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例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
摘 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对社会现实不适应,社会传媒及网络对学校德育产生着各种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使学生打下扎实、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迈好人生第一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对社会现实不适应,社会传媒及网络对学校德育产生着各种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使学生打下扎实、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迈好人生第一步,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小学德育教育问题。
一、推陈出新,完善德育教育细节
首先,利用班队会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是对学生最直接而有效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中,组织灵活多样的班级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其次,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好各种教育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由校领导到老师不断向学生分课题分时间段的宣讲美德教育内容,使学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推动美德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三,开设专题广播,让学生选举产生的演讲者介绍美德教育书、讲美德教育小故事,并进行广播评优活动。开展好书推荐工作,学校图书室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内容,每月办好一期美德教育图书介绍板报。每学期教师向学生推荐此类书籍,组织学生之间的美德教育书交流活动,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搞好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使每个现代家庭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让学生懂得父母长辈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要以行动来关心、体贴、孝敬父母长辈。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传统美德教育和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关爱他人。
二、利用各种机会向小学生讲授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这四点是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关键,为适应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需要,作为国家的主人,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始终。从小抓起,注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给他们在心理素质上和智力发展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1. 把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思想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抓德育,是百年大计。我们要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做党和人民的好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 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小学德育教育应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以小学德育目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传统教育、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品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纳入轨道。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健全德育教育组织。学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党支部、行政、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都负有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应协同作战。
4. 掌握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下突破出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范围内,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样通过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手段,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时代,更好地培养爱好和特长,发展个性,从而使潜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部释放。
小学德育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结合当前小学德育的实际,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操,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8.113
[2]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xx(10):39-46
[3]王凯.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xx(20):46-49
[4]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28-29
[5]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90
第四篇: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国家和领导部门都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这一文件的印发,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忧虑与思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整个国家,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承担着坚决的任务,因为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国家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这也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它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树立对于未来、对于人生的远大志向。二是思想观点的教育,这一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对于事物的思想与观点,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三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道德意识,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的约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形成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初步认识的基础阶段,他们的品德与行为都在处于一种“量”的变化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在经历一种由低向高的发展,只要教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正确的指导,就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迎来“质变”,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了某些偏差,学生就有可能朝着不良的方向产生“质变”。从长远来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了现代的精神文明,会对我国的社会面貌与民族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当今世界面临激烈竞争,追其根本,无外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由此可见,小学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呈现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对思想品德教育投入足够精力。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上,很多教师都认为这门课不用考试,就不用花费太多精力,有的教师只是在课上给学生念一遍课文就算学习结束,即使对学生进行讲解,也由于德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和空洞,与学生身处的时代不符,导致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走入了学生视野,很多教师的观念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有了很大变化,他们都能充分认识到德育在新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在德育教学中投入较多精力,这不仅使德育应有的魅力没能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使课堂教学缺少实效性。
(二)没有完善的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德育教育的评价没有固定标准,新课标提倡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更是一种充满了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但是,受个人能力与学习水平的限制,很多教师没能深层次领悟发展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不限量地给予学生表扬,当学生出现某些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而是简单提醒学生就算完事。这就使的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有了“抗药性”,表扬就难以发挥自身应有作用。
(三)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我们现在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很多教师、家长及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成绩为主,这就给教师造成很大压力,最终这些压力都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缺乏必要能力和手段,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社会对学校的不理解,等等,都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阻碍。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偏差行为时,教师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受到挑战,这就使他们对德育教育缺乏足够信心。除此之外,学校很难将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无法形成有效的三方合理,即使教师在学校里管得再严格,到家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放松,而社区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存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教师要端正观念,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下的德育教育实施虽然遭受到了很大阻碍,但是只要教师主动改变当前教育状况,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对课程教学进行潜心研究,就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他们能积极投身德育活动中。德育活动的目标与计划要由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并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各种机会让家长和社会上的人士了解到德育教育的意义,让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德育工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种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共同协作,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只有走入生活之中,德育才能更具力量和活力。
(二)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德育评价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有争议的评价就进行全班大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发挥,进而使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在低年级段学生中不太适用,学生尚未形成足够的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要想加强德育工作的成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时,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闻,而且能使他们的才干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会随之得到很大提高。总之,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它是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为使德育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无论是德育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校管理者,都要将德育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整合相关配套设施,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使德育教育逐步实现系统化,实现公民道德的整体提升,为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3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增添了困难。网络中的信息种类繁多,还有很多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再加上小学生本来自制力和辨别能力较差,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信息时代同时也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在网络形势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网络形势;方法
不难发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多么快,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非常大,已成为主流的传播媒介。全民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特别是作为新生一代的年轻人,更能很快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具有时效性和开放性,这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隐患。受互联网的影响,学校必须积极调整德育教育的方法,保证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国内外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这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阻碍。
1小学德育工作在网络形势下的困难
1.1互联网影响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小学生不再局限在校园的环境里,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使得学生每天不再单纯地面对课本,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趣味性,但互联网的丰富内容很容易占据学生的生活,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被虚拟世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迷惑,最后难免会无法自拔。另外互联网娱乐属于直观感受,相比学习看书而言,会侵蚀学生的心智,长久下去无节制地依赖网络世界,过于逃避现实,这样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更是不利。
1.2网络信息化使得传统传媒方式被淘汰:信息化时代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然而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占据了巨大优势,成为了现代传媒市场的主要传播形式,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传媒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时代淘汰的产物。然而,在我国关于互联网监管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社会对网络媒体的监管还不够,传播信息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成分,或者一些成人信息并不适合被学生所了解,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一些理念所误导。相比之下,学校的教育可能没有网络信息那么新颖、诱人,这为教育人士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除此之外,网络的冲击也使得师生间的沟通更加淡化,学生更喜欢把业余时间放在探索网络中。
1.3小学生的内心受网络世界的冲击严重:对于小学生而言,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看,他们并不能区分。网络出现的各种信息,可能反映到正常生活中会出现巨大反差。网络世界到处充满着视觉刺激,小学生好奇心又很重,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很容易深陷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同时现在社会没有形成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身心发展。甚至很多商家利用聊天、游戏、信息浏览等方式,吸引小学生而谋取利益,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业。
2小学德育工作在网络形势下的措施
在网络形势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不再适用,因为以往教育多把重点放在榜样诱导方面,教育方法单一,而面对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榜样还未被发掘,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能有所收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尽可能规避网络风险,将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地更加科学化
2.1创建班级德育教育网页:德育教育应该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重视,学校可以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多记录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关德育发展的例子,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班级网页,去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德育教育,学校做好监督工作,必要时提供指导。
2.2班主任老师建立工作信箱: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避免学生出于不同的原因而不敢交流,让学生能够坦率地说出真实想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相比面对面沟通,QQ、微信、邮箱等互联网媒介可使得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声,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教师可以更好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行。
2.3构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平台:孩子处于小学阶段时,逐渐生活能够自理,家长刚从照顾孩子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家庭教育有时会被忽略。但这个阶段确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最关键的开始,家庭教育一刻都不能松懈。所以,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构建平台,用于学生家长与教师讨论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问题,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进而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4开辟互动窗口: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力提倡师生间的沟通,在互动平台中,师生间处于平等地位,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不像以往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最后学生有没有真正接受思想却是个未知数。
2.5建设德育教育专栏: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学校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系统学习有关德育的知识体系,并增添趣味环节,让学生自主访问,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总而言之,当学生面对网络出现各种错误或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阻止,而是应当采取主动出击的,利用网络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出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小学德育框架。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4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重视的热门话题。为了大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必须妥善处理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5
1引言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各类竞争纷至沓来,形式相当严峻,教育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国家要增强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很重要。这对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则强调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承担这一职责。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课程的设置也大多偏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所教的内容难易和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所以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对德育生活化这一理念进行探索分析,希望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德育生活化提供帮助。
2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是指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过程;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理想的高层次的生命体验状态和过程,它是与活着、生存相适应而构成的一个从低到高的递进逻辑,三者间是人的主体性不断释放,人不断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一个生命旅程。德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是基于生活理念而衍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依承自然的教育思想,注重生活体验,注重教育中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儿童感受和生长教育思想的总和。生活教育是一个成长历程,使每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建立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获得技能和知识。所以教育要回归生活。“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德育产生发展的源泉,德育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德育生活化要把生活作为根基:道德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道德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而应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道德教育内容不要高于生活,而应贴近生活实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要急着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或看到很多德育内容,也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某些道德观念,有些可能和书上的德育内容相似,有些则可能相反,所以这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了解他们已有的道德观念,在基础上对其观念进行引导和梳理。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结合实际生活对道德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在课堂上展开的,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开的。但人人都不能脱离生活单独存在,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熏陶感染。所以道德教育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让德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2.2德育生活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依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作为接受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失去了主体地位。德育生活化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学生不应盲目的满足于老师灌输给他们的道德知识,而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去能动的把握客观事情,进而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推理,从中发现新规律,得出新的知识和方法。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选择和判断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要求个体服从集体,抹杀了个体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教条死板等。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个体具有自立、自信、创造力的个性型人才。所以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展。
3德育生活化的意义
德育生活化提倡德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打破当前德育僵化的局面,提高德育的实用价值,真正实现德育的价值。
3.1德育生活化有利于更好的践行德育: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情感体验,德育背离了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有效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无法适应变幻无常的社会,遇事常措手不及,无力解决。德育的生活化能改变这一状况,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更容易地从情感上接受德育内容,学生能很自然地对待生活中的道德事件,更愿意融入到社会中去,主动践行德育的行为。
3.2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以前的德育课程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空而大,在生活中无法践行。改革德育使其回归生活,使得德育的教学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取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增进了学生对现行德育内容的理解。
4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4.1完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品德实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认知、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出有利于他们理解并实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不要泛泛而谈,要求要具体明确。如果不这样做,德育目标会显得“空而大”,使得德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社会为主导,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从社会的利益出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个人发展服务。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另一方都有弊处。因此,德育目标制定要基于各个层次的需求,不能有所偏颇。
4.2德育生活化渗透进各个学科:传统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的,不同学段的德育要求,学习内容不一样,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内容。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大多和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德育教授不能只限于思想品德课程,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而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像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涉及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把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各门学科中都能获得德育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晴.德育生活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张海荣.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困境与出路[D]:海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6
[摘要]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
[关键词]潜移默化;爱;真诚持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也在逐渐成长,孩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但由于孩子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有限,对于社会缺少全面地认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有一定的偏颇性。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个阶段来看,良好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陶冶的教育方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很多,概括来讲,主要以下几种:
(一)情感陶冶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师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基于尊重、平等、友爱的前提。当孩子感受到教师善意、积极的情感态度时,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与之交流,更愿意倾听、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更有利于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常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没有细致耐心的倾听疏导,孩子又如何能从教师处汲取鼓励与力量,去不断完善自己呢?反之,如果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厌恶和责难,从学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任何教育。一年级的小明同学无故抢人家的东西,教师批评了他。在班上再次叫他回办公室接受教育,不来!几位同学扯他去,他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硬不肯去。为什么小明犯错不肯改,不肯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既娇气又霸道呢?其一,孩子刚从家庭走向学校,还不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如何去处理这突然而来的矛盾。对教师、同学不了解,没有亲近感,受不了教师批评。
其二,现在生活条件好,不管独生子女还是多生子,在家大人都围着孩子转,总是在各方面满足孩子,那种在集体生活中所需的谦让、关心他人等品质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和锻炼。对此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亲近,学会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如学生贪玩、不遵守规则,教师直接上去批评指正,学生没有办法从心里真正的改正,反之,教师如果从情感角度出发:“我知道,你一定很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我们来想想办法,看看怎么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从而使教师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二)环境陶冶环境陶冶是指利用学生生活环境对其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诸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校园的花草树木,班级的集体氛围、人际关系等,都可以陶冶学生产生热爱自然、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思想品德受到某种教育因素的启迪,产生美好的理想并激发出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影响。例如:教师把教室装扮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窗台上摆放着鲜花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又会不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巨大力量。或在四季交替的季节,教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三)情境陶冶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教师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例如:教师组织的艺术欣赏活动、读书报告会或日记交流会等,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崇高的主题、直观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的分析和欣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记得那次班会课上,我和孩子们交流题为《,我想对你说》的日记,这场面真的令人感动,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亲爱的奶奶,你知道吗?我是多么地想念你。自从你回老家后,没有人像你那样关心我,爱护我。因为我不懂事,经常去打游戏,而你经常给我钱,所以爸爸把你赶回了老家。我真是后悔,前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你是那么慈祥,对我加倍呵护。等我醒来,我的枕边都湿了……读到这里,他再也读不下去了,失声痛哭起来,同学们也流下了感动的泪花,情感也得到了熏陶。由于集体活动具有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他们在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影响,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二、陶冶教育法的要求
教师运用陶冶教育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师与生之间的“灵丹妙药”,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才能搭建起良好的情感桥梁,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那么这个教师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提出的教育要求也会被学生自动回避。所以教师应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发自内心的热爱孩子,真诚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耐心,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情感陶冶便有了浓厚基础。
(二)创造契合完善的教育环境对于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来说,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学生健康情感和前进力,对形成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选择、设计、创造环境,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在这种精心安排的“气候”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
(三)搭建真诚友善的情感平台教师对学生要以真心捂童心。真实是情感陶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使情感富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只有付出真心,才能使学生信服,自觉去接受老师的帮助。当然,这份真诚的情感必须持久,这样才能发挥感化作用。否则,教育者情感像六月天,说变就变,往往使学生难以适应,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无论是以情育情还是以境促情,都应持久、稳定。总之,陶冶教育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7
《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 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8
摘要: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肩负着重要的领导和管理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值得认真思考。那么,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意义;途径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其思想性格尚未健全,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认真探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性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小学生。
1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要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小学生了解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此外,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小学班主任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小学生坚韧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开朗的性格,激发小学生勤学多思,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2.1通过创设班级环境感染学生: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环境氛围,从而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通过观察身边老师、同学的行为举止,管理约束自身的言行,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以感染学生。(1)严格班级纪律。严格的纪律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具有重要意义。要保证纪律对每名学生都公平公正,所有学生在纪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均无特权,从而使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认真做好引导。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小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要立即予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问题,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让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3)抓好主题班会。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定期组织召开班会,并提前确定班会主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班会的内容、形式,例如观看影片、演讲比赛,表演排练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班会上畅所欲言,班主任做好有效指导,从而让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进行优秀学生评比活动,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心奉献品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2.2通过树立榜样力量激励学生:
俗话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老师就是耕耘这些花朵辛勤的园丁。这句话说得很对,只有园丁是一位勤劳、有品德的人,并通过自己辛勤的劳作,流下汗水,才能让花朵健康成长,真正领悟到园丁辛勤耕耘的精神。想要让学生向教师学习,那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就要先做到,将《小学生行为守则》牢记心中,还要在平时教育学生的过错时,用《小学生行为守则》来教导学生并约束自己。现在的父母把孩子都当做是掌上明珠,而且孩子习惯了在家里衣来生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教室的清洁问题他们都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打扫。我发现以后,便开始动手打扫卫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就是想让学生产生爱护班集体的想法,这样不仅自己变得整洁,而且教室也变得干净。在这之后的几天,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地去打扫教室的卫生,我表扬了这些学生。慢慢地,学生都会去自觉地讲卫生,维护公共区域的整洁。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教师只要对自己严格一点,做出好的表率,将会比要求学生去打扫卫生更加有效果。到了现在,学生都能够发自内心,自觉地去为班集体做事情。
2.3通过加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联系:
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德育教育系统,应该要做到放眼四周,要善于将学校与家庭、社会这些外界的力量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空间。要发挥家庭德育教育和社会德育教育的优势。需要在频繁的家校联系中让家长们树立起“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配合学校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在家庭素质教育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办法,要综合考察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对于其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全面衡量。不仅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更要关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更加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同时,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的素质教育计划和措施中,尽可能与教师多接触、多沟通,这样才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创造出家校内外齐心协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小学班主任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索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延存.触动孩子的心灵———试谈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
[2]莫秋玉.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21):58-59.
[3]郝延芳.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开展德育[J].学周刊c版,2011(3):65-65.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9
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道德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接受道德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的将这些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除了传统教育当中,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榜样引导等方式之外,生活化的理念的引入可以让道德教育有更多创新的形式,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道德教育认同度方面获得提高。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生活化的理念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尝试。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言行一致才会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学生学会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方向的流动。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自然发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迹自然渗透,让学生内心无声无息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清晰,他们在家庭当中尽可能地不去参与家务劳动,这从道德教育方面来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小学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让小学生承担一定的劳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对于学生将来良好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德育中引入生活化策略,可以为德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实施途径。从激活的角度出发,考虑德育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0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 方法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 内容 ,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 自然 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 农村 ,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 ,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 中国 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 学习 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 问题 。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 影响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 自然 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 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1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除了重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该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国家和教育机构不断呼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性格怎样并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那么要使小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就要充分重视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德育教育体现在情境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恰好以真实化的情感介绍与感知,让学生获得了真实且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本,还更深入地体会了此种思想感情的时代背景,进而对目前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地理解与感知。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描绘、多媒体情境、课堂表演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在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知作者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价值。
(二)从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掌握到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便能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可根据汉字的结构、笔画、形体等特点来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婆”字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婆”字下面那个“女”字横写得短一点,让学生感到下面那个“女”字好像被压着一样。并写一个规范的“婆”字,让学生进行比较,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比较后,很容易看出,“婆”字是否规范好看,关键就在于下面那个“女”字“,女”字一横要长,才能将上面“波”字托住,才能站得稳。由此,为学生点拔,汉字由两三个字便可以组成一个新字,跟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一个道理,只有在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和相互谦让的环境下,家庭才会和谐。
(三)写作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作文教学可抒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真、善、美。鲁迅先生曾说:写作虽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家、关心社会。同时还可利用写日记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说真话、记实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这样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不但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意识的熏陶,对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小学生阶段的特点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正面、积极向上的活动例子,以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可开展一些成功人士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语文课外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能有机将语文能力训练与德育培养相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能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五)德育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中
自古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具有过硬的水平,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这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受到言传身教的影响,提高道德水平。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良好的人文修养的魅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中。为了更好地在言传身教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维护,为学生树立榜样;第二,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积极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在公共场合提出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教师的穿着要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要体现良好的人文修养,不说不道德的话,不做不道德的行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样子;第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细心挖掘德育教育与学科的结合之处,抓好时机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尽量将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同时,享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形成健康高尚的良好人格。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2
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德育教学,要从观念上、行动上重视并搞好德育工作。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条化。
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教条化、书本化的缺陷。在一些学校里,德育教师简单地以德育课本为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读过了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拓展选择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德育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保证不了。 2.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不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德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的问题,即不注重实际收效,单纯注重形式,今天这样的活动,明天那样的活动,不强调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只看重活动的形式。这样做就是空摆花架子,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二、如何搞好德育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搞好德育教学工作。
1.正确分析目前德育教育环境的变化。
学校是一片净土,学生走进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但当他在校门之外接触到了老师没有讲过的社会现象时,他就可能
会迷失方向。帮助他们拨开云雾的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的。
正如我们每天所体会到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德育教学也要时刻注意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德育课的教学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新出现的种种现象,不论的好的现象还是不良现象都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能明确是与非,能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来搞德育教育,学生们就会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不清,甚至不能判断它们的对与错,这样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无疑是很失败的。
2.德育教育内容要深入并细化。
学生的品德修养不是每周几节的德育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德育教育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不求急求快,而是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细节入手,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将德育内容分解开来,将它们渗透到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处着眼,告诉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使优秀的品德转化成良好的行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德育教学的重点就应该不同。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注意解决个性问题,真正做到差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素质。尤其是对一些比较调皮的爱惹事的学生,耐心而细致的德育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们不能从心里忽视或鄙视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而是要相信,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
3.注重方法的实效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德育教学的方法要紧密结合其内容进行,不能贪图形式上的漂亮而忽视其实际效果。
德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德育基地教学、电化教学、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事物明确认知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强化学生某一项品德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德育基地,通过感性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品质修养;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的手段;而对于需要学生日常养成的部分,则可以与家庭教育协同进行。总之,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优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4.注重德育目标的长效性。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在这一阶段完成。我们今天培养的品德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将会为他们日后的做人做事打下品格修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的长效性,万万不可有短视倾向、功利倾向。短视化的德育教学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误导,会混淆学生的是非观,会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相背离,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害无利。惟有长效性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显现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来,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的长久健康发展。
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其教学。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对待日常教学工作,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眼光放得远一点,基础教学做得扎实一点,多想想学生的未来,这样的德育教学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学是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去完成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努力优化教学内容,妥善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3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的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由于改革的开放,政府的扶持,农村劳动人民的努力,但是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中教育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下面我们浅要分析农村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农村德育教育流于表面。
农村教师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传授的要点所在,虽然有很多大学志愿者到农村支教,但是真正真正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农村教师整体的素养并不能得到改善。在很到课堂上也仅仅只限于背书的层面,至于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师并没有将其进行讲解,甚至不能做到正确的言传身教。在有些农村教师的心中,德育教育传授的方式仅限于“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字面上的教育等。久而久之,农村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书面或口头上的形式,并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2.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村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普遍不高,其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相较于城镇居民几较为落后。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家庭环境的教育也应该受到重视。改革开放后,农村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拼命的让孩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都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培育。家长由于过分重视成绩,甚至用过于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甚至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3.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增加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孩子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过早的接触外面繁杂的世界,更容易形成扭曲的世界观。部分学生受到网络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走上行为艺术的道路,过于张扬个性,对于家长和老师形成逆反的情绪,这一现象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壮大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农村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新教改下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学校对于教师进行统一的培养再教育,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传授途径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院校也应该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家长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双方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
2.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孟母三迁”告诉人们,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良现状。一方面是创建文化校园,在校园随处可见“弟子规”“学生守则”“校规”“政治方针”等宣传语言;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语文等课程上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面临类似事例,作为中国优秀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例如四川大地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团结友爱的力量,李光耀的国葬可以该受到对待伟人的敬意等。
3.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
现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共同涌向没有确立人格的少年,很容易将其引入歧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抵制诱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视频对其进行评判,将一些有趣的图片、漫画等形式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推荐一个有意义的网站,告诉学生不仅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是学习的小助手,课外阅读阅览室等。同时教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处理方式,正确理解这些有关青春期的话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主要结合教师素养、文化校园、网络信息三方面逐步展开,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展开,培育出我国德才兼备的人才。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4
一、情境创设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挂图或者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种新颖、丰富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或者插图的教学媒介,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情感与课堂的氛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知识的触动与震撼,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并且能够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知识的启发。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升国旗》一课,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完成教学任务,识记字词,背诵课文,对国旗有个初步的认识即可。但是我认为深入一步,对他们进行入校后的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好的时机。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国旗在各种场合出现、升起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注意和兴趣,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灌输五星红旗的深刻含义,教导学生应该热爱国旗,尊重国旗,并引入课文的原句“国歌声中,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引导学生向国旗行队礼和注目礼。此时,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我立即创设情景,国歌响起,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看到一个个小手举起敬队礼,童稚的眼睛里流露出对国旗敬爱的神情。我深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二、积累经典名言警句
我们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经典的名言警句或者格言,不乏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题材课文中发现一些用词精炼、文情并茂、意味深长的名言佳句。通常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只要看文中的一条经典语句就能得知。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言佳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文笔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还富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准。因此,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课文时,应重点分析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并结合文中的其他资料,再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除此以外,许多名言名句本身就折射出德育的光辉:珍惜时间,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待学习要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抒发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歌颂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母爱深重的恩情,情真意切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立远大志向,坚强意志的“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当多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并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启发和开导。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自由地吐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课文思想教育的感染。比如在进行以“善于合作的人”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体现合作的例子,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比如有接力赛跑、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等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语文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项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学工程。语文教学只有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认真把握,同时让学生能走进教材,也能走进生活,从而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5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处在智力发育以及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如此特殊阶段,他们能够接受怎样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其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所获取成就的大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以高雅的举止影响小学生、以真诚的话语鼓励小学生以及以良好的品质塑造小学生,帮助他们奠定人生辉煌的根基。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具体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处在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强化记忆和吸收。因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之能够通过该阶段的学习不断取得更好的成就与效果。
一、以高雅的举止影响小学生
由于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强大的模仿能力,相较于课本上讲授的知识内容,低年级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所熟悉的教师的某些口头禅或者习惯性行为等。再加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不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辨别地模仿,甚至因此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等,从而给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作为长期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与低年级小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严于律己,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使自己成为他们学习的“优秀榜样”,为他们提供可以临摹的“行为范本”,使之能够有正确的行为标准课参考。
二、以真诚的话语鼓励小学生
由于感性认识往往占据着主要地位,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情感为出发点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在面对一些犯错的低年级小学生时,还是在处理低年级小学生之间的一些“意外纠纷”时,我们必须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做到“以情动人”。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让学生在深刻领悟自身失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我们的一片苦心以及一片爱心,进而在我们真诚的安慰与鼓励之下继续前行,不断取得鲜花和掌声。
此外,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敛的孩子,我们更要付出真诚的爱心与耐心,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展现自身的才华与优势,进而学会如何与集体更加和谐地相处,使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小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甚至连班级集体活动的时候,他都有意无意地往角落里躲。在某次的班级教学提问过程中,当笔者问到某个课外问题时,全班学生顿时鸦雀无声,唯有他半举着小手。但是当他看清楚这些周围学生的状况(都没有举手)时,又悄无声息地放了下去。于是,笔者便借口随机选一名优秀的学生作答并选中他。刚开始,他很紧张,之后终于在笔者的再三鼓励之下鼓足勇气说出正确答案,而笔者也借机作出鼓励与奖励,使之在班级其他同学艳羡的目光中逐渐找回了在人前展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由上述内容可知,真诚的鼓励是我们在低年级小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它不仅让师生之间相处更为融洽,还让低年级小学生能够在真诚的态度影响之下不断地突破自我,获得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三、以良好的品质塑造小学生
良好品质的形成是惠及小学生终身的财富。想要塑造小学生良好的品质,我们必须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始大力贯彻德育教育,使低年级小学生能够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优秀的文化修养。那么,如何才能使德育教育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呢?笔者以为我们不放从低年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入手:
(一)在儿歌中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儿歌是一种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筛选一些富含教育意义的儿歌来教小学生,使之在儿歌中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高尚的品质。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儿歌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小学生拾金不昧的思想认知。
(二)在游戏中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天性活泼,低年级小学生很难乖巧、老实地坐在教室中安安分分地听课。即便能够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中,他们也未必能对教师讲述的内容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其生长规律,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课外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游戏实践中感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力量,在此氛围影响之下,他们逐渐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进而获得更多人的欢迎。
总之,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智力萌芽、“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倘若能够把握这一重要时期,我们便能够为小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在优秀品质与道德情操的影响下不断取得优秀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福铸.浅谈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新课程(上),20xx(09).
[2]张洪林.小学德育工作途径的多样化探析[J].甘肃教育,20xx(18).
[3]顾洁.让“德育之花”绽放于“科学之田”——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xx(37).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06-22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1-03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03-22
德育教育论文04-01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06-08
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0-11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论文03-21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03-23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10-10
中小学德育教育分析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