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8 07:31:5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论文

  与历史悠久、星光灿烂的古代道教文学史研究相比,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的发展相对显得局促而黯淡,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本文的学术史梳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陈撄宁研究、重要的道教人物研究、道家文学研究。

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论文

  陈撄宁研究

  本文之所以以专题形式梳理陈撄宁道教研究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中国近现代道教史上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堪称一代仙学大师。同时,关于陈撄宁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研究领域中最为卓著的。陈撄宁主要的贡献体现在仙学思想的创造、道教学术思想的阐发以及道教组织的发展。吴亚魁的《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道教》[58]是第一部以陈撄宁为中心的传记式著作,该书对陈氏的生平事迹作了全面考证和描述,对他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刘延刚的《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将陈撄宁放在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历史和逻辑的考察,详细分析陈撄宁仙学思想现代性的理论贡献、在近现代道教组织和媒体中的作用,并与儒家文化现代转型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和佛教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论大师太虚进行对比研究,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陈撄宁在道教文化现代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59]刘延刚认为,在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中陈撄宁开创了道教的现代化之路。除了上述总体性研究,刘延刚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史考辨工作,他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仙道月报》的名称和期数问题,还原了近代道教媒体史上的一桩公案,为这份标志道教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刊物正名。[60]刘延刚从道家文化现代转型角度考察了陈撄宁一生致力于道教弘扬与发展的生命历程,包括养生学研究与实践,办报、办刊、办学,大力提倡新仙学思想,以及推行道教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61]与吴亚魁相比,刘延刚的儒、佛、道比较视角别开生面,凸现了陈撄宁思想的地位与价值。牟钟鉴的《道教生命学浅议》一文集中探讨了陈撄宁的仙学思想。他认为,“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用现代的眼光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虽然在细节和技术上道教生命学不如西方生命科学,但它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和动态洞察,以及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体的自我调整化炼,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陈撄宁以仙学的方式重建道教生命学,兼容了信仰、哲学与科学。牟钟鉴由陈氏仙学思想出发,认为借鉴道教生命学、创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生命学体系,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界认真思考和讨论。第一,在信仰的层面上,要把道教的神仙信仰变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第二,在养生的原则上,要把道教的性命双修扩大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第三,在养生的方式上,要学习道教养生思想,把内养和外炼、静功与动功结合起来;第四,在治病的途径上,要把道教医学与西方医学结合起来。[62]牟钟鉴的研究并未拘泥于阐释对象本身,而是依经立论,做出了建构性的开拓。

  重要的道教人物研究

  李豫川的《当代道教大师傅圆天》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全真派第二十三代方丈大师傅圆天与四川道林的知名人物如严君平、张道陵、范长生、李荣、王玄览、杜光庭、彭晓、陈清觉、张清夜、易心莹等人并列,称颂其为卓越之杰。他全面回顾了傅圆天的生平经历、道学历练、实业开发、宫观建设、人才培养、道教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贡献。[63]该文为进一步开展傅圆天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史实依据。袁志鸿的《当代道教人物》[64]作为当代道教人物传记,也属于前面的传记体研究。该书主要记录了当代道教界的著名道长,例如六位全真派、两位正一派人物;叙述了道长们在新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患难、共甘苦的曲折历程。强昱的《陈国符先生的道教学研究》认为,陈国符是我国道教学研究的建立者,与前代学者根本不同的是,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方法,继承传统的考据学之长,对道教经典集成《道藏》、道教史、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道教实践方式之一的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等,穷毕生精力,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陈国符自觉运用新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坚持不懈地以求真精神揭示道教的内涵。这是他取得研究成就的根本保障。[65]该文全面论述了陈国符的贡献和成就,是陈国符研究的奠基之作。傅凤英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新开展》认为,整个20世纪,中国道教研究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沉浮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她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陈撄宁、萧天石、陈国符、王明四位典型学者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66]傅凤英的著作是目前学术界第一部通史性质的中国现当代道教学术史,在宏观观照的视角下凸现了著名道教人物的枢纽性地位与影响。

  道家文学研究

  道家文学是当前学术研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它与道教文学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道家文学与道教的历史与宗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何谓道家文学?作家个体精神深受道家哲学影响的作品,可以称为道家文学。道家文学的思想根源主要来自老庄,包括如下内容: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无为”论,“虚静”论,“物化”论,“得意忘言”说等。笔者认为,从狭义角度说,道教文学专指道教徒在道教活动中创作的文学作品。从广义来说,则以道教的宗教体验、情感表达、信仰皈依为中心,宽泛看待与道教关系的文学作品。因此,以道教教义、道教活动中心的文学作品固然可以称为道教文学,有些包含道教宗教体验的道家文学作品也应该包含在内。以此为标准的话,作者是不是道教徒、是否围绕宗教活动并不是判断是否为道教文学的唯一原则。藏外人士也有道教文学作品,非道教活动中也会产生道教文学作品。理由是:第一,道教的教义思想的原旨脱胎于原始道家老庄的思想。因而,要简单区分文学作品的道家与道教渊源的区隔并非易事,也并不一定具有十分的必要性。第二,对于作家身份来说,道家文化背景所造就的个体精神结构与个人宗教意义上的皈依很难彻底区分,甚至个人心性意义上的身份游移也不少见。例如,李白具有道教徒身份,但往往为研究者忽视。第三,就文学作品的道家文化或者道教文化的因素而言,往往是杂糅难辨的。也就是说,有的道家意识浓厚的作品有道教文化的影子,有的道教特色鲜明的作品也有道家文化的踪迹。因此,与其绝对区分道教文学与道家文学,不如根据它们自然混融的特点,一并纳入考察的范围。雷体沛的《道法自然———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美学》把道家学派“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作为理论出发点,考察了老庄思想如何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美学风格。[67]王利芬以1976—1992年为限,对道教与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她认为,阿城的《棋王》等作品在平白如话的叙述中引出了令人神往的道家精神和禅宗境界,并将二者结合在一体。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道家精神。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等小说也具有自我克制的宗教精神。张雅茜的短篇小说《净土》、朱春雨的《非僧》都涉及了宗教题材范围。中国诗坛很少有人是某一宗教的教徒。而岛子、杨炼等诗人援道入诗,具有道家意味。[68]樊星的《当代新道家———“当代思想史”片断》从思想史角度描述了体现道家思想精神的当代文学,兼及文学中的“当代新道家”问题。[69]刘小平的专著《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认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如果不能继承这一点,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家,而是伪道家。可见新道家没有把自己的眼界局限在老庄学派。[70]

  研究现状的省思

  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的发展长达一百年,但是对这段文学史本身的研究起步很晚,主要成果集中在21世纪初的数年时间。面对这样一个文学与文化资源的富矿,我们在摸清矿脉、勘探矿藏之后,有必要对现有的成果进行理性省思,从而为今后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1.研究视野

  本世纪初学界关于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谓道教文学研究的一枝独秀现象。但是,法国年鉴学派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意义上的宏观的文学通史、断代文学史,或者微观的个案史的研究,暂付阙如。如果从道教文学的历史演变、思想承传、题材更替等宏观现象来看,现有的成果显得体系性不足,缺乏连珠成串的历时性与逻辑性线索。道教文学史的发展虽然经受了历代诸多外界力量的干预,但是宗教经验、文学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在断裂中有延续,延续中有断裂。因此,厘清传统与现代转型时期作家在信仰、情感、表征方面的张力关系,是当前学界有待开拓的空间。

  2.研究范围

  现有的研究成果聚焦的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狭义上的道教文学范畴。就道教文学的内涵的理解来说,也有待于开放这一话题的文学性意义。如果从文学活动这一整体系统来看,文学话语不限于作家、作品这一畛域,还有时代环境、社会语境、读者接受、传播媒介、传播方式、消费状况,以及作家、作品、读者、世界这个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体裁来看,除了现有的道教小说、诗歌、道情研究成果以外,有待于考察道教民间文学、神仙故事等体裁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后的新变。例如,八仙故事演变而来的八仙庆寿、八仙过海,以及钟馗打鬼、关帝显灵等故事。道教文学既有纯粹的道教体裁的文学作品,也有并非纯粹道教徒创作、但是深受道家文化与道教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例如,唐代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惜分钗》,明代戏曲《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张天师断岁寒三友》等作品。从文学活动来看,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而道教文学的因子通过艺术与生活得以流传,形成道教文学生活化、道教生活文学化的特点。道教文学研究除了关注文学作品,对于中国画中的人物形象,例如老君青牛、寿星蟠桃、龟鹤松柏等象征意象,与道教相关的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民间祈神、游艺等综合性节日活动,例如斋醮祭祀、求福免祸等等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必要发掘其中的文学性因素。

  3.文献整理

  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基础应该建立在文献学、目录学的扎实考据之上。成熟的文学史研究领域,学者应该具备竭泽而渔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工夫。中国现当代道教与道家思想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已经有不少的创获,但是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资料辑佚、词典编写、数据库建设,以及个人的年谱长编、文集汇编、全集考订等等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4.研究主体

  目前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的学术主体人数较少,主要是非道教人士,他们自身的宗教体验还有待加深,学术成果的精品意识还有待加强,学术研究的视野和格局还有待于加宽。

  结语

  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大多具有拓荒性质,可谓筚路褴褛之功。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可喜的起步,但是与这一学术富矿所具有的召唤力和影响力还是不相匹配的。应该抓住宗教文学的特质,建构具有独立意识的中国宗教文学史叙事模式和框架,而不是将宗教文学史作为现有主流文学史的附庸;应该在研究方法上既强调宗教学、哲学、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透视,又重视跨学科领域的综合创新,而不是停留于表层问题的零敲碎打。惟其如此,中国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的春天才会到来。

【现当代道教文学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11-03

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论文10-10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10-13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10-13

现当代论文选题10-17

语文教材入选现当代文学的必要性研究论文(通用14篇)10-13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10-26

浅谈区域史研究中的文化自信的优秀论文10-10

古代文学论文11-1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