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

时间:2022-10-05 21:24:53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1】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筛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的有效方法,为开展小学生视力筛查提供参考。

  方法 对4 326名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筛查远视力,对视力不良者采用小瞳孔下电脑验光来筛查弱视。

  结果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07%;78人单眼或双眼怀疑为弱视;疑似为弱视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84%,占视力不良学生的34.65%。

  疑似弱视学生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

  68.19%的已确诊为弱视的学生中断治疗,31.81%的已确诊为弱视的学生正在治疗。

  结论 远视力配合小瞳孔屈光检查值得在小学生弱视筛查中推广。

  应对弱视学生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配合,从而提高弱视的治愈率。

  【关键词】 弱视;屈光,眼;治疗;学生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是一种视觉功能的发育混乱,主要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系统发育关键期内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视觉细胞无法获得有效刺激,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9,且不能矫正者为弱视[1]。

  弱视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2]。

  敏感期[3]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期。

  而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大多在六七岁,处于敏感期,如能得到筛查确诊,治疗的时机才能被家长和患儿把握。

  为探讨在校学生弱视筛查的有效和实用方法,了解筛查中应注意的问题,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于2008年9-12月对辖区内3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远视力+小瞳孔下屈光检查,探讨学生及家长在弱视诊疗中的误区,为开展小学生视力筛查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西城区33所小学,对选中小学的全体一年级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共查学生4326名。

  1.2 方法

  1.2.1 测试仪器 标准对数视力表(带灯箱)、新缘电脑验光仪FA-6100、综合检眼仪(雅阁ZG-30)、遥控视力表投影仪(雅阁ZG-100型)。

  1.2.2 测量方法 由经专门培训人员测远视力,严格按照《北京市学生视力不良防治方案技术规范》[4]操作。

  将远视力<5.0的学生筛出,即为视力不良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由眼科专业医师用新缘电脑验光仪FA-6100进行验光检查,用综合检眼仪雅阁ZG-30进行小瞳孔下插片矫正视力,用遥控视力表投影仪雅阁ZG-100型测量矫正视力。

  矫正视力达到1.0,视为正常;矫正视力<0.9,为疑似弱视,建议家长带学生去正规医院眼科作进一步检查。

  判定依据为:双眼矫正视力>4.9为治愈;单眼矫正视力4.8~4.9为轻度弱视,单眼矫正视力4.3~4.7为中度弱视;单眼矫正视力≤4.0为重度弱视。

  2 结果

  2.1 视力筛查情况 共筛查出视力不良学生479名,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07%。

  其中78名小学生单眼或双眼疑似弱视,占全体学生的1.80%,占视力不良学生的16.28%;88名学生已经确诊为弱视,占全体学生的2.03%,占视力不良学生的18.37%。

  确诊为弱视的学生中60人已中断治疗,28人正在接受治疗。

  疑似弱视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84%,占视力不良学生的34.65%。

  2.2 疑似弱视小学生屈光状态分布 见表1。

  疑似弱视的78名小学生(156只眼)中,怀疑为弱视的为105只眼,其中88只眼有屈光状态记录,17只眼无记录。

  2.3 确诊弱视学生屈光构成 已确诊为弱视的88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中,中断治疗的60人,占68.19%,其中有矫正视力记录的59人;正在治疗的28人,占31.81%,其中有矫正视力记录的24人。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1.07%,已确诊为弱视学生的患病率为2.03%。

  疑似弱视(假定全部能诊断)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的弱视患病率为3.84%,接近于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年全国各地弱视普查结果(2.86%)[5]。

  疑似弱视和已诊断为弱视的学生占视力不良学生的34.65%,接近于何新春[6]所调查的结果(33.33%)。

  可见视力不良学生中弱视的患病率较高。

  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弱视的两大主要而最为常见的原因[7]。

  这就要求学校视力普查时对视力不良的儿童首先要排除是否患屈光不正性弱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儿童弱视屈光普查优于视力普查,准确性高、效率高[8]。

  由于学生的弱视筛查在学校进行,不能进行散瞳验光(散瞳验光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只能进行小瞳孔下验光筛查弱视。

  本文中小瞳孔验光怀疑为弱视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性为主,其中以远视性散光为主,与张文华等[8-9]所做的散瞳验光下的调查结果相同。

  同时本文中已经确诊为弱视儿童的自带镜的屈光状态也以远视性为主。

  王利华等[10]报道显示,在检出的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其中远视占81.33%,近视占4.2%,混合散光占14.46%。

  调查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总患病率为55%,以远视性为主。

  刘菊[11]研究显示,睫状肌麻痹前后(散瞳前后)等效球镜度量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按不同年龄组分别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两者结合使非睫状肌麻痹状态(小瞳孔)下筛查儿童屈光不正是有效可行的。

  本文进行的小瞳孔下屈光检查同散瞳下屈光检查筛查弱视有一致性的结果,在学校应用简便、可靠、实用性强。

  以往校医根据学生远视力的情况发家长信,督促视力不良的学生就医,范围过大,有的造成诊疗过度;有的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了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同时,校医的追踪范围过大也易造成遗漏。

  现在经过屈光筛查后对怀疑弱视的家长发放家长信,范围缩小了,针对性更强了,能提高这部分家长的警觉性,以便及早带孩子就医;能方便校医对疑似弱视学生的追踪,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不贻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

  本文中已确诊为弱视的学生中,68.19%已经中断了治疗,而这部分学生中弱视治愈率仅为47.46%,低于卢木娣[12]报道的67.9%,也低于林敏等[13]报道的综合疗法治疗弱视的总有效率(94.8%)。

  筛查中询问学生中断弱视治疗的原因,大多数是家长认为好了,不用治疗了而中断治疗;还有因为时间不充裕,而中断治疗;还有家长认为上学了戴眼镜,影响孩子的外观或运动,中断了治疗。

  弱视治疗首先是要做好光学治疗,即正确配戴适度的矫正眼镜,并且常戴。

  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治疗,才能有效治疗弱视[7]。

  所以长期佩戴矫正眼镜治疗是必须的。

  弱视治疗显效性差,是长期的,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家长不能很快看到疗效,易产生厌烦、失望情绪,导致中断治疗。

  对于大龄(9~14岁)及难治性弱视患者坚持综合训练并合理使用辅助治疗,仍然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13]。

  Oliver等[14]发现,8岁以上能服从治疗的儿童视力也明显进步,因此治疗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患儿的配合与否。

  对弱视儿童家长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后发现,参加健康教育家长的儿童弱视治愈率明显高于家长没有进行健康教育的,而且前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15]。

  可见家长的关心和积极配合是弱视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弱视的复发率高,远期效果差,但追踪在3 a以上的患者中没有复发的,因此弱视治愈的随访观察应以3 a为宜[7]。

  提示将弱视的基本知识、可治愈性、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随访观察等知识事先对家长讲解,能提高弱视学生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弱视的治愈率。

  4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2] 严宏.弱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10.

  [3] HUBEL DH, WIESEL YN. The period of susceptibility to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unilateral eye closure in kittens. J Physiol, 1970,206(2):419-436.

  [4]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2006-2010年):修订版.北京:2007:10-11.

  [5] 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华眼科杂志,1985,21(增刊):31.

  [6] 何新春.北京市宣武区4~6岁儿童视力筛查及追踪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451-452.

  [7] 李凤鸣.眼科全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609, 2 613,2 978.

  [8] 张文华,赵惠清.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异常与弱视调查.国际眼科杂志,2003,3(4):143-144.

  [9] 沙颖,李春霞.3~7岁儿童弱视屈光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 :495-496.

  [10]王利华,于秀敏,刘丽萍,等.山东省10 317名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调查及疗效评价(第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弱视调查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119-124.

  [11]刘菊.非散瞳验光对3~15岁儿童屈光不正筛查的可行性研究.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6:48.

  [12]卢木娣.325例儿童弱视治疗的效果分析.华夏医学, 2004,17(6):6 001-7 001.

  [13]林敏,付俊波.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广东医学,2004,25(7):786-788.

  [14]OLIVER M, NEUMANN R,CHAIMOVITCH Y,et al. Compliance and results of treatment for amblyopia an children more than 8 year old. Am J Ophthalmol, 1986(3):340-345.

  [15]丁小珍.弱视儿童家长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34(1):62-63.

  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2】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级面貌的好坏与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工作经验和责任心有直接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并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作为起始年级,一年级的班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对学校生活还很不熟悉,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自觉性较差,根本谈不上遵守什么纪律了。

  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班级的管理与教育必须从头开始。

  一.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一旦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想要再纠正过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要从小学生刚入班就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加强学生学习注意力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口令,比如:“好学生,不讲话”、“认真听,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等,并且需要让他们反复训练。

  这样,每当学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时,这些口令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还可利用一年级小学生爱发言的特点,老师提问时,可以用:“谁的手举得最端正,我就喊谁”来激励他们,并在此时抓紧时机教他们正确的举手姿势。

  小学生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放学排队也是比较令老师头痛的事情。

  这时可以要求必须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好书包出门排队,超过时间的人要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比如扫地)。

  一开始给30秒时间,全体学生一起数数:“30,29,28……”,慢慢地再缩短时间,给20秒,给10秒,渐渐地,那些爱磨蹭的学生动作也就逐渐快起来了。

  孩子普遍好动,做操或排队总是打闹说笑,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三个字:快、静、齐。

  学生一边走我就一边说:“好学生,站好队”“站好队,跟着走”“不排队,不许走”。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细微之处,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就要从细微之处抓起,而且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形成条件反射。

  二.注重良好班风、浓厚学风的培养

  从学生开学初,我狠抓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人人勤学守纪,个个讲文明、爱清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首先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与他们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中培养思想品德,在游戏中学习遵守纪律;其次,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常规》和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布置,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等,宏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使学生的心灵慢慢地得到净化。

  另外,还可充分利用评比栏,张贴小红星,及时给予奖励,学期末以此为根据,评选班级优秀学生,文明的观念和习惯将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浸入孩子们的心中。

  三、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并依靠这力量去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班级管理。

  1、精心挑选班干部。

  首先,老师要向全班同学讲清什么事班干部,作为班干部都要担任哪些职责,以及对当选班干部的要求,让学生们对班干部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然后再用两三天的时间观察哪些学生表现较好,比如:上课认真,能够大胆举手发言,课后认真写作业,对人有礼貌等,并从中选出十名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学,初定为班干部的人选,预备班干部为期两个星期。

  其次,对这些预备班干部要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负其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求他们要在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作为班干部的学生在各方面要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继续连任;能力表现出不够的学生,则需要辞退,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接替。

  值得注意的是,要给他们讲清道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告诉他们今后有了进步,还是有评选班干部的机会的。

  如此一来,同学之间就有了良好的竞争意识,人人都有争当班干部的机会,机会就在自己的手中,只看自己有无把握好而已。

  2、精心培养班干部。

  一年级的班干部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方法,作为班主任要耐心地教给他们方法,指导他们如何去操作,对于班上的事情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随时注意树立班干部在班上的威信。

  做得好的班干部,教师要给予支持与鼓励,并在班上通报表扬,供其他同学借鉴。

  对于做的不足的,老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使他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改进。

  3、严格要求班干部。

  虽然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老师让他们担任班干部工作,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信任,因此班干部时时刻刻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同学的楷模,但同时班干部又是班级中普通的一分子,在班级与其他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在班级上没有什么特权,同样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要求同学做到的,班干部首先要求要做到,犯了错误一样要受到批评。

  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是班干部,就对他在某个方面的缺点有所放松乃至偏袒。

  四.注重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在班级建设上,我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当的奋斗目标。

  目标既要具体,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感到目标同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紧密联系,便于落实。

  为达到实效,我接见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

  一级管理:六名班委,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总结。

  二级管理:大组长和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

  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

  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灯长”“盒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而学生通过组织活动锻炼了自己,易于形成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五.注重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

  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在家长会上,我还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感受的经验。

  同时,对有些学生的问题,我请家长来学校面谈,利用和家长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并及时沟通,促进对孩子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教学【3】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活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

  如何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的方向。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反思; 学习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应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故事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所学的东西。

  我也在努力的尝试着这种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推广都有一定的摸索期与试用期。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一方面让他们感觉不到累,能够充分接受所学的东西。

  另一方面在愉快的心情中学到东西。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这一方法我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中,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气氛不能过于死板,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有点、积极性利用学生的每一个特点,才能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提出的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由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我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感悟,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对于这些,我们可以随时记录下来,等到课后再进行深入发思考,撰写教学笔记。

  2.我们可以总结这堂课成功的经验。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把这些成功之处总结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光大。

  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不做好教学笔记,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流失了,实在可惜。

  3.在反思的对象上,我们主要反思自己的教法。

  主要是反思我们预定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否经得起课堂的检验。

  我们的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识规律。

  上课的过程就是把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则是总结预设与现实的反差的过程。

  当然,反思还可以想一下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总之贪多嚼不烂!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学定教”,在关注教学容量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课堂内的参与时间和参与深度,关注他们的“消化能力”,要留给学生及时“消化吸收”的时间,保证他们学有收获,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本人毕业于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年7月毕业,8月份考入喀喇沁旗西桥镇小学。

  并当上了一名小学班主任,从事小学教育,这也是本人的第一篇稿子,想在贵刊发表,如果不行请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再次谢谢贵刊。

  《方程》的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等式与方程。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胡噢噢的那个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情境:蜜桃汁净含量(450ml)、橙汁净含量(450ml)、悦源果汁净含量(900ml)。

  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量关系。

  师:你能说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生1:蜜桃汁等于橙汁。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等量关系吗?生:450ml=450ml

  师:还有吗?生:……

  师:还有吗?生:……

  【教师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实际出发,激活、启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北京知识,从而自然过渡到教学的主要内容上。】

  (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等式

  1、初步感知

  1)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能表示两边物体重量相等?(教师出示各种天平倾斜与平衡的情况,天平两边物体的重量各不相同)

  2) 怎么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使之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沟通,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在此沟通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天平为例,通过天平的相等关系感知什么是等式。】

  2、观察、比较得出等式概念

  讨论:黑板上这写数学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的共同点,都是等式。

  并学习等式的概念(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变换情境与数量关系(仍是借用天平两边的物体有的用x、y等字母来表示)

  首先找出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再用式子表示出来。

  第二环节:方程。

  1、根据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小丁丁与爸爸的身高,积木的长度关系)等式。

  2、学生交流等式以及其对应的数量关系。

  3、分类比较,认识方程。

  4、自学课本,得出方程概念。

  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设计意图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方程,在学生看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方程的抽象概念。】

  5、练习:进行等式与方程的判断填空。

  小结: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再次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提升。】

  (三)巩固练习

  数学活动:抽卡片进行代数式、等式与方程的判断与选择。

  小结: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说明:在游戏中让学生通过辨析,从反例、错误中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促进理解他们的含义。】

  (四)总结――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最后,附板书设计:

  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450 = 45025+ y = 173

  450 + 450 = 900x + x = 300

  125 + 125 = 100 + 100 + 5012 - x = 7

  …………

  【点评:】

  单从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发现很多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仍是传统形式的教学设计,当然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但是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师的个人内在理论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实则是教师自身对教育理解的反映。

  教学目标的确定中,研究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依据。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材本身内容和编排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被动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缺乏对教材重构的意识,缺乏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的意识,导致目标的单一、孤立、普适。

  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直接影响教材育人价值的开发、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中,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所蕴含的具体的育人价值,而不仅仅是重点和难点,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与还原,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

  上述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事实上,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过程中很难具体区分哪个环节是要追求知识与技能、哪个环节是追求过程与方法,哪个环节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既然难以区分,又如何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加以考察?倘若能够将三个方面的内容加以区分,在实际的某一环节中着重于一点,而其他两方面的价值就要被弃之不要了。

  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与割裂的。

  而上述的目标表述,将三个方面的最求相互独立,也就割裂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三者应该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再比如,“探究新知”环节,将等式和方程的学习分别进行,最后再来辨析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在各小环节中,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显然不知道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也就难免要猜度教师的意图。

  然而在这样的教学中,封闭现象常常让人见怪不怪。

  事实上,封闭现象不改变,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此次教学过程中的封闭现象:

  (一)钓鱼现象。

  教师出示情境:蜜桃汁净含量(450ml)、橙汁净含量(450ml)、悦源果汁净含量(900ml),提问学生你们找到里面的相等关系吗?教师问道:“你能说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学生回答:“蜜桃汁等于橙汁。”(鱼没有钓到)教师接着问:“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等量关系吗?”学生回答:“450ml=450ml。”教师继续问道:“还有吗?”学生终于回答道:“450+450=900。”(鱼钓到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教师期待学生出现的答案只有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如此简单的部总形式的数量关系,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写出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式,但这里却被教师搞的如此“复杂”。

  (二)挤牙膏现象。

  关于身高这一请情境,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①173-25=148。”教师继续问:“还有吗?”第二个学生回答:“173=25+y。”教师仍不死心,问道:“还有吗?”第三个学生回答:“y=173-25;”教师继续问道:“还有吗?”第四个学生回答:“173-y=25。”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发现学生几乎都能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

  但是却具体表现为4个式子。

  第一个学生恐怕还没有明白在这一环节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究其原因教师在上一环节或者在这节课中就没有交代这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

  后三个学生很聪明,能根据数量关系各自写出一个式子。

  但是仅仅写出一个式子是不够的,题目中只要找到“爸爸的身高=小丁丁身高+凳子的高度”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很容易列出上述三个式子。

  而教师通过挤牙膏的形式平凑出三个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不仅费时又费力。

  (三)替代思维现象。

  这里的替代思维有两种情况:老师替代思维和学生替代思维。

  替代思维的两个极端,本质都是找标准答案。

  首先,教师替代思维,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还特别提示老师为什么把他们一分为二?通过观察和教师有序的书写,学生很容易观察出一列是含有未知数的,一列是没有未知数的。

  教师顺势指出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些式子叫做方程,至于什么是未知数没有讲解。

  其次,学生替代思维。

  研究者对本次发言人次进行了统计:学生发言超过三次的有3个,超过4次的有2个,其他一次或者没有。

  小班教学更容易重心下移,1/3的学生没有参与发言,标准答案来自于12.5%的学生,通过个别学生发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

  而这12.5%的学生代替了全班28名学生的思维活动。

  众所周知,方程是一类概念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过程是:揭示概念、理解和记忆概念、辨析比较、运用概念。

  这样的流程是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传统认识,先揭示概念但缺乏过程性。

  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要有大量的材料的辨析比较,辨析比较,在过程中经历,以及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呢?首先,目标要清晰。

  本节课不是让学生记忆概念陈述句。

  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力都很好,但怎么理解,怎么区分方程与等式、方程与代数式才是这节课本质的内核。

  比如,2a+3 与2a+3=5有什么区别于联系,学生是不理解的。

  第二,教材处理的还原加工原则。

  教材表述使用陈述句的方式表达结论。

  教师照搬教材表达。

  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因为学生没有经历。

  数学中本来没有数学概念、符号,是在前人大量材料中归纳演绎后发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丰富材料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大量观察基础之上才能发现规律;在掌握了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准确的举一反三。

  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就要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感知材料、辨析比较、提炼本质、抽象命名”的过程,才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小学一年级学生弱视筛查方法】相关文章:

艾滋病筛查简报05-13

小学心理健康筛查总结(通用14篇)12-24

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方案(通用20篇)12-16

艾滋病筛查简报13篇05-13

产前筛查、地贫、儿保工作总结06-13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计划03-20

艾滋病筛查工作简报(通用5篇)11-12

艾滋病筛查工作简报范文(通用15篇)11-24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总结(精选15篇)08-11

智学网查成绩方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