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4-07-04 13:11:11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5篇[热门]

  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5篇[热门]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的或宽容的;

  (2)权威的或独断的;

  (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2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黎霞.入学适应不良学生.20xx-09-17.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3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设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时间与普通学校一样,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情况下,其春季学期为每年3月1日开学,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学期为每年9月1日开学,1月10日放假。学生在学期间的法定节假日,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节假日时间共计14天。其周末时间全年共计74天左右,寒暑假时间全年共计101天左右。以上三项节假日时间累计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计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全年在校时间共计176天左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每周均从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学离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家长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拉大,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这一学制设置,十分不利于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致使其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地位下降,影响力减弱。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在责任和义务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全程食宿和相关教育,为农村家庭减轻了相应的负担,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使学生家长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不仅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从而在形式和实质上,使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在家父母管,在校学校管”的不利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访者中,有3.3%的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96.7%的家长听说过或者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76%的家长(包括没听说过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家庭教育,但其对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与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谓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世界观形成上的有效影响力,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指导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认知自我等能力的总和。[2]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人数为0,拥有高中学历者也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7%。家长文化水平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是其祖辈。农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照料,且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由于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致使其对父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辈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学习成绩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将孩子的价值与家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曾将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孩子的劳动力;第二阶段,将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投资;第三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科尔曼所谓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相关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让孩子为家庭干活,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将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相关费用开支,视为家庭投资。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需要利用孩子的劳动力,以分担家庭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通过接受应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普遍认为,孩子的价值,仅体现在其为家庭所做贡献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对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员(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的有效指导和规划,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终无法达致科尔曼所谓的第三个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只是专注于培育儿童)。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受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计等原因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星期五再由家长接回家。在此期间,其家长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但是沟通很少。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身体健康,不哭不闹就行,因而其很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生,由于其大多结伴上学回家,其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参加学校指定的家长会之外,一般不会主动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参加必需的家长会。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无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对策建议

  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使农民从为家庭生存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充裕的经济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有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对此,可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组成专业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利用其力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开展定点定期帮扶,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自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农村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门除应继续在住宿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投入外,更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其教师待遇,并为其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辅人员,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因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办学压力,使其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帮助。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借助民间力量,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支持,使其成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有益补充,以助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畅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家长学校设立的初衷,旨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目的。

  据调查,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虽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但或因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或因学校忙于学生教学管理,或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生产生活繁忙等诸多原因,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从未开展过针对学生家长的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致使其家长学校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应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与指导,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总结

  克林齐指出,家庭应当成为学校最恰当的隐喻词。鉴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为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应努力将农村寄宿制小学打造成为孩子另一个意义上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教师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同时也应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在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以与其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4

  【摘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小学教育则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基础。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会伴随其一生。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对其有所影响,为了给孩子打一个稳定的基础就要注重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为了提高全民族自身的素质,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重视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目前我们要考虑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社会上。本文就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单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虽然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分支,但他的影响却渗透于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当中,也是作为学校与社会的基础而存在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对任何事有极大的热情,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专家认为,十二岁以下的时期,是孩子自我观念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重视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

  二、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智力教育

  由于现在的考试制度,从而产生了应试教育。孩子家长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或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让孩子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做大量的习题。据统计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会参加课外辅导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会参加三个以上的班,有超过百分之九十八的孩子有一本课外习题册,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有两本以上的课外习题册,这就证明了如今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实,应试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占主导。素质教育的提出,家长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开始让孩子们上各类的特长班,如美术,音乐,书法等等。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样培养的不能使孩子内在得到提升。数据统计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特长班,但是他们对特长的喜爱却没有,这些只是家长给他们的任务就要完成。

  2.孩子自理能力差

  当今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家长将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实现的理想加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过分溺爱,除了学习一概都有家长包揽,他们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上名校,这样才能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就不愿去自立,据在孩子的自理问题调查所统计,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赖现象。

  三、面对问题的对策

  1.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思想

  家长是对孩子起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言传身教。推己及人,只有让家长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他才能在对孩子的要求上有话语权,才能让孩子真的听他的。家长可以利用一些奖励制度来鼓舞孩子学习,奖励制度不但要有物质的还要有精神上的,物质的再丰富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孤独。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作出调整,平衡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危害,身体是一切的前提,有一个好的身体才可以在以后的竞争中有基础的实力。家长可以在这个阶段多与老师沟通,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思想,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思路来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也要及时与孩子交流,虽然孩子的心理与智力都很稚嫩,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不能为孩子制定一生的计划,以后的路还是要靠孩子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现在培养好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中不被琐事打败。

  2.加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以后的竞争中,竞争压力会很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现在的小孩子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他们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但作为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爱,使得他们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全球的小孩子心理素质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的小孩子心理素质合格率为百分之二十,这仅是美国的一半,日本的三分之一。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孩子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上的变化,培养孩子积极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把孩子一直养在温室里,小鸟终有离巢之时,为了不让以后孩子承受大的痛苦就要现在去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也不要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耳边唠叨,时刻打击孩子的信心,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个衡量的标准要由孩子的家长自己把握。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更是对孩子的今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与老师要加强对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瑜,种海燕,张玉勤等.《苏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美育视角的现象分析及对策》[J]. 考试周刊,20xx(A0):178.

  [2]罗京滨.《低年级段小孩子家庭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 对 策》[J]. 成 人 育 ,20xx,32(10):103-104.

  [3]达选亿.《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xx(6):148-148.

  作者:朱新娟 单位:河北省藁城市朱家庄小学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5

  【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三大教育方式。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学生影响非常深刻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不同,家庭的教育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小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清晰建立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纪的小学生。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小学生;家庭教育;措施

  前言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17:6.

  [2]伍青.新时期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5:34-35.

  [3]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xx,03:99-109.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6

  虽然“双减”工作已经宣传了很久,但是说实话,直到前不久,我才弄明白双减都减什么。直到今天,认真研读了学校下发的关于我校实施双减工作具体实施方案两遍之后,我才搞清楚双减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个人觉得我校的方案已经安排的非常详细,从目标到原则,从内容到要求,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比如,学生每晚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比如课后服务时间为40分钟等等。想来想去,我只能够从本学科本年级组出发,结合课内课外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减少学生作业负担

  1、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争取课上能完成的绝不留到课下。

  以前我们都会把口语100的跟读作业布置在课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负责第二天检查,这至少要10分钟时间,以后可以把跟读模仿发音任务课上完成。大部分老师课上教授完新单词,就把背诵单词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听写,现在可以当堂背诵当堂听写。这样,课下在家10分钟才能记住的单词,课上5分钟就可以搞定。

  2、精简作业形式,分层布置作业。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必须动笔写单词才能记得住单词短语,于是便会要求每晚“三英一汉”“五英三汉”等。其实,可以不限制学生到底用什么方式,怎样去做,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善于动笔的写多少遍无所谓,不需要动笔的可能一个字都不写也能听写满分。比如,对话背诵,创设新对话这类作用都可以在课上完成,远比课下花费的时间少。分层布置作业,可以有效保持孩子们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方案》中提到,作业可以细分为必做、鼓励做和选做三层。执行这个措施的关键是老师的检查反馈也要分层,如果检查时还是统一要求,知行不一,最后就是形同虚设。

  3、坚决做到亲批亲改,不再给家长留作业。

  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想着提高作业质量,在听写检测前会要求家长提前听写签字。这个从这学期起必须避免。

  4、作业形式多样,严格把控作业总量。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但每晚作业形式最多两种,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

  二、关于减少校外培训负担

  学校设计课后服务每晚40分钟对作业进行集体或者个体辅导,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便是在非课后服务时间,只要学生有需求,只要不被看成增加学生负担,我们每一个英语老师都会尽心尽力,毫无怨言。从教师层面,关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减,我们也只能做到这里。

  实施“双减”工作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好事,如果在执行过程中真的落到实处,真的做到家校统一,共同抵挡住升学压力,都能千方百计向课堂要质量,而不是靠课下给学生加压,那教育将迎来一片蔚蓝的天。

  开学季,上好“双减”第一课卸下过重负担、逃离题海战术,让孩子们“返璞归真”,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暑假即将结束,很多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惊喜”一一校外培训做“减法,业余时间做“加法”,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去追寻童年的“诗和远方”。20xx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相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双减”大礼包为孩子们送上开学“见面礼”,家长们也更加期待全新的打开模式。开学季,如何让“双减”在校园里与暑期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减负政策在校园里落地,孩子关心,家长注重,全社会关切。教育部门、学校应把“双减”政策贯穿到新学期的教育任务当中,精心准备好“双减第一课。把各项“硬举措”落地落实,首先要深刻把握“双减”重点,对标对表,把举措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严格把控好书面作业量,探索推出延时托管服务等,让“双减政策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打开更多新场景,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双减”落地,关键看行动,更要看力度。

  各地要细化措施,从严监管,让好政策见到好效果。当前,很多地方积极采取行动,纷纷推出“课后服务细则,让“双减走进校园拥有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箱”。比如,江苏推出暑期托管“服务套餐,规范课堂教学,不超纲、不超标、不超进度,协助双职工核心家庭解决“三点半难题”;西安推出“三个课堂”,通过名校帮带、好课推优、名师领航等质量提升系列行动,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上海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联考、月考,着力破除“唯分数“论排名等功利性教育行为。开学季,是推动“双减从文件到实施的重要节点。减轻作业压力,卸下过重学业负担,重点要提升课堂质量,让校园和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各地应在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师资配置等方面下功夫,用足用好有限的校园时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提升课堂“含金量”,让孩子们在校内享受优质教育,促动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减负合力。“双减”政策从推出到现在,仅有一个多月时间,当前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教育系统、各地方应把“双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来推动,种好“试验田”,即时总结经验,推广有效做法。

  最近关于政府下来的双减政策,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将波澜壮阔的培训行业,炸出底部。而关于双减政策对于教培行业影响的解读,更是铺天盖地的来袭。拍手叫好声,异义声,痛苦挣扎声。这一切,其实无论是众意沸腾还是探讨为什么发布这个政策,都是无用的,与其纠结于这些,还不如,想想未来的影响。因为这是国家政策,是坚决要做下去的。

  对于“双减”家长拍手叫好,觉得国家终于要治理这个造成父母辛苦的罪魁祸首了;有忧愁未来孩子怎么办的;也有无所谓后面再看情况的。以上的看法不一而论,但是有几个问题我们总规是要面对的:

  1、那些拍手叫好的基本上是觉得上学上到什么程度,靠自己孩子就好,不需要太多费心,原来都报,也不得不给孩子报,现在好了,都不报,所以也就不用假装关心孩子,为孩子报了,说到底这样的家长基本上是读书无所谓论,并且本身绝对教育不了孩子的。他们不懂得再优秀的孩子是需要给引导的,是需要从课本之外给予人生的体验和认知的,这些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

  2、那些因为双减政策而过于忧心的家长,也没有必要焦虑过多,等待国家政策更明晰的配套办法,看看依靠学校的力量可否达成,如果实在达不成,办法总是会有。

  站在培训机构的角度,现在是重新洗牌的时候,无所谓冤枉不冤枉,是成功的急流勇退还是刚入行赔的血本无归,这些都是这阶段造成的一些现象,是没有办法的事。未来存活下来的机构,国家也会引导其贡献更多的社会公益力量,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正能量。

  新政策的实施,愿一切安好,未来更加可期!

  教育部将“作业管理”作为“五项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此次“双减”工作提出的作业管理机制、作业总量、设计质量、完成指导等方面的要求,杨校长和程副校长提出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上下功夫,作业量减了,但是育人的.质量要提上去。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质量上下真功夫。学生作业要达到巩固或者提升的效果,不是为了作业而作业。要强化教师职责,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对于学生作业量双减政策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对于课余时间,鼓励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保护好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双减”工作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虚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校外办学机构“喧宾夺主”、还学生快乐健康的童年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五项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关于手机管理。通过召开班会、联系家长等形式及时宣传相关的政策规定,告知家长管理好手机,尽量减少学生接触手机的时间。除了学校特殊要求必须用手机完成的安全作业等任务,坚决不给学生布置必须用手机完成的作业。对学生带手机和电话手表入校园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二是关于学生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及时关注学生睡眠时间,与家长做好沟通,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程度较弱的学生作业速度很慢的,老师会特殊对待,布置简单的作业,以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

  三是关于读物的管理。按照教育部下发的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12条负面清单,我们及时清查图书室、办公室、教室等处的书籍,严格按照规定管理。班级成立了图书角,和图书管理员。学生完成各项作业之后,中午时间和延时时间可以借书阅读。对学生的内容、数量、梯度等作出明确要求。

  四是关于作业方面。我们每天严格落实作业时间,作为班主任,每天不仅要负责语文学科,还要协调各科的作业时间,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各科老师在上完课之后就提前布置了家庭作业,每天下午延时时间学生一半以上都能完成所有家庭作业,而且有的疑难题目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老师指导下解决。个别参加社团的学生和作业速度较慢的学生也能回家后迅速完成。

  五是学生体质方面。本学期每周都有三节体育课,每天上午20分钟课间操,下午延时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课,活动形式多样化,眼保健操、集体跑步,做操训练,以及跳绳打球等项目,足以使学生每天运动量达标。

  昨天,学习了陈老师的““双减”政策下的有效作业设计”,才让我真正意识到优秀的作业设计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也使我们一线教师更加坚信:“课堂指向核心素养,课后指向更精准的作业评价,使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精准接轨,这其实就是学习过程教学评的有效性”;而作为一线教师作业评价的变革恰是直接显现“双减”效度的关键一环。

  对照自己的作业设计,发现学生对最多就是逆来顺受的被动式学习,时间长了,终会消磨光孩子的学习激情,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失去了小学老师的全程监督,很有可能会不适应初中的学习模式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得想办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陈老师的讲座给我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趣味题和思维题。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这些题目的量不多,一节课也就一题而已;其次一点,这些题不要太难,要能够让学生们跳一跳,够得着。这些题目不是如今校外培训班中上的那些特别困难的奥数题。我们布置的趣味题和思维题,和奥数题的不同之处就是这些题目带有童话色彩,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数学信息,且和本课知识有挂钩。比如陈老师举的例子:圆形池塘里的老鼠和池塘边盯着它的那只小猫的故事。就是在学习了圆周率的知识的时候的一道趣味题。你看,配合上情境,学生们肯定能学得开心。学生们开心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就来了吗?感到很骄傲的是,我自己坚持几年的每日一题,和陈特想到一块去了。当然,在趣味性上,我还要继续寻找合适的素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不排斥,而是期待数学、爱上数学。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7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同样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

  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

  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

  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花.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科学导报,20xx(15):349-349.

  [2]范利军.浅谈家庭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渗透与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xx(6):250.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8

  【摘 要】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溺爱、不一致、家庭气氛不好等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本为提出了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对策

  小学生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所受全部教育的基础,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由于家长自身条件的限制,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因此,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对策,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溺爱

  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不能掌握感情的分寸,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忽视了对孩子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对孩子缺乏客观评价。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当孩子发现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例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经常在家里搞破坏,有时会砸坏家具。而孩子的父母却说孩子是在搞发明创造,以至于孩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恶劣,反而变本加厉,变得为所欲为。

  2.包办代替,过于保护。父母担心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孩子穿衣服、整理书包。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总是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导致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不能自理,社会适应性减弱。有调查表示: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都不爱劳动。有的父母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二)不一致

  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样,家长自己的言行不一,同时家长的教育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1.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家长甚至因为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统统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在一些小学生的家庭中,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2.家长的言行本身相互矛盾。有很多家长对自己要求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自己却不给老人或抱着孩子的乘客让座;告诉孩子要尊重父母,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自己却在背后说三道四……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会感觉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做是对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目前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例如:一些小学生跟家长说老师让去学校劳动或者交班费,但是家长却觉得老师的要求不合理,认为学生是去学校学习的,而不是去劳动或捐资的。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样就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不知道听谁的好。

  (三)不良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气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下面列举几种不良的家庭气氛:

  1.家庭文化氛围不浓。据调查,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业余时间是看电视、上、玩牌、打麻将,家庭生活比较单调。当问到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一些孩子说是自己家里太吵,父母在打麻将,自己写不进去,所以就没完成作业。虽然有的孩子是自己比较贪玩,没有完成作业,但是不乏有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导致学生不能安心写作业的家庭。

  2.教育耐性不足,亲情沟通不畅。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性,动不动就发脾气,将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老师。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负责孩子的学习,不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沟通不足,导致孩子犯了错不敢告诉家长。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对策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不一致、不良的家庭气氛等等,与家长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高尔基说过:“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小学生家长的素质。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最主要的不是靠别人,而要靠家长自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品质感染小学生,使小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上文中指出不良的家庭气氛也是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为了避免这一误区对小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在家中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闲暇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谆谆善诱,说话文明;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宽容大度,要尊老爱幼。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便学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

  (三)家长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因此家长要及时与学生的老师沟通联系。其一,家长要尊重学生的老师。因为对小学生而言,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很伟大的,很有权威的。如果家长不尊重老师,那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会毁灭,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其二,家长要主动的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交流。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情,而是要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老师也要及时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要不断改善创新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径,以文明科学的态度创建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只有这样,两者相互协调互补,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最终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9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1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2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2.1合理化家庭中的学习目标

  针对儿童厌学情况,养育者应当合理的制定家庭中儿童的学习目标,从儿童自身出发,不宜不切实际,比如,先进步两到三个名次,再进步一到两个名次,逐步前进,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这样有助于让儿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一方面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可凭借完成目标而产生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继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儿童一步步完成目标、发挥才能的时候,儿童的未来也就无需养育者过多担忧了,因为并不需要养育者直接为儿童订立一个宏大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宜将儿童的学习目标制定得符合实际,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2.2重视儿童的个人目标

  蒙台梭利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玩具、糖果等物质奖励并不感兴趣,激发他们能力的是自由的天性发展[3]。因此当儿童出现厌学现象时,物质刺激并非最优方式,而是养育者应找出儿童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1)养育者应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人目标,面对儿童的自身目标养育者不要轻易否定,不要把养育者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儿童身上。人人生而不同,儿童有自身的天性发展需求,可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养育者都不相同。养育者将自己认为适当的目标强加于儿童只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造成儿童的痛苦,有损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其真正的天性则得不到发展。(2)儿童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明确,不是“想成为战地记者”“希望当遗传学家”这样能够为成人社会迅速接受并精确定位的目标。儿童的个人目标可能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专长,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此时需要养育者用心观察,并借助成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加以分析,帮助儿童明确个人目标。比如美国检察官梅琳达,从小最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与人吵架[4]。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养育者应当让儿童个人与家庭和学校设立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儿童学习、进步的兴趣,积极发掘自身潜能,乐于学习。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懂得“自我教育”,当设定目标之后,儿童不需要成年人的干涉,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儿童目标和家庭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能够帮助儿童从自身克服消极厌学情绪。

  2.3加强沟通和理解

  养育者需要尊重儿童并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耐心讲解,才能有效的为儿童解释学校和家庭设立的学习目标的理由和与之带来的好处,帮助其理解和认同。若是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儿童硬要求儿童理解并赞同,比如“好大学”“能赚大钱”“找好工作”,对于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目标从近在眼前的“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前三名”变成了遥远未来十分不确定又不具体的事物,更加模糊,反而不易理解并付诸努力。因此成人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和讲解,当儿童理解并认同了学习目标的时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厌学情绪,自发的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20xx.

  [2]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4]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养育女儿[M].北京出版社,20xx.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0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

  (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要积极推行协同教育,具体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流动人口居住偏远,工作时间长、不稳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相对松散,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定期联系机制。在社区成立家长协会,由居委会主任兼任,学校方面由学校牵头,定期召开家长会,讨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以班主任为主,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或家长协会取得联系,妥善有效地加以解决。(2)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很有必要。以社区为单位,由退休教师、居委会干部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道指导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主要职能:一是监护那些家庭教育缺位的孩子;二是为孩子提供集中学习活动的场所;三是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1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2

  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它决定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就目前家庭教育现状来说,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教育规律即教育之“道”、教育之“本”的追寻。

  家庭教育中,当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怎么教时,家长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问题的几率就越高。

  一般的家长都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何教?教什么?何时教?何为教?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都比“怎么教”重要,哪一个没弄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伤害。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了解现在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持的基本观念。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一、三两个年级段的860名学生家长,涉及四个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收到家长有效答卷830份,有效答卷覆盖面达96.5%。

  存在问题一:担心孩子在新环境下能否适应

  经调查数据显示,有53.7%的家长是担心的,而有46.3%则并不担心。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表明,家长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更理性和更科学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并能在此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各项规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年开学时的一段时间内,总有部分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中年级、高年级中,也会出现孩子上课不认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甚至和同学吵架、打骂,严重的还会厌学,逃学等现象,这些也都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后遗症。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对孩子在步入学校后的情况及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关注,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及学习,与老师保持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孩子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作业、人际交往、独立生活及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新入学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存在问题二:担心目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经调查显示,有77.78%的家长表示出了担忧,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表示无压力。可见,在孩子们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感觉到了同样的压力。如今的学生们,学习压力确实挺大,那么这些压力来自哪里呢?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作业多、成绩差,让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高考是一道从入学开始就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懂什么是考试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强化了这一压力:让孩子们知道,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时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地背负上了高考的枷锁。三是来自家长们的压力。家长们一直坚信,谁起跑早谁就能赢,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家长间的`攀比、课外辅导班的训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其实,大家都懂得拔苗助长的道理,孩子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体质变差、厌学等,家长的各种手段正好起了反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忧,减少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通过运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寻找到更理想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存在问题三: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调查显示,83.33%的家长都认同教育观念必须一致,也有家长表示有时很难保持一致。看得出,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证。因为,当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出现,就好比帆船遇到了不同方向的风后,不知道该往哪走了。家长的观念不统一,有时会造成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无法分辨是非,更可能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投机心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做错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当然,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应对策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有分歧,也应该在统一后再告知孩子,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说教或者争吵。

  存在问题四:孩子不听话时会受到家长严厉斥责或打骂

  调查显示,37.04%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而62.96%的家长则表示不会。中国教育常常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这一准则在生活中也一直被很多家长信奉着。其实,在孩子“不听话”时,严厉斥责或者打骂孩子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且不说孩子不听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一定做错了什么事,而家长固执地要求孩子无理由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如果是孩子做错了,那么打骂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说,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惩罚还是要的,前提是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让他们知道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这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其次再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沟通教育,或者施以合理的惩罚,以起到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纵观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基本还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去判断哪种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当然,家长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必要时把学校、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是很不错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家校联系,在老师们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教育孩子,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3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

  许多家长给孩子确立家庭教育目标时,总是从自身考虑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和爱好作为依据,而很少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社会的需求、现实的可能性等。所以,出现目标定位过高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这种高的目标的追求,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个性发展不健康。

  2.家庭教育内容欠合理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缺乏理性的教育目标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不合理。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忽视心理素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父母就是尽责了,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却少之又少。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受现有的学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甚至更有人认为高智力等于高成就,将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3.家庭教育方式欠科学

  当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许多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姑息溺爱型。表现为家长把子女当作宝贝,如果是独生子女,更是如此。使子女长期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大人都围着孩子转。第二种是专制粗暴型。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过多,大事小事都由家长说了算。子女稍有差错,或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轻的严加训斥,重则棍棒相加。第三种是撒手放纵型。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第四种是矛盾型。家长对孩子先是百依百顺、百般宠爱,等到宠坏了孩子,又心急火燎、粗暴专制;或家庭成员严宽不一致,一个粗暴打骂,一个护短溺爱,让孩子无所适从,学会利用“保护伞”。

  二、农村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笔者认为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途径来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和素质,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指导家长具有理性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明确,家长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成材观,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理性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位,民主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避免盲目的横向攀比。

  2.指导家长摆正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因素,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高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具有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自尊心。

  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许多优秀家长,既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很讲究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存在好的愿望,但常因缺少方法而苦恼,当前教育方法上有简单化的倾向,有些家长企图通过说教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成长中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方法,这就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孩子的实际,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改进言教,言教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提高认识、明辨是非,虽然言教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言教要多鼓励、多肯定,不要总盯住缺点和不足不放,要从肯定积极因素入手,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使孩子在肯定中获得信心,得到经验,明确方向,不断进步,谈话要讲究时机,不要总在饭桌上谈话。要耐心地反复做工作,要讲究言教艺术,使谈话富于美感和新颖性,同一道理不要简单重复,使孩子感到乏味,影响教育效果。

  重视身教,身教就是父母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孩子,这是一个不能回避必须解决而又难度较大的任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早、最直接、最经常,中小学生模仿性大,可塑性强,对父母尊敬和信任,他们第一个也是经常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眼里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父母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修养、个性特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熏陶感染着孩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有专家指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身教”。也有人说,“一两身教胜过一吨言教。”它是一种身边的活的榜样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当今家庭教育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好症结就在这里。

  优化境教,境教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离不开环境,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是家庭环境,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物质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就是孩子的消费过高。要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在精神环境方面,要重视创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情感气氛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愉快宁静的家庭气氛和家庭环境,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平时用亲切的口吻、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话,要重视听取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沟通,形成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情感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要重视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孩子。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4

  摘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这就决定小学教育中“育人”要比“教书”更为重要。其中,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形成真、善、美性格的必备品质,更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小学生的性格、道德、品质、个性等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并将感恩这种品质逐步转化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从整体上来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本文将从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现代小学生身上的独生子女特性十分突出,他们习惯与心安理得地接受教师、家长、长辈的爱与关怀,却很少想过回报,不懂感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应该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认为自己的奋斗价值就是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所以开始溺爱、放纵孩子。这种做法会逐渐让小学生失去感恩之心,且一味满足小学生的欲望会让他们不知满足,进而导致感恩文化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个问题,重新唤起小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小学班主任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德育策略,让“感恩”这面旗帜重新在小学家庭教育中飘扬[1]。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

  课堂学习活动是最主要的学校活动,小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重视在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小学生明确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感恩、该感恩谁、感恩什么、怎样感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条件。比如,我们结合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德育资源,以便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教育;结合《游子吟》《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的呼唤》等学科资源,引导小学生主动搜集他们的学科学习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学习资料,并以此作为班会主题,引导小学生讲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动人故事。

  在班会活动中,小学生可进行感恩演讲,表达自己对如何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与感恩父母的学习心得。当然,除了专门开展的“回馈父母”、“反哺父母”等感恩主题活动之外,也可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语文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与歌颂与弘扬父母之情的课文来进行情感教育,突出感恩主旨;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歌颂父母之爱、亲情之伟大的歌曲来让小学生用心体会歌曲的内涵等,使小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使其在良好的感恩环境下树立感恩意识[2]。

  二、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

  家庭教育是针对家庭问题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而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也需要在家长的支持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以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来践行感恩教育,根据家长的反馈,来确定感恩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在感恩教育中,适时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询问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了解感恩计划的实施效果。

  另外,除了家长会之外,也可利用微信、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笔者表述,由于其过于“溺爱”,从不懂得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变得十分自私,且小小年纪便表现出了强烈的物质欲与攀比欲望,只要是别人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从不懂得考虑与体恤家长。实际上,这位学生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自私、虚荣等心理问题。对此,组织有同样困惑的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讲述“溺爱”的危害,为他们制订“学会拒绝孩子要求”的家庭教育计划,并监督家长实施。同时,老师可抓住这个契机,专门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大量“回报父母”资料来让他们学会体恤与感恩[3]。

  三、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

  从本质上说,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成长问题,所以要想落实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小学班主任就应该在生活中予以落实与践行,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识恩、感恩与施恩,进而从整体上优化感恩教育质量。另外,德育教育是对小学生的心灵与精神进行教育与熏陶的课程,所以,重视以生活实践来组织感恩活动,更易于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班主任可组织过“职业体验”活动,让小学生通过模拟自己父母的职业任务,使其感受到父母工作之不易;并以此作为控制学生攀比欲与物质欲的切入点,以便让小学生学会珍惜与尊重。另外,还可邀请家长到校体验学生生活,让小学生以“父母”角色来帮助家长,比如给父母做饭、盛饭、饭后收拾餐具等。在实践活动结束之际,还鼓励学生亲亲父母、抱抱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相信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家长们在享受“被照顾”与孩子真情交流的同时,感恩之火种也会播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以燎原之势,温暖他们的人生。

  总而言之,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生活,甚至感恩挫折与磨炼,是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应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利用校园这个平台,将知恩、感恩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激起学生感恩的欲念,逐步改变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回报与付出,进而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基孩子幸福的人生做好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邹吉娟。让感恩教育闪亮小学校园[J]。吉林教育,20xx,(Z2):56。

  [2]赵轶竹。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61—6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5

  【摘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直接影响的作用,而且随着英语的普及力度不断增强,实施英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加强家庭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相结合,其重要性更加显著,但是,目前,我国英语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不重视英语家庭教育、不具备英语家庭教育的条件、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孩子的英语学习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使家长积极的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与小学英语教学相配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德尔英语学习态度及习惯,从而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以便孩子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英语家庭教育 小学 作用

  英语——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且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经济、科技往来等重要工具,已经渗透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随着英语在我国教育界的普及率的上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给予了重大的期望,而且,作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阶段——小学,单纯的依靠学校课堂英语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阐述,期望能够为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关键的知识储备期,而且由于小学生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特点,若单纯的进行学校英语教育(教育环境受限),往往难以形成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在英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每周只设置3节课的英语教学时间,不利于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的形成,也让孩子感受不到英语的魅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要不断的加强英语家庭教育,毕竟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且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家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潜移默化的为孩子创设更加有利的英语受教育环境,在浓厚的家庭英语教育环境之中,能够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而且在家庭中,适当的进行英语交流,能够全面的增强孩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

  加强英语家庭教育,能够有效的抵消或者削弱学校教育的不足,并且家长与学校实时的进行孩子的英语学习状态沟通交流,能够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的良性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帮之孩子及时的纠正错误的英语学习态度或习惯,刺激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功能,当孩子感受到家伙在那个以及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协同努力关系之后,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鼓舞,产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在他们获取一点小进步时,便会感受到强大的成就感,逐渐的将自身的成就感转化为学习的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将英语基础性的听、说、读、写技能转化为英语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总额和素质培养,其表现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很理想,但是学生几乎不会说英语,更别提英语口语交际,因此,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利于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强化英语家庭教育,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双方共同努力,适当的削弱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关注度,增强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说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生家长不单单要在思想认识到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还要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削弱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调动孩子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的英语家庭教育,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适当的缩小应试教育的应用范围(或适当的削弱应试教育力量),为孩子营造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英语教育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且保障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才能满足孩子内在的学习需求,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说,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姬玉琴.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J].东方教育,20xx,(8):112-113.

  [2]朱燕.小学英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关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9):17-18.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精选]06-11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6-10

【通用】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6-10

(必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7-03

(优秀)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6-11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优秀)06-11

浅谈小学家庭教育论文04-01

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思考论文10-11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