非常地想我那离世的姥姥,就让我母亲去给他看看,于是就有了腊八之行。我第一次吃到红糖,就是舅公婆煮腊八红糖粥招待我们的第一顿饭。席间,舅公和母亲不停地提到我的姥姥。但我真的想象不出姥姥是什么模样,也许和舅公婆一样吧。
多年过去了,我游走他乡,对吃腊八粥这一俗,我早就不想了。只是每年到腊八这一天,就想到到年关近了,就快可以回家了。也是因为这个吧,我对孟郊的《游子吟》总怀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舅公去世时,表舅也没告诉我的母亲。不过当母亲听说后,我见到母亲流泪了。如今母亲的年龄也到舅公当年的岁数了,我在电话里和她说,想给她摆宴做寿,可母亲一口给拒绝了。她说,我没哥没弟,你又要忙生意,这寿就算了,闭着眼睛过,到年了就一定要回来,那比什么都好。
前年,老屋改造,门前仅存的一棵木枣树也被锯了。今天腊八,母亲在电话里说,她烧腊八粥了,而且一样不少,不过,枣却是用山东的阿胶枣。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19
长安人不喝腊八粥,却吃腊八面。这是把腊八豆(大颗粒的玉米珍)和黄豆、大豇豆等各类豆子煮熟,一起放进汤面锅里。面条是一匝长的手擀面,比韭叶面宽两倍左右。我们称作‘腊八’。小时候过腊八,心里早就装满了期盼,腊八这一天放学一出校门,风一样的鸟兽散,口里喊着‘吃腊八喽,吃腊八喽’,快乐得像鸟儿一样地飞回家。
回家端了粗瓷碗,走出家门,和大家围成一团。其实,家家的腊八饭没有多大差别,不一样的是碗里的油泼辣子调了多少。都说吃腊八要吃八碗,大家都很卖力的吃,小肚皮撑成了小鼓,还要跑回家用大勺给小碗里舀。还要用筷子将面条甩到或挂在树枝上,嘴里念着“柿柿树吃腊八,明年给咱结疙瘩”。似乎柿子树上还没萌生的.叶芽真的要挂满果实了。其实,这挂在树上的面条大都被鸟儿叼走了。之所以有这个口诀是先祖们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是呵护鸟类的遗风。那时候的天很高很蓝,空气洁净清新,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南山,秦岭像画儿一样。树上有太多太多的喜鹊和麻雀,腊八前后,常常有大群迁徙的乌鸦遮天蔽日的飞来,在树上叽叽嘎嘎地逗留跳跃,气势宏大,很壮观。
每逢腊八的前一周,父亲都要准备过节的腊八豆。村口有一个石碾子,父亲会提半斗包谷在石碾子上压。先将干包谷铺在石碾上推几圈压碎,再用粗筛子筛掉小的颗粒。我喜欢看父亲旋筛子的动作,无论筛子有多重,父亲旋起来却非常轻松自如,双臂摆动的节律很匀称,震动旋转的筛子在空中画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很强的轨迹,似乎把父亲性格的韧性和耐性全都抖落进筛子里,这种朴实无华的美感常常使我回味和感动。等到谷皮的旋涡在筛子的中央隆起,他会适时停下,用双手拘出谷皮随手洒在地上。一群麻雀在树枝上虎视眈眈地守候着,等父亲碾完玉米收拾完东西,麻雀们会一窝蜂地猛扑下来,抢食落在地上的残渣,有时候为了抢夺一粒米,两三个纠缠在一起,一边喳喳地大声喧哗着,一边在地上不停地打斗翻滚着,随后分散开来,一起飞到树上,鸟儿制造的欢乐场景常使我看得着迷。
煮腊八豆是一件麻烦的事,一是包谷颗粒较大,很难煮,二是各种豆子忍耐的火力不同。母亲是在前一天晚上开始升火煮腊八豆的。母亲说,煮腊八和煮牛肉一样,一定要过夜,否则会煮不烂。所以,每逢煮腊八的时候,母亲会把火烧到十一二点才肯休息,父亲总要半夜起来给锅底续一把火,为了保持火力,一般用的是硬材。
其实,自从三十多年前走出家门,我已经没有吃过腊八了,但这腊八的味道却一直很香。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0
又是一个黑夜的来临,腊八就这么过去了。虽然没有吃到腊八粥,虽然没有亲人在身边,但是我知道远方有一份惦念,有一双焦虑而关切的眼。
三十年前的腊月初六,也就是腊八的头两天,我把妻子娶回家。那一年的腊月也是非常的冷 ,是三挂马车把妻子接进门的。那也是我们屯子最后一次用马车接亲。因为久远了,很多事情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候娶媳妇第三天要带着媳妇回娘家的,俗称“回门”。因为第三天正好是“腊八节”,所以妈妈强烈要求七天回门。为的'就是全家人过一个团圆的“腊八节”。
妈妈那时候多病。我娶亲那天妈妈也是在邻居家躺着了。收拾利索了才把妈妈接回来。但是腊八节那天妈妈非要亲自动手熬腊八粥。妈妈往日苍白的脸上那天也泛起了红润,久病的腿脚也变得轻快起来。嫂子和妻子给妈妈打下手。妈妈边料理别告诉她们,豆要煮到什么时候,水要添多少,各种配料什么时候下锅。因为妈妈的病,家里也好多年没有吃到像样的腊八粥了。所以那一天,因为妈妈的亲自下厨。腊八粥熬的非常好。老远就能闻到那股味道。那一天的腊八粥是我最难忘的。一大家子人,团团围坐,伴着新婚的喜气。妈妈也吃了很多。
因为妈妈的病越来越严重,所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的腊八粥。第三年,妈妈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每一年的腊八时节,我都会和妻子念叨,念叨那一年的腊八,念叨那一年妈妈的腊八粥,念叨那永远也不会有的那个腊月。
今天,我也是当爷爷的人了。我也深深的体会了长辈对后辈们的那份爱,那种不顾一切的付出,那种无怨无悔的承受。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清明,端午,腊八。每一个节日与其说是时令的节日,不如说是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节日。每当节日的来临,不论你离家千万里,不论你有多忙。回家!是必不可少的渴望。回家!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回家!也是父母一直翘首的期盼。
腊八,回家!
腊八,妈妈!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1
过了元旦,不知不觉就到腊八节了。
腊八节的来历和传说的有几种,一是佛祖修行,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二是朱元璋未成气候,忍饥挨饿之时,从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做成粥,坐了天下的,便把腊月初八这天作为腊八节。三是岳飞率部抗金,正值数九寒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说,从前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含义丰富而又耐人回味的腊作节,在中国流传广泛。到了这一天,人们提前把准备好的五谷杂粮,还是莲子,红枣,花生等果仁,先一天晚上洗净泡水,第二天清晨煮好,再加点糖,吃起来香甜可口,浑身暖和,富有营养。据说吃了腊八粥,身上不怕冻。还有个普遍的说法是,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说是吃了腊八粥,等于揭开了办年货、过年的序幕。
记得计划经济年代,粮食紧张,物质匮乏,缺吃少穿。但到腊八节这一天,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用大米掺点粗粮,加点力所能及能收集来红枣和莲子,熬成八宝粥,让我们吃饱吃暖和。
过了腊八节,农民们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辛苦了一年,好坏都得置办些的年货,祭祀祖先和神灵,慰劳下自己,招待来往的亲戚,更叫一年盼到头的孩子,穿上新衣裳,吃几天的好吃的。
于是男的,把自己田里种的各种粮食,家里喂养的家禽,三天一集,五天一街,拿到集镇上卖了,换成钱,买回年货。家庭主妇们,上街扯布,给大人小孩,缝制衣裳鞋袜,好歹总是全新。不然,街坊邻居,会笑话你不会过日子,混得大人小孩走不到人面前。腊八节过后个把星期,学生们也放就寒假了。特别除去了课堂束缚男娃子们,街头村里,野马似的疯逛,游玩,时不时,拿着拆散的小鞭炮,叭叭地放起来。乡村的年味,在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中,在弥漫于空中里的各种香味中,在小孩们的'欢声笑语中,还有零碎的鞭炮声和火药味中,渐渐地浓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眼光的商家们,超市里早就备好备全做腊八粥的食材了,买回家放进锅里煮好就行,虽然省心省力,就像现在的速成食品,吃起来总感觉味道寡淡了些,没有自己亲手一点一星准备,吃起来醇香,绵长。
腊八节,作为农耕文化的又一个传统节日,寄寓着先人们慎终追远,祈求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怀,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既是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还会永远流传,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吸取精华,丰富内涵。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2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腊八!
按照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喝。
儿时那碗暖身又暖心的粥,今天你喝了吗?
早晨起来,把昨晚就泡上的腊八米,放入锅里开始熬腊八粥。腊八米是几天前跟妻一起去商场买的,各个档次的、调配好的腊八米琳琅满目,但仔细看无非就是那些各种米加上各种豆类,再加上点什么枸杞、桂圆、莲子、银耳等物品。看看差不多随便买了一份,就准备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用,也是为了纪念传统节日。
腊八粥熬好了,看看粥的颜色,闻闻味道,嗯,确实不错,粘稠度也刚好。其实,我跟妻这些年来一直有早晨吃粥的习惯,我们自己熬的粥也是几种米掺在一起,也放些小豆、绿豆、枸杞什么的,虽然赶不上腊八粥的材料多,但也不错。
盛上一碗腊八粥,喝一口仔细品味一下粥的味道,除了比往日的粥甜了一些,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甜是因为腊八米里有冰糖。心里想一想今天是腊八节,喝腊八粥是纪念这个节日,心里似乎温馨了一些。但总感觉这粥里缺少点什么,确切一点说,是缺少一点记忆中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儿,那是童年的时候,妈妈熬的那种腊八粥的香味。
我童年的时代,是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谈不上温饱,连最起码的油、盐、糖、火柴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更别提那些稍微一点的“奢侈”品了。根本就没有,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一天能有口稀饭、咸菜之类的充饥就不错了。那时我们还小,对生活没有什么感悟,整天就知道嬉闹玩耍。就知道盼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因为每到一个节日,妈妈就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做点好吃的,虽然难为了妈妈,但是看到我们这些儿女开心过节的样子,妈妈总是默默地微笑。难为妈妈那一番苦心了,让我们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节日的温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妈妈的好和伟大。要说盼节日,最盼的就是过年,特别是一进寒冬,我们就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时间。那时,妈妈就告诉我们:“别着急,等过了腊八,年就快到了”。妈妈还笑着常对我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因此,我们就盼着过腊八节。
到了腊八节的头几天,妈妈就开始动脑筋凑齐自己调配的腊八米的材料,其实也很简单,都是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大米、小米,还有几种晾干的豆角扒下来的豆粒。头一天晚上,妈妈就把这些材料泡上,腊八这天,妈妈早早就起来开始熬腊八粥。等我们起来了,妈妈早已经把粥熬好了,等我们收拾完自己,妈妈便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闻着这一年中难得见到的美食,那种香气和热气早已驱散了心中的寒气,驱散了外面凛冽的寒风。妈妈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能也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什么传说,因为从来没听妈妈讲过这些,只知道妈妈对我们的关爱是那样的细微。所以看我们看着腊八粥那种馋样儿,妈妈嘴里便说:“吃吧,吃吧,吃完了腊八粥心里暖和,就不会冻掉下巴了!”在民间始终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传说,没看到谁的下巴冻掉,其实就是形容这个季节天气特别寒冷罢了。
我们吃着妈妈熬的腊八粥,对于那时一年难得见到油星儿的我们来说,腊八粥就是我们的美食了。粥香,粥里的豆粒又面有好吃,我们舍不得一下把这碗粥都吃掉,就把粥里的豆儿偷偷地漱出来,放到衣兜里,作为这一天的零食,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心里那种美啊!那种开心的劲儿,足够我们快活几天的,时光也就在我们这样的快乐中慢慢度过。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眼光的商家们,超市里早就备好备全做腊八粥的食材了,买回家放进锅里煮好就行,虽然省心省力,却像现在的速成食品,吃起来总感觉味道寡淡了些,没有自己亲手一点一星准备,吃起来醇香,绵长。
腊八节,还是让我们拾回那些香甜的记忆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快到了,但是我们是否能寻回过去的年味儿呢?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3
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地区,腊月初五是喝粥的日子,俗称“五豆”。煮粥时,取各色杂豆最少五种,和米熬成粥,类似南方的腊八粥。而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面,俗称“腊八面”。从古时候起腊八节就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吃腊八面寓意一家人一年到头福寿、康乐、平安。
在家乡,到了腊八,就意味着一年农忙到头了,新年的脚步近了。年味儿越来越浓,到了准备过年时候了。
做腊八面讲究颇多,面要和匀,要硬、揉到,擀面时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这样才能软硬适中,做出的面条吃起来光滑、口感筋道。面要切得又细又长,寓意将来的好日子能细水长流。
做腊八面之前先要准备腊八菜,用作面臊子。将准备好的红白萝卜、白菜、大葱、蒜苗、豆腐、粉条、排骨、鲜肉切成小丁,和诸多调料烩成味醇色佳的臊子。腊八菜图的就是样数多,品种全。看着齐全,吃着热闹,吉个利!把刚出锅的面干捞到碗里浇上红红的辣椒油,香喷喷的臊字,根据不同的`口味,再加木耳粉丝香菜……香气四溢,味道鲜美,色彩绚丽,让人垂涎三尺。看起来那叫一个绝,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吃腊八面讲究不见红,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吃完,因为有俗语“腊八不见红,来年不受穷”。腊八面做好的第一碗先献给灶王爷——民以食为天么;第二碗敬财神爷——祈福赐财;第三碗上供到列祖列宗——求得保佑子孙,家业兴旺。再将这三次献的“腊八面”回到锅里——有福同享。
家家户户做腊八面时会多做些,多吃几顿,岂盼来年丰收兴旺。吃腊八面的时候,还要给家里的鸡、猪、牛、羊、狗喂食腊八面。据说,鸡吃了爱下蛋,羊吃了爱下羔,牛吃了一胎能生两个牛犊子,将腊八面挂在果树上,来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因而庄稼人特别敬重腊八节的“腊八面”。
出生在1970年代的我,小时候正是物质匮乏的时候,难得有机会吃面。而陕西人与生俱来就爱吃面,而儿时的“腊八面”在我记忆中刻骨铭心。因为只有这时才能大快朵颐,吃到一年中最美味的面。
每年的腊八前夕,父亲就乐滋滋地和乡亲们一块去集市采购做腊八面的原料,谁准备的样越多越丰盛,就寓意着谁家来年越兴旺发达。母亲在腊八前夜就精心和面、揉面、醒面。精挑细选把准备用于做腊八菜各种蔬菜切成小块或小丁。第二天,母亲早早起床,只见雪白的面团在母亲的巧手中翻转变幻,在擀面杖下翩然变成雪白的祥云,切成细长。然后做腊八菜,母亲先把肉丁葱花爆炒,依次倒入各种蔬菜,不一会家里到处香气四溢,让人口水直流。
我们孩子们就眼巴巴围在锅旁,看着细面在沸水中翻滚,迫不及待。当面煮熟,盛于碗中,浇上臊子腊八菜,献过各路神仙和祖先,我们就争先恐后,狼吞虎咽。
好多年没有回家过腊八节了,想起母亲亲手做的腊八面,心中无比的温馨。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4
转眼,又是农历腊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流传很久,腊八之后“年味”也就日渐浓郁了。每到这个节日,当地的民族同胞就开始取笑我们,说汉族人喝了腊八粥,就开始糊涂。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大街小巷随处都可看到人们采购年货的身影,大包小捆,喜气洋洋,仿佛要把这一年的东西都买回家去。
“今日是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香甜的腊八粥送给您,愿您天天快乐、年年都开心”!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吃过腊八粥了,忽然而来的手机短信,使得自己的思绪一下子就飘摇到那久远的年代。那一碗甜蜜,温馨的腊八粥在唇齿间回味,好醇香哟……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熬腊八粥喝。其实那个年代,对于这个节令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在记忆的深处,能体会得到,在那寒冷的冬日里,会有一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能品尝到香甜的腊八粥。
童年时的'腊八粥可不如现今的腊八粥那样五花八门,可对于我们几兄妹来说,一年里头除了正月初一,最好的光景便是中秋与腊八节。
那个时候,母亲为了家里的生计每日在外辛苦地劳作着。可她总是不会忘了那些个大大小小的节日。在腊月初七晚上她就如变戏法一样从厨房顶上那柳条框中翻出一些大麦,高梁和豆子,再剥几粒花生泡在一起,等忙到半夜才睡。到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起床,把准备好的食材掺在一起,熬成粥,我们兄妹几个起床后就可以喝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
有一年初冬,一位广东阿叔要回家探亲,母亲在家中搜寻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让他带什么东西回去,最后将一斤未舍得吃的葡萄干送给了那位阿叔。后来,这位阿叔给母亲带回来一包淡菜(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也叫青口,雅号“东海夫人”)。在那个年代,这东西可是稀罕之物,母亲一直都不舍得吃。那一年的腊八节,母亲特意为我们煮了一锅淡菜咸粥。第一次喝到那样清香美味的粥,我们都赞叹不已。我跟在母亲的身后不停地寻问淡菜是什么东西,当知道淡菜是海产品食物时,很是惊讶,我们兄妹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家里买不起各品种的豆类和葡萄干,但母亲做的“腊八粥”总是那么美味。咸的也好,甜的也罢,总是让我兄妹几个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那一大锅的粥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感觉很少,每次在喝完后,都把碗底儿也舔个干净,每年的腊八那天也就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刻。那一晚,母亲会早早地回家,在炉灶前为我们做几样好吃的食物。每当蒸笼里冒出了香喷喷的热气,飘出了饭香,整个厨房仿佛笼罩在一片云雾里的时候,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地欢跳着、笑着、抢着,哪怕是最简单的烤土豆、苞谷、发糕,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在我们啧啧作响的声音里,母亲脸上饱经沧桑的皱纹舒展开来,也乐呵呵地笑了,母亲的笑容里包含了对下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
岁末年初,时光飞驰,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认真地去喝腊八粥了,很是怀念母亲亲手为我们煮的腊八粥。虽说成家后,每逢腊八节时,我也尝试着去煮那种粥喝,但煮粥时的心情却很是寡淡无味,那一份甜蜜的感觉也只能在岁月的流失中让人去追忆,去回想。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吃腊八粥的愿望早已实现了,现今市面上,煮腊八粥所用的材料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且营养丰富,可谓是真正的营养粥。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但就是不知道还能有几多童年的滋味呢?
腊八粥,一碗普普通通香香甜甜的味道,一种令人倍感暖心,富含浓郁亲情的味道,至今都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回味无穷。这些年来,每每由于工作繁忙,在单位或街上匆匆喝碗腊八粥,虽然也很好喝,但总觉得与母亲亲手熬的相比,少了那韵味和那份闲适的心境。但是,不论何时何地提起腊八粥,就会想念小时候吃过的那普通而简单的腊八饭,我的心中就会有一股暖流滑过心海,总会有一种芳香氤氲心房。
童年,那简朴而幸福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总是无法忘记,那一份隽永的母爱至今仍萦绕于心,使我常常难以释怀。冬夜,因了家人的团聚和远方的祝福而温暖;冬夜,因为多了一个话题,而多了一份快乐;冬夜,腊八粥留给我的香甜,让我多了一份对童年的回忆。
一碗腊八粥,不仅带来了一份眷眷如丝的亲情,更有一份绵延淳朴的思念与祝福在这冬夜里悠扬。
手机不时地发出响声,打开一看,原来都是朋友们发来的短信。打开电脑也看到客家乡友群中几位叔叔们提醒大家喝粥的留言,感觉心中温暖。几条短信虽然没有华丽的诗句,很朴素,但却很温馨。读着短信心底涌上丝丝的暖流,拿起手机就决定给亲戚朋友们也发出祝福的信息,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寒冷的冬日那温馨的味道。
今日腊八,你喝粥了吗?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5
明天是传统的腊八节,每年的腊月初七这天晚上,家家都要把各种米、豆泡好,但等明天一早,就把米下锅,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细熬。不等太阳露脸,一碗碗又香又甜的腊八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每个人的肚子中了。
晚上吃过饭,我拿了碗要去泡米了,还在饭桌前的婆婆说:“今年咱不熬腊八粥了,现在也没那么多讲究了,熬不熬的也没什么,再说那些豆粒也嚼不动。”我很欣喜婆婆能说出这些话,要知道年近古稀的婆婆是很迷信的,对于传统的什么节日吃什么饭,那是很在乎的。比如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和饺子,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和饺子,腊八节一定要吃腊八粥。今天那么破例,真是出乎我的想象。我赶紧顺坡下驴,“不熬就不熬吧,现在吃什么都一样了,吃什么都能丰收了。”其实我是不喜欢熬腊八粥的,需要熬好长时间才行,比平时要早起半小时,还要一刻不离地在锅前看着,一个不注意就有可能熬糊了。比起熬腊八粥,我更愿意多睡会儿。
小时候,不知道腊八是一个日子,把腊八理解成拉巴(两腿向外侧撇着走路),于是每年这一天,就会和小伙伴们开玩笑,“今天你拉巴了吗?”然后,有调皮的真的就把腿向外撇着,走上几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知道了腊八是一个节日,吃腊八粥的节日。每年腊八的前一晚上,奶奶和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姊妹几个捡豆粒,捡完黄豆捡绿豆,捡完绿豆捡小米,……那时的米和豆都是用大碾子在土地上碾出来的,会参进去一些土粒或砂粒。捡完了,妈妈会一边淘米,一边夸我们手快眼快,我们也会蹦着、跳着、高兴很长时间。
记得那时熬腊八粥,粥一定多熬,一顿不能吃完,代表着家有余粮,庄稼丰收。而且还要一定要凑够八样粮食,小米、黍米、麦子、大豆、绿豆、红豆、花生、枣、玉米粒、山芋干,是常用的,也是我们家乡出产的。经常自家的米凑不够八样,邻居们就会互通有无,有时一顿腊八粥可能会是几家的米凑的,象是百家饭了。
后来大米、江米、麦片、各色花豆从四面八方经销过来,很快加入了腊八粥的大军之中。人们不再为凑够八样发愁了,一碗粥里常常有十几样米,有的人家,还会在粥里放一些莲子、百合、银耳等中药。熬腊八粥的米也不用自己费心调制了,超市里各种口味、各种功能的八宝粥米都有,有地瓜百合粥、莲子银耳粥、滋心润肺粥、养肝明目粥,琳琅满目。还有熬好的粥,装入盒中,再加上漂亮的包装,成了馈赠佳品。
吃腊八粥的时间也不只在腊八这一天了。一年四季,想哪天吃就哪天吃,想吃几顿就吃几顿。这粥已不再是腊八的特有食物,所以名字也慢慢有了变化,叫做八宝粥了。
腊八粥的含义也就由原来的为明年五谷丰登而祈福,转到了营养健康上来了。再说现在的科技水平,五谷丰登还用得着用迷信的方式祈祷吗?
腊八节,不只喝腊八粥,还有一样好吃的,腊八蒜。这是结婚后才知道的,每年腊八这天,婆婆都要腌上一大瓶腊八蒜。把蒜瓣剥好,放进盛有醋的瓶中,密封。过春节时再打开,就着有腊八蒜的醋吃饺子,味道鲜美极了。但是我还没有亲手做过腊八蒜,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偷懒。就像今天,一听婆婆说不熬腊八粥了,我心中一阵窃喜。看来,我的懒散毛病还是一如从前。但是,窃喜过后心中是一阵阵的空虚,腊八节吃不到腊八粥,好像是少了点什么,临睡前还是捡了几样易熟的`米,泡在了碗里。婆婆的牙不好,大豆、花生之类的就别放了,吃不动的。
腊八节,婆婆还有一项特别交代,明天不能回娘家,也不让我大姑姐回来,说是腊八是小年,不能在娘家过。我的大脑中是没有这些意识的,但是婆婆信啊!不去就不去吧,反正只有一天,后天不是就能去了吗?我宽解着自己,应了下来。
我们这里确实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按我的理解,那是古人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快的一种说法,但是老人们告诉我的是,腊八是小年。老人们很重视年的概念,哪怕是小年,也要遵守一些必要的民俗,比如,过年要早起,这一天不能随便走亲戚,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虽然时代变化很快,但是有一些传统的意识还是不好改变的。
腊八节,承载着风俗的变迁,时代的变迁。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6
今天是腊月初八,即腊八,素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历经沧桑,迄今为止依然在传承着,延续着,人们品尝着美味佳肴,赞美着传统习俗,歌颂祖国的神韵——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饮食文化的渊博,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腊八在一年四季的自然气候特征中,是最为寒冷的时候。有一个天气谚语“腊七腊八,冻死俩仨”的说法。这说明冬天步入了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非常精确的,把一年365天划分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细分为二十四节气。冬天来了,冬季里有六个节气,分别描述每个节气的特色,并且赋予醒目易懂的头冠告诉人们到了什么季节,这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所在。如,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一年画上句号,重新开始了新的一年轮回,春天开始。顾名思义,通过季节名称,我们就知道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内涵了。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为残酷的时段,寒冷到了极限,腊八节是步入腊月里的第一个小节,距离除夕之夜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了。另外,天气已经进入三九天,人们要多穿戴,防止冻伤。
过去大家为了打发难熬的数九寒天,运用一年的劳动成果,五谷杂粮,加上各种各样的果蔬,在取暖的炉火上熬制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细心的品味,品味着人生的精华,回味昨日的酸甜苦辣,展望未来的人生,筹划着生活发展蓝图……
我们今天延续着祖辈的光荣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向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相信我们的传统美德,辉煌的文化底蕴,一定能得到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半,春天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喝着香甜可口“腊八粥”,浑身暖融融的,心里有一种幸福感。冬天即将结束,春天随之而来,储备能量,为美好的未来,振作精神,飞翔在理想的天地间,让所有的愿望都变成实现。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7
每年开始“数九”,我都会在潜意识里默默期待“腊八”的到来。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还是味觉记忆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圆,圆周的起点其实也是终点?
在我儿时的饮食记忆中,一个叫“腊八”的日子,简直就是弘扬味觉的宏大叙事。
20世纪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也没有“暖冬”一说。只要进入“三九”,川西坝子尽管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胜景,结结实实的寒冷却叫人神清气爽。
那时我在一个名叫“新繁”的小县城上小学,学校与东湖公园仅一墙之隔,学生们在课间操也能溜进东湖公园玩一会儿。只有30亩大小的东湖,为唐朝西川节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开凿。我国现在仅存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新繁东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处为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园池);“宋莲”则指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的父亲xx任新繁县令时,曾以东湖并蒂莲为祥瑞大事,写长诗《东湖瑞莲歌》以资纪念。
精巧玲珑的东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纪念古代先贤的“怀李堂”、“三贤堂”和“四费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贞楠中,荷塘曲水环护20多处楼台亭阁,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还有许多楹联匾额,常让初识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最让我喜爱的,是“三贤堂”的那副楹联:“何物荐馨香,西蜀繁田,东湖清水;前贤有遗爱,唐封翠柏,宋咏红莲”。记得大哥曾用朗诵诗歌的语调对我解释那副楹联——什么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为悠长?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东湖的清澈流水;唐代圣贤留下的苍翠古柏和宋代诗人吟咏过的红莲芙蕖,都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深厚仁爱呀!
东湖是我和三弟儿时最爱玩儿的所在。初春时节,我们在城墙根一带摘“狗蒂芽”(有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的野菜),还有一种鲜红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据说那是蛇的最爱,我们总要狠下决心,才能拒绝它那水灵灵红艳艳的诱惑。盛夏之中,桤木树林是我们捉蝉子和“牵牛郎”的`胜地,慈竹林则是我们捉“笋壳虫”和“丁丁猫”(蜻蜓)的好去处。到了深秋,我们跳到干涸的荷塘里,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挖菱角和莲藕。
即便进入隆冬,顽童眼中的东湖也是绝佳去处。一个阴霾弥漫的下午,天冷得出奇,坐在教室里百无聊赖的我朝窗外望去,只见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操场旁那株高大铁树的墨绿色针状叶子上就积满白雪,看上去格外赏心悦目。放学铃声还在耳畔萦绕,我已叫上三弟,一边背诵新学的课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边拉着他奋力朝东湖跑。
东湖城墙上,几大片盛开的腊梅被积雪压弯了枝头,那雪松软而洁净,伸出舌头尖舔而食之,冷丝丝、甜丝丝,差不多堪与街头艺人卖的棉花糖媲美,却又胜在多出几分馥郁。我们采集腊梅上的积雪打雪仗,弄得满身都散发着腊梅沁人心脾的幽香,眼见天色已晚,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未进家门,老远就闻到一股诱人的喷香——有腊肉的醇香、蔬菜的清香、干果的脆香,还有若干莫可言状的馨香。来不及放下书包就直奔厨房灶头,揭开锅盖,只见一大锅五颜六色的稀饭。问及外婆此为何物,答曰“腊八稀饭”。再问“何为腊八”?外婆再答“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接下来的“佛成道节”等语我则完全听不明白。
且不管“腊七饭”、“腊八饭”,只要可口就是好饭——好像有点儿“英雄不问来路”的意思。待到晚饭时,对吃喝问题一贯喜欢刨根问底的我再度提出质疑,外婆讲的那些话我仍然一头雾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平素严厉有余和蔼不足的父亲居然给了答案:“腊八”古称“腊日”。早在先秦,人们就在“腊八”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云云。咦,一碗稀饭竟然有如此久远的来历和神奇作用,想不肃然起敬也难啊。
以吃喝为载体缅怀先人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事情,倘若套用IT业内人士的术语,就是“程序运行正常”。可是,怎么也没料到,今年我煮“腊八稀饭”的既定程序,却因笔记本电脑莫名其妙染上“熊猫烧香”病毒而毁损殆尽。忙完重装操作系统、安装新买正版杀毒软件等烦心事儿,“腊九”也要按“腊八”来过。至于将“腊八粥”刷新为“腊八饭”,不是颠覆传统,不为另类炫酷,不想显摆厨艺,只因自己立志“把日子过成厨子”嘛——糯米、大米以及红豆洗净、分别煮至半熟沥起;腊肉、火腿肠、四季豆、胡萝卜、猕猴桃、红杏果脯、大枣、花生仁、核桃仁均切颗粒,铁锅烧热调和油烧熟,先炒红豆等辅料,再以米饭均匀覆盖,扣上锅盖小火焖之,一刻钟就成。
外婆当年做的“腊八稀饭”,一直是我私人食谱中的一个难以消解的块垒,一种值得永远珍藏的情愫。每年开始“数九”,我都会在潜意识里默默期待“腊八”的到来。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还是味觉记忆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圆,圆周的起点其实也是终点?
思来想去,似乎豁然开朗——生命其实是一个过程。即便走到那个“终点”,人生也应该像江河那样激扬奔流,绝对不能冻结为冰山,在上面刻下“孤独”、“冷寂”、“漠然”等字样。何况长路上总会有关注的目光、友好的笑靥、温暖的双手和亲切的语言,引导我们一直向前行;何况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亲情、爱情、友情,早已谱就明媚的乐曲——那是一首无字咏叹调,只要在心底低吟浅唱着它,我们就会依然寄情于初春菜花、仲夏芙蕖、深秋桂蕊,还有那隆冬傲然开放的腊梅。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8
今天是腊八节,传统上吃粥与做腊八粥的日子。昨天晚上就把做粥的各种粮食准备齐全,莲子、红豆、绿豆、花生米、黑米、糯米、葡萄干、红枣等等,洗好放在锅里,今天一早就起床熬粥。
锅里飘散过来的粥香味已满了整个客厅,丝丝香甜,缭缭绕绕,沁人心脾,我闭着眼轻轻地吸着香气,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过腊八节的情形。
那时候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家里无法凑够做腊八粥的材料,妈妈把家里仅有的麦子、玉米、黄豆、芝麻都找来,再加上父亲用省吃俭用结余下的粮票买的大米,把煮粥的水也算上正好六样。当时妈妈还风趣的说:“吃了这大顺的饭,一年做什么都精神都顺心,水是宝贝,没有水谁也无法生存。”
看着妈妈用心熬成的粥,白色的大米粒晶莹透亮,圆圆黄豆与玉米金黄灿烂,腊八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与颜色,我总是舍不得把它一气喝完,而是一小口小一口的喝,小一弟一弟狼吞虎咽的喝完后还笑眯眯的望着母亲,看着弟弟的样子,全家人都开怀大笑,母亲总是很慈爱的再盛一碗给弟弟,等奶奶,弟弟与我喝饱之后,母亲才喝锅底仅剩的半碗。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早喝,母亲总笑盈盈的说她不爱喝,天真的我真的以为母亲不爱喝,还把那仅剩的半碗喝过一大半,我童年腊八就是在六宝粥与着妈妈厚重的爱中过来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力,每顿饭第一碗母亲都是先是给奶奶端上桌,然后就是我与弟弟,母亲总是最后吃饭,大多时候就是我们吃完面条之后,母亲再在面汤里给她做玉米面的搅一团一。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很少在家,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直到后来,自己一天天长大,如今已为人母,才深知在那些困难的日子,母亲也爱喝那香喷喷的腊八粥,也爱吃那白白的面条,但她上孝敬婆婆,下关爱儿女,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母亲沉甸甸的爱在我的'脊髓里越积淀越深厚。现在日子好了,母亲却老了,皱纹早就爬上了她的额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早已花白,背弯了,走路不再轻快。
今天的腊八节,母亲一定还在煮粥,,脸上洋溢着幸福,等着她的儿女们回家喝她亲手煮的粥.....嘀嘀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压力锅的警报声把我从沉思中拉回来,原来粥已煮好。
盛一碗浓香浓香的粥放桌上,思绪万千。多想亲手捧上自己做的粥给父亲母亲喝啊,可女儿远在外,只能遥祝父母健康平安。细细品着粥,慢慢的回味,品童年的艰辛,品世事的沧桑,品今天的甜蜜,品明天的希望。从喝粥中我更体会了生活的温馨快乐、幸福甜美以及对父母更深的思念。
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我端上了亲手煮的腊八粥,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一阵阵笑声从家里荡漾。
热气腾腾、香气飘绕中,我仿佛看见了母亲的笑脸......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29
记得小时候,每到进入腊月,妈妈就准备熬腊八粥了。妈妈信佛,乐善好施,凡是别人有求于她的,只要能帮上忙,她都会尽力去帮。
我家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大枣树,每到秋天,就会结很多枣。这时妈妈会小心地把枣打下来,趁天气晴朗的时候,把秫秸箔用凳子与棍子架起来,然后把大枣均匀的摊在上边晒。那枣在太阳的恩泽下,一天天慢慢变红,变软,一般十几天就能晒成又红又大又香又甜的干枣了,就像一个个精美的红玛瑙,十分诱人。每年不管收多少,我家的红枣从来不卖。一进入腊月,妈妈就会让我去给邻居家送枣。
有的邻居也劝我妈把大红枣拿到市场上卖了。妈妈说,能卖几个钱啊?就是一个不吃都卖了,也好过不到那里去。再说,咱的邻居亲戚家也都没有。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到腊月,天气就很冷很冷了。腊八那天黎明,窗外还一片漆黑,我还在甜蜜的梦中,忽然一股诱人的粥香味从门缝里钻进来,绵甜而温馨。我正欲起床,妈妈早把从灶膛口烤的热呼呼的棉裤棉袄盖在被子下:“趁热乎赶紧穿上,小懒虫。”冬天的每个早上。我都会听到妈妈的这句话,年幼无知的我,不知道感恩。现在想来,在那个困难的时代,妈妈的这个举动,包含了多少对孩子无私的爱啊。
厨房里的锅盖已经掀开,蒸汽裹着醇香笼罩在整个房间,然后从厨房门口挤出来,向四面八方缓缓漫溢,把节日的祝福撒满大街小巷。
灶膛里的余火还很多,锅里的腊八粥还在“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望着那一大锅黏黏糯糯琥珀色的粥汁,那红的枣,青的豆、白的山药、花生米、核桃仁等点缀其间,犹如一位大师精心绘就的浓墨重彩的油画,伴随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味扑鼻而来,不由的我垂涎三尺。
妈妈终于盛出一碗她得意的作品:“先给你奶奶送去。”这我知道,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眼睛又看不见,每顿饭,第一碗总是先送给我奶奶吃。她又让我给村西头的老奶奶送一碗。从门第上说,她其实与我家并不是很近,是一个五保户,也八十多岁了。“这也不值啥,咱不给她,也许她今年就吃不上腊八粥了。”善良的妈妈总也忘不了别人。
终于该我们享受妈妈的腊八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赏着妈妈精心熬制的独特美味,还有那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酱豆小菜,一边听妈妈讲佛祖是如何在腊八这天成道的;岳家军吃了腊八粥是怎样大败金兀术收复失地的;朱元璋从小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你们姊妹几个要好好上学,长大了多做善事。”妈妈虽然文化不高,对这些民间传说却知道的很多,还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其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自己有本事了,才能帮助别人,自己都吃不饱,咋着帮别人?”妈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这也成了我们姊妹几个不怕吃苦,努力学习,一直向上的动力。
十二年前的腊八节,吃了妈妈给我们做的最后一顿腊八粥,到腊月二十八那天,妈妈以八十八岁的高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妈妈一生辛辛苦苦,乐于助人,不知她大大小小帮助过多少人们。她真的太累了,在天堂她应该好好歇歇了。出殡那天,天气低垂,大雪漫天,好大好大的一场雪啊!人们说,这是老天也在为我的妈妈哀悼,因为她是一个善人,一个好人……
我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熬的腊八粥了。可妈妈的音容笑貌,妈妈那热心助人,一生行善的精神就像一面镜子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令我时时不敢懈怠,唯恐有违妈妈的良苦用心。
一碗腊八粥,一缕母爱情;无私的母爱,让我们感恩一生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30
在暖冬里猫冬,时光静好,日子似乎格外踏实、平静与温暖。不知不觉中,好几个远离尘嚣与聒噪的清闲假日已在指间悄然滑落而去,蓦然间,年关迫近,腊八节已到眼前。
腊月初八一大早,乡村的家庭主妇们便里里外外跑出跑进忙碌起来,淘大米淘糯米,洗大枣洗葡萄干,泡枸杞泡绿豆泡花生米,然后把它们一起下锅用温火慢慢熬,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饮烟里便飘溢出黏稠的香甜的腊八粥的味道。随着这味道不断飘散不断弥漫,年味也就不断发酵变得愈益浓烈与醇香,如同墙角那坛刚启封的陈年老酒一样让人陶醉让人神往。不觉想起小时候唱过的歌谣来:
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家,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语说得不错,过完腊八节,喝完腊八粥,红火的年味就拉开了序幕,与新年有关的话题便活泛起来,作为孩子,谁能不激动不兴奋呢!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这些歌谣,都会让我的记忆之舟在心海里荡漾起儿时腊八节的一些涟漪来。
儿时的腊八节,一直很很清贫很单调却很温暖。
那时候,乡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甚是清苦,平时吃的以黄的(玉米面)为主,若到年关能吃几顿白的(小麦面)打打牙祭就算不错了。至于在腊八节里用白米大枣枸杞花生仁等什物熬粥,那只能是全村数一数二的有头有脸的人家才有的事,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所以,在我没有走出山村前过的近二十个腊八节中,我的记忆里是没有腊八粥的概念的,也不知道腊八粥与腊八节有甚关联。
记得老家乡村有这么一个俗语:腊月八,没米吃,不杀儿子杀女子!
乍一听,感觉挺吓人的,似乎贫困的乡村充满了暴力与血腥!其实,这句俗语虽带杀字却毫无杀机,表达的是贫苦人家过节时无白米无白面的纠结与无奈,日子过得苦,只能迁怒于女子而心生叹惜与怨愤了。
但无论如何,腊八节还得过一过,因为腊八节毕竟是年关的开始,不过是说不过去的.。按照习俗,还得做点糊状与黏稠的饭食,不仅供人吃,还要给鸡、狗、牲畜分享一点。吃了这种糊状与黏稠的食物,人与家禽家蓄便都糊里糊涂,把苦日子当甜日子过了。而且,吃这东西还能糊住大家的嘴,谁也不能说糊话乱说话。这样以来,黄的就大有用处大显身手了,家家用它来做馓饭糊糊汤,热锅热碗吃上一顿,既祛寒气又蒙混过了节日,也算美味佳肴了。
除了吃黄的之外,腊八节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打腊八(其实就是河面上麻池上的冰块)了。
腊八节作为新年开始的标志,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有的地方击鼓逐疫,有的地方跳神逐疫,有的地方用冰块逐疫。多年以来,老家的乡村就一直保持这样一个习俗:腊月初八一大早,每家每户都打发人拿上铁棒铁锤去河边、麻池(沤麻用的水池)上去打腊八,把打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冰块用背蒌背回来,一块块放在厨房、粮仓与卧房之中,可以驱邪逐疫,久保宅第平安。我们那儿的人把打来的这些冰块称作腊八,把打腊八看作是腊八节的一件大事。
腊八节打腊八是个苦差但也是挺有趣的事儿。那时候的冬天确实很冷,冷得很直接很干脆,只要一过立冬,雪就一场接一场的下,雪后,天气就一天比一天的寒冷,到了腊八节,正值三九天气,三九四九,关门闭首,说的就是这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这时候,小河、麻池里的水就结出了足足有半尺多厚的冰层,正是打腊八好时节。每年腊八节一大早,我与两个哥哥,穿上破棉衣破棉鞋,戴上暖帽,拿上铁锤铁棒,背上背篓,早早就来到麻池边上,把背篓放在一边,找一个好点的位置站稳脚跟,然后臂膀鼓足劲抡起铁锤,手起锤落,随着嘭的一声响,麻池的冰面便裂开了缝,只听咔嚓一声,冰面四分五裂,分裂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冰块。当然,这样的好运气不会常有,有时冰面较厚,需要连续敲好几下冰面才能开裂。冰面开裂后,破开的冰块浮在水中,用镢头或铁锨就可以捞上来,再用手把冰块装进背篓,用破棉衣把手擦干,然后背上背篓,满载而归。
冰块背回家后,一块一块,光滑细腻,晶莹剔透,宛若羊脂玉,温润而洁白,让人爱不释手。仔细端详时就会发现,这些腊八上天然镌刻着一些栩栩如生的庄稼图案,有的像土豆,圆圆的大大的,一串连着一串;有的像玉米,密密匝匝挨挨挤挤,如同青纱帐一样茂密;有的如麦穗,一穗压着一穗,一层连着一层,颗颗饱满,显露着庄稼人的精神。这样的风景每年自然先由父亲领略,他在窗前迎着朝阳眯着眼睛把这一个个冰块仔细端详摩挲够了,然后就会一捋胡须说:明年的洋芋长势好,麦子看起来也不错,明年咱家该多吃些白的了吧!说完,父亲把他鉴定过的腊八又转给了母亲,母亲一块接一块挨个看了一遍,颇为惊喜地说:他大,我咋看腊八里有很多书,你说咱家贵娃能念下书不?父亲听了,又拿起母亲说的那块冰,翻来翻去端详了好一阵说:只要好好念,应该是有希望的!
这样端详冰块的,不只有我的父亲母亲,老家村庄里的人都这样,他们一直以来都相信一个传说,腊八图案能预示来年五谷杂粮的收成。所以,看看一个个冰块,他们就能看到来年的希望,或者能获得一个辛勤劳作的理由与念想!
腊八给了庄稼人一种念想一种力量,就更值得珍藏了,捧一块腊八,放在厨房,再捧一块,放在粮仓,再捧一块,放在卧房,不论家里的哪个角落,放上一块腊八守着一块腊八,便能在一年四季驱邪祛疫,免受蚊蝇喧闹之苦,阖家安康,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去收获更多的希望。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前,我家每年都在吃黄的馓饭喝黄的糊糊汤打腊八端详冰块憧憬未来中过腊八节,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每年这一天里,父母都不遗余力地从一堆冰块中生搬硬套地找出一两块有书本形状的冰块,端详一阵后,他们的眼睛里便盛满了喜悦,盛满了自豪与希望。彼时那番情景,平实却温暖,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后来,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小镇上工作,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每年腊八节也能喝上香味扑鼻的腊八粥了,但我却始终感觉腊八节与我渐行渐远,那些吃糁饭喝糊糊汤打腊八等与腊八节有关的事慢慢地变成了我的记忆,零落成我淡淡的乡愁,伴我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蹒跚前行。
我考上学校后,父母亲高兴极了,以为十几年来他们都在腊八里看到书本图案,所以我才有了出息。他们还把这当作一种经验向别人推广,逢人便说:谁家腊八里有书本,谁家的孩子书就念得好,将来一定有出息。其实我就考了个师范学校,当了个教书匠,算不上有什么出息,但父母亲却都很自豪与满足,以为我跳过了龙门,实在是一件比五谷杂粮的丰收更值得高兴的事儿了。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经意间我已在这个到处弥漫着铜臭的小镇上生活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间,我在小镇娶妻生子成家谋业,但始终没能融入小镇人的生活,特别是每至传统节日时,我都会面朝南山,听任缕缕炊烟摇曳起我的乡愁,家乡节日里充满欢笑与温暖的画面便会浮现于我的眼前,让我久久地依恋与回味。
今天,又至腊八节,老家应该又有一块一块的腊八放进了卧房、厨房、粮仓里了吧!年迈的母亲应该又在端详腊八又在寻觅书本图案眸子里又会盛满希望吧!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31
冬日的乡村像冰面下的黄河,流淌着压抑的热情,看似静谧的每户院子里,时时冒着一股股隆重热烈的水汽,数九寒天里总让人心生欢喜,顿觉暖和。
一进腊月,窗玻璃上的水珠白天就没有停止滚过,在水珠滚过的轨迹处晚上就结成了壮观美艳的冰花,白白的,犹如雕刻过,甚是好看。初七那天太阳刚露头,母亲说水瓮里没水了,父亲便架起了骡车,带好了锤子、斧子一些掏冰的工具出门去寻冰,到村外的一条小河里,大约一个来小时,父亲便拉着一车冰块到了村口,在太阳的照射下,整个小平车上光芒闪闪,弟弟穿着厚厚的开档花棉裤迎了上去,小手扳着冰块要坐到冰上去,父亲呵斥着告诉他危险要他下来,他本来就被冻得有红血丝的脸蛋愈发红了,在晶莹剔透的冰块映衬下,像俩个精致的红苹果,弟弟不情愿地跟在骡车后面,一蹦一跳的就像个小驹子,父亲把车赶到院子里吃力地卸下了冰,把牲口拴回圈里,便开始凿冰,直到刚好可以放到水瓮里的大小,家里有两只陶瓷水瓮,黑黄相间的条纹,被母亲揩得油光滑亮,深长的窑洞因有了它而容光焕发,等两水瓮放满了冰,父亲便把剩下的.冰放到灶台上一大一小的两锅里,我和弟弟抢着吃细碎的冰块,咬冰的感觉真好,咯吱咯吱的清脆声音像嘴里藏了一只百灵鸟,尤其是从头到脚的冰凉感,真叫人精神抖擞,母亲烧旺了炉火,红红的火苗一窜一窜的,爬上了冰冷的油漆过的墙面,那供着灶君的后墙上,有父亲亲手油过的图案,一个怪怪的图形,此时在火苗中像活了般跃动着,火苗也用力地舔着锅底,直到锅热,冰块越来越小隐匿在一锅渐热的水汽里不见了踪影,而此时父亲好像在一堆不大的冰块里认真得挑选着什么,我和弟弟则自顾自吃,没有人管我们。快中午的时候,母亲往水开了的小锅里放了一升红豆子,父亲则已选出了一块冰,只见他拿个小锤子,左修修右砍砍,我看着越来越像个小小的人形,父亲刻好后便把它放在高高的窗棂上,好像生怕我们够得着,很快,豆子浓郁的香味便传到院子里,熏得人直想流口水,熏得父母的脸上满是红晕,他们看起来很神秘,很认真,也很严肃,像在迎接一个隆重的时刻,更像是在准备着一些礼仪,我看见爷爷拿着一把长长的扫帚,在院里重复扫了好几遍,连石缝里冻着的雪花也被他生硬扫了出去,大门外窄窄的街道被他扫了那么远,几块磨滑的青石板上更是能照得见人影,整个村里似乎比往日更干净整齐,每户人家大门外的牲畜粪堆都拍打得圆圆的,村子的上空飘着几朵如云的雾气,那是从窗格里飞出的豆香弥漫……
腊月初八早上我努力睁开眼的时候,家里已是白雾缭绕,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我推了一把身边的弟弟,发现父母亲已不在炕上了,隐隐约约看见灶台前的母亲,她正舞动着一把黑色的大铁铲,在那口深幽的黑色大锅里搅动着,她看起来是那么弱小,却又那么勇敢,父亲站在母亲的身后手里端着碗,母亲从锅里舀了一些汤放入碗里,父亲便出去了,他关门的瞬间,我觉得院里还是一片漆黑,甜浓甜浓的味道一阵阵逼近我的鼻子,弟弟也醒了,嚷嚷着要起来,母亲赶紧从灶台边过来,示意我们不要吵,说你父亲用红汤杀挞子去了,别惊动吓跑了挞子,我们虽然不知道母亲嘴里这个“挞子”是什么,但看母亲庄重的神色,便悄悄地自己穿衣服了,父亲很快就回来了,他好像在母亲耳朵上窃窃私语了几句,俩个人便会意得微笑了一下,母亲很快用大铁铲搅了几下,一股要糊的味道掠过身边,她悄悄对我们说要开饭,吃腊八粥,叫父亲给爷爷奶奶端了一大碗红粥过去,家里的雾气也慢慢消失了,我才看见母亲做了一大锅的粥,那粥红得鲜亮诱人,丝丝浓郁的味道热热的扑来,好香的粥,我和弟弟都等不及了,母亲也忙着给我们盛粥,边盛边说,要在天明前把粥吃了,再去睡会儿,我用劲挖了一勺白糖放到红粥碗里,因为平时是很难见到糖的,虽然搅拌了好一阵,但吃着还甜中带点苦,没敢跟母亲说,她会骂我们浪费的。
我和弟弟又饱饱地睡了一觉,好像那天村里学校放了一天假,反正起来的时候,太阳真的照在屁股上了,我已经看不见那一锅粥了,后来才知道,母亲已经把它“藏”了,然后等哪一天我们吵着要吃的时候,就给我们“改善”一顿,解解我们姐弟的馋,那天,天真的很蓝,而且是离地面那么高,那么远,风是刺骨的寒,出来院子里,感觉风跟刀割一样擦过皮肤,太阳又是那么的万丈光芒,直晃得睁不开眼,大门外似乎有很多人,在谈论着什么,我捂着要冻红的耳朵跑了出去,原来他们在看各家门外的冰人,不知父亲什么时候把我家的冰人放出去的,大概是昨天夜晚吧,此时的冰人,确实狼狈,通体被红色汁液浇注,我好像有点懂母亲的话了,人们在比着谁家的冰人更残,更象挞子,并且在高兴的说,挞子再也不会翻身进犯了,爷爷在和几个老人靠在向阳的墙角坐着,他们的嘴角都深一道浅一道残留着红粥的红,看起来很满足的样子,爷爷正卷着一棒旱烟,他的手已冻得黑青,但他好像不在乎,眯着眼,眼里满是喜悦……
如今的腊八粥,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人们吃不吃都随性,也不是非得在腊八那天天明前做,天明前吃,更不需要浇冰人,腊八节吃碗红粥更像是一种时尚,而且都是六零前的妈妈们做好的。但我更喜欢那种神秘、庄重、严肃、喜悦的感觉,那种美妙的如临重节的气氛和传奇色彩,时时唤起我细腻而绵延不绝的乡愁,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与热爱,更激励着我不断去追寻人生的美好!腊八节又到,向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致敬,向善良勤劳忠厚的亲人们致敬!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32
2022年几乎无雪。常有暖暖的太阳就那么悠哉地照着,整个冬天干燥,但不是很冷。感觉温温顿顿的,不像是北方冬天的样子。农历的腊月初七,天阴沉了下来,似乎想要酝酿一下情绪,为早些关于下雪的预言埋下伏笔。
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老天爷似乎下定了决心,为将要过去的冬季弥补这一缺憾。今天早上六点左右,一朵,两朵。一片,两片。天空中开始飘落若隐若现的雪花,在橙色的路灯下,羞羞答答地摇曳起舞。一上午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飘着,始终无法进入角色。直到下午两点以后,开始有一些纷纷的样子了。接着越来越细,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似乎可以用纷纷扬扬来描述了。渐渐地,路上,行人的头上,身上,院子里的花草上,椅子上,树木上,墙上,房子上,也都慢慢地留下了雪花们的身影。开始有人在院子里拍照了,随着智能手机轻巧温柔的咔嚓声,农历的甲午马年冬月,作为这个季节的.精灵,雪花在它最应该出场的时候,恰如其分地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给干涩了一冬,曾被肆虐的流感苦苦折磨的人们带来一份欢快和惊喜。
从昨天开始,已经陆陆续续有朋友在圈儿里问候节日,大约都是相同的内容。什么明天是腊八,提前送你八碗粥:一碗快乐粥,烦恼见你绕道走。还有什么好运粥,平安粥,健康粥,成功粥,友情粥,爱情粥,幸福粥等等,还真不少,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发,祝福的气氛一波高过一波,一浪高过一浪。这个习惯挺好,除了给节日增添气氛以外,也确实表达了人们之间相互的关怀和挂念。但是我总觉得,要是送给至亲的人,不管是家人,师长,同学,知己,还是自己写一些彼此之间都喜欢的问候语比较好,这样更能体现诚意。所以,每逢节日不管再忙,我总固执地自己编发一些祝福的短信,分别送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也不是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主要是自己一字一句斟酌的,推敲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在挑选文字的过程中,对收信人那一番不敷衍不怠慢的真心实意。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腊八节,比以往的感慨要多。或许是之前太过忙碌顾不上多想,亦或许是今年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变得伤感了吧。是啊,有人说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儿。说得太实在了,也太让人心酸了。所以,就觉得更应该在陀螺般忙碌的日子间隙,放下杂事抽出时间将祝福的心意一一送达。这一年,的确值得我深深留念和感恩。遂将即兴而作的两首小诗《腊八寄情》(附后)和此文,一并送给我生命中相识相知相惜相伴的人。真诚地祝福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小心收藏点滴的开心,知足。在即将到来的一年,平安,健康。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快乐,幸福。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 篇33
清晨,打开手机,一则微信消息跳入眼底,“姐,今天腊八节,你做臊子面了没有?”妹妹从老家发来的微信问候。
“腊八节?”我瞪大眼睛,今天是腊八节?看了看日历,还真是农历的腊月初八。自从来了深圳,十来年了,在我心里压根都没了这个概念。
提起“腊八节”,我潮湿的思绪踩着时光的韵脚逆行而上……
小时候,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七下午三点多钟,母亲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着准备“腊八节”早晨臊子面的食材了。母亲做饭时,统筹方法运用得特别好。首先是和面,一碗好吃的臊子面,和面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母亲用淡碱水把盆里的面粉拌成干湿均匀的面絮,再用力将面絮搓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置盆中,上面抹少许清水,盖上盖子,把面醒上。
醒面的同时,母亲手脚利索地开始洗红、白萝卜,然后把红白萝卜切成一公分大小的菱形薄片,豆腐也切成同样大小的薄片待用。期间,母亲时不时将盆里的面团拿出来揉揉再放进去醒。同时,在锅里烧沸水,再将白、红萝卜片分次放入沸水中稍煮一下,火候以萝卜片入水后,水开1分钟后捞出,然后将捞出的萝卜片放入凉水中凉一凉,以此来去除臭萝卜味。凉好后放入碗中待用。豆腐片也用沸水泡着,以免臊子汤浑浊发白。随后切好葱花、香菜、肉丁,准备好吃臊子面时用的小菜。
当母亲把做臊子汤用的食材和菜都准备好时,面团已经醒好了,于是,她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张折叠起来,用刀切细如线,长约1米左右。擀好面,母亲把细面一把一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板上。
收拾好厨房的卫生,已经夜幕降临了,母亲急急忙忙抱了一抱玉米桔准备烧炕。我们姐弟三人小鸟一般,围着母亲叽叽喳喳催促她给我们冻冰冰,好性情的母亲慈祥地笑笑说:“不急,不急,等妈烧好炕再给你们冻冰冰!”
烧好炕后,母亲顾不上休息一会儿,就开始给我们做冻冰冰。她先把胡萝卜切成了薄薄的圆片,然后用剪刀细心地剪成许多形象逼真的小动物和小花,随后端来三碗糖水,将系了一大块胡萝卜的白线绳一头放入糖水中,分别在三碗糖水中撒下小花、小动物和香菜叶。最后,将三碗糖水放置于屋外的窗台上。
夜,越来越深了。我们姐弟三人跪在窗前,眼睛瞪得大大的透过玻璃窗看着外窗台上的三碗糖水,兴奋得没有半点睡意,母亲催了好几遍,也没人去睡觉,心想着这冰冰怎么冻得这么慢?这夜怎么这么长?天咋还没亮?
看着看着,最后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母亲叫我们起床时,天已经大亮了,我兴奋地一骨碌爬起来和弟弟妹妹们蹦到院子里就准备提冰冰,父亲急忙拉我们进屋洗漱。
饭桌上端过一碗臊子面,丝一般雪白光滑的长面条,里面浇了臊子汤,辣子油红艳艳的,配上白白的豆腐片、红白萝卜片葱花和香菜,就这色相,不吃光看着都直流口水呢。那香喷喷的气味扑面而来,喉咙里仿佛生出了一只小手,三下五除二,一碗臊子面就下了肚。
吃完臊子面,我们姐弟三人迫不及待地跑去窗外提冰冰。“不急,先看看碗里冻的疙瘩向着哪一边?”母亲边说边跑出来确认“疙瘩”到底在哪个方向。因为冻冰冰时,每碗冰的表面都会冻起一个疙瘩,母亲说这个疙瘩向着哪个方向,来年哪个方向的农作物收成就好。至于,冻起疙瘩的那个方向的农作物来年是否真的收成好,我们却从未去深究过。
又是一年“腊八节”,若不是妹妹的提醒,我竟然又给忽略了。即便是记起来,自己做的臊子面却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做的臊子面的味道来。十来年了,再也没有过过“腊八节”,怕因臊子面想起了母亲的离世而徒增伤感。
夜深了,我独坐电脑前,呆呆地看着日历本上的“腊八节”三个字,泪流满面……
快过年了,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祝愿:母亲在天堂永远平安、快乐!
【经典散文随笔:腊八】相关文章:
秋雨散文随笔02-11
过客散文随笔02-11
相处散文随笔02-11
忧伤散文随笔02-11
情感散文随笔02-11
雨的散文随笔02-12
成长经典散文随笔02-12
离家散文随笔08-19
父母散文随笔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