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论文大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1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2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2.1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从儿童自身出发,不宜不切实际,比如,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逐步前进,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1)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造成儿童的痛苦,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2)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积极发掘自身潜能,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懂得“自我教育”,当设定目标之后,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耐心讲解,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更加模糊,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20xx.
[2]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4]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20xx.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2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黎霞.入学适应不良学生.20xx-09-17.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3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设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时间与普通学校一样,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情况下,其春季学期为每年3月1日开学,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学期为每年9月1日开学,1月10日放假。学生在学期间的法定节假日,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节假日时间共计14天。其周末时间全年共计74天左右,寒暑假时间全年共计101天左右。以上三项节假日时间累计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计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全年在校时间共计176天左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每周均从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学离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家长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拉大,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这一学制设置,十分不利于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致使其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地位下降,影响力减弱。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在责任和义务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全程食宿和相关教育,为农村家庭减轻了相应的负担,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使学生家长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不仅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从而在形式和实质上,使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在家父母管,在校学校管”的不利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访者中,有3.3%的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96.7%的家长听说过或者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76%的家长(包括没听说过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家庭教育,但其对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与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谓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世界观形成上的有效影响力,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指导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认知自我等能力的总和。[2]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人数为0,拥有高中学历者也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7%。家长文化水平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是其祖辈。农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照料,且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由于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致使其对父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辈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学习成绩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将孩子的价值与家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曾将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孩子的劳动力;第二阶段,将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投资;第三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科尔曼所谓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相关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让孩子为家庭干活,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将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相关费用开支,视为家庭投资。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需要利用孩子的劳动力,以分担家庭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通过接受应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普遍认为,孩子的价值,仅体现在其为家庭所做贡献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对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员(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的有效指导和规划,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终无法达致科尔曼所谓的第三个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只是专注于培育儿童)。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受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计等原因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星期五再由家长接回家。在此期间,其家长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但是沟通很少。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身体健康,不哭不闹就行,因而其很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生,由于其大多结伴上学回家,其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参加学校指定的家长会之外,一般不会主动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参加必需的家长会。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无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对策建议
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使农民从为家庭生存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充裕的经济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有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对此,可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组成专业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利用其力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开展定点定期帮扶,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自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农村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门除应继续在住宿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投入外,更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其教师待遇,并为其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辅人员,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因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办学压力,使其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帮助。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借助民间力量,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支持,使其成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有益补充,以助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畅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家长学校设立的初衷,旨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目的。
据调查,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虽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但或因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或因学校忙于学生教学管理,或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生产生活繁忙等诸多原因,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从未开展过针对学生家长的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致使其家长学校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应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与指导,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总结
克林齐指出,家庭应当成为学校最恰当的隐喻词。鉴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为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应努力将农村寄宿制小学打造成为孩子另一个意义上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教师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同时也应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在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以与其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4
摘要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同样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
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
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
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花.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科学导报,20xx(15):349-349.
[2]范利军.浅谈家庭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渗透与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xx(6):250.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6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是所有学科当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教学学科,是集人文、实践及道德修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标准。新课改实施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学校方面要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培养。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详细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教育;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较大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良好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成为学校教育良好的辅助力量。由于家长没有经验,很多方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多少有些盲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献计献策,为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素养,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传递,一代代相传下去,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衡量标准。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仅仅通过简短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很好地传达,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加上有很多知识看上去是比较抽象化的,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其重要知识。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家庭教育为此成为重要载体,为学生还原更真实的课堂知识内容,使生活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效的结合。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家庭的家风、家规,父母以及长辈们的为人处世、勤俭持家、道德情操都会成为小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小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尤其是社会各界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开始逐渐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阅读不仅使家长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力量,影响小学生认识阅读学习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要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同时,家长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正所谓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小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使学习成为一个家庭的良好风气,指引着每个家庭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2.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比如,语言、历史、文学、建筑、美学、音乐、科学等各种领域应有尽有。新课改标准实施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衡量标准,单靠教师的一臂之力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要结合各方力量,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作出贡献。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思想和行为不太容易受到自己的控制,可能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而且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比如,周末、寒暑假等。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完全可以培养学生某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游乐园、看电影等活动,然后针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感受的描述,这就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避免了小学生出现无从说起的情况。同时,也使得小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讲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
1.语文求知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要培养的就是小学生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针对以上家庭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详细的探究。其实培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小学生年龄小的情况、思想尚未成熟,可以以故事手段作为一个良好的开门砖,将知识融入小学生特别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望。但是,家长还要考虑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引入不宜太过科学性、复杂性,最好是简单、易懂的。比如,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飞机如何飞起来的、火车是如何发动跑起来的等。
2.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小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小学生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素养。家庭教育重点是对小学生学习态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家长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不可二用等教育观念,写字要工整、简洁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也要有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培养学生放学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型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任不会的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及预习水平、复习能力等。
3.家庭作文的辅导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管理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家庭辅助教育中对辅导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太小的小学生写作能力主要靠口述,家长要引导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案例。大一点的小学生可以对写作的学习更加细化,对字、词的积累更多,将写作的内容一点点涉猎到文字中。再高一点的小学生家长是引导小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从书籍中找到重点思想,学会分析文章脉络,不断拓展文章内容。通过分段管理、培养,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指导提供了可能性。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家庭式教育是典型的案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娜.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教育管理,20xx.
[2]成常贵.新课改语境下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J].新课程导学,20xx.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7
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它决定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就目前家庭教育现状来说,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教育规律即教育之“道”、教育之“本”的追寻。
家庭教育中,当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怎么教时,家长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问题的几率就越高。
一般的家长都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何教?教什么?何时教?何为教?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都比“怎么教”重要,哪一个没弄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伤害。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了解现在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持的基本观念。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一、三两个年级段的860名学生家长,涉及四个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收到家长有效答卷830份,有效答卷覆盖面达96.5%。
存在问题一:担心孩子在新环境下能否适应
经调查数据显示,有53.7%的家长是担心的,而有46.3%则并不担心。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表明,家长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更理性和更科学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并能在此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各项规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年开学时的一段时间内,总有部分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中年级、高年级中,也会出现孩子上课不认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甚至和同学吵架、打骂,严重的还会厌学,逃学等现象,这些也都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后遗症。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对孩子在步入学校后的情况及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关注,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及学习,与老师保持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孩子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作业、人际交往、独立生活及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新入学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存在问题二:担心目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经调查显示,有77.78%的家长表示出了担忧,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表示无压力。可见,在孩子们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感觉到了同样的压力。如今的学生们,学习压力确实挺大,那么这些压力来自哪里呢?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作业多、成绩差,让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高考是一道从入学开始就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懂什么是考试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强化了这一压力:让孩子们知道,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时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地背负上了高考的枷锁。三是来自家长们的压力。家长们一直坚信,谁起跑早谁就能赢,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家长间的攀比、课外辅导班的训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其实,大家都懂得拔苗助长的道理,孩子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体质变差、厌学等,家长的各种手段正好起了反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忧,减少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通过运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寻找到更理想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存在问题三: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调查显示,83.33%的家长都认同教育观念必须一致,也有家长表示有时很难保持一致。看得出,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证。因为,当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出现,就好比帆船遇到了不同方向的风后,不知道该往哪走了。家长的观念不统一,有时会造成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无法分辨是非,更可能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投机心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做错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当然,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应对策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有分歧,也应该在统一后再告知孩子,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说教或者争吵。
存在问题四:孩子不听话时会受到家长严厉斥责或打骂
调查显示,37.04%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而62.96%的家长则表示不会。中国教育常常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这一准则在生活中也一直被很多家长信奉着。其实,在孩子“不听话”时,严厉斥责或者打骂孩子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且不说孩子不听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一定做错了什么事,而家长固执地要求孩子无理由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如果是孩子做错了,那么打骂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说,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惩罚还是要的,前提是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让他们知道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这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其次再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沟通教育,或者施以合理的惩罚,以起到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纵观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基本还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去判断哪种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当然,家长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必要时把学校、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是很不错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家校联系,在老师们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教育孩子,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8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
(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要积极推行协同教育,具体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流动人口居住偏远,工作时间长、不稳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相对松散,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定期联系机制。在社区成立家长协会,由居委会主任兼任,学校方面由学校牵头,定期召开家长会,讨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以班主任为主,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或家长协会取得联系,妥善有效地加以解决。(2)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很有必要。以社区为单位,由退休教师、居委会干部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道指导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主要职能:一是监护那些家庭教育缺位的孩子;二是为孩子提供集中学习活动的场所;三是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9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缺失,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传授小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外,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性,总结出几点关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目的在于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促使小学生家庭教育更有效果。
一、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学生对于家长以及班主任有较强的依赖,小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师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伴自己,并且能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但是,现实是不少家长工作繁忙,学生都是爷爷奶奶在照看,父母陪学生的时间短是造成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就会导致不少学生孤僻、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用1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陪学生阅读,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天真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的家人不管她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等类似的问题,此时,正是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亲人了,她并不像你这么幸福,你现在可以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喝茶一起读书,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小朋友正在遭受苦难,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快快长大,快快懂事,不调皮,不让家人担心……”,学生会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家长对学生错误的思路和想法做出指导,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并且对于家长的教导牢记于心,陪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的陪伴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也是缺失最严重的,作为家长,要想真正将家庭教育做到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造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环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的温馨是任何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往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父母,进而影响着家庭生活,学生的父母回家后,和学生交流少,长时间抱着手机过个人生活或者长期沉浸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习惯晚归,往往也会引发家庭的不和谐,这就容易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创造和谐的氛围,也要做出表率,让学生当作标杆和榜样去模仿。学生的母亲做饭时,父亲可以和学生协商,一起帮母亲摘菜,摘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话题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回家后也帮妈妈摘菜吗?”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饭后,父母还可以陪学生做游戏,游戏的输家负责洗碗,不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学生更加亲密。生活中,父母精心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家庭教育。
三、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出现了溺爱学生的现象,由于父母工作忙,陪学生的时间短,不少父母认识到自己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于是,为了弥补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往往对学生百依百顺,甚至到了过分溺爱的程度。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孤芳自赏”的情况,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也没有人帮忙解答,很难适应校园生活,而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父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适当性地不满足学生的需求。某次其中考试,教师已经许诺学生数学考试成绩高于95分,送给学生一个儿童手表作为礼物,因为部分考试题目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学生考取了92分,但已经是全班第一的成绩,出于挫折教育的目的,尽管对学生的成绩十分满意,已经准备好的儿童手表还是被锁在了抽屉里,并与学生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沟通,鼓励学生面对挫折,要有勇气迈过去,期末考试中,学生数学成绩考取了全校唯一的满分。挫折教育往往会让学生更加独立,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家长要让学生在困难中树立信心,战胜挫折,在挫折的历练中逐渐成长、成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可谓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在这白纸上第一个下笔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给学生的,学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都与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成长是不健康的,从这一角度而言,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给学生最温馨、最直接的爱与帮助往往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孩子以各种影响和教育,在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家庭中,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少必要的方法,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
一、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适度的亲子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在“养育”和“教育”的关系中准确地定位。
1、家长不应只是管理者,还应是示范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个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所以,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
2、家长不应只是“法官”,更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总是以“法官”自居,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无益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便能够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断施加教育影响力,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树立“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的观念。
1、家庭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开端。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塑造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劳动,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人格是与习惯相辅相成的,习惯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劳、诚实、爱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习惯的培养来铸造孩子的品格。
三、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1、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通过赏识教育来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杜绝那种把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等不明智的做法当作教育的做法,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2、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阻塞了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家长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利用暗示、目标、计划等策略去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不可能事必躬亲地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和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花再多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将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家长重视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健康,文明,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家长的重要责任,家长应努力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合,合拍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不要强迫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发展,而是去发展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长。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是正确的,但不要去为子女设计未来,而应该鼓励他们自由的成长,这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生活中,家长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丰富家庭生活,如看电视,阅读,家庭书法,绘画,摄影,旅游,体育锻炼等等,不仅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维学习。
总之,教师要引导家长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家长作为“示范者、引领者、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2
摘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这就决定小学教育中“育人”要比“教书”更为重要。其中,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形成真、善、美性格的必备品质,更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小学生的性格、道德、品质、个性等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并将感恩这种品质逐步转化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从整体上来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本文将从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现代小学生身上的独生子女特性十分突出,他们习惯与心安理得地接受教师、家长、长辈的爱与关怀,却很少想过回报,不懂感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应该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认为自己的奋斗价值就是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所以开始溺爱、放纵孩子。这种做法会逐渐让小学生失去感恩之心,且一味满足小学生的欲望会让他们不知满足,进而导致感恩文化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个问题,重新唤起小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小学班主任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德育策略,让“感恩”这面旗帜重新在小学家庭教育中飘扬[1]。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
课堂学习活动是最主要的学校活动,小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重视在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小学生明确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感恩、该感恩谁、感恩什么、怎样感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条件。比如,我们结合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德育资源,以便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教育;结合《游子吟》《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的呼唤》等学科资源,引导小学生主动搜集他们的学科学习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学习资料,并以此作为班会主题,引导小学生讲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动人故事。
在班会活动中,小学生可进行感恩演讲,表达自己对如何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与感恩父母的学习心得。当然,除了专门开展的“回馈父母”、“反哺父母”等感恩主题活动之外,也可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语文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与歌颂与弘扬父母之情的课文来进行情感教育,突出感恩主旨;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歌颂父母之爱、亲情之伟大的歌曲来让小学生用心体会歌曲的内涵等,使小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使其在良好的感恩环境下树立感恩意识[2]。
二、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
家庭教育是针对家庭问题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而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也需要在家长的支持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以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来践行感恩教育,根据家长的反馈,来确定感恩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在感恩教育中,适时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询问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了解感恩计划的实施效果。
另外,除了家长会之外,也可利用微信、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笔者表述,由于其过于“溺爱”,从不懂得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变得十分自私,且小小年纪便表现出了强烈的物质欲与攀比欲望,只要是别人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从不懂得考虑与体恤家长。实际上,这位学生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自私、虚荣等心理问题。对此,组织有同样困惑的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讲述“溺爱”的危害,为他们制订“学会拒绝孩子要求”的家庭教育计划,并监督家长实施。同时,老师可抓住这个契机,专门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大量“回报父母”资料来让他们学会体恤与感恩[3]。
三、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
从本质上说,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成长问题,所以要想落实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小学班主任就应该在生活中予以落实与践行,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识恩、感恩与施恩,进而从整体上优化感恩教育质量。另外,德育教育是对小学生的心灵与精神进行教育与熏陶的课程,所以,重视以生活实践来组织感恩活动,更易于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班主任可组织过“职业体验”活动,让小学生通过模拟自己父母的职业任务,使其感受到父母工作之不易;并以此作为控制学生攀比欲与物质欲的切入点,以便让小学生学会珍惜与尊重。另外,还可邀请家长到校体验学生生活,让小学生以“父母”角色来帮助家长,比如给父母做饭、盛饭、饭后收拾餐具等。在实践活动结束之际,还鼓励学生亲亲父母、抱抱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相信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家长们在享受“被照顾”与孩子真情交流的同时,感恩之火种也会播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以燎原之势,温暖他们的人生。
总而言之,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生活,甚至感恩挫折与磨炼,是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应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利用校园这个平台,将知恩、感恩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激起学生感恩的欲念,逐步改变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回报与付出,进而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基孩子幸福的人生做好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邹吉娟。让感恩教育闪亮小学校园[J]。吉林教育,20xx,(Z2):56。
[2]赵轶竹。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61—6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3
【摘 要】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溺爱、不一致、家庭气氛不好等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本为提出了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对策
小学生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所受全部教育的基础,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由于家长自身条件的限制,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对策,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溺爱
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不能掌握感情的分寸,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忽视了对孩子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对孩子缺乏客观评价。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当孩子发现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例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经常在家里搞破坏,有时会砸坏家具。而孩子的父母却说孩子是在搞发明创造,以至于孩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恶劣,反而变本加厉,变得为所欲为。
2.包办代替,过于保护。父母担心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孩子穿衣服、整理书包。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总是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导致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不能自理,社会适应性减弱。有调查表示: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都不爱劳动。有的父母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二)不一致
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样,家长自己的言行不一,同时家长的教育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1.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家长甚至因为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统统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在一些小学生的家庭中,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2.家长的言行本身相互矛盾。有很多家长对自己要求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自己却不给老人或抱着孩子的乘客让座;告诉孩子要尊重父母,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自己却在背后说三道四……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会感觉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做是对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目前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例如:一些小学生跟家长说老师让去学校劳动或者交班费,但是家长却觉得老师的要求不合理,认为学生是去学校学习的,而不是去劳动或捐资的。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样就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不知道听谁的好。
(三)不良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气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下面列举几种不良的`家庭气氛:
1.家庭文化氛围不浓。据调查,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业余时间是看电视、上、玩牌、打麻将,家庭生活比较单调。当问到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一些孩子说是自己家里太吵,父母在打麻将,自己写不进去,所以就没完成作业。虽然有的孩子是自己比较贪玩,没有完成作业,但是不乏有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导致学生不能安心写作业的家庭。
2.教育耐性不足,亲情沟通不畅。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性,动不动就发脾气,将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老师。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负责孩子的学习,不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沟通不足,导致孩子犯了错不敢告诉家长。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对策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不一致、不良的家庭气氛等等,与家长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高尔基说过:“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小学生家长的素质。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最主要的不是靠别人,而要靠家长自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品质感染小学生,使小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上文中指出不良的家庭气氛也是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为了避免这一误区对小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在家中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闲暇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谆谆善诱,说话文明;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宽容大度,要尊老爱幼。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便学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
(三)家长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因此家长要及时与学生的老师沟通联系。其一,家长要尊重学生的老师。因为对小学生而言,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很伟大的,很有权威的。如果家长不尊重老师,那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会毁灭,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其二,家长要主动的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交流。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情,而是要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老师也要及时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要不断改善创新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径,以文明科学的态度创建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只有这样,两者相互协调互补,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最终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4
【摘 要】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价值 对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良好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生动实践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形成完善人格、构建幸福人生具有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心智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儿童的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能否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西藏的明天。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阐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要树立为国家的发展、为西藏的未来、为孩子的幸福而教育孩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爱国思想、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需要在孩子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陶冶,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2.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育孩子的美好心灵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是个大熔炉,良莠并存,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敏感性强,家长应帮助孩子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使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首先,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其次,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民主的或宽容的方式使儿童大多能形成谦虚、积极进取、善良宽容的个性。权威独断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放纵的或溺爱的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主个性。再次,十分温暖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则不然。
二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是并行的,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协调,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家长因自身素质较差,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存在读书不如挣钱、读书不如放羊等功利主义的错误思想,甚至有的父母双方经常性地喝酒、赌博,产生家庭内乱,从不顾这样会对小孩的身心健康有多大的打击,结果使学生不安于在校学习,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辍学和对学校教师教学的抵制。二是一些家长重打骂轻说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奉行不打不成器的育人观念,只要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三是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工夫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以分数至上,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一些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和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等许多可贵的品质。五是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整天打麻将、玩骰子、喝酒成风。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污言秽语。要求孩子讲卫生、自己却不讲卫生等,这种说教与身教不一致,对孩子影响很大。六是因工作较忙,一些家长把子女托付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空闲在家的人。存在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孩子特别溺爱,致使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孩子养成了不良行为和习惯、孩子和家长缺乏感情等。七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较专制,缺乏民主,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使孩子一切依赖父母的指导和安排,缺乏主动精神,没有独立见解。八是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知识缺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常无从下手。
三 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做好小学生家庭教育呢?
1.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责任和较好的优势。因此,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故事的讲读、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教育来感化孩子,特别要改变只注重孩子成绩、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来使孩子成为缺乏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的自私自利的人,要使孩子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俗话说: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教育。这些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劳动习惯等。在生活习惯方面,要让学生形成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穿鞋上床等讲卫生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不围观外国人等;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3.密切家校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一些好的观念和知识,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要鼓励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家长要避免通过单纯的金钱物质激励孩子,避免孩子养尊处优,加强对孩子的忧患教育和吃苦教育,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4.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亲密有间、尊重有度、满足有限、帮忙有忌的原则,当孩子出现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问题时,要避免出现单纯处罚打骂,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不认真了解孩子的难处,一味指责甚至嘲笑孩子,对其缺乏指导帮助等错误的处理态度。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激励孩子热爱学习。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极为重要。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5
【摘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直接影响的作用,而且随着英语的普及力度不断增强,实施英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加强家庭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相结合,其重要性更加显著,但是,目前,我国英语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不重视英语家庭教育、不具备英语家庭教育的条件、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孩子的英语学习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使家长积极的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与小学英语教学相配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德尔英语学习态度及习惯,从而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以便孩子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英语家庭教育 小学 作用
英语——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且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经济、科技往来等重要工具,已经渗透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随着英语在我国教育界的普及率的上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给予了重大的期望,而且,作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阶段——小学,单纯的依靠学校课堂英语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阐述,期望能够为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关键的知识储备期,而且由于小学生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特点,若单纯的进行学校英语教育(教育环境受限),往往难以形成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在英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每周只设置3节课的英语教学时间,不利于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的形成,也让孩子感受不到英语的魅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要不断的加强英语家庭教育,毕竟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且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家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潜移默化的为孩子创设更加有利的`英语受教育环境,在浓厚的家庭英语教育环境之中,能够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而且在家庭中,适当的进行英语交流,能够全面的增强孩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
加强英语家庭教育,能够有效的抵消或者削弱学校教育的不足,并且家长与学校实时的进行孩子的英语学习状态沟通交流,能够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的良性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帮之孩子及时的纠正错误的英语学习态度或习惯,刺激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功能,当孩子感受到家伙在那个以及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协同努力关系之后,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鼓舞,产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在他们获取一点小进步时,便会感受到强大的成就感,逐渐的将自身的成就感转化为学习的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将英语基础性的听、说、读、写技能转化为英语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总额和素质培养,其表现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很理想,但是学生几乎不会说英语,更别提英语口语交际,因此,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利于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强化英语家庭教育,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双方共同努力,适当的削弱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关注度,增强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说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生家长不单单要在思想认识到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还要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削弱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调动孩子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的英语家庭教育,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适当的缩小应试教育的应用范围(或适当的削弱应试教育力量),为孩子营造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英语教育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且保障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才能满足孩子内在的学习需求,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说,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姬玉琴.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J].东方教育,20xx,(8):112-113.
[2]朱燕.小学英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关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9):17-18.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6-10
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思考论文10-11
浅谈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4-01
【通用】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6-10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09-30
学前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10-08
小学生家庭教育对策探讨论文10-09
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教育的地位论文10-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论文10-10
农村寄宿制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