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高州年例的古今现状及展望

时间:2022-10-08 19:03:14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州年例的古今现状及展望

  摘要: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因此年例民俗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文由年例的起源开始简单介绍高州年例,接着对比描写以前和现在的年例现状,通过年例的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引出年例这个民俗是不会随着文明时代的发展而消亡的,反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关键词:高州 年例 敬神 遗产 粤西文化

  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朱,蓝其面,衣偏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管理区)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祭社”。

  据《茂名市志》记载:“从正月初二起到一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节’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以元宵前后的居多,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等。一个地区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这句话中所说的“年例节”即指年例。又有记载:“‘年例节’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灯锣鼓喧天。”“年例”就像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古时候,茂名人受俚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人身健康和国泰民安。由于当时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设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农民只有利用春闲时节各择吉日释放一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个别地方年例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年例”的存在还与高州自古以来就重视祭祀、热情好客的风俗密切相关。光绪《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篇曾记载:“案:今时丧事奢侈无节,凡诔账多用绫缎,丧家酬答及筵宴备极丰靡,稍近节俭谓之‘慢客’,此风茂名为甚,各邑亦多有濡染者。”所描述情形虽然特指丧事,但也从侧面反应了高州人好客, 喜欢以宴席招待客人的特点。又有记载“俗最重祭,绅之家多建祠堂。”“年例”的形态正是集中了好客与重祭的双重特征。

  古今现状——继承和发展

  以前,人们做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以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年例最初是为神而做的:在年例时,每家每户都会宰杀家里最肥胖的猪鸡来供奉给神灵,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总而言之,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求神保佑一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还有游神、游灯、打、舞狮、舞龙、做大戏、木偶戏(又名“鬼仔戏”)等庆祝活动。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生产力很低,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驾奴能力很弱,因此,对神非常敬畏。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吃”和“睇”。“起年例”那天,可以看到神庙前的空地上摆放着家家户户的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以及各种水果,展眼望去,场面非常壮观。这种形式称为“摆”,“摆”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大早就在自家的“摆”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神仙们可真是大有口福了,难怪乎会有“快乐似神仙”一言。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热闹非凡。

  现在,年例依然继续着,敬神的色彩还比较浓,但现在的年例已经不仅仅为神而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年例已经变成了人们群众“构造和谐社会,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祝愿的喜庆活动。在茂名有这样的说法:“年例大过年”,在外地工作或生活的人,过年时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得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如今,做年例,除了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节目外,更多的是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容。逢年例,街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甚至你我素不相识,登门也是客,主人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放电影、演戏剧、音乐会等文化形式已成为人们过年例时的新选择。

  “年例”:当传统与现代交锋

  正如《游山西村》一诗中所描述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年例起初是一种乡村的带着纯朴古风的仪式,它在当代社会继续出现,必然涉及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其冲突具体表现如下:游神队中吹乐器的人才已越来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再没人继承这些古老的技艺;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家有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年例期间的公众娱乐——粤剧、木偶戏等越来越失去市场, 再加上木偶戏本身做戏的形式古老,内容陈旧, 唱腔不时慢吞吞的,有点与现代格格不入的气息,导致在新时代的今天,到戏棚前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农村的居民虽然相信年例会一直做下去,但也承认年例的传统仪式已越来越被简化了,在城镇的有些地方,年例甚至只剩下“吃”这一项目;年例过去最吸引村民的一点——“热闹”的气氛更在悄然地变淡,人们普遍认为过去做年例更热闹,以前游神的队伍更长,很多小孩会热衷参与扛旗的活动,晚上的“游火枝”、烧纸船等活动也更多人参加,现在却越来越少人参加这些集体的活动了。

  本人认为,年例作为一种自古便有的传统仪式,在粤西地区不仅不会消亡, 反而会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传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过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动就如同民间供奉的灶神、关帝那样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最基层的驱鬼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的拜祭仪式,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况且在这些活动中并无骗取钱财的现象。

  其次,年例作为沿袭已久的传统节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简单的“节日”, “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渗入其中。人们习惯以这样的形式庆祝新年,习惯在年例那天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民俗习惯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年例当日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车流人流,桑梓乡情,它更是一种民俗的延续。

  再次,与传统的中秋节、春节还有外国的圣诞节相似,年例实质上是粤西人民家庭团圆、乡亲相聚的日子,这是粤西地区特有的。这样特别的民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认识,当地居民应该有意识地去发扬和保护该遗产。

  展望未来

  诚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与现代接轨,那么,它的命运将很有可能消失在现实生活中。而粤西年例这个在当地深入人心的传统只需稍为精心保护即可大大地增强其生命力。例如,吴川市的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一会就是“吴川市经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的确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而木偶戏主要是在做年例时表演,当地政府应该把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既保护濒临灭绝的民间遗产又能使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经贸,这三者的结合才能使传统的年例旧瓶装新酒,更加平稳地在现实生活中发展。

  总之,年例是粤西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乡村社会典型的沟通感情的方式,是富有“人情味”和“礼物”流动特点的盛大聚会。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在粤西社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2010年

  李坤鸿:《说年例》 人民之声 2010年第4期

  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 南方论刊 2010年第9期

  吴汉林:《“年例”起止之探寻》 南方论刊 1997年第1期

  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南方论刊 1997年第1期

【高州年例的古今现状及展望】相关文章:

岭南文化:高州年例的古今现状及展望10-26

合成羧酸酯类香料的现状及展望10-06

高州的小学作文10-12

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10-08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10-17

古今对联08-10

古今的对联12-30

我国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现状及展望论文10-09

古今经典的对联大全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