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通用17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
一、那些高粱秸秆
在北方广袤的大地上,种植比较多的恐怕就是玉米、高粱了。到了秋收季节,田野里,山坡上,到处是一片一片成熟了的玉米、高粱,黄灿灿、红彤彤,把北方的土地妆扮得妖娆而迷人。那时,我只知道,玉米、高粱是北方人们用来果腹的主要粮食作物,岂不知,玉米掰下的皮,高粱收割后剩下的秸秆,都被那些心灵手巧的人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用具,使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又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具,用现在的话说,既经济又环保,是宝中之宝。
秋天到了,田野里的高粱红了,人们把高粱收回家,放在院子里。把一个个沉甸甸的高粱穗掐掉,一摞一摞捆好,一层层摆放在早已搭好的架子上,晾晒、风干。日渐寒冷的农家院子里,立刻有了生动的色彩,红红火火的,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平常的日子。
我奶奶就是一个用高粱秸秆制作用具的高手,每年秋收之后,也是她最忙碌的日子。那些被掐去高粱穗的秸秆,没有了用途,堆放在一边,准备冬天用来烧火。奶奶就会从中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可用的,去掉表皮,按照秸秆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分别捆成捆,放在阴凉处,让它们自然晾干,等待使用。慢慢的,秸秆的表皮会泛出或金黄、或青中带黄、或黄中染红的色泽,光滑而细腻,成为制作生活用具绝好的材料。
秋收过后,进入冬闲,男人们守着火盆或者蹲在太阳底下,抽着旱烟袋,一袋一袋地吞云吐雾,悠闲唠嗑,等待太阳偏西,吃饭睡觉。奶奶和那些女人们却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守着针线笸箩,行针走线,做鞋缝衣服;有的就找出那些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具,替代旧的,添置新的,让自己家里的生活,不至于那么寒酸。
用高粱秸秆制作的,最常见的是“锅盖”。这种制作通常不需要什么技巧,只需要耐心。一根长长的针,一团细细的线,一捆选好的粗细、长短差不多的高粱秸秆,足矣。制作锅盖,是奶奶的拿手好戏。一根根的高粱秸秆用细细的线绳钉在一起,坚挺、牢固、耐用,虽然不需要什么技术,但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是做不成的。我看见奶奶手指上戴着一个铜制的顶针,捏着一根长长的针,飞针走线,很快就将一排秸秆钉结实,而后,横一排,竖一排,将两层叠钉在一起,一个锅盖就完成了,就像她们每天纳的鞋底,那么从容自如,那么成竹在胸。哪一根秸秆放在中心,哪一根放在边缘处,都事先想好了。针线在锅盖上顺着什么方向行走,走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仿佛都提前设计好了图案,不假思索,手到,针到,一线而过。看着奶奶那娴熟的样子,不由心生感叹,这就是奶奶最为平常的日子,一针一线走过,一点一滴做起,把那些艰辛的日子梳理得不悲不喜,不疾不徐。
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锅盖,在选料时就已经想好了。制作完成之后,切割成什么形状,也是事先就想好了的。用针线将一根一根高粱秸秆钉在一起,只是完成了其中一道工序,最后的工序是切割,这需要经验,也需要技巧。先在制作好的秸秆上面画出一个圆圈,然后用刀一刀一刀切割,这需要特别小心。秸秆的横截面是外表坚硬,内瓤柔软,如果不能一刀切下去,就会出现破损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使用寿命。
高粱秸秆制作的锅盖,有大有小。使用最多的也是锅盖,它可以用来盖锅,很多时候,还可以用来盖盆,盖水缸,腌制咸菜之类的坛子……这样的锅盖取材于大自然,不用花钱,自然是经济适用。它还轻便、无异味、透气性好、结实耐用,是农人家里常常使用的生活用具。记得奶奶一生只使用这样的锅盖,她认为那些铝制的、铁制的锅盖笨重,不透气,做出饭来味道不好。特别是蒸馒头,使用铝制锅盖与用高粱秸秆的锅盖相比,那味道差远了去了。
小的时候,在奶奶家里,除了经常看见这些用高粱秸秆制作的锅盖、盆盖、缸盖之类,还会看见同样用高粱秸秆制作的“浅子”。我不知道是不是用这样两个字来描述,那里的人们都这样叫,发音是这样。这是一个用来蒸饭的用具,中间深下去,形状很美。这个用具的制作需要技巧,因为形状独特,制作的时候,秸秆与秸秆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隙,要拿捏好分寸,既要有充分的透气空间,还不能让米粒掉下去。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用具,人们在大铁锅里将米饭烧熟,用一个“笊篱”把米饭捞出来,米饭就被放进这个“浅子”里,锅里有一个用木头制作的架子,架子下面放一点水,装满米饭的“浅子”放在架子上面,把水烧开,一顿香喷喷的米饭就做出来了。
我始终没有见过奶奶或者其他人是如何制作“浅子”的。但从形状、秸秆疏密相间的要求来看,其制作工艺的技巧,要求应该是相当高的,可以说是高粱秸秆编制技巧之集大成者,代表了秸秆制作最高技艺,集中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高粱秸秆制作的生活用具,不知始于何时何处,不知是那位能工巧匠的专利,也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虽然很少见到那些用具了,但并没有绝迹,在城乡人家的厨房,也会间或看见它们的踪影,时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家里如今就有几张这样的锅盖,不是用来盖什么,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放饺子用的。包好的饺子放在上面,顺着秸秆的脉络摆放,不漆皮、不粘连,横竖成行,美观、环保。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曾经在家庭里常常使用过的用具,难免随岁月的流失,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或许,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消失,最终也会被历史的尘埃封存,也会记忆不在,成为故事里的一部分。
二、摁倒了葫芦起了瓢
这是说葫芦的,也是说瓢。葫芦是一种植物,瓢则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
记得小时候,家里房前屋后,总会搭起很多架子。葫芦的藤蔓就沿着搭好的架子攀爬,到了盛夏季节,藤蔓爬满了架子,纵横交错。翠绿的叶子从藤蔓生出来,覆盖在架子上面,遮住了空中炎热的阳光,洒下一地浓荫,一地斑驳的光影。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在那爬满葫芦藤蔓的架子下面,摆放一张圆桌,几把椅子,沏上一壶茶,让袅袅茶香氤氲一院。家人或者三五好友,围坐在阴凉处,纳凉、品茶、谈天说地,享受一段美好时光。
盛夏过后,那些招摇的花儿谢了,一个一个小铃铛一样的葫芦,从花蒂出结出来,嫩嫩的,新鲜可爱。此时,正是光照充足,雨水丰沛的时候,那些刚刚结出的小葫芦,就像吹了气的球,眼瞅着往大里长。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站在葫芦架下面,手指着一个个的葫芦,大声数着“一、二、三……”数着数着,一阵风来,那些叶片被风吹翻,不知又从什么地方露出几个葫芦,在风中摇晃。孩子们乱了,再也数不清楚,嚷嚷一阵,向院外跑去。
转眼之间,天气转凉了。葫芦架上那些又大又绿的叶片,渐渐发黄、枯萎、衰败。那些吊在藤蔓上的葫芦,不再往大里长,有的颜色开始变化,翠绿渐渐变成黄色,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一种悦耳的声音,这说明,葫芦已经成熟了。
年景好的时候,一架藤蔓会结出很多葫芦,从架子上悬挂下来,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形状各异,在风中摇来晃去,一幅很美的景致。葫芦的大体形状差别不是很大,但细微之处,就有不小的区别。有的'长得很圆、很大,由一根细细的藤蔓牵引着,只有藤蔓处是细细的,然后,迅速膨胀,像极了充足了气的气球。这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形状,不是因为形状美观,是因为这样形状的葫芦,符合人们使用的要求。成熟,晾晒之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就是极好的瓢。更多的则是中间极细,两头圆圆的葫芦,很具观赏价值,这样的葫芦,从葫芦的顶部切开一个小口,可以用来灌水、盛酒、有的还用来装那些小药丸。
葫芦成熟以后,被秋风一吹,色彩就慢慢发生变化,由青绿渐渐向青白、青黄转变。这是岁月留给葫芦的礼物,也是葫芦成熟的象征。这时候的葫芦是最为美妙的了,仔细观察,那些葫芦的颜色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着,而且变化的过程只可以感觉得到,却无法看见。昨天这个地方还是青绿的,转眼之间,绿色淡去了,更多的白浮上来,或者一团一团的金黄晕染出来。那种自然天成的色泽,那样浑然一体的变化,比那精致的青花瓷不知美妙多少倍。那就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任何能工巧匠都无法企及的顶峰。
那个时候,家里几乎见不到铁制或者塑料的用来舀水的水舀子。家家户户使用的大都是这种用葫芦制作的水瓢。这样的用具不知是谁发明的,世世代代使用于民间。从材料记载看来,葫芦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的历史了。在中国河南考古遗址出土的葫芦皮最早的是七至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子也有七千年的历史了,有些学者怀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葫芦的字了(卣)。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葫芦被提到。一个例子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按照《白虎通》的记载,笙本来是葫芦做的(瓠曰笙)。唐朝刘恂也写过:“交趾人多取无柄老瓠,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尧典》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直至今天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依然有用葫芦制作的乐器使用,如葫芦丝。
道教认为葫芦可以凝聚气,因此使用葫芦装丹。在道教中葫芦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容器,而有法器的作用。
在漫长的种植与使用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将这种自然植物运用于生活之中,还赋予种种浪漫色彩,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让葫芦充满了传奇色彩。
农村种植葫芦,自然不是为了满足浪漫的想象,也很少用来盛水、装酒,更多的是用来制作一种用来舀水的用具,俗称“水葫芦”。前几年回老家,还看见不少人家的水缸里,还使用这种用葫芦制作的瓢。熟透了的葫芦外表呈金黄色,质地坚硬,有一种金属的质感,而且轻巧而坚韧。长期浸泡在水中,不腐烂、不褪色、不变形,更妙的是轻飘飘的,却是十分坚挺,无论多大的水瓢,都可以舀满满一瓢水,不颤、不抖,不会将水溢出来。用完之后,随手放在水缸里,水瓢就在水面漂着,永远不会沉到缸底。
用葫芦制作的水瓢,同样具有经久耐用,经济环保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人,用葫芦制作成舀水的水瓢,简直就是完美的创造。大自然中,自然界的植物可谓千千万万,数不胜数,可是细细想来,有哪一种植物,可以替代葫芦的用途呢?
葫芦,在千百年的里程中,由植物演变为用具,演变为艺术品。是葫芦的造化,也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那些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生活用具,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变化,也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美好心愿呢。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2
又逢年关,那浓郁的气氛总会勾起心中太多的记忆,零碎的片段被轻轻串起,浮现在脑海,挥之不去。冬天的早晨有些清冷,一抹晨阳升起,空气里流动着年的味道。感觉天气不错,于是,走出家门,不知不觉中竟然走向家里的老房子。走到老房子旁的猪圈停下脚步,呈现在眼前的冷乱与荒凉让自己感觉内心有些凄楚。时光静静流淌,那些如水般的岁月里,很多事物被轻轻带走,许多记忆却被尘封在心底……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不去外边打工的时候,便在家干点农活,为了增加点收入,贴补家用,于是便用砖砌了一个猪圈,准备养几头猪。这样可以赚点钱,猪圈的围栏有一米多高,里面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四围还用水泥轻轻刮了一遍。自从有记忆起,就记得猪圈的地面总会被猪拱得不成样子,露出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赤裸裸地摆放在那里。在猪圈的一角,留了一个宽大约六十厘米的猪圈门。猪圈的位置十分巧妙,靠着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柿子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夏天的时候还可以提供阴凉。猪圈的另一角种的是竹子,翠绿的竹子长大后能够遮风挡雨提供阴凉,而且还能做一些农用工具。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总是抓了两头小猪,或者说猪圈的空间也只能容纳两头猪。猪仔抓了过来,就开始了特别繁琐的养猪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不需要多少食物,到了后来猪渐渐长大了,也就增加了,我也就更累了。那个时候我还是在读小学,爸妈也忙,一般中午给猪喂食也就落在了我的头上。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给猪喂食的桶是那种农村家庭用的水桶,挺大的,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得费很大的力气。我一个人拎的话,要用两只手,还不能直接拿到猪圈那个地方,中途还要歇几次。有时候,桶里面装的猪食有点满,一晃荡,就泼洒在我的脚上,甚至会溅到身上。有时,我感觉一个人拎太费力了,就会把弟弟叫来,拿根棍子或者用扁担从中间穿过去,两个人抬着走。
以前家里面养猪,给猪吃的都是些炒菜洗锅水之类的泔水,再在里面加些饲料搅拌一下,加点粥或者是剩余的饭和米糠,直接给猪吃。每次到了我去喂猪的时候,加的糠和粥会多一点,拌出来的猪食也就显得浓稠一点。印象中,以前母亲会用南瓜熬粥给猪吃。要是碰上家里吃了鱼,会把吃剩下的鱼骨头或者其它的骨头之类的加到里面,猪那吃得可香了。有时候觉得,猪在圈里吃食的画面,感觉挺温馨的!
有时候到农田里帮忙干点农活,母亲看见我把稻田里的鸭舌草拔了丢掉就说道,这些又大又翠的鸭舌草是猪的最爱。猪可喜欢吃这种草了,叶子很大,油绿绿的。猪还喜欢吃其他的草,生长在水边或者是潮湿的地方,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更迭,很多草的名字我都已经忘记了,不过在脑海中,还是能够清晰地记得那些草的模样。站在破旧的猪圈旁,我仿佛还是那个少年,那个会养猪的少年。也正是它们,这些花草,那些给猪喂食的日子里,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丰盈了我的童年岁月,留下了一串串金色的回忆。
菜园子里种满了菜,吃不完的时候或者把菜给拔回来了又没空吃,就会把那些大白菜啊,大白萝卜啊之类的剁细,抛到猪圈里,让猪吃。有时候我也懒得弄,直接一棵大白菜、一个大萝卜抛到猪圈里面,让两头猪抢着吃。那个时候,开了一个大冬瓜,吃不完,最后还有点烂了,就捧着这个大冬瓜“嗵”的一声扔进了猪圈。猪看见此物,兴奋地跑过来争抢。这样的情景,仍旧那么熟悉,恍如昨日。
养猪可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单单这样给猪喂食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直接把猪食喂给猪吃,在那种热天还可以,可是冬天呢?冬天可不能这样给猪喂食。冬天天气比较冷,这样给猪喂食,猪根本就不太会吃,就不用说长肉上膘了。所以呢,为了解决冬天猪吃食冷淡的问题,便多加了一道工序,就是——把猪食加热。这样一来,猪就不会“冷淡”了。不过这样一来,就更加麻烦了。以前家里用的都是那种大锅灶,用火钳的递柴火,不好用。就这样,我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烧火,学会了做饭,自力更生。冬天的时候,看着猪在吃食的样子,觉得好可爱。有时候把猪食加热的温度有点高了,那猪食倒下去,饿得咩咩叫的猪看到来了食物,那肯定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冲过来。不过,嘴巴一碰到猪食,大吃一口,紧接着便是听到“嗷”地一声,两头猪同时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瞟了我一眼,似乎能听到了:哼!太坏了。
后来,我就用大铁勺把猪食给舀起来,在空中稍微凉一会儿再倒下去。在舀猪食进猪槽的时候,也有讲究。猪在进食的时候,你添加不能直接那样加进去,不然猪稍微一动,你手里面舀着的猪食就会洒出来。得从猪槽的侧面慢慢倒进去。有时候我也调皮,悄悄地靠近猪圈,趁猪不注意把猪食倒进去,倒在一头,然后慢慢添加;若是被猪发现了,我就先不喂它们,过一会儿再来。喂完猪食之后,看到猪把猪食全部给吃完了,我才走。看着两头猪吃饱喝足以后,迈着悠然的步子朝着睡觉的地方走去,我的心里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冬天的时候,为了怕猪会着凉,每天都会把稍微弄散了一点的稻草丢进猪圈,以保证猪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可是给猪清理粪便的时候可就特别麻烦了。清理粪便的时候,要人钻到猪圈里面去,用铁铲一铲一铲的弄出来。小时候力气本来就不大,弄这个可费劲了。那些给猪睡的稻草,会把它弄出来进行晒干再用。如果每次都是用新的,家里存放的稻草很快就会用光的。把粪便铲完以后,还要拿扫把把里面扫干净,最后再用水冲。当时提水也不容易,得到湖边去提,还好不是很远,靠近家旁边就有。不过这样提水也很累,把猪圈清洗干净,得要好大几桶水呢。
清洗猪圈的时候可不容易,你进去得一直半弯着腰,不能站起来。当时为了解决夏天的晚上猪会被蚊子叮咬,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就是把整个的猪圈全部用那种很密很密的网罩住,整个的封闭住,才不会进去蚊子。在夏天,蚊子特别多的时候,还会点一些蚊香,防止有漏网之“鱼”。不然猪可就白长了,吃了那么多的食物,不长肉,不上膘。所以清理粪便、打扫猪圈的时候,就很累了。每次要清理猪圈,得是黄昏的时候,在打扫完以后,看见猪的身上脏兮兮的,便要多提几桶水,顺便也给猪冲个澡,凉快凉快!
随着猪一天天长大,季节也在时光中更迭,转眼便到了秋天。秋天的时候,猪圈旁的柿子树上的柿子也就慢慢成熟了。乌鸦看到红彤彤的柿子,也来咬上一口。有时候,柿子已经成熟了,乌鸦轻轻啄了一下,整个的柿子便“啪”的一声,掉进了猪圈里。正在熟睡的猪听见声响被惊醒了,看着眼前红红的柿子,便一骨碌爬起来,把红彤彤的柿子娴熟地一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如同一个孩子。当然,有时候乌鸦也不服输,眼看着到嘴的柿子飞进了猪圈,很不服气,便想要把它给夺回来。每每乌鸦悄悄地溜进猪圈,嘴里叼着柿子准备逃跑的时候,猪也会一声怒吼,乌鸦便有些害怕了,丢下柿子仓皇逃走,猪猪便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它的战利品。
记得有一次,猪饲料吃完了便到集市上去购买。事也巧,原先的.那种饲料刚好卖完了,于是就随便拎了一袋回来。可是这种饲料不怎么好,里面没有添加防止猪跳栏的成分。也就是这个秋天,猪圈里的猪开始了胜利大逃亡,从猪圈里面跳出来了。这一下子可不得了,猪一跳出来,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四处跑。刚好我家边上是自己家的稻田,但不远的地方就是别人家的菜园子。这一下,猪把别人家的菜园子里的菜给拱得东倒西歪,还留下了一连串的痕迹作为证据,那足迹“定格”在别人家的菜上。之后父亲在几位邻居叔叔的帮忙下,费了好多力气才算把猪给弄回来,把他关进了“牢笼”的时候,父亲坐在猪圈旁的石头上长长出了口气。
要过年的时候,猪也就可以出栏了。那时候,我家养猪在村子里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养出来的猪总会比别人家的好,个个膘肥体壮,足有三四百斤重。当时村子里的很多人问我妈,给猪吃了啥,长得这么大,年年猪圈里养出这么膘肥体壮的年猪?这时候母亲总会笑着说,没啥,就是每天俺多喂一遍。到了年关,处理猪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省事一点,直接估卖给村子里或附近的屠夫,或赚或赔一点;二是自己家请屠夫帮忙杀,猪肉在村子里卖掉。后来觉得第一种方法划不来,就沿用了第二种方法。每年自己家杀猪的时候,都要打爆竹。把肉卖完了,中午还会请那些买了猪肉的亲戚朋友到家里吃饭。于是,小时候总会盼着杀猪,因为杀猪的时候,就要过年了。如今想想,那时候过年才有年的味道。
这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家里面早已经不养猪了,就连整个村子养猪的也寥寥无几了。虽然现在吃猪肉非常的便利,可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吃不出原来的那种感觉。而关于养猪的一段段记忆,也成为了记忆深处甜蜜的回忆,那岁月里的痕迹,在这个冬日里被我轻轻拾起,依旧是那么的清晰、亲切。用手轻轻触碰猪圈的墙壁,上面布满青苔与杂草干涸的痕迹。猪圈上面盖的那个棚子,也只剩下几根光秃秃的木头。随着风雨的侵袭,岁月的无情,如今用手轻轻一碰,竟然可以掉下碎末来,是的,记忆犹在,猪圈却老了。
沿着一缕冬阳的光线,望了望头顶的那颗柿子树,静默地伫立在北风中,凝重的目光写满了沧桑。那光秃秃的柿子树枝丫,在犀利的风中摇曳着。似乎也在嘲笑那破败的猪圈,经不起岁月的无情,一缕怅然浸染了我的心境。
记忆如一柱檀香,在这样一个冬日里悄然无息地被点燃。那些曾经的记忆在心海,轻轻划过,携思绪飞向远方。一抹冬阳洒在脸上,光晕若即若离。那暖暖的光线下我仿佛再次看到曾经熟悉而温馨的场景,也是在这个晨阳升起的时刻,我站在猪圈外的石板上,看着猪圈里的猪“吧唧吧唧”吃食的样子,我笑了……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3
窗外耀眼的阳光和刺耳的蝉鸣都是这个季节最具特色的标志。关好门窗,拉好帘布,让室内的昏黄与静谧与室外的喧嚣和躁动划清界限。于这个夏天,这个午后,我习惯而又熟悉却又有点颓废地在白昼鸷伏,在暗夜彷徨,没有问候,没有打扰,只是对自己说:“习惯就好”!
七月的微风里,有来自莲的清雅与幽香,也有那份阳光的炙热与明快,而我却始终学不会在很多个不眠的夜里寻一份心的宁静。其实我只是想以一种很淡然的`姿态,来凭视这世间的一切宠辱和这人生的所有离散,我以为,我能做到深深怀念,淡淡忘怀,却没想,怀念时,心会痛,释怀时,泪会流。
让记忆散落在流年里,让时光如沙般在指间遗漏,在如梦的人生里许一世清欢,在长长的怀念中淡淡释怀。原来,做一个安之若素的人,对我来说始终有些望尘莫及。
命运的轮盘一直都在不停的飞转,一切似乎早已注定,没有迟一步,也没有早一步,该来的始终躲不掉,是你的谁也拿不走。我知道,不是每一个邂逅都有个完美的结局,不是每段青春都是色彩斑斓,不是每个人都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可是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
当我习惯性地坐在窗前,温一壶茶,听一首歌,习惯性地在心底默念那些属于我们的过往。那些美丽的忧伤,甜蜜的惆怅,在深深的岁月的长河里,幻化成酒,自饮自醉。那些一见倾心的悸动一世相随的牵念,都不会随时光远去而流逝,不会随年华老去而枯萎。
我多想以一许文字的墨香来纪念我们之间的美好,我多想以最美丽的姿态来释怀那些爱与怨,我多想把永远就定格在我们初见时凝眸的那一瞬,我多想人生就是一部电影,笑时缓慢回放,哭时按下那个快进的键,我多想......可是,人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遗憾,缺陷和美好总是结伴同行。
窗外不知不觉已暗淡,拉开帘布,映入眼帘的是一整片乌黑的云,一瞬间,就黑了天与地,一瞬间,雨水就滂沱。我就躲在自己的一隅小小天地里,听风,观雨,在季节的转角处,盘点这这个盛夏,收捡那些远去的记忆,细数那些或悲伤或幸福的瞬间,蹉跎着流年。
有时候,寂寞居然也会有这么令人心动的美丽,那么的清丽脱俗。而每到这个时候,我才感觉世事都与己无关,红尘已在身外。于是明白,有些感受只有自己才懂,有些人只是过客,有些话,只能放在心底。曾经轻许的承诺,早已渐渐淡忘,曾经相牵的手,不知何时已放松,曾经相伴的人不知不觉就离散在某个渡口。于是,阡陌红尘上,我们不得不独自行走,绿萝抚过衣襟也好,晨露打湿双脚也罢,再也没有牵绊,如同分开的山和水,只能两两相望,如同交替的白天和黑夜,再无瓜葛。
如果可以,我想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于这个七月,享一个人的浮世清欢,看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你不必懂,我也不必说。就这样,让那些流逝的岁月在雨水里浸泡,让那些远去的记忆在风中散落,如果还可以,就让我们深深怀念,如果不可以,那就淡淡忘怀吧。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4
正午时分,闲暇之余,独坐家中,任窗外冬日的寒风呼啸,室内暖意尚可,打开空间,老三上传的几张照片便引起我的关注,那是墙头瓦当上的冰坠(小时候我们叫它冰棱坠子,老三说叫冰溜子,其实冰溜子我们那指的是地面的积水或积雪似溶非溶时形成的冰)的照片。
片中的冰坠,虽然比记忆中的小了、短了不少,但还是那样晶莹剔透、还是那样在寒冷中坚挺!它是雪花的化身,柔软、轻薄的身儿于苍穹之上飞舞而来,一路轻歌、一路飘逸,无忧亦无悔,自九天而来,不留恋过去的安逸、不在乎落下之后的平淡无奇,一路飘飘,如蝶儿恋花、似蜂儿觅花。就这样,在冬日的寒风中随风飘扬,不惧寒意渐浓、不畏寒风瑟瑟。来了,正如我记忆深处那曾经的一样,轻轻的'、无语的一路而来,落在了无垠的旷野、还有在旷野中同样静谧着的、我的家园。
昨夜的雪,在那渭北高原上飘飘洒洒,给大地换了新装,麦苗绿了的大地,洁白一片,果树跃上了白色的地毯,远山肃穆、果林静谧。
冬来了、地眠了,一切在寒风中瑟瑟。瓦房上,瓦壳里一夜的积雪覆盖着,那慢慢融化的雪水,一点点滑落,在那瓦当上凝结成一条条冰坠,晶莹在寒冷的风中!
青青的砖、黛色的瓦,在庭院中、在这冬日的风中静好。积雪在风中凌乱、冰坠在屋檐下剔透!
这景象,只有在这冬日、在这渭北的空旷的原上,呈现出它别样的风采。
多年前,还是在村里上学的时候,每每到了冬天,厚厚的积雪覆盖了麦地、那瓦舍斜斜的屋面,雪霁之日,一片白雪皑皑的麦地在村子周围泛着耀眼的光芒。常常小伙伴们徜徉于那雪地、游弋在村外柏油路上厚厚的冰溜子上。傍晚时分那渐渐融化的雪水会在屋檐下慢慢凝结、延伸,翌日,一条条在阳光下闪耀着的冰坠便挂在瓦头上!
闲来、课余,那冰坠便成了小伙伴们的玩物,也是那口中冰凉的感觉!
几十年过去了,那远去的儿时的、冬日的印象渐渐淡出了记忆。今天,空间里,老三传上的照片又牵出了远久的记忆,让人陷入深深浅浅的回忆!冰天雪地的过去,现在似乎成了奢侈!
走向远离故土的地方、走向繁华与多彩,那冬日的一片宁静与洁白似乎也远远的不知所终。时下,即使下雪也是只见飘飘洒洒,不见地面雪白。抑或是有些许积雪,风儿轻轻地拂过、脚印慢慢地覆过,也便象完成了短暂的使命一般隐身而去!
远离都市,重返故土,身处乡间,那原野、那景象,在这飘雪的日子,还是能够觅得记忆中的远去了的风景……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5
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喜欢回忆往事,都喜欢咀嚼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如果谁坐下来张口就说过去那时候啊,不用说一定是有了年纪的老人。人老了就爱叨叨过去的事情,年轻的时候事情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可是在他们心里却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述说起来是那么得津津有味,不管听的人多么厌烦,总是那么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娓娓道来。听的人心不在焉,说的人充满感慨。这时候听不听的无所谓,说的人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已经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在听,他们在追忆往事的过程里,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轻的时候。
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回忆过去的?说不清楚,年轻的时候都不爱听老人回忆往事。到了一定的年纪,却希望有人能够坐下来听自己叨叨些过去。
这些日子就陷在了这样的困惑中,那么的爱想过去的事情。那些童年的日子,那些少年的时代,还有青春的岁月。天气不好的日子,就爱一遍遍回想过去。不知为什么,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日子。现在的孩子没有那种体会,他们说起看电影,那就是去电影院,或者看电视里的电影频道,或者从电脑里看,又方便又快捷,小的时候看电影可没有现在这么舒服。那时候一说起看电影,就跟过节一样,大人,孩子都兴奋得了不得。那时侯电影队下乡放电影还没出发呢,村里人就知道了,大人们就赶快忙着干活,生产队长也变得有了人情味,让大家早干完早回家,早去看电影。孩子们傍晚放了学早早的去占地方,也叫占场。用石头或是树枝划出一个个长方行,那是一家人晚上看电影的地方,谁也不能侵占谁的。有时候为了占地方都能打起。到了傍晚,收工早的小伙子帮着放影员树起两根长竿子,拉起幕布,只等天一黑就看电影了。天还没完全黑,大人、孩子就来到放电影的'地方准备看电影,一个个都兴高彩烈的等着。放映员却总是姗姗来迟,等天黑严了,才酒饱饭足来放电影。那时候电影放映员在乡下是很吃香的,到了那儿都被奉为上宾。好吃好喝伺侯着,就怕得罪他们不好好放电影,或是下次不来了。看一次电影是多么不容易呀。
那时候的电影都是战斗片,《双枪老太婆》,《烈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小兵张嘎》........,能够一口气写下许多电影的名字不带重复。还记得电影开始的时候,幕布上出现一个闪闪放光的大五角星,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还有那振奋人心的乐曲。六零后七零后都有这样的记忆,现在听到那熟悉的乐曲还是那么的激动。那些老电影是抹不去的记忆。那时候孩子没有别的游戏玩,男孩子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女孩子喜欢踢毽子。课间操的时候,男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扮好人,一组扮坏蛋。常常冲啊杀啊的满校园地跑,弄得尘土飞扬。到上课的时候在水井里打上一桶水,洗洗那些小花脸才能坐在课桌前,要不真没法看。坐在课桌前听着老师的讲课,心里还在惦记着那场没结束的战争,心急火燎的等着下课,下了课可以接着去战斗。
放了学更是满村子的疯跑,不到天黑不回家,都得等到大人扯着嗓子喊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得走回家去吃饭。第二天又开始新的一轮战斗。不知为什么那些男孩子那么痴迷战斗游戏,乐此不疲。都争着去当英雄,那时的男孩子特别崇拜英雄,就像现在的孩子崇拜明星一样痴迷。雷锋啊,董存瑞啊,李向阳啊,张嘎子啊,潘冬子啊.......那些英雄都是他们模仿的对像。女孩子不喜欢那些游戏,可是喜欢唱歌,那些老电影里都有优美的歌曲,常常看不了几遍,女孩子就学会了唱。红岩上,红梅开........,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那些优美的的歌曲让女孩子们唱得声情并茂。
不光是孩子喜欢看电影,大人们也喜欢,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论电影情节,也喜欢哼唱电影歌曲。一部电影在自己的村子放映以后,去别的村子放映,大人孩子会成群结伙的去别的村子看。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不知道消息怎么就那么灵通。在哪个村子,放什么电影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晚饭过后就结伴去往外村看电影,常常惹得村子的狗狂叫很久,电影散场回村的时候又是一场狗叫。有时候也有消息不灵的时候,常常去了别的村子到了放映场,结果却是黑黢黢一片,根本没有电影放映,他们也不恼,说笑着回村睡觉了。
那时候除了战斗影片,还有敌特片,爱情片是后来才有了,还有外国电影,就是那时候知道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知道了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喜欢上了那些经典的电影对白。看见爱情电影上映喜坏了那些姑娘小伙,可让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生气。恨不得拿线缝上那些年轻人的眼睛。姑娘小伙,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人堆里挤来挤去,互相眉来眼去的传情达意。惹出了不少风言风语,也促成了许多姻缘。
哦,那些日子呦,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岁月,那些令人怀念的看电影年代,那些夏天一边打蚊子,一边盯着影幕,那些冬天一边跺脚一边为电影情节流泪,欢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日子永远留在记忆里,那些远去的记忆任凭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永远不会失色。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6
在我小的时候,外婆常带我去无锡锡惠公园玩,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
走进锡惠公园,来到一个石子铺的小广场。许多老人喜欢在这里练太极,有的还咿咿呀呀唱大戏呢!再往前走,你会见到一个照壁。照壁上有镂空的窗花,很有江南特色。照壁两旁有石阶,你往上走就到了石板铺的小路。沿着小路往前走,你会听到一旁有哗啦哗啦的流水声,那就是黄公涧——我最喜欢的地方。
黄公涧,又名春申涧,以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在此饮马而闻名。这里苍松挺立,大树像战士一样守护着公园,遮挡着夏日火辣辣的太阳。涧水中怪石嶙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块横卧在水中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卧云”二字。清澈的山涧水从山上流下,在山脚汇成“映山湖”。
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经常来这儿玩。夏天下过大雨后,黄公涧的水就会象涨潮一样多了许多许多,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妈妈就和她的同学约好一起去黄公涧玩水。他们卷起裤腿,逆水而上,争先恐后的往半山腰的“小天池”出发。第一个到达的就是胜利者。每次听妈妈讲她小时候“调皮”的故事,都让我无比开心。
暑假的时候,在外婆家我总盼望着下大雨,这样我就可以去黄公涧玩水啦。踩着石头往上走,奔腾的涧水在我的脚上溅起朵朵水花。这里的水好凉爽啊!就算在炎炎夏日也让人感觉好像在凉爽的秋天。我手脚配合的往上爬,衣服裤子都溅湿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外婆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看着我在那里玩溪水,还不时给我拍照。照片上的我脸上、手上都挂着水珠,但都笑的无比灿烂。
到了半山腰的“小天池”,就没有直上的水路了。我就走上旁边的石阶,开始沿着石头路往前走。石头路通往山顶,到了山顶你就可以看到整个市区的景色。近处的湖光山色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到那个时候,你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还在黄公涧里放生了一条小金鱼,不知道它现在过得怎么样?是不是找到它的伙伴了呢?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外婆都会带我去锡惠公园玩。在这里我笑的前仰后合,所有不开心的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每每想起来都会哈哈大笑。这里的风景,这里的涧水真是我童年最好的回忆。
黄公涧的那道风景,留下了我远去的最美的记忆。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7
我一遍又一遍地走过破旧的小砖房,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生锈的铜锁。回忆,就像雨滴打湿了水墨画,渐渐被渲染。
木门打开了,骨瘦如柴的70岁老人慢慢走了出来。他看到我蹲在门前,眼里闪过一丝疑惑,然后充满了关心和爱。
姑娘,怎么了?爸爸妈妈打你了吗?奶奶轻声问,用手摸着我的头,让我很安心。嗯。我把头埋在两臂之间,声音沉闷嘶哑。快点,别蹲着,进来!奶奶把我扶起来,让我坐在凳子上。
你吃过了吗,姑娘?奶奶轻声问。不,我父母不让我吃。我还是低着头,越来越觉得委屈。奶奶做痘痘怎么样?嗯。
我坐在壁炉旁,看着祖母生火。跳动的火星很活跃,让我的心跳了一下,但奶奶还是很平静。奶奶不怕火?火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贪婪地吞噬着柴火和稻壳。炉火映在奶奶的脸上,使构图看起来平静安详,像。/。
锅里的`水烧开了,奶奶把一把面团扔进开水里。她动作熟练迅速,一阵风从窗口吹来,弄得我两眼无神。我其实看到奶奶的绿发还在,样子也不老。
女孩,女孩?奶奶在我眼前摇摇手,看着我恢复,问我,姑娘,要不要来点酱油?我不想要。爸爸说吃酱油会变黑。我小心翼翼地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坐在椅子上享受美味。
看着奶奶那碗面,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奶奶是吃了太多酱油才这么黑的。爸爸是对的!
吃了一碗痘痘,肚子暖暖的,感觉父母生气打我,太转瞬即逝,无足轻重。
现在,奶奶不在了,我知道奶奶为什么这么黑这么瘦了。这是我们努力工作和幸福生活留下的明显证据。痘痘的味道还在空气中挥之不去,久久不能散去。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就像梦一场梦,持续很久,味道很新。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8
又去了公园的广场,依旧是那熟悉的灯火,熟悉的人群,熟悉的娱乐项目,熟悉的广场舞......
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没去过那地方,不是因为心不在想,而是在那撒落过一地回忆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去捡-------曾有过的欢声,曾有过的难忘。而如今,却沧桑得像枯老的树,有了年轮,却不再青春!
广场的`高阶梯上树立的英雄纪念碑,永远都是寂静的,那些一代代的英雄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这座城,这座城的人们,这座城的一切......想起的一句话:仿佛终身相依,却又永远分离。
夜都是寂静的,而孤独的夜就是夸张到了听得见针掉落的声音。不是因为没有声音,而是那颗孤独的心永远都停留在寂静的角落,找不到倾诉的地方。
后山依旧是那个后山,仍然是那么地荒暗,没有路灯,只有几丝老奶奶老大爷练太极用的收音机闪出的微弱灯光。大理石的板凳上坐着的依旧是各种年龄段的情侣,相互在慰藉着对方,相互倚靠在倾诉过去、今生与来世。
我,我们,我与我们都曾经有这些过去,但那毕竟是远去的记忆,终究只能停留了。一起玩的碰碰车。一起看的电影。一起溜冰的溜冰场。一起打球的球场。一起走进的“鬼屋”。我用了句号,那是因为这些,这些,都划上了句号。
生命永远是前进着的,生活也是日渐美好的,只是我们永驻的不是青春,是青春留下来的美好记忆。可是,那些都已经远去......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9
总是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困扰着,烦恼着,说不清也道不明,一直以来,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大气的位置上不断鞭策自己,事事都告诉自己,不要太在乎,不要太认真,但是曾经的故事在脑海里不时地出现,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地苦苦纠缠在一起,放肆着无限忧伤的情怀……
一瞬间,突然莫名地感觉到无情的光阴正在抽丝剥茧般地将许多美好的回忆从我身上慢慢剥离开来……那种感觉好痛!
但是,我的日子依然显得那么自由而又慵懒,不再一如过往那般无忧无虑了。说我庸人自扰也罢,说我自欺欺人也好,总之,在自己织下的网里,来回的穿梭、无目的的碰撞,尽管我已伤痕累累,却依然在繁花似锦的时节,破茧成蝶。
幻想终究是幻想,此刻的我,却不敢大胆的张望,一个人偷偷的躲在季节的转角处默默地守着几株嫩绿,勾勒着远方的刹那芳华。
诚然,我一直在梦境中寻找那室外桃园,烟花三月,却有着一种默默相守,彼此期待的眼神在彼岸守候,时光流转,可否有人在寻我?繁华三千,可否有人在候我?
风雨兼程,我们牵着岁月的`手,一路走来,俯拾起一抹曾经的牵念,却浸染了一指沧桑的流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还能否找回时光深处的微笑向暖?
在一抹挥之不去的微凉中,不由得幻想着来到了烟雨迷蒙的江南。那里定然是天蓝水绿,风轻云淡;那里定然是桃红柳绿,鸟鸣婉转。
不知道这一场春雨的降临,会不会湮没对那些旧时光的不舍和眷恋?不知为什么,对于一些红尘过往,始终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也许,人生中有许多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而且,仿佛愈经冲洗就愈加鲜明,始终存活在记忆中。
在这寂寥的夜晚,看纷纷坠落的桃花与生命中一些美丽的景致挥别而过,随后便散落成了角落里毫不起眼的碎片,原来也是一种美!只是因为凋零美得有些心痛,甚至于已痛到无言。
真的是这样吗?一眼回眸便是个风景?一个转身便是一段旅程?那么,就继续前行吧!每一次启程都是一场无期的放逐……前行,走在无边的风景中,守候着每一个季节花开花落的时光。
一杯奶茶,一支筝曲,一段往事,一种心情,静坐在流年碎影里,看逝去的年华,渐行渐远……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0
曾一次又一次路过那栋破旧不堪的小砖房,一次又一次抚摸着那锈迹斑斑的铜锁。记忆,像雨滴打湿了水墨画一般渐渐渲染开去。
木门被打开,骨瘦如柴的七旬老人慢悠悠的走了出来,看到蹲在门前的我,眼里闪过一丝疑惑,随后又充满了关心和怜爱。
“丫头,咋啦?爸妈打你了?”奶奶轻柔的`问道,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让我安心。“嗯。”我把头窝在双臂间,声音显得沉闷而沙哑。“好啦好啦,别蹲着了,进来啊!”奶奶把我扶起来,让我坐在凳子上。
“丫头吃过饭没?”奶奶轻声问道。“没,爸妈不让我吃。”我依旧低着头,感觉越来越委屈。“那奶奶做面疙瘩好不好?”“嗯。”
我坐在灶台边,看着奶奶生火,跳动的火星异常活跃,看得我心惊肉跳,而奶奶却依旧风平浪静。奶奶不怕火?火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贪婪地吞噬着木柴和稻壳。火光映在奶奶脸上,显得那样平静安详。
锅里的水沸腾了,奶奶把面团一小撮一小撮的丢进沸水里,动作娴熟麻利,一阵风从窗口吹来,迷了我的眼,我竟看到了奶奶青丝依旧,容颜未老的模样。
“丫头,丫头?”奶奶用手在我眼前晃了晃,看我回神,边盛面疙瘩边问我:“丫头,要加点酱油吗?”“我不要,爸爸说吃酱油会变黑。”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疙瘩,坐在椅子上享受着美食。
我看着奶奶那碗面疙瘩,心里恍然大悟,哦,原来奶奶是酱油吃多了才那么黑的呀,老爸说的真没错!
一碗面疙瘩下肚,胃里暖烘烘的,感觉爸妈生气打我的那件事也是过眼云烟,微不足道。
现在,奶奶已经不在了,我也知道了奶奶为什么会那么黑,那么瘦,那是勤劳耕作,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留下的显而易见的证据,面疙瘩的香味还弥留在空中,久久不能散去,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似梦非梦,历久味新。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1
彼岸花开,触不可及,逝去的韶华,荏苒了岁月,蓦然回首,却已在灯火阑珊处。
——题记
经意间,时间如沙,在指尖流过,漫步在记忆的长廊里,无情的岁月却在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童年的追逐嬉戏,天真无邪早已珍藏在记忆的深处,童年的快乐时光早已散落在岁月的微风里,化作一缕青烟,盘旋在往事成积的脑海里。
时光如梭,稚嫩的小手已是铿锵有力的大手,双肩的担子越来越重,为了生计的奔波,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上,暇之余,每每看到追逐打闹的孩童,勾起儿时的深深记忆,天真烂漫的时光,也许至今都未脱去,也不愿离去,总有那么一些事定格在记忆的画面里。
曾记得那年秋收,放国庆长假去姨姨家玩的一段快乐时光,历历在目。去姨姨家时,正赶秋忙,姨姨很疼我,怕重活干不动,就安排和表弟放羊,那时候放羊是最轻松的活计,小时候最抢手的计。我表弟收拾好放羊的器具,赶羊上山了,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认羊儿吃,我和表弟商量好在旁边的洋芋地里刨几个洋芋烧着吃,合计好后各自分工,大干起来,不一会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生火烧了,找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燃起火堆,穿好洋芋,一个劲的烤起来,假如正大光明的生活烤洋芋,就有人告诉家人,回去难免受罚。伴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冒着香气的洋芋,顾不得烧糊的洋芋外皮,拉下铁丝架,大啃起来,一顿美味大餐转眼间消灭的干干净净,怕留下痕迹,打扫完战场,一股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着羊儿悠闲的吃草,等待天黑回家。
拖着意犹未尽的身子恋恋不舍和表弟赶着羊儿回家,没想到在山上偷烤吃洋芋的事早让姨姨知道了,回到家姨姨一番训斥,那个唠叨啊,现在回忆起来都头疼。姨姨罚我俩站墙角,不给晚饭吃,最后姨姨看我俩积极认错的份上,让我俩赶紧回屋吃饭去,其实这是我和表弟商量好万一被发现的对策,为以后放羊烧洋芋吃做好长久的打算。那时候家家生活贫困,家口又大,孩子又多就靠那一点庄稼维持生计,假如稍微不管理好,向我们这大的孩子放羊的很多,天天烤洋芋吃,少了收获,避免不了的挨饿。现在想起孩提时的那件事,快乐里伴着深深的回念。
童年里,有的是永远值得回念敬重的,人的一生,值得怀念的日子除外就是曾经的童年岁月,人之处的童年时光拒绝了的.晦涩,阴暗,远离着猜忌、嫉妒、揣摩和斗争,单纯的如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水,没有一丝杂色,半点瑕疵。
童年,天空永远飘荡着梦想的白云;童年,心灵永远惦念着童话般的诗意世界;童年,生活也永远是无忧无虑,处处阳光明媚。童年,赐予我的幸福,勇气,快乐,信心,是我生命行囊里最为沉重和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童年,是一本阅历不尽的书籍,书里,有着美好的回忆,有着美丽的画面。
童年,温存的记忆里,有着永恒的怀念。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2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种记忆深藏在心里,就算时光飞逝,它依然铭刻在心中,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因为要进行足球训练,直到六点我才走出体育馆。
此时,天像是涂了一层厚厚的黑油漆,雷公爷爷也奏起了他的乐器,雨越下越大,我的心情也像这雨天一样沮丧。
因没带伞,只能冒雨骑车回去了。于是,骑上单车一路狂奔。快到家时,可能因为骑得太快,也可能因为之前的足球训练令我体力消耗过大,导致了体力不支,再加上路灯坏了,路面一片漆黑,我只好下车,打算推车走。
这时,我注意到身后有辆白色小车,用非常缓慢的速度开着,跟我走路的速度差不多。我正纳闷,当看到路面的积水非常多时,我心想:不会想我走到积水旁,突然加速,溅我一身泥水吧?我才没有这么傻。于是,我放慢了脚步,打算等他先过。车开到我旁边,车主突然打开车窗说:“这么晚了,雨也大,小朋友一个人走不安全,把自行车放我后备箱,我送你!”我连忙说:“谢谢叔叔,不用了,我家就在前面!”“那你注意安全。”他一走,我才发觉路面暗了许多,原来那叔叔跟在我后面是因为他开了远光灯,为我照清前面的路,而我却误解了他。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寒冷的傍晚,看着白色小车远去的影子,令我的心陡增了几分温暖。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但是,这令人感到温暖的一刻却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里,湿润着我的心灵,令我回味。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3
哎,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义卖活动的时间即使再长,也总会收摊。买书的人群渐渐稀少,一队一队地上楼去了。
可我们摊上还留下了几本书没人要,看着安然躺着的书,大家无不唉声叹气,好像输了比赛似的。
这时,只见丁星宇直直地望着前方,像丢了魂似的。大家沿着她的目光望去,一位阿姨正从篮球场对面向这边走来。
救星来了!阿姨手里空着,没准会买我们的书呢?如果她能把书全部买走,当然就更好了!
这位阿姨的出现,无异于干渴中一滴圣神的甘露,严冬中一块温暖的木炭,饥饿中一把救命的干粮。
阿姨来到摊位前,微笑着看看大家,又看看桌上的书。齐明霞凑上来问:“阿姨,您买书吗?”阿姨眯着眼睛点了点头。
阿姨低头搜寻着想要的书籍。她从摊上拿起两本《名师点拨》,笑问:“这书多少钱一本?”丁星宇欢快地说:“一块钱一本。”怎知阿姨夹着书说:“一块钱太便宜了,十块钱一本。”不对,我是不是听错了?从来只有砍价的.,怎么会有把价格往上提的呢,还是阿姨在戏弄我们?可是从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我知道我没听错。从阿姨认真的面孔上,我又读懂了她没有撒谎。难道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
正胡思乱想着,只见阿姨从钱包里掏出一张略微有点皱却折得很平整的二十元纸币,塞在我的手里。人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很响的“耶”的喊声。我猛然想起自己刚才在爱心义卖市场上砍价时的情形,不禁低下了头……
望着阿姨远去的背影,我在心中默念:“好人一生平安!”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4
我拾起一朵早晨落下的花,轻嗅着,那逝去的时光。
——题记
初读《朝花夕拾》就像在品味一杯淡雅的清茶,淡而无味,然细细咀嚼后就会享受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年少轻狂的童真和天真烂漫的感情,令我欣喜若狂。似乎也飘向了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清闲日子,眼前浮现一幅美丽的画卷。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了。”
读着这些,眼前仿佛看到了年幼的无忧无虑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溜进了百草园。在那里,他无拘无束地奔跑着,与昆虫为伴,与花草为友,采食野果,把玩昆虫,执着地拔着一根根何首乌……
我们已是十三四岁的少年,童年的脚印才刚刚被时间的长河洗去。
记忆里,儿时的我总是喜欢靠在草垛旁,嗅着泥土的气息,调戏着泥土里的.精灵们,贪婪地做着各色的梦。
忽然,外婆一声清亮的声音传来:“走,去地里看看宝贝们!”我提着竹篮,趿着拖鞋,紧追其后。
乡间的空气真是清新,泥土松松软软,踩在脚下,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我蹲下来,只见披着绿蓑衣的蚂蚱精灵忽的一下蹦到我的身上,我倒吸了一口气,好调皮的家伙!
“快过来瞧瞧咱家的油菜!外婆向我招招手。呀!好一片金色的海洋!我轻轻抚摸着油菜籽,个个弯下头,晶莹剔透,结实饱满,准一个丰收年!
“这些油菜是我的孩子,得小心呵护着!”外婆边说边爱抚她的宝贝,眉眼绽开了花!我也沉醉其中。
如今,我在悄然长大,每天沉醉于“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如同鲁迅被送进三味书屋,“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重复着单调而乏味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酸酸甜甜吧!
阅读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儿时的天真浪漫,令人向往。当我们越长越大,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过往,回忆起当初的味道,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童年正一步步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一串串酸甜苦辣的印迹。
但我只想在那片油菜花田里,找个结实的草垛,闻着四溢的花香,安静地躺着,一直到夕阳西下,去追忆那一片远去的记忆。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5
时光荏苒,匆匆带走相处的岁月。物是人非,但青山绿水依旧。光影变换如驹,可怜人儿只能——
回望
也许命运给了好运气,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聚。从淡淡的莫不相识到组成一个集体,似乎总是夹杂着一个字——缘。
平淡总会起一些跌宕,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心电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是即将喷涌的心山,未爆发就释放咄咄的炎气。只是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让世人看到我们光芒内心的机会。终于,一曲激昂的战歌点燃了心中的斗志,焕发着无与伦比的朝气。在田径场上疯狂地奔跑,跳跃,带回了“第一”的荣耀;球场上行云流水的进攻,精准的三分球,仿佛我们就是天子骄子。身体中蕴含着上天的力量,从一开始,就朝着冠军而去,而也是带着冠军而回……
数不尽的荣耀,道不尽的光芒,如石落江河泛起的层层涟漪并聚集着太阳的光芒。于是,我们朝着远方——
展望
现实太过残酷,总是让美好的梦支离破碎。我们未尝不想在“你我”之间添上“可持续发展”。可是我们的路不同,只能静静地撒手,一起去追梦!
只希望我们的快乐时光不会被记忆的.灰尘所弥漫,只希望我们的友谊不会在时光中越走越远,只希望若有缘,不要忘了我的名字,只希望我们手中的线不会就此无动静……
若有缘,我们还是谈谈过去的事情;若有缘,我们一起演绎那待续故事;若有缘,我们能一起穿越时空……
浴火的凤凰才能展现出高贵,涅槃过后才能重生,别忘了这儿——心灵的瑶池。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6
我随水的飘荡,离她远去了;我随山的逶迤,也离她远去了。故乡这个魂牵梦绕的名词,时常挂在我记忆的树梢上,而且对她的留念,对她的释怀,常常在我的记忆里。记忆中的故乡在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怀,展示自己的美丽来。
我的故乡形似一艘漂泊的巨轮荡漾在鄱阳湖之滨的中心,非常典型的湖心洲,那里,进出只有一条蜿蜒屈曲的湖洲马路,相传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
最忆故乡,是那夏天里的灯火。傍晚时分,不管你从多么遥远的地方回家,即使你拖着疲惫的身躯行经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传来泥土的气息和稻苗抽穗的芬芳。踏上了故乡的路,你的疲劳顿时减去了不少。湖风吹拂,送来阵阵鱼腥的味道,家的感觉是那样的温馨。
特别是跨过临村的抽水机码头时,展现在你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灯火,你的心里除了有家的感觉外,那一定还有一份甜美的快乐。
杨树底下,点点灯光倒映在水面上,似一座水城的流光似彩。灯火中的那艘巨轮乘风向东缓缓移动,这时天上的星光和故乡的灯光都相互映衬在水里,形成一片光亮、安静而和平的夜景。渐进时,母亲前来迎接,我的疲惫早就烟消云散了。
每一棵杨树,就是一次成长的经历;每一盏水中的灯光,就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每次夏日傍晚的回归,我都能看到了那一排排天地间永恒的光。
再忆故乡,是那袅袅的炊烟。夕阳薄山,那静卧在巨轮上低矮斑驳的房屋顶升起缕缕炊烟,它混杂着毛柴和米饭的香气,腾腾升起而上,微风中,悠悠地飘向远方。即便远离,闻到这种烟香,我就马不停蹄的往家赶,因为母亲精心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等待孩子的归来。
一烟直起,众烟飘扬,这就成了夕阳中故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翠绿的杨树间冒出那令人遐思的炊烟,着实让我倍感亲切!如果说,晚霞中的炊烟是一幅水彩画,那朝霞中就是一幅素描画卷。
日出东方,故乡的炊烟在晨露的伴随下,显得那么凝重,那么依恋故土,舍不得飘向远方的天空,也正如田畈劳作的伙伴舍不得那块泥土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肥沃的田野中。点点炊烟召唤着田地里耕作的伙计们,是让他们早些时候归来早餐,他们的劳作更买力气了。还有那凌晨出渔的渔民望到阵阵袅袅的炊烟,收鱼的劲头更足了。
倘要我说出更留恋哪种炊烟的话,我毫不客气地回答:是秋天黄昏飘荡在空中的缕缕白色的炊烟了,它轻盈,亢奋,袅袅腾腾,犹如一朵抒情的花儿。
看到那炊烟,早晨放牧出去的水牛唱着咩咩的歌归圈了;看到那炊烟,田畈的伙伴抱着丰收的喜悦,快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那炊烟,远离故乡的'亲人,就有家的温暖!
最令我值得回味的,却是暮夏月夜的守渔(自己插好的迷糊阵,晚上怕人倒鱼,用船守在两只壕篱中间),说是守渔,这都是男人逃离家里,去湖上快乐的借口。
那年月,物质生活的匮乏,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我有幸被同村稍大于我的兄长们邀去做伴,那夜饭比平时要早,也要丰盛,母亲像送客人一样,打发着我。踏着夕阳,我们的船队出发了。家乡的黄梅调响彻了湖面,起船时,这些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们,从不忘记赛赛驾船的本领。
广阔的湖水,船甩起的白浪层层翻滚。我立在船头,尽赏远山的朦胧景致,还能看到水里菱角花叶间水鸟被骚扰搏飞的弧线。有时也唱出几支流行的通俗歌谣,他们也附和着,甚是高兴!
在夕阳西沉的时候,泛起一叶小舟,尽情荡漾在广阔的湖面上,晚风夹着湖草的气息拂过我的脸旁。看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小船轻轻摇动,故乡的树影婆娑,一幅迷人的景象。远山的葱翠倒影湖面,近草送来阵阵清香,闲适、恬淡、惬意,天堂也不过如此罢了。
夜幕渐渐降临,东头天空那一轮圆月,银盘般地悬挂着,当然还有些依稀的星星,在夜空中炫耀着自己光亮。躺在船舱,任凭明月的轻抚,数着星星,深邃的天宇渐渐融缩在我们的小船上。
风浪敲打着船头的声音成了我们入眠的摇篮曲,不时也有鱼儿跳出水面,争抢食物的拍水声,还有那该死的鱼儿入壕争脱的击水声,整个夜迷朦在湖水夹带的鱼腥的气息中。
呵,湖中的夜并不宁静,但那却是我最值得怀念的夜间生活!
故乡虽远离我而去,但我的记忆依旧那样清晰。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 篇17
前阵子初冬时分,秧田头村做戏,放在五丰新村一家超市的停车场。公公和婆婆连续去看了好几晚,吃晚饭的时候就跟我们讲,这个生唱得好,那个旦长得好,公公还说,五丰新村已经做了好几场,秧田头村是也得做一场……劈里啪啦说话间,好像又回到小时候在村口看戏的时光,那可是一个村的大日子呢。
我幼时记忆里,只要有做戏,旁边就有闲食摊,吸引得小孩子一圈圈围着,跟个猴群似的。刨青皮甘蔗的菜刀有凌凌之风,那时好像很少有红皮的甘蔗,也没有现在水果店一刨到底的刨刀。长长一节甘蔗要先啃皮才能吃到甜的汁水,咬得腮帮子酸,时隔三十几年回想过去,似乎牙齿还在发酸;还有香瓜子和米胖糖,也是必不可少的,香瓜子用纸包着,一角一包,后来还涨到过两角一包,此事求证老娘,非说是二分和五分一包,哦,我知道了,她的记忆穿越到更早前去了。米胖糖的一粒粒米是一架葫芦状的椭圆形像大炮的机器“爆”出来的。还有携着六谷、大米、年糕片来“爆”的,我们这批70、80的估计都有记忆,黑乎乎的轧米胖车,黑不溜秋的长竹篓,笑容可掬的轧米胖师傅,这样的情景想起来便跃然在目。一般做戏的晚上是不轧米胖的,轧米胖都是做戏的白天远远地放在村中空地上进行。
这些幼时的闲食,带来无比香甜的记忆。我的'强迫症又发作,求证家人,幼年时的吃货们是否如此,婆婆又贡献一条,说是一个拖拉机的头“轧、轧、轧”拉出来长长的那种米胖,也是很惹小孩子们爱的。
那天傍晚,我紧赶着把在iPad前看视频的儿子拎到戏文场子里,说那里有很多妈妈小时候的闲食。这里,意外地发现一个销声匿迹很久的糖画摊——大理石画板,绿漆小火炉,黑色的铁锅里熬着焦糖,旁边还摆着带指针的轮盘。6点和12点的位置是图案最大最复杂最漂亮、糖分量也用得最多的龙和凤,其他边边角角则是些鸡狗牛马羊金鱼小兔子之类的。这个糖画可以拨轮盘来买,拨到哪个动物画哪个。我小时候就怀疑指针那动过手脚,反正中奖龙凤的没有,全都中些小动物。当然如今生活条件不一样,有些土豪爷奶也会大手一挥,直接让画个龙或者凤的给孩子,价格是小动物的两倍。
从前的东西如今再不可复制,那些远去的记忆,是多么丰富和美好,就像蝴蝶振动起的翅膀,将疲惫的心轻轻抚慰,香甜香甜的。
【那些远去的记忆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的随笔11-08
《记忆》随笔04-04
那些温暖的记忆作文02-21
清明随笔散文11-05
散文d随笔10-13
童年的记忆随笔03-19
记忆深处随笔01-11
梦的记忆随笔11-14
生活随笔:记忆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