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

时间:2022-10-08 21:49:28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的“诗性化”教育【1】

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

  摘 要:鉴于现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现象,“诗性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提出,它专注于学生对课文中诗意的理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性化性格。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这种教育理念是我们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必须要重视的。

  也正因为如此,诗性化的教育对语文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既要有一颗感性的心,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诗性化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注重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诗性化”教育;教师素质;课堂硬件;课后作业

  一、“诗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在于它的人文性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探究,培养和塑造出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这种人文性质涉及人的生活态度、道德情操,以至格调品味和人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它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性情,影响学生的未来,同样也关系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1]。

  人文性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与语文学科相比拟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确实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却令人忧虑。

  例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种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易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感情的共鸣,体会不到文中人物李大钊的沉着,勇敢,从容等精神,也就无法培养这种文化素养。

  古诗词,因为其中蕴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道德精髓,不仅语言优美凝练,意境也特别深远悠长,而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和筛选,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篇章堪称至善至美,能够选进教材的则更加百里挑一,因此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是怎样的呢?大多数孩子对古诗词的背诵还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诗词的意思尚且一知半解甚至懵懂无知,更不用说对诗词里优美意境和动人情感的理解了。

  我认为,这个问题主要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并没有真正地把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学作品讲解得生动、富有感染力且易于理解,学生也就无法领会其中的真味,教学也就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童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活跃,这一点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

  成年人由于多年习得的经验和习惯,对世界的看法已经成形,思想容易僵化,除非有意锻炼,否则很难有思维的突破。

  而孩子由于生活阅历少,思维方式不固定,反而更加活泼新颖。

  邹静之先生认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杜威也认为,教育如果不能与儿童活动相一致,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2]。

  因此,我们必须用孩子的方式,也就是用孩子的“诗性”的特点来教语文。

  这一点也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发展进程与个体的发展进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的童年时期――原始社会以及奴隶社会时期,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就是最初的文学样式即诗歌;中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

  可见,诗歌是最能够直抵人心的东西。

  因此,“诗性化”的教育理念更能够对学生有所触动,也更有效。

  二、“诗性化”教育的概念

  “诗意”,原指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后用来泛指像诗歌一样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意境。

  正所谓“诗情画意”,诗歌与绘画一样,都能为人们营造唯美的境界和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

  纵览小学语文课本中,凡是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以及古典文学(包括古诗词、古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篇目等,都无不充满着这种诗意。

  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秋天的童话图画》、《清澈的湖水》,小学三年级课文《七颗钻石》、《在金色的海滩上》,以及古诗《咏柳》、《春日》和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

  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优美的意境和诚挚的感情,应该被我们从字面挖掘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课本中的诗意用有效的方式解读好,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诗意。

  这就是我所说的“诗意化”教育。

  三、诗性化特征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要让学生融入诗意的氛围,教师这个课堂的主宰者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只有教师自己是诗性的,才能解读蕴含在课文中的诗意,也才能让学生体会。

  那么,诗性化教育对教师有怎样的要求呢?

  1.感性。

  所谓“感性”,原指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于“理性”。

  按西方的说法,感性是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动人心也”[2],“感”是外界事物的触动所引起的内心的波澜。

  “善感”则是善于被事物所触动。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无法尽力感知,也缺乏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细心,因此,语文教师则更应该是感性的,教师只有善于被外物所感染,才能尽可能地抓住事物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才能尽可能传达给学生,代替学生来感知生活,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培养出感性的学生,对于以后学生理性认识的培养也极为有利。

  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表达依恋之情的诗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只有十岁左右,自然领会不了好友远去、离愁断肠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留心生活,积极感悟,用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触启发学生的情感,再联系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既好理解,也让学生体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精髓。

  2.有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感悟力也就是“感性”,更应该要把这样的感触用最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有三个特点:

  第一,浅显易懂。

  小学生处在最基础的学习期间,因此语言肯定不会很深奥,但是也不应该是口语,应该是要在其学习水平之上一点,容易理解也便于学习。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可贵的沉默》一文,讲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孝敬回报父母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种感情的诗意抒发是浑厚的,但更应该是直白易懂的。

  所以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解什么是中国的孝道,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

  第二,优美生动。

  为了展现课文优美诗意,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优美的,在一片诗意当中,学生的想象力驰骋纵横,学生的诗意情怀也渐渐滋长。

  拿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忆江南》为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描写江南的美妙风景,但是北方的孩子们可能并不能理解这种美,尤其是刚刚十几岁的小学生,他们也不一定都有机会去江南旅行,那么怎样才能领会那样的诗意呢?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像江南的风景一样美才可以。

  用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多彩美妙的诗意画面,不仅仅限于这首词的范畴,更可以扩大范围,描绘在教师脑海中的江南景象,把学生带入一个杏花春雨的时节,一个流年似水的世界。

  从小培养学生这样的诗意,需要教师自己不逊于古诗词的语言美。

  第三,贴近生活。

  教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贴近孩子的生活,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来讲述课本中他们不熟知的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北方的孩子对于水没有那么熟悉,也很难领会所谓的“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情景,这时候需要教师用贴近生活的举例还解释,比如行车,让孩子们懂得这种现象,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美丽的景致,让孩子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四、诗性化的硬件要求

  多媒体是现在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设备,它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利用声音和图像来传达教学内容。

  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方面地展现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使学生的听讲变得更加新颖有趣,有利于调动和训练学生的所有感官,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

  那么,在“诗性化”教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多媒体设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图片,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指的是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来营造诗意的氛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僧人――当然也是有名的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景》一画上题的诗,那么,在讲解此诗的时候,搭配上富有中国气息的国画图片,必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展现广阔的诗意。

  2.视频,包括视频短片、影视作品、纪录片等一切可用的视频资料,这是比图片更有效的媒介,更能够营造诗意氛围,比如在讲解《敕勒川》一诗的时候,就可以选取介绍草原风光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们亲眼看到“天苍苍,野茫茫”是何种开阔宏伟的景象,是何种辽阔悠远的意境,也势必更能够深入人心。

  3.音乐,相比较前两种媒介,音乐是更富有诗意的艺术形式,它与诗歌一样,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氛围,更有共通性。

  那么,在展现诗歌意境的同时,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氛围里畅想和驰骋则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良好方法。

  《高山流水》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和深厚友情,在讲解这篇古文的同时,伴以《高山流水》的古筝弹奏,让学生们也来分辨,哪段音乐弹奏的是高山,高山的旋律给人怎样的意境;哪段弹奏的流水,流水又是怎样的湍急奔流或者悄然流逝。

  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抑扬顿挫中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够体会古人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蔡颖.新时期师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商友敬.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我的小学语文教育理想.吴国平.教师人文情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2】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情感的教育,需要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形式。

  "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与评价,可以克服学生低级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学生高级情感和积极情感,可以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

  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情感;课堂体验;感悟

  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

  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

  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然而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够和现如今的生活相关联,再加上部分语文教师总强调:"学生情感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短时间内达成某一目标并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不易具体规划,难以规范和定义。

  "导致某些课堂重知识轻情感、甚至仅知识、无情感。

  其实,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两个目标整体规划、和谐实施,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整体目标。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呢?一、 教案里有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下真功夫,用心来设置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学氛围的营造,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智慧。

  这样会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走进教材,产生共鸣,积极和教材、教师对话,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效提高,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伴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的人类实践活动,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意志与情感,这一切为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并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在备课时应把握好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一)、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等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

  这是作者、文章中的人物错综交织的情感、情景熔为一体的产物。

  这些情感因素几乎包含了人类情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导向,它所蕴含的更多是反映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感。

  (二)、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并不明显带有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但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基本的态度和立场使他们在撰写有关内容时,不免将一些情感渗入于事实陈述之中,虽不洋溢于字面,却已隐含于字里行间。

  其间包涵着正义、同情、哀伤,需要我们慢品深挖。

  二、课堂上有情感。

  (一)、语文教师应该是极富"激情"的教师。

  谈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基点就是情感。

  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完全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教师的感情范读(表情、语调、手势),能准确传情达意,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其情感共鸣。

  (二)、根据学生需求,激发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巧设悬念、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三、课堂交流品味情感。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文本对话。

  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感兴趣,然后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说说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去想,不要顾及太多,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说学生说得有道理,也就是言这有理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追求统一的答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交流让学生的认知更丰满,情感更丰富。

  四、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感悟 "课堂之美是主体和客体的共鸣,是师和生的"对立和统一"。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感悟,小学语文课堂之美就会黯然失色;离开了学生的互动,尚美的课堂教学就会孤掌难鸣。

  对学生而言,他们是客体、是受众、是感悟课堂美的主体、是美育课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堂的亮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增长点。

  体验是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活动。

  感悟是体验的升华。

  学生接触文章,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动口、动心,设身处地对文章内容切身感受,走进作品,激发体验和情感,最终达到"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身临其境、神合其中"的境界。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注重情感,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重视学生课堂的情感培养,能够克服学生低级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的人格。

【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10-09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论文10-09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10-09

析情感教育中小学语文的实施策略论文10-0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论文10-09

小学数学情感教育论文10-09

语文小学教育随笔12-28

小学语文的挫折教育10-05

情感教育在小学体育的作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