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4-05-21 18:22:37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文化建设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

  一、组织记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代发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大多建校时间短,缺少历史文化的积累。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员工可以托付身心与灵魂的精神家园。组织记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价值。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记忆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学校记忆的叙事和重构方式,让更多的师生员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主体。通过个体到集体的学校记忆的更新与重构,积淀良好的组织记忆,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从纯理论的概念、框架中解放出来,并让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生动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叙事回顾与感性认识中得以创新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2

  【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功能,是推动班级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班级文化;学生;班级管理;班风;学风

  班级是学校中基层团体,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得到认同并被别人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得到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成绩差或是调皮的孩子,来到班级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心理情绪。学生学会了什么,并不是教育者有意识地给他们传授了什么东西,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活,也包括在学校中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是什么呢?就是“文化”即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软文化,它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标志之一。教育者建设好学校精神文化、班级文化成为必然。班级文化是一种产生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是为了达到管理班级目标而产生的管理手段。班级文化应以一种价值、心理等精神文化为导向,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的目标产生的比较温和的管理手段。

  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打造一个好的的班集体,首先要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它是班级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时刻都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根据这个点切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抓住学生为集体进步而努力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集体的力量,使他们的集体意识逐渐增强。目标制定后,作为班主任,不应朝令夕改,要狠抓落实。依据本班特色开展班级教育活动,鼓励每一位班级成员协作精神,让全体班级成员意识到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完成班级整体目标,这样一些小矛盾就会消失于无形,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就容易形成了。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打造一个好的的班集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班规——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共同参与和遵守的行动准则。班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准则都应充分考虑对人的本性的尊重,应顺其自然的引导利用学生的某些行为。班规还应考虑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再次要进行班风建设。班风的建设包括学生的行动、言论、情绪风貌等各方面,是一个班集体大多数学生体现出来的共同的倾向。

  建立一个好的班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研究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基础。班主任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智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潜力,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领路人。第二,班主任要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本职工作,这是建立良好班风的`保证。教师自己热爱工作、乐于奉献无形中会给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将自己的爱心倾注给每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共同完成班级目标。第三培养班级核心团队,这是班风建设的关键。选出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班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风建设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好的班级核心团队,愿意为集体服务,在班级中有威信,有影响力,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第四,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这是班风建设的途径。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举行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班级趣味运动会等,也可举行优秀宿舍评选、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把优良的作风统一到班级作风上来。最后,要进行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学习纪律及学习方法、效果等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好的学风能为班级营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和创新。

  建立良好的学风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请同学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定出一个目标,记在心里或贴在桌上,时时激励自己。第二,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仅指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知和使用,同时也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等问题,作为班主任应积极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经验。通过学习、生活等经验的交流,可以使同学增强信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可以促进学风的建设。第四,关注重点学生,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对于学困生、贫困生及一些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和状况,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有思想波动时及时谈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中悬挂激励的名言警句、学生活动剪影、优秀宿舍照片、教师风采秀等,通过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使各个角落充满文化气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产生良好的情绪,起到育人的作用。经营班级文化,触动学生心灵,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教育工作者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喻斌.浅议班级管理[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xx年.

  [3]刘春侠.旬邑县职田中学英语组.浅谈班级管理的方法[N].咸阳日报,20xx年.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3

  摘要: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之间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索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校园文化具有德育功能,能够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的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具有一致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德育管理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主体,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研究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不仅能够强化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的范畴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德育,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实现方法。学生德育管理是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的主体一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德育管理主要指学生的德育管理。由此可见,两者的共同主体是学校学生。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相互促进。加强德育管理能够等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外化,也是学校品味和学校内涵的外部反映。物质文化具体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学校标识、学校道路环境、学校建筑与布局、校园煤化等。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验实训楼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物质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学校精神的了解。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办学理念等。其中,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精神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升华。校风、校训是学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体现了学校师生的道德追求。校徽是学校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校歌是学校的文化标志,体现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能够有效凝聚师生力量,弘扬学校精神。

  3.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职业学校的制度被师生所接受之后而形成的文化,能够维护学校的秩序,是学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对学生有着较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能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

  1.弘扬民族精神

  职业学校应重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思潮,坚持社会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职业学校应积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引导学生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职业学校应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坚持以人为本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人格和较高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师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学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根据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职业学校应积极开展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校园内外文化的互动,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甄别与判断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坚持创新

  职业教育的文化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坚持创新,在真、善、美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创新。为此,职业学校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校园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积淀,重点强调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文化创新。职业学校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快文化创新。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予正面引导,突出强调网络道德规范,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职业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循网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过度沉迷网络,教育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秀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xx

  [2]李德洪.“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的新探索[J].甘肃农业,20xx.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4

  摘要:小学校园花样跳绳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的缩影,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平台。以下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1999年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xx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xx(6).

  [2]赵强.大连市初中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xx(5).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8).

  [4]张孪.花样跳绳对上海市初中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xx(2).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5

  【摘要】学校校园多元化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档案的服务,学校档案文化对每位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学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其丰富的人文科学氛围,进而指引每位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励师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好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措施

  一、学校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档案是学校在人文、科研、教育、创新等方面重要成果的汇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档案是学校文化的积淀,是衡量学校人文素养、科研成果等综合型能力排名高低的重要指标。加强学校档案建设一方面可以丰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档案的建设,对学生进行人文科研以及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电商比赛以及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质的比赛,来丰富学校的档案与校园文化,更有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

  二、学校档案在建设与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向榜样学习,明成才之路。学校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子,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积淀,也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以及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学校档案可以为在校的学生、老师提供优秀的学习素材,激发在校学生、老师的学习斗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档案人员以及宣传人员可以设置光荣榜、优秀作品展区等宣传活动,营造学校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观优秀学子的光荣之榜,读荣耀精英的成功之路,通过照片档案、视频档案与纸质档案等不同形式的学校档案为在校师生提供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素材,推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二)学校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为校园文化提供最真实的素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档案收集了学校优秀师生的真实事迹以及师生参加挑战杯、电商大赛以及重大科研成果的第一手资料。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提高自身的学习本领,发挥创新能力,开阔广大视野,从最真实的素材中汲取营养,传递校园正能量,塑造高尚的品格。

  三、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存在的问题

  学校档案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学校档案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校档案在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一些科研素材等并未向在校师生开放,对于一些光荣的优秀学子的事迹也只是在新生开学时以展览的形式向学生展览,宣传方式也只是单一的展览形式。对于上述学生档案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全方位宣传学校光荣优秀学子、老师的事迹,不利于在学校里形成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氛围。

  四、学校档案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一)成立档案馆,设立专门的档案展区。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成立专门的档案馆,以供广大师生了解、查阅和学习第一手资料。在学校的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礼堂前可以设立专门的优秀学子展览区,设立光荣榜、桃李芬芳等,采用纸质、视频以及学校站等形式多种渠道展览优秀学子、老师的事迹,传播积极的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二)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校庆等节日传播学校档案资源。利用校园艺术节、校庆等大型校园节日传播学校档案,可以录制优秀学子、老师的视频,请优秀老师、学子回学校参加艺术节、校庆等节日,让参观的学生真实了解优秀师生的事迹。另外,可以借助艺术节、校庆等节日开展优秀学子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将优秀的文章刊登在学校的站上,丰富学校档案。可以将校训、日常守则张贴在礼堂,并将艺术节、校庆等重要意义节目的录像保存好,以充实学校档案。(三)多方发力,共建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校的领导要从思想上与行动上重视学校档案的建设与传承,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积极推进传承学校档案,要聘请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来管理学校档案。档案管理者要摒弃那种不重视的思想,改变现有的观念,提高对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档案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好一切有用的资源发掘、收集与整合学校优秀师生、科研项目以及学术论文的资料、档案。广大的在校师生也要积极查阅、学习学校档案,时刻有学习紧迫感与本领的恐慌感,切实提高自身的学习本领,主动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只有学校领导、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行动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学校档案是学校理论与学校实践的重要结合,对学校档案的传承与利用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的服务作用。只有在今后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提高每位师生对学校档案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档案的作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目标,更好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罗学玲.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之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魏维夏.如何利用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刍议——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S2).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6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要想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必须建设厚重的学校文化。同时学校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与学校有关的教育教学措施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活动、师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共同构筑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校档案是学校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学校档案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知识性也很强、涉及面和作用面都很广。所以做好学校档案的建设对于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档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人类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重要是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校风校纪等,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档案准确真实的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重要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信息。所以说校园的档案建设也属于一种文化文化在发展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校园档案的成功建设可以极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建设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进而培养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校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此时,档案部门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积极主动的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档案资料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学校档案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学校档案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学校档案是对学校优秀成果行业人类文明结晶的承载和保存,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校档案中,记录着学校所有的活动以及研究成果,是学校活动记录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说学校档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学校档案详细的记录了学校建设中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成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校档案的学习,充分发掘学校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积极进行兄弟校园之间的文化建设交流活动,通过与兄弟校园的积极有效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自己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蹈覆辙。而在进行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校档案能够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档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加对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兄弟院校可以在互相竞争中共同成长和进步,所以说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学校档案的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档案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我们在对学校档案进行充分利用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学校档案保存有非常多的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以及学校的革命活动历史遗迹和培养出来的各个历史伟人和名人的生平事迹等,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些积极正面的事迹和人物组织起来,通过展览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讨论,积极继承其中的宝贵优秀文化,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2、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作用

  学校档案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都在档案中有详细的记录,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史资源,制作各类的宣传栏和陈列室,对校史进行详细的展示,让广大师生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校建设的不易,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师生的学校荣誉感,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样就能很好的团结师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鼓舞作用。

  3、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约束作用

  学校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档案建设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特质,积极有效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

  4、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激励作用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其他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积极的向学生展示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实力,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成果的展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档案的文化作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产生非常积极有效的效果。学校的档案管理者应该积极担负起开发档案文化的重任,在进行档案建设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帮助。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7

  成功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代表创新,或体现人本。比如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华为的“狼性”文化等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文化形象,既是企业的正面宣传,又是员工个人同企业自身价值追求相结合的纽带。同样,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需根据办学目标和实际条件,打造合适的学校文化,以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更有精神有品德、有价值有思想的高级人才。学校的文化建设居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是形成一个学校个性、魅力、生命力的关键。做好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改革学校管理方式,鼓励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培养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一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人,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最直接的需求和体会,更有助于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总之,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利师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而言则是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增加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让师生伴随着优秀学校文化成长,对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8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设施、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师生进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然后让师生形成自身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虚拟性

  远程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征。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电脑、网络的交流,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虚拟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课件进行制作,然后上传,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最后通过教学论坛来进行知识的解答。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比如:教学论坛和QQ、微信等。这样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的沟通。人与网络、平台的对话代替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他们的教学环境是虚拟的。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承载方式上同样也是虚拟的。因为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网络文化的虚拟就决定了网络教学的虚拟。比如论坛、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虚拟的承载方式。

  (二)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生源非常广阔,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也是各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职业也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经历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样。因为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复杂性,多种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就形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而且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大都来自工作岗位的员工而不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就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贴近社会:各种各样的观念,各种各样的经历,价值观的多样化[3]。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中,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彼此地影响着,也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最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同时,因为学员的社会化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上的其他亚文化进行融合。每个学员都是社会亚文化的载体,在他们的学习中这些文化就被带入到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这些亚文化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相互补充、调剂、融合。从而在开放的格局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服务性

  广播电视大学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办学经验、系统优势等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服务。它为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也为广大的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遵循它的历史使命———为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服务。

  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

  (一)认识上的缺陷———本质和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的,主要服务于成人,要全面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就是搞好了校园文化。这就是对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不明确的一种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导规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激励,这就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的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不够重视,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积极性,也不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风也不积极,缺乏敬业精神,因此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更严重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校办学的声誉[4]。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单一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都是校园活动。比如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增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全面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其实要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载体进行明确才能解决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狭义认识。电大的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三种。而且,有的组织活动就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进行强调。比如校园的景观、学校的标识、校园相关的文化制度的制定等。

  (三)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的领导方面看,他们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够重视。首先他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设置在附属地位上,没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很多情况下,学校领导的缺席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没有热情。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在学生方面,由于学生的各种原因,他们一般都只在乎最终的成绩,在各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面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比较冷淡。因此,综合以上三种主体对于电大校园文化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四)特色不突出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他们就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及内容,忽视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仿效普通高校开设现代感很强的校园活动,而没有考虑自身的基础设施、生源情况、教学手段等基础情况来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与自身的实际格格不入。造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不突出的情形。

  三、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建设新时期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求教学的所有主体思想意识得到革新。首先,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理论进行,其次是充分认识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来审视和反省,进而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绩观。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制定建设目标,并细化目标,制定合适的内容,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同时,也要在财力上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支持[5]。作为电大的师生也应该对校园文化加大重视力度。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不仅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还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文化建设才有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对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一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载体进行拓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

  首先,因为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行为载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其进行发扬和改进,以此来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比如可以在教师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师生都得到放松,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开学、毕业典礼也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一些社团活动,也是联系师生们情感的纽带,增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对它进行电大自身特色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一些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必须要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设施。当学生在校园里驻足观看时,他们能被那些具有特色的景观所吸引,并对其产生热爱之情,进而有荣誉感。这些景观就是学校的文化观、教育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了熏陶,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广播电视大学还要对自身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既要规范、严谨、科学、严格,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即人性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育,培育出合格的、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因此,这些制度必须要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最后,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的校园文化必须经过提炼,然后对这个核心的价值观进行发扬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进行宣传。比如:校徽校歌校训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就会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意识。

  (三)增加参与主体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他们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位置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科学的方案,并定期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6]。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学校要对他们的诉求进行统计,然后可以针对一些问题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技能比赛,讲座等。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四)发扬电大网络文化的优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电大的虚拟校园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础,比如,它本身就具有的技术优势,学员的基础等。因此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弘扬,提升电大校园文化的特色。首先,要将电大的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因此,必须充实学校网站的教学内容,让更多、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学质量的口碑和品牌。其次,在交流平台的管理上要下功夫。不仅要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引导,让其具有正能量,也要在交流平台上打造交流的热点和话题,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和人气[7]。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大家参与到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网络文化的号召力。

  结束语

  综观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参与主体来看,必须要调动学校的领导、师生参与积极性;从策略上看,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内容来进行支撑,这样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官华,李静.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8(01):12-15.

  [2]熊财英.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5(05):163-164.

  [3]杨晓帆.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环境下的虚拟校园文化研究: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xx(10):57-58.

  [4]贾陆和.比较视域下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6):17-20.

  [5]王怀启.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房山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1):46-50.

  [6]肖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4):10-13.

  [7]姜琪.新媒体助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108-110.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9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建设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学校由于其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质,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职业学校的办学的好坏,通过其校园文化就可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校园文化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激发师生进取,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原职业中学自从搬到新校区以来,学校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为广大为师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仍然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海原县职业中学培养方向是面向上一级职业学院,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职业高校对口招生,让学生到高等学校学习,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学生的思想道德,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要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海原县职业中学适应时代需要,开设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着第一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教学、实训、实习、考证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形体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为达到以上目的,海原职业中学根据海原独具的文化环境与自身特点,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20xx年,宁夏回族服饰(回族刺绣)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专门聘请海原民间艺人讲授回族刺绣,把回族刺绣作为一个手工专业课,进行普及培训,让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步入校园,让学生对回族刺绣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学生对回族刺绣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回族刺绣这一传统文化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民间艺人等方法和措施,探讨回族刺绣现状及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回族刺绣工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保护刺绣工艺,恢复回族刺绣针法等技艺进行了整理挖掘,使回族刺绣文化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具有极其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3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个专业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近几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以贴近校园、贴近学生为内容,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海原职业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刺绣大演练比赛,开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体竞赛,如基础部语文组演讲朗诵比赛、学前教育班的全体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体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校体育运动会、参加了省级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海原职中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特别是学校教工军乐队的建立和在全县各种大型活动中的频频亮相,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特质与魅力;为满足学生就业应聘需求,学校多方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南华山国家技能鉴定所的优势,让学生免费参加国家技能鉴定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性。

  4强化对外宣传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职业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海原职业中学创办有自己的报纸《职教之光》,从20xx年起学校有创办了《海原职教》杂志,向各职业学校,县级各中小学宣传职业教育,不断在省市报刊增加发稿数量质量,宣传亮点工作,努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很受社会和企业的青睐。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不断发展,职业中学校园文化正在发生变化,日益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海原职业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空间,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相结合,为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努力,真正构建起既有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中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报,20xx.

  [2]耿玲.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职教论坛,20xx.9.

  [3]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xx,12.

  [4]朱巧玲.浅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xx,7.

  [5]唐光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5.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0

  学校是用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呢?我认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孟母三迁”正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熏陶作用。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为此,我们可以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可以设两个宣传栏向社会、家长进行宣传。校园内可以设置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等,意在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此外教室的黑板上方应悬挂国旗,国旗两旁书写班训,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要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不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我们学校上下操场栽种了柏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气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二、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产生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的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栏目里,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可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要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再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队活动是主要的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校园处处皆文化,要把我们的学校装扮得如花园一样,要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走进游乐场一样,让学生在玩中长智、在乐中爱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新的层面迈进。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1

  摘 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给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的社会工作中,很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这就要求这些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现状;途径

  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体育活动、竞赛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继续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单调又枯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将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抛之脑后,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实际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在此基础上,在围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据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高素质人才是市场所需,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职业学校体育培养人才就是使学生强健体魄,正确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据了解,我国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还都没有走出传统的体育框架。首先,体育精神文明较缺乏。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人的身体,而提升不到品质和心理的层面上来,单纯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使学生放松的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不进行考虑,各项体育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其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器材不足,也没有多余的经费用更新器材,对于时代的发展的学校体育的需求根本就满足不来。再次,职业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据调查表明,每个学校都有国家下发的相关制度,但是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二、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绝大多数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的体质、能力、品德的集合,是体现人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具有良好体育健身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环境将组织行为、人文、心理、生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不屈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以促进。

  (二) 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从生物学教学分析,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也就是说,能够使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得到充足的供应。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将各种信息提供给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对于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以及均衡性起着促进作用,改善以及提高了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产生疲劳现象是每个人都感受过的,大脑工作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就会消除疲劳,并且使学生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的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中。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竞争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之一,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环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充分体会优胜劣汰的现实,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耐受力和抗挫折感的培养。现代的学生家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个,加之经济条件的优越性,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让他们认识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在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成功信念。

  (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轻松愉悦的,大脑皮层由于肾上腺素分泌速度的加快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欢乐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心理防备性较低,容易与陌生人交往,并且建立友谊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们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比赛时,比赛结果是不定性的,因此,参赛者必须随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善于挖掘个人能力、发挥集体力量、团结协作。而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引进了一些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例如,U形管滑板运动、搏击操等,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能够充分地将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器材使其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且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今后工作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初次实践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充足的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恐惧感,使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从而有利于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的自信心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学生通过在体育课中的刻苦练习增强自身魅力,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在体育比赛中体会胜利的喜悦,这些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另外必须适应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中可以看出具有很多问题,例如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资金支撑、规划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防范。

  (一)更新观念

  体育从表面看就是身体的教育,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可发现,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心理、社交等素质。体育是一种文化,其活动的客体和主体都是人,并且充满着理性思考和哲学思维,是一种社会现象。针对校园体育而言,它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文化观的文化形态,是师生意志客观精神的体现,又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物质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将师生追求、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征,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合理规划,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分子,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场馆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应发挥其体育场馆闲时的资源优势,利用教学训练以外的时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虽然我校还没有建立体育场馆,但是我校已经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建立

  "以人为本"理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融入到了整个学校教育中,通过体育的手段和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宣传,构建一个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将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从网络上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不需要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使得学生感知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并且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且还能够将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创立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项目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品牌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创新路径就是创立体育运动特色项目,为此,应该因地制宜,研发体育特色教程,主要根据学校的体育环境、学生热衷的项目、体育教育的专长以及学校规模等条件,创设出校园的运动品牌,这是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体育品牌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并且通过体育品牌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使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度被激发出来,同时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我特色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实际工作总结,提出了几点如何通过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已经验证了这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当然,这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威.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xx,(05).

  [2] 彭杰.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3] 程利群. 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xx,(04)

  [4] 邱欣.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xx.

  [5] 周丽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xx, (12) .

  [6] 龚德贵. 试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 体育文史, 20xx, (03)

  [7] 潘晓波,华厚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xx,(09)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2

  [摘要]当前,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片面;过分注重形式,忽视内涵;缺乏规划,不能持之以恒。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规范。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文化;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建设运动”,有的还不惜大学教授为其“策划”“包装”;也有一些学校“处乱不惊”,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深耕细作,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毋庸讳言,中小学校追求“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一些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嬗变,渴望品尝教育的“味道”,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着“真质”的方向发展,实乃大幸!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近期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提出以下粗浅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们很难严谨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三、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

  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家乡的今天。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也相应是有差别的。中华民族的教育肯定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可循。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界却没有研究建立起这样的理论体系。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群龙无首、无章可循自然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积极热情,但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虽然十分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都十分薄弱,所作的一些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浅尝辄止,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既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研究。对学校来讲:首先,校长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有较高修养的人。这样的校长应该是知古晓今、文理兼备,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懂得并能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其次,要大兴学习之风,营造学习校园。学习是进步之车,学生需要学习,全体教职员工更要学习。教师要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一种自我需要。对于教育理论界学者来讲:学者们需要紧急行动起来,滤去功利和浮华,沉下心来,好好研究、筛选、汇集、整理、论证我国的学校文化,尽快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最后,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规范。国家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加大政策规范和经费投入力度,尽快启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建设工程,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建设,尽力改变目前社会对教育的不全面和不科学认识,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3

  一、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代理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4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三对要素,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包括材料、理念、主体、方法、结构、目标诸多面向。这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做到: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六面体模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由低期待、单面向的学校文化向高期待、多面向的学校文化转型,需要一种整体推进的观念和策略模型。笔者借在北京市东城区长期调研的机会,实地走访了23所学校,访谈了教师、学生75人,在充分理解东城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推进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实践基础上,将基层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依据文化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人与理念、结构与方法、材料与目标的三对要素分析,整合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并以东城区的具体举措为例,分别予以说明。

  一、作为文化高地,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基础得天独厚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大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举世皆知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量的文化场馆外,这里的街道、庙宇、民居、古树乃至一件雕塑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或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沙龙,人才荟萃,在不同的学校里,无数名人大家与普通学生亲密接触,共同演绎教育与受教育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积累和叠加学校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这种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审美渊源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是东城区学校赖以为骄傲的基础与起点。

  例如,方家小学以老校长老舍为豪,将京味文化、国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166中学以老校友冰心为荣,命名文学班、文学社。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讲起自己在北京第二中学学习情形时非常骄傲,“张天翼、严文井、刘厚明、谢添等大家都曾为我们讲过课,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还为我们评点作品。最自豪的是我们去邀请老舍先生,就在他的散文《养花》里所写的那个小院,他幽默地说:‘鲁迅文学社请我,不敢不去呀!’校领导得知,就扩大为全校师生聆听老舍讲课了。那时二中只有一片露天空地作为会场,我在五月的阳光下,记住了大师两句让我终生受益的箴言:‘即使不走文学之路,也要爱文学,因为文学使人性走向完美;要是走文学之路,就要追习经典,否则走不远。’我的文学梦从这里起飞。”从中可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对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影响。

  二、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实现文化转型

  东城区学校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着内在的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它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辩证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东城区各学校已经实现了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整体变革。这样一种整体变革,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之上,并由此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准、新规则和新秩序。那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也成为区别于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分野。许多校长在不同场合的表述中,都包含着以下内容: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教学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人的创造性

  东城区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在学校中受到尊重。教师既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感受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是东城区多数学校的自觉选择。

  在实地考察的学校中,第五中学分校的王老师就将其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比作“家”。她对办公室里的其他成员充满真情:她盛赞和蔼可亲的杜老师深厚的师爱,敬慕被校长称为“颇具大将风度”的姚老师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欣赏真诚善良的李老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期写信赠书的行为。她将第五中学分校比喻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感受快乐,体验收获,饱含爱意。史家小学卓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和谐教育”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并且获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为营造和谐的校内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倡导特色发展

  作为文化路径,东城区中小学校有着特色发展的选择与定位方法。虽然东城文化积累有其自然的历史成因,但东城区中小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与定位则往往包含着许多主体建构的积极动因,离不开校长们的主动选择与定位。比如:府学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校638年的历史,倡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教育和四小的美育都被聚焦扩展,从而将特色深化、发展,培育为学校文化;特殊学校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提出“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细致的工作之中,从而发展建设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各校办学特色及风格的形成,促进一大批“窗口校”“特色校”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力推进了东城区各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为力求实现“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美好愿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特色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因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同,教育对象的来源不同,改革切入点不同,个性追求不同,附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认同与文化选择。这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会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生态特征。但寻找学校发展的特殊路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全盘统筹的前瞻性思维,也需要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碰撞,甚至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例如,某学校在发展武术特色的办学理念时,三任不同的校长的态度并不一致,虽然现在建立习武画廊,崇尚武学国粹,但由于缺少师资,生源混杂,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美国文化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指出:“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有其结构这一事实,现已获得普遍的认识。”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学校文化也同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结构。从深层到表面,从具体到抽象,东城区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提出以师生共同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根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以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为主题的物质文化建设3个结构层次的工作举措,并且指出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系统地、分层次地抓落实”。从四次教师集中访谈中,研究者发现,除个别教师外,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共同认为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并由此切入认识所在的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过程。由此可见,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框架在实际垂直层级传播中的效果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其实从这3个层面来看,东城区学校文化建设都已初见格局,无论是普通校、规范校、窗口校,还是特色校,都有其基本精神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建设与硬件环境的完善。但它们的差别则在于其学校文化的先进与否。只有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认同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和谐相处,相互体谅、关心,努力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学校文化应该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必须根植于民族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应该通过特定的学校历史典范及其他“符号”特征表现出来。“文化由被产生的一切事物构成,它能够维持和具有符号方面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标语上墙”“知识上墙”看成就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是应该警惕形式主义文化的物质化,防止将制度完善本身作为制度文化本身,真正将学校文化落实在科学教育理念对学校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细化之中。

  六、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共享文化成果

  东城区拥有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等许多优秀的教育文化品牌和优质学校品牌。通过构建学校主流价值观,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东城区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备受社会关注与好评。学区化管理使硬件、软件、课程等资源达到共享和深度开发,蓝天工程“创建没有围墙的校园”,为成长中的孩子们提供了培养健全人格、品性的广阔天地。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教育综合评价”“名师工程”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和理念正在向全国辐射。

  在东城,许多中小学校长都自觉地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本,走文化铸校之路。例如: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就多次强调“要用文化来包住钢筋水泥,体现文化育人的理念,达到空气养人的目的,就像一个大森林一样是天然的氧吧,人进去之后很舒服,氧气充足、空气新鲜,对人是一种滋养”。第二中学的“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馆”“国粹馆”等文化设施都实实在在地向学生开放,这份特有的文化滋养,在成就师生的同时,也培育了第二中学特有的文化品牌。国子监中学“用教师健康的心理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和健康的人生”受到总理的肯定,他们“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办好不选择学生的学校”,既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教育精神,也成为一种风格、一种品牌。在国子监中学,一系列创意活动如阳光共享、阳光驿站、阳光谈话室等,不同楼层的不同主题,如我与自然、我与艺术、我与社会、我与科技等,都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5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艺术类中职学校,构建能够真正彰显艺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试从校园建设的定义、艺术类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优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形势,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关注的焦点。对于艺术类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除重点教授专业技术,更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它体现了学校办学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开发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美化学生的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义

  目前,对校园文化建设概念的阐述有不同的定义,总体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三大类。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绿化怡人的校园环境等;属于学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训、校规、校纪、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班规,以及考试规则、学习生活作息制度等;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榜样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竞赛活动等等。狭义的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学校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二、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注重道德品质培养,塑造健康文明礼仪

  艺术类中职校的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外界信息敏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缺乏对自身严格的自律要求,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把握不足重视不够。通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贯穿道德培养在艺术文化活动中,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思想观念、心理动态等方面的表现,以专业教学实践为依托,弘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深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深化和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在情境教学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切身感觉美好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

  (二)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成就创新艺术人才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校办学专业的特殊性,相比其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着更多艺术实践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艺术类中职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巩固课堂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学生充分利用舞台加强专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开拓专业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和积极创造创新能力,更快地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完善职业规划的过程,是塑造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工作者的过程。

  (三)传承文化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体现,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艺术创造欲望,更能激发他们教与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所有师生的艺术创造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老师和学生,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精神深刻影响着学生,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艺术类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突出“德”字,把握艺校文化的方向

  把握校园文化大方向,在校园文化中弘扬爱国教育主旋律。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因而,作为思维活跃和个性突出的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要服从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放在育人第一位,让社会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坚决抵制一切封建迷信、伪科学、庸俗文化和腐朽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师生才具备有良好的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同时,师生的行为和态度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对社会风貌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牢记“艺”字,稳固艺校的强校之本

  艺术类中职学校坚定办学方向,把握艺术专业特殊性,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飞扬、果于自信、乐于表现的行为特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专业与文化、道德与品质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提高。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多变。在文体活动中渗透专业学术内涵,在学术活动中增强趣味性的渗透,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内涵、提高专业创新的能力。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舞蹈表演”“模特表演”“器乐表演”等职业技能比赛;“文明风采”才艺展示比赛;“艺苑杯”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杯”声乐比赛大PK;“书韵飘香的校园读书节”;入学行为教育军训;校团委、学生会系列慰问养老院、孤儿所、戒毒所演出活动;学校少年管乐团、弦乐团、民乐团、合唱团排练演出活动等等…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主动参与。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的一大亮点。

  (三)教学实践中,建设具体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形象、个性和风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教师文化是艺术类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学科研等行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研品质,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从个人走向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关注他人与其他学科,相互竞争,相互超越又相互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学生文化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学生价值观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学生价值观是学生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理解和追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行为习惯和选择行为方式。所以,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生文化,营造“自主学习与积极创新”的学风是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具有和谐的审美心态、高品位的审美趣味和乐于为艺术事业而奉献的精神境界。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逐步成为课程文化的核心。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因而课程文化强调学生的培养价值,尤其关注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对学生内在的深切关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建设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程文化,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校园网络文化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推动学生价值观的变革和进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普及化,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信息量,广泛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之中。它具有无限空间的创造价值、即时沟通的效率价值、丰富多彩的个性价值、普遍意义的平等价值、基于网络资源的发展价值。

  四、结语

  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因其办学专业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气质,学校要不断加强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创新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具体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育人,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熠,冯艳丽.浅谈艺术类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J].东方教育,20xx(11).

  [2]李瑾凤.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xx(29).

  [3]杨太光.艺术类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考[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xx(3).

  [4]张敏.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xx(33).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05-20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论文10-10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探析论文03-22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通用15篇)02-07

浅析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0-09

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初探论文10-09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实用(15篇)05-21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几个误区论文03-21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论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