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贸易的作用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9 03:34:4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贸易的作用分析论文范文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在文化产品领域中体现为不同有生文化载体的创新性活动。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是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重点,因而人力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新活力成为了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贸易的作用分析论文范文

  1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素———理论回顾

  从威廉·配第开始,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人作为生产领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详细研究。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研究都将劳动力作为生产领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将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作为贸易发生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以往依附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步转变为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其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体现。

  在国外学者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关于“个人财富”和“个人资本”的论述基础上,1960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人力资本的理论,这五方面分别是人力资本的物质载体、形成过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优投资对象以及耐用性。基于这五个方面的特征,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学说弥补了传统经济学说对经济现象解释的不足。

  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其产值贡献度和劳动回报率显然高于一般劳动者,国外学者明塞尔就其中的原因,通过收入函数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劳动者获取收入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获进一步扩展将工作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也纳入了此收入函数中。工作经验既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后续发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者对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补充。

  国外学者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边际递增性,使得一国经济在资源约束的客观条件下,能够依靠人的创造将经济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轨迹中。对于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尔的研究结论,即一种是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进行再教育深造)以学校为核心组织使得劳动力获得人力资本;二是,以干中学的模式通过参与分工获取生产经营机会来获取人力资本。

  国外学者罗默于1986年发表的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中,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两大类。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对企业来说,一般知识可体现为通过成本节约来实现经济收益,是对现实已经存在的资源组合进行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则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递增收益,既是产业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同时,他将生产要素划分为物质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新思想四个方面,这四类生产要素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正是把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全新的表达方式等相融合的决定因素。

  2文化领域人力资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同,文化人力资本在产权形态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个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实现的必要条件,可交易性是随意性实现的充分条件。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对已经完成投资的补偿回报,也是未来继续实现劳动与智慧投入的动机,由此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场媒介发展深度,从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围逐步扩大,金额逐步增加,体现的是分工合作引发的市场机会,对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而言,必然是一个优先选择的领域;收益性是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摆脱不可再生资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是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关键节点,不同于一般劳动力获取的工资报酬,人力资本收益性的实现与保障,是经济创新动力的来源,如果不能实现收益,则经济发展必然滞留在数量投入及压低价格的简单重复劳动层面,不能有效缓解对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依附于产权主体,一旦出现盗版等违法行为,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会出现贬值并最终彻底消失,对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切断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

  第二,文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从工作动机看,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等的追求,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较高层面(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一般企业的研发人员更注重市场中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既需要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包含强烈的挑战欲望,是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因此,这类劳动参与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能够将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体验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追求完美并实现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从投入资源角度看,文化创作资源既包括对过去文化的积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对外来新鲜文化事物的首次尝试,创作成果注重文化认可度,特别是来自于市场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其自身人力资本的艺术价值提升,也得益于来自市场群体的肯定。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看,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文化人力资本的更注重个人作业技能的提升,企业无法通过边界远远小于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边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要高于一般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从风险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成果出现以前无法给予正确的价值评估,这加大了风险性。

  艺术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辞世后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来拓展文化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易媒介,来减少风险的累积,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产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场提供,并根据市场反馈来决定未来的文化市场与创作。从团队协调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简单叠加,并不能获取理论上的资源凝聚效果,团队的组建与工作中的协调至关重要,根据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场特征,要突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叠加,而出生的整体效果需要建立更适应具体工作情况的协调制度,让多方参与增加分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人力资本对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文化生产部门的技术子模性决定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聚集,异质性人力资本正是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在国家贸易竞争中,要素禀赋近似的国家可以通过将人力资本配置于不同的产业之中来获取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某一行业中生产函数属性具有超模性,则生产任务之间存在互补性,则相似水平的员工必然聚集在这一行业中。这类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的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性劳动力聚集。与之相反,若一个行业中的生产函数具有子模型,一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减轻其他相关生产任务的压力。这类行业中异质性劳动力聚集,出口的产品是技术互补性差的产品。德国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电子消费品和美国的软件产品与华尔街的金融服务。这种贸易模式体现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国人力资本分配的多样化格局。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富有创意和创新性的劳动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劳动相结合的结果要优于所有劳动的中等水平的结果。明星演员与其他角色演员的合作,很可能会获取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等重要荣誉,并使得文化作品获取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这就使得一国的文化通过这种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二,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布局存在多样化,为文化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从契约角度看,劳动合同中双方无法充分获取对方的完整信息,厂商或企业不能针对劳动者的能力制定最大限度的工作量,且在联合生产环节中无法有效区分个体的劳动贡献;员工很难通过公开信息渠道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公司的盈利状况以判定自身的劳动回报是否合理,因此,人力资本的配置出现了扭曲。中国的文化类企业过去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集中度很低,竞争同质化、同构化。文化企业的员工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等改革措施推出后,文化领域中最富个人创造力的劳动力个体会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扶植下,优先选择在能够体现其能力的生产部门就职,而其他劳动力则不会做出类似的职业选择,因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同意产业内部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贸易的发生。

  第三,文化人力资本的配置调整将显着改变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非核心文化出口贸易的成长空间已经趋于极限,而以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核心文化出口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出口会增加这一类企业的收入,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个体进行创业,以实现其劳动绩效,加剧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迫使低效率的企业退出文化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同时,客观上推动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吸收并消化国外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有助于形成全产业链覆盖型的市场竞争主体。

  4发达国家文化人才战略

  4.1美国文化领域人力资本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物质资源多于人口资源。鉴于上述基本国情,美国非常重视人才对于经济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国内教育投资与国际合作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本国的文化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使得美国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战略性产业。

  美国本土教育体系发展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在2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中达到95%。在高等学府内设立了相关专业,并满足本土学生进修所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都在新闻传播专业在传媒领域享有很高声誉,但后者更注重商业新闻这一专业领域的报道。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注重新闻学的基本功,研究性课程为主,雪城大学硬件设施完善,课程内容也偏向学术型。电影类专业是美国学生实现导演梦和作家梦的必由之路。

  除了保证本土对文化人才的培养,美国通过自身的移民法律,为全球范围内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机会来参与美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出口的体系中。美国本土巨大的市场体系、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发达的技术支持等,都是文化领域人才所看重的国别竞争优势。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好莱坞,能够实现专业化供应商和劳动力市场基础两种不同的外部经济,其根源是吸收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人才,从制片人、演员、经纪人、规律与技术特效等方面的人才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汇集在好莱坞。他们能够在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机会。国际文化创意人才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与美国的制度优势集合,为美国电影进入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细分市场缩短了文化距离,赢得了更多的消费群体的支持。

  4.2日本文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2014年,日本着名动画大师宫崎骏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其获奖的意义不仅是个人的创新能力被广泛认可,而且也是日本动漫产业乃至整个日本文化从业者的肯定。

  日本的动漫人才培养具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呈现金字塔式分布。基层是民间漫画业余爱好者,之上是有一定技能的专业绘画者,再往上则是动漫专业制作者,他们有能力将一般的漫画素材改造成产品,而最顶级的漫画大师则构成为这一人群的“领头羊”。

  这些漫画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帮助日本动漫从国内一步步最终走向全球市场,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日本文化出口产品。从动漫发展的确立时期到后来发展期,日本本土的动漫人才在吸收欧美文化降低出口的文化差异,题材与内容的甄选降低以消灭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审美创意和价值取向拟合以最大限度融入各国文化风俗等方面,体现出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

  4.3韩国文化人才培养

  韩国在本国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与韩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过程中,一直将人才作为发展的主题。通过本国的教育机构和海外发展经验引入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号召力的高端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持文化艺术教育原创性与本源性的同时,围绕其可行的市场开发增加实用性教育,实用性教育的对象针对自文化经济发展领域,是在文化经济创新人才与文化艺术创新人才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艺术成果的转化有了通往市场的渠道,专业文化人才也有了稳定的艺术成果开发源头。双赢原则的实施,保障了韩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为其日后大量输出海外,成为“韩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全方位覆盖的原则。以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重点培养领域包括电影、卡通动漫、游戏软件、音视频等依托高新技术创新的新业态文化产业,以应付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出口领域中的创作、企划、市场开发方面遭遇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提升本国文化人才体系的质量。

  5中国文化人才的缺陷与改进

  就全球文化市场来看,中国文化专业人才的创作能力、市场策划能力、衍生经营能力均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市场化竞争的所要求的水平。

  创作能力的缺陷,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加工能力薄弱,很难借助现代技术将已经存在的传统结构作品加以创新,以满足当代消费群体对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策划能力是文化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转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精准的营销掌控,对市场的反应缺少正确的预期,因此,其文化产品的价值往往大大折扣;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却有着一整套完善的运营团队,可以通过对市场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将产品特色与当地细分市场需求恰当结合,做到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衍生经营能力,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的保障。西方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作品的市场化实现过程中,单一的票房收入或者版权收入并入整个产品收入的主体,相关衍生品,包括图书、游戏、人物玩偶等不仅扩大了收入的总量,更是将文化版权渗透到各个领域,由此保障了作品未来改版的潜在收益。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关注票房等直接收入,加大了投资风险,同时,不注意衍生品的开发,使得文化产品的潜在收益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文化人才培养与建设未来改进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市场,改变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的模式。可以考虑以案例形式结合理论,对市场数据进行产品维度的横向对比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找出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并将其量化。

  二是,“引进来”与“干中学”相结合。在中国日益开放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业内参与者应该积极学习外来作品的经验,将外部引进的作品进行分解,识别国外作品,从中汲取国外市场的有效信息,特别是技术应用和艺术形式。

  三是,职业化建设与走出去。目前,中国国内文化经济领域人才的职业化进程发展缓慢。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长期规划,因此,稳定性不足与敬业精神欠缺。这些都对中国整体文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支持文化领域人才职业化建设,从行业认证到个人与作品权益的保护,都给予制度支持。同时,鼓励更多团队走出去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的同时,寻找新的合作机会,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海外。

  参考文献:

  [1]郝荣峰.文化人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9-210.

  [2]韩磊,卞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76-78.

  [3]李小牧,李嘉珊.中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实践、困境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6-60.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8.

【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贸易的作用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10-11

高校音乐文化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论文10-08

关于基于因子分析的地方文化产业的论文10-10

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论文10-11

民族文化产业论文10-10

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分析的论文10-08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论文10-08

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10-09

文化产业与民俗艺术的传播论文10-11

我国版权战略文化产业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