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各民族又具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正是受这种民族传统的影响,在音乐领域中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而为缔造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角度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四种体裁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民歌 歌舞 器乐 戏曲
一、民歌
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在放牧时唱歌(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唱歌。此外,他们还在进行集体竞技时唱歌,挤奶时唱歌。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他们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儿”时为止。
少数民族民歌中最赏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和英雄业绩的叙事歌,代表爱情生活的情歌。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唱、风俗歌和儿歌等。
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婚嫁喜庆的日子或是新房建成的夜晚,许多民族都有演唱叙事歌的传统。有叙述天地万物形成的传说,叙述历史中或传说中的英雄事迹,叙述各种礼仪、习俗的兴起原因;回忆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民族迁徙的史诗。这类歌曲,歌词一般都是多行叙事体,有十来行的,也有数十行的,还有长达数十万行的。所采用的曲调较少,有的只有两三种曲调,个别的也有十多种曲调。
劳动歌曲有的直接伴随劳动,起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的是对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的歌倾抒发劳动后的欢快心情。劳动歌的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其旋律跌宕有力,曲式方整,节奏紧凑。多采取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方式。
二、歌舞
在中国,“载歌载舞”已经是表达少数民族特点的通用语言。许多民族的歌和舞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歌舞并重。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是各族人民为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他们以歌舞来表现本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歌颂家乡,传授生产和战斗知识,倾诉爱慕,寄托愿望。对民族的繁衍生息,教育后代,振奋精神起着重大的作用。它与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因而过去中国少数民族在穷乡僻壤受尽苦难的岁月里,它还是表现着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断。
正因为各民族的歌舞这样紧密的与人民的生活相结合,它总是深切地反映着各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又由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特点。表现在歌舞艺术上便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形式。形成这些民族特点的因素是很复杂的,这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民族进行深入地研究。但总的来说,它和各民族的基本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在歌舞上也常常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那种雄健、洒脱、豪放、泼辣和南方农业民族舞蹈的那种稳、含蓄、端庄、抒情恰巧形成不容混同的对照。
三、器乐
依据我国民间传统的乐器分类法,同汉族民间乐器一样,它们可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拔乐器和拉弦乐器四类。
打击乐器可分鼓、锣、铙钹和板梆等四小类。其中以鼓类最为重要。在民间乐队中,鼓往往起着领奏的作用。有些鼓长期用于独奏,表达着各种情绪。现在经常使用的鼓有满族的八角鼓、维吾尔族的手鼓、纳格拉鼓。傣族的象脚鼓,壮族的蜂鼓,瑶族和朝鲜族的长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鼓。
吹奏乐器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上是出现比较早的一类乐器。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根据演奏方法和乐器构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既无簧哨的吹奏乐器,如笛、箫、哈萨克族的斯克布斯额等;带簧哨的吹奏乐器、如管子、巴乌、唢呐;以簧和有定长度的管配合而发声的簧管乐器,如芦董、葫芦笙等。
弹拔乐器在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其中流行最广的要算是口弦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其他常见的弹拔还有热瓦普、卡龙、弹拔尔、独它尔、霍不斯、月琴、东不拉、扎木聂、扬琴等。
在汉文中拉统乐器统称“胡琴”,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拉弦乐器是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目前少数民族常用拉弦乐器有蒙古族的马头琴、四胡。维吾尔族的艾捷克、萨它尔、侗族的牛腿琴、藏族的根卡和壮族的马骨胡等。 四、戏曲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民族戏剧皆为歌剧形式,某些方面类似于汉族戏曲。这些民族戏剧包括藏戏、傣剧、壮剧、侗戏、彝剧、唱剧(朝鲜族)、新城剧(满族)、门巴戏、维吾尔歌剧等。其中以藏戏历史最为古老。据考证,藏戏起源于8世纪修建桑耶寺(位于西藏扎囊县境),举行寺院落成典礼时表演的哑剧性的跳神仪式,而形成于15世纪。其他少数民族戏曲多是在18世纪以后陆续产生的。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的生成于民间歌舞和民间歌曲的基础上,例如傣剧、彝剧、壮剧;众多少数民族戏曲中,只有壮剧与藏戏两种因流传地区、方言、唱腔、表演风格的差异,本身又可分为数个剧种。壮剧分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各剧种唱腔均具有不同特色。
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大多采用曲牌体,如藏戏、白剧、泰剧、侗戏、壮族师公戏等。采用板腔体的剧种只有壮剧中的南路壮剧一种。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不同民族的戏曲音乐具有某种共同点,如汉族戏曲中按角色行当分腔的原则。在傣剧、白剧音乐中也有所体现。傣剧男角分别有老生腔、小生腔、草王腔等。女角未分腔。白剧的女角有小旦腔、摇旦腔、男角有小生腔与须生腔,唱腔曲调有30多种。
中国的音乐文化是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特色,一直以来少数民族音乐被人们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的原因有少数民族的人口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分布的地区很广而且比较边远。从这些我们能看出少数民族是一群弱势群体。没有被重视是很正常的,如果想丰富中国音乐文化就必须继承、发展、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们音乐工作者应多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收集相关资料,在教育方面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社会中要加大宣传少数民族音乐,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少数民族音乐的未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2]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M].新世界出版社,1986,01.
[3]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社,2000,01.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器乐及戏曲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变迁对原生态民歌的作用论文10-13
中国茶文化论文07-20
中国茶文化论文11-13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作文(精选45篇)07-22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7-24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13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10-26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