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分析论文
摘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实习课程是职前教师踏入教学现场的第一步,具有统整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增强其实效性是强化该功能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析台湾D大学“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即:该模式对教育实习课程目标达成的实际作用效果。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收集相关资料,从研究者和参与者视角对实效性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实习学生在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和反思能力层面成效显著,且师生对其作用效果多给予正面评价,由此可得“行动—反思”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强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
关键词:个案研究;“行动—反思”教学模式;小学教育实习课程;课程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台湾地区教师教育现况。台湾师资呈现供远大于求的现状,致使教师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对教师教育质量较之前更高,因此如何强化教师教育的功能成为教师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实习课程是师范生踏入教学实践现场的第一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1]因此提高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强化其统整理论与实践的功能,是强化教师教育功能的关键。
(二)应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于教育实习课程的原因。由于“行动—反思”教学模式旨在促成实习学生有系统地多层次反思,以达到落实知识建构、统整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恰与教师教育需求相契合,加上该模式的理论发展成熟,被推广至台湾部分师资培育大学①的教育实习课程中,本研究所选取的台湾D大学便是其中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被应用于教育实习课程中,但将其应用于教育实习课程是否可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有待考证。D大学是台湾东部第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2008年并入H教育大学为它的一个教学机构——H教育学院,自此被正式列入台湾师资培育大学。应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的是H教育学院课程系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实习课程。该课程在应用前,是以“行动取向”作为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理念,旨在培养师范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言说、展示、教练和安排学习环境等具体表现。[2]该取向认为教师教育是表现的教育、用于表现的教育、为了表现的教育。经实践后发现,“行动取向”虽有丰富的概念基础,但缺少变量及对变量间关系进行界定,[3]使教师在实施时难以把握其内涵,而且在实施中出现了“重行动,轻反思”的现象,行动与反思没产生共同作用力,使得实习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表现不能够进行深入、系统地反思,只能用常识语言、概念、命题进行反思论述或描述性反思,而无法通过反思为后面的行动提供可行性方案,不利于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研究问题。综上所述,“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为D大学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该模式是否可以取代“行动取向”成为教育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是否可以顺利解决教育实习课程之前存在的问题,增强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该模式的应用在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中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考证。故本论文将研究问题确立为:“‘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如何?”,把课程实效性分解为“学生学习成效如何?”和“师生对作用效果的评价如何?”两个子问题来探析。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文以质化研究为取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立意取样的方式选取D大学H教育学院课程系开设于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作为研究个案。以参与该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2位、实习辅导教师5位及其中的两个实习小组所包括的9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对“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借助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与归纳得出研究结果,采用“三角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以确保研究的效度,制定研究伦理的注意事项。
三教育实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流程
(一)课程目标。经由多管道的经验交流,促进学生有系统的多次反思其学习经验(行动),来落实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统整理论与实践,并发展出各种处理教学实践的技巧与策略,初步建构个人的教学风格。
(二)课程实施流程。“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包括教学目标、预估学生先备知识水平,行动学习小组分配与训练。其中,行动学习小组分配与训练是该阶段的核心,小组的分配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异质分组,每组4—6人。训练学生如何参与行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认识“小组成员”、“呈现者”、“促进者”的角色与职责,学习如何尊重其他成员的观点、同理其他成员的感受。[4]也藉由“催化者”(一般由教师扮演)带领实习学生认识行动学习团体的意义及实践,包括角色行为的记录。实习阶段包括教学见习,教学观摩,微试教和试教。该阶段的核心是互动机制,而会话又是互动机制的主要核心,即:实习学生成员藉由对话、反思、回馈及同理心来探讨问题与对策。实习结束阶段指实习后检讨,主要在于归纳、探讨实习期间小组学习成效及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影响。
四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探析
对于教育实习课程的探析是从研究者和参与者视角进行,即:通过研究者观察、文本分析所得出的实习学生学习成效和师生在访谈中所表达的对其实际作用的评价两个方面来呈现其实际的作用效果。
(一)实习学生学习成效。
1.实践性知识层面。实习学生分别在教学原理与程序、教学设计和教学原则三个方面成效显著。在教学原理与程序方面,实习学生从“整数乘法心算”和“课文文体判断”等教学案例和不断反思中意识到向学生教授原理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原有的教学原理知识做支撑,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也意识到课堂时间掌控的内涵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方面,逐步从实践与反思中理解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学生特质与经验具有特殊性,发现教学节奏流畅与教室秩序维持互为消长,良好教学设计可以化解两难困境的规律。在教学原则方面,发现了数学教学导入活动要设计的生活化、情景化,引导学生选择数学解题方法要秉持“简单、快速”的原则,并且要遵循启发引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意识到课文背景的介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2.教学技能层面。实习学生分别在教学方法、班级经营策略和沟通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成效显著。在教学方法方面,实习学生了解到适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策略,掌握了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和应用时机。理解了从个别评量方法,到评量与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相互关系。此外,懂得从明确讨论时间,异质分组并且组内分工明确,音量控制及有效的行间巡视四个维度去开展有品质的小组讨论。在班级经营策略方面,认识到在班级秩序需要维护的情况下,有效使用“加减分”、“暂停”等班级经营策略,可以提高教学效能。在教学的沟通表达方面,学习到教学指令发布简洁、明确、步骤化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或操作方法。
3.反思能力层面从学生反思的对象来看,实习学生多侧重于纵向反思,横向反思则很少出现。他们所进行的纵向反思多集中于内容本位及后设认知两项反思,前者例如在完成教师的课业要求时,会检视相关的理论知识或技巧,其中的理论知识大致涵盖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及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几个面向;后者则是当实习学生发现自己在完成实习准备工作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需要再做调整。从反思的层次看,涉及到行动中的反思、行动中反思的叙述、行动后的反思。
其中处于教学见习、观摩阶段时,学生在经历现场的经验后所产生的感想,较难在见习的现场立即采取行动,比较偏向行动后的反思,而处于试教阶段,呈现出了多层次的反思,囊括了行动中的反思、行动中反思的叙述和行动后的反思三个层次。
(二)师生对作用效果的评价。
1.“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教师普遍认为行动学习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对话,能引发多层次的思维,可以促进实习学生建构知识并培养批判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不仅有助于实践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学技能的获得。此外,经由这种自主性较高的学习,可以养成实习学生负责任与积极的态度,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其发挥的功能,与教育实习课程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并且他们认为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流程较之前更系统化,实施步骤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严谨,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促使其反思,达到启发的效果,比较容易达成课程目标。
2.实习小组成员的合作,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实习课程从实习前的准备阶段到实习行动(试教)的教学现场,要经历联系实习学校、教学活动设计、教具制作等各种准备,学习内容相当繁杂。之后到了实习学校,面对的又是包括班级的经营、学生的辅导、人际沟通等各种不同的任务,需要做一连串的教学决定及问题解决,大部分的实习学生认为行动学习小组的合作、对话,提供了一个包括认知与情意的学习辅助机制。藉由小组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成员对话的过程,有人提出不同的、批判的观点,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澄清了概念,而大家互相分享心得时,情绪及压力同时获得宣泄,无形中化解了学习的阻力而成为动能,使学习更有效率。
3.反思有助于个人学习过程的正向情绪。实习学生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反思有助于他们检视自己的想法及情绪。对于实习现场遭遇挫折时,经过事后的反思,可以沉淀情绪,使原本看起来严重的问题,回归于理性,有条理地厘清问题症结,减少情绪的困扰。另外,同组成员的团体对话反思,虽然会有成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也常常会鼓励发表感想的个人朝正向思考,使个人不要太钻牛角尖,克服课业焦虑及情绪低潮,对学业情绪有正向的帮助。整体而言,反思有助于个人学习过程的正向情绪,这与徐绮穗在大学进行“行动—反思”教学所获得的结果相似,学生“高兴”、“希望”等正向情绪显著优于接受讲述教学的学生。[5]
4.行动带来丰富的学习。实习学生认为行动是教育实习过程的核心。经过多次的教案设计和修改后,才了解到教学活动设计的要领。实际上台教学以后,一方面要忙于把单元内容教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才了解到班级经营的困难及要领。从反思记录看,学生一直指出“行动”的意义,认为行动带来丰富的学习,行动胜于理论,学习许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付诸实践,也无法使自己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能。但是研究者认为,实习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知觉到的学习,也是以先前所学的理论作为先备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建构知能,进行行动与理论的辩证,并非完全脱离理论,而带动行动与理论的统整的机制正是反思,反思使理论与行动可以缩短距离。
5.反思的报告增添课业的负荷来自于情境的行动经验常常会带给我们错综复杂的感受及想法,这样的经验如果想导向有系统的学习目标,还是要经过反复的检视,及老师的引导统整,为了落实反思对学习的帮助,教学过程安排了实习学生进行多次的反思,使他们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或概念,持续探究,所以学生需要撰写反思报告,多次澄清自己的想法,如同前面的分析,这样多次的反思也的确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学习时的正向情绪,然而这也同时带给学生课业的负担,觉得相对于其他一般的课程,此课业的分量较重。虽然不少学生对反思作业持又爱又恨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种负担,贯穿于教育实习课程的整个阶段,但也认为结合个人及小组对话反思的多次反思,对知识概念的厘清及学习时的正向情绪确有帮助,如在罗丹(Rodam)研究中,职前教师也多次肯定反思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教学及调整理论的运用,[6]只是本研究明确的规划多次反思的性质与流程,应有利于确实落实习学生的反思。
最后,许多学生反思到,如果没有行动,理论会流于形式,反映出实习学生意识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统整的必要性。
五研究结论
总而言之,将“行动—反思”教学实施于教育实习课程,以反思机制来带动实习学生学习,结合个人反思、小组对话反思、课堂对话及教师的引导、统整三者的循环,促使实习学生多次反思,从其实效性探析可得知“行动—反思”教学确有助于实习学生对教学知识理解的学习,同时也能协助化解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常有的挫折感,使学生学习时保持比较正向的情绪。故将“行动—反思”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实习课程是切实可行的,有增强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促进课程目标顺利达成之效。但课程实施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实习小组缺乏凝聚力,实习学生缺乏横向反思能力,反思报告增添了实习学生课业负荷等问题凸显。
针对上述问题,需加强横向反思训练,根据横向反思的特性,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加强行动学习团体运作训练,即:加强演练实习学生在实习小组讨论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所需要的讨论技巧;变化反思形式,采口头及书面交替的方式。
【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10-11
有关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10-11
小学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分析的论文10-11
学生培养实效性学前教育论文10-1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论文10-10
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论文10-12
小学人本教育管理分析论文10-10
小学数学教学发现教育分析论文10-11
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分析论文10-11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分析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