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3-04-01 09:16:26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通信行业尤其是移动通信领域近二十年来历经了2G、3G到4G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作为通信业内人士一定要关注整个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技术进步的方向,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第1篇: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结合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

  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问题。

  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介于教学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是教学型高校的一个类型,其办学层次和学生生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技术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在普通高校中对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对于如何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进行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鲜有报道。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就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给出了一些建议。

  二、目前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照搬“教学研究型”高校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

  “教学研究型”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围绕专业课程的开设的实验皆为阶段性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仅是为验证某些理论而做,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让学生做。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照相同的步骤,用相同的仪器和器件,做相同的实验,最终得出相同的验证性结论。

  这样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经常是为了应付实验课而做实验,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不深,更谈不上所学知识在今后工程中的应用了。

  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课时偏多,实验课时偏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开设的《DSP系统设计》课程为例,此门课程理论学时为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学时。

  实验学时仅占到总学时的1/3。

  对于像《DSP系统设计》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来说,实验学时所占比重显然太少。

  后来我们对《DSP系统设计》这门课进行了改革,理论与实验皆为24学时,此外还在大四上半学年开设了《电子产品开发实践》(DSP方向)64学时。

  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强度增加了,培养的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增强了。

  三、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对于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来说,必须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内容局限于对应的理论课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中有很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例如,《DSP系统设计》这门课。

  其实验课通常是沿用专业基础实验课的做法,理论课讲完之后,开展做相应理论课的验证实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做完后面实验忘记了前面的实验,学完所有课程后也就忘记了大部分实验内容,以至最后到找工作时一问三不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让同学学习一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知识和基本DSP知识后,选择目前主流DSP芯片的实验开发设备,

  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实验课题,让同学从头至尾来完成该项目的所有过程,逐个分析其中用到DSP理论课的知识点,将原来的理论课后进行验证实验改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让学生既能达到验证书本理论的目的,同时又能掌握工程实际应用技术。

  2.时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与美国TI公司合作建立联合DSPS实验室。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以优惠的价格买到先进的实验开发设备,而且每年还会得到TI公司和其合作伙伴免费新技术培训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使教师能够随着DSP技术的发展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验讲义的内容,过时的或目前很少使用的纯理论性实验要全部舍弃,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老师坚持“实用化”和“精炼化”的原则,授课内容始终与目前通用的理论和技术保持同步,让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当前DSP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3.注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而学好了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验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性实验项目用实验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带动学生对学过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验之间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对涉及其他实验的相关部分也要作相应的阐述。

  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整个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验方法,同时也能让他们把学过的专业课理论、相关的实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通过对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并进而应用于实际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技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嘉.开放式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5

  [2]卢清华,吴志伟,范彦斌等.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运动车辆检测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3

  [3]李斌,王永明,陶敏.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实习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4]徐盛等.DSP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

  [5]问建民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培养实用型人才[J].陕西:医学信息杂志,2005

  第二篇:通信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与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理解程度效果明显。

  关键词:

  独立学院;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和分析方法。

  “通信原理”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和“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后续“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等课程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众多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之一[1-2]。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具有内容杂、更新快、数学公式和推导多、理论性强以及同前期课程关联性大等特点,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公认的难学课程。

  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佳、数学基础差、前期课程知识掌握不扎实以及学习能力弱等特点。

  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如何开展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且兼顾优秀学生想继续深造的要求因材施教,成了我们课程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组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1级和2012级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对象,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基于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安排

  1.1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数学公式和推导众多,是一门让本部学生学起来都很吃力的课程。

  在给独立学院学生讲授“通信原理”课程伊始,我们采用与本部相同的教材,并与本部讲授相同的内容。

  在讲授中,我们发现由于讲授中数学味道浓厚,对前述课程基础要求高,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很好掌握教学内容,跟不上课程节奏,课堂气氛沉闷。

  因此,我们在给2011级和2012级学生讲授时,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调整。

  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拓展部分。

  基本部分包括模拟信号数字化、基带信号的表示与传输、数字调制与解调以及信道模型等内容;拓展部分包括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先进的数字带通调制和解调[1]。

  讲述内容包含信源和信宿、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信道等一整套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的各个模块。

  相对于本部“通信原理”课程讲授内容,我们减除了随机过程和随机信号、模拟调制系统、信息理论和数字信号最佳接收原理等数学推导较多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3]。

  比如,在讲解调制和解调部分时,我们以课前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信号调制的原因、调制的方法以及解调的方式等内容,课堂上我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来讲述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只作引导和总结。

  这样就将以往老师填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了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在学生的讲解中老师能发现学生理解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

  1.2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新技术新应用讲解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很多概念和模型均采用数学方法和公式来表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很难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并不知道其用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将课程理论映射到工程应用中[4]。

  比如在讲解脉冲编码调制(PCM)时,我们不光讲解编解码的基本原理,而且介绍其在固定电话、CD和数据专线业务上的应用和标准,让学生对所学理论有了具体的感受。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所学理论严重滞后于当前技术。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课程所学理论与先进技术之间的演进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理论和了解新技术。

  比如,我们在讲授最小频移键控(MSK)时,除了讲述MSK原理外,还重点讲述了GSM系统采用的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与MSK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讲述扩展频谱技术的同时,我们还讲解3G技术中CDMA与扩频技术之间的关联。

  通过这些讲解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

  2多种教学和考核方式综合应用

  2.1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但在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摒弃传统的板书而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无法跟上课堂教学的进度,教学效果不好[5]。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板书讲解概念、公式和数学推导过程,使学生通过动手记笔记的方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在老师书写板书的过程中有更多时间进行分析和思考。

  而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又适合采用图形、动画和视频展现的部分,我们则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讲授。

  比如,我们在讲述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时,我们制作了在不同抽样频率条件下带通信号抽样的频谱动画,使学生明确不同抽样频率对抽样效果的影响以及与低通抽样定理的区别,同时结合动画我们板书推导了带通抽样定理的公式,使学生既清楚了带通抽样的物理意义又掌握了带通信号抽样频率的计算方法。

  2.2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抽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多感性认识,同时满足独立学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加大了教学中实验开设的力度,并打破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分时独立开设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

  比如,我们在讲解完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和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的内容后,马上安排学生在“通信原理”实验箱上进行验证性实验。

  从而有效避免了改革前课程实验与授课内容分离和滞后安排,实验时还需重新讲解实验相关理论的费时费力做法。

  在使用实验箱进行硬件实验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引导学生采用Matlab/Simulink对课程内容进行仿真实验[2-3]。

  在讲授完一章后,除书面作业外,还会布置相应的仿真实验作业,以对本章所学理论进行仿真验证。

  在课程讲授的最后两周,我们会以课程设计的方式,要求学生采用Matlab/Simulink对所学通信系统进行设计和性能仿真分析,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我们将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为集闭卷、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论文等一体的综合考核方式[6]。

  闭卷考试分数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课程试题由授课教师精心策划,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和综合题等题型,其中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

  试题中75%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25%的内容涉及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察。

  课程设计原则上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查资料看参考书的方式对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以论文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原则上也是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将死记硬背的单一闭卷考试方式转化为灵活的多元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强化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3.1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

  通信行业尤其是移动通信领域近二十年来历经了2G、3G到4G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作为通信业内人士一定要关注整个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技术进步的方向,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会给学生穿插讲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企业的成长历程,世界各大通信电子展展现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对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并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3.2注重对学生课程实践及工作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使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我们在“通信原理”课程讲授时突出工程应用背景,将课程理论与具体标准和设备结合。

  在课程讲授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电信株洲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和长沙极客营等单位进行实习,将课程所学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4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根据教学实际与经验,从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上述几方面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较好的效果,从学生反馈信息以及考核情况来看,教学效果确有较大提升。

  今后,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教学理念,摸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教程(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孙爱晶,张明远,等.软件仿真平台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7(7),95-96.

  [4]安静,康琦,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4,30(11),44-46.

  [5]钱志文,程钦,等.深化“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6),26-27.

  [6]董世龙,姚远,等.通信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97(3),89-91.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文章: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探讨10-01

通信工程管理措施探讨10-01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论文10-08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浅析10-01

关于通信工程管理措施探讨10-01

关于高职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10-08

数控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0-12

公共管理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0-09

通信工程教学改革浅析范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