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路径论文

时间:2022-10-11 11:24:08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路径论文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协同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技术、经验、景观等的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传统的农耕技术与经验、生产生活制度与工具、农耕民俗与信仰、农业产品和景观等[1]。囿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专项保护资金短缺等现实因素,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还原社会生活历史记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基石”的原真性、活态性、复合性等正面临着被冲击、被边缘、被破坏、被遗忘的境遇。因应“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在景观、旅游层面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保护式旅游开发,既是对原真性的扬弃,又是对活态性的传承,更是对复合性的关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路径论文

  一、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创造了桑基鱼塘、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淡水珍珠养殖等农业文化遗产,成就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二、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是遗产,主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定义地方的文化坐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本质迥异。从旅游资源的范畴来看,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技术、经验、景观、生物多样性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元素。

  1、绝不能忽视社区的重要性。

  农业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载体。作为农业社区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农民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创造、传承、保护的主体,而且是保护式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利益相关者[2]。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必须保障农业社区的利益、关注农民的诉求。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这项已经存在了2500余年的古老生产模式为例,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农户偏重规模化发展特种水产养殖;重养鱼、轻养蚕导致基、塘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鱼塘深挖、垫高塘基、基上栽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业生态系统循环。

  近年来,湖州市南浔区通过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途径,对桑基鱼塘进行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在现存4000hm2桑地和10000hm2鱼塘的基础上,又新建了近1333hm2的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依托古村荻港、休闲浔练等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精准发展休闲观光体验的农家乐、渔家乐,实现了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传承保护与经济产出的和谐共赢[3]。

  2、要特别注意资源的脆弱性。

  保护式旅游开发在本质上仍属于旅游的范畴,对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种人为的干扰。设若干干扰达到或超越一定的临界点,势必对农业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等基底的承载力产生破坏,进而打破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平衡。脆弱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可视景观要素上,而且还内蕴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文化集体记忆中。由于气候、地形地貌、水土资源的多样化,加上不同类型的地理实体中农业要素在数量、质量、结构比例、组合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脆弱性很强[4]。

  因此,保护式旅游开发既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更要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对地域文化、村落精神的冲击、涵化。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并在当时德清县的钟管、洛舍、雷甸、十字港一带推广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实现了珍珠从自然界的偶然形成到有意识的人工自觉培育的转变。发轫于此、延续至今的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目前已经涵盖了人工植珠、鱼蚌混养、品质鉴定、加工及深加工等技术要素和以放鱼秧、请财神、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珍珠文化民俗。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珍珠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并未给德清县带来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反而是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德清县的珍珠养殖业。

  3、应审慎决策旅游发展模式。

  将物种、景观、生态、文化等要素的多样性合理、精准转化为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吸引物,形成遗产认知,感受地方认同,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源泉。教育、科普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核心功能,需要科学设计保护式旅游开发的项目、线路、产品,增强遗产地及利益相关者的内源性保护意识,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知识、技术、经验的代内、代际传承。

  因此,简单的农家餐饮、休闲观光项目或高端度假旅游、温泉旅游、高尔夫球场等高耗水的旅游方式,都不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应有的题中之义。在进行保护式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开展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与风险防治;保护式旅游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营后,对原住民、游客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开发对活态性、多样性、复合性的冲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模式必须是基于农业社区的、协同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承载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非物质价值、兼顾历史脉络和现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否则开发即破坏,这将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1、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一般指搜集、典藏、展陈、研究自然与人文遗产实物的机构、场所,面向公众的开放性、非营利的常态化与知识服务的教育功能是其主要表征。采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博物馆模式,可以通过场景复原、工具展示等方式,活化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原住民及游客体验的认同感;还可以作为研究普及的基地,围绕史实考证、动态保护途径及体制机制等开展研究工作,举办相关的主题论坛与培训活动。就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现状来看,可以采用主题博物馆的模式进行保护式旅游开发。

  譬如,可以借鉴德清县现有世界最大的珍珠博物院———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的成功经验,整合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中心)、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南浔国丝文化园、丝业会馆、辑里湖丝馆、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展示馆等资源,创建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用高科技手段再现古代蚕桑丝织情景,传播农业文明精华;在采取静物展现的同时,充分挖掘、发挥与蚕桑丝织相关的节庆习俗、民间技艺、手工产品、菜品饮食的资源优势,结合含山蚕花节、新市蚕花庙会创意主题习俗体验,提升原住民、游客的参与度,拉动节庆消费。

  2、参与体验式。

  从旅游的六要素来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主要停留在“吃、住、游、行、购”中的二至三个层面,娱的要素基本缺失。参与体验仅停留在垂钓、采摘等项目,种养殖、捕猎、科普等环节有待于进一步衍生、拓展。就实际操作的时尚性而言,可以借鉴我的世界种植赛、村长征战团、全民农场、开心茶园、领主时代等网络游戏的模式,在桑基鱼塘、淡水珍珠养殖等农业文化遗产的非核心保护区或周边区域适度打造类似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充分感受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体验。

  此外,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无景点式的深度体验游。破除走马观花式景点衔接和模式化行程的痛点,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自主安排行程,或在田间地头种菜牧渔,或在村落小巷闲庭信步,或在溇港塘浦泛舟醉美。湖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发优势明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农业文化遗产原真性保存完整,完全具备“大花园”的功能特征和开发潜力。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湖州市可以参考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江西万年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浙江诸暨中国香榧森林公园等地的经验,按照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无景点主题公园的建设,让原住民、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5]。

  3、集装组合式。

  季节、气候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整合、协同区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此外,游客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消费能力等属性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其旅游需求的分众化。集装组合模式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实现大众化、形成产业链、凸显品牌效应的最佳开发模式之一,在最大限度吸引客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同时,也能有效补齐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布局分散、旅游功能不强、旅游产品单一等短板。

  当前,集装组合模式在国际、国内展现了良好的运用前景。但囿于目前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小,集装组合模式主要还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层面,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的四级联动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同时,桑基鱼塘、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淡水珍珠养殖与竹文化、茶文化、湖羊文化等农业文化遗产又有着地域的不可复制性。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可以采取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名人旅游等集装组合的方式。譬如在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集装组合钱山漾遗址发现者———慎微之的故居(纪念馆)以及以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为代表的南浔丝商群体故居、产业遗存等名人旅游资源。

  四、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1、建立机制、摸清家底,抢救式发掘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宽广、构成要素丰富,诸如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遗址、原产地、生态与文化景观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技术、经验、制度、民俗等。湖州市要成立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整合项目资源、形成推进合力;科学运用依法赋予的设区市的地方立法权,在《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适时制订并颁布《珍珠文化遗产保护区管理办法》《太湖溇港(塘浦圩田)遗产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编制专项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以项目补助形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要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党校、社会团体立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民间根基”,编制《湖州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摸清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建立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数据资料库。

  分析、研判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类型、范围,发布《湖州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遴选确定并积极推动具有典型性、濒危程度高、挖掘利用潜力大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要定期出版《农业文化遗产蓝皮书: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等具有决策咨询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引导、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保留弥足珍贵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

  2、产业促进、规范管理,开发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它保护的是一种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6],农业文化遗产地不是风景区,原住民也不是风景区的演员,保护式旅游开发更不是商业经济盈利的一块饼。然而,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往往又难以调动政府、企业、原住民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更遑论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就是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探索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新思路。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具备发展“第六产业”的先发优势。湖州市要立足于“中国美丽田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创建载体,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惟一性的产品,形成保护、开发、传承的产业链。湖州市可以整合桑基鱼塘丰收狂欢节、陆羽茶文化节、德清雷甸枇杷文化节、安吉白茶开采节、长兴古银杏文化旅游节、南浔鱼文化节等代表性农事节庆活动,创新年季月的营销模式,即年有主题、季有重点、月有活动,助推农事节庆活动向产品化、市场化转变;同时,要注重提高特色农产品、高端消费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如桑基鱼塘可以围绕“舌尖上的健康”生产桑叶面、桑叶酒或特色菜品,并打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品牌标识。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是提升游客重游度的前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尤其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投资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技能培训、技能比武等途径,倒逼农业文化遗产地相关从业人员提升服务层次、保证服务质量。同时,要适时成立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领域的行业协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管理、整治产业秩序,完善、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世界丝绸之源”的旅游形象。

  3、均衡利益、科研驱动,协同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对象既包括行政辖区内的资源,又容易对环太湖流域乃至浙江省内、国内相同或相近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产生马太效应。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湖州市首先要注重辖区内政府、企业、农民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均衡、资源分配,尤其要重视与浙江省内、环太湖流域周边地市如苏州、无锡、常州等的交流与合作。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要正确处理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尽可能保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发展;要妥善解决区域内的利益均衡问题,以原住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生活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主动协调、正确处理与杭州、嘉兴、苏州等拥有同质化农耕文明的地市的竞合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作用,柔性聘任、引进国内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农业、资源、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依托下乡调查、入村走访等方式,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技术、知识等通过史实考证、口授、实地季节性农事等途径,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有效保存,发掘、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专家咨询、技术指导。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能否成功取决于生态环境的质量,湖州市可以借鉴桑基鱼塘申报成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经验,参照环保、文保、非遗等思路与做法,在统筹农户的投入成本与受偿意愿,产生的生态效益等计算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资金、技术培训、市场开发、政策支持等多元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在核心保护区建立认养制度、志愿维护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容量监测(监控)体系,确保地理空间的生态环境与在此基底上塑造和建设的可视化景观要素交相呼应,实现活态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路径论文】相关文章: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使用论文11-15

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10-26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分析论文10-12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11-01

保护文化遗产的英语作文03-29

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研究管理论文10-13

论文发表教育新闻农业10-26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管理论文10-13

保护文化遗产的倡议书06-05

保护文化遗产倡议书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