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论文

时间:2023-03-23 04:12:51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情绪智力指的是体察自己与他人的感觉、情绪,以及应用所体察到的信息指导自己思考与行动的能力。本文对情绪智力概念及其在心理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校开展情绪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生;情绪;情绪教育

  自1995年10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以EQ(情绪智商)作为封面专题以来,情绪智力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种,它是体察自己与他人的感觉、情绪以及应用所体察到的讯息来引导自己思考与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D·Goleman)在书的开头便引用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的话:“任何人都会发怒,这不难,但发怒要针对适当的人,发怒的程度要恰到好处,而且发怒的时间、目的和方式也要恰到好处,那就不容易了。”这说明了人人都有情绪,但必须有适当的控制,必须考虑到对象、地点、时间、目的和方式,不能过分。情绪有愉快与不愉快之分,像愤怒、悲伤、焦虑等是不愉快的情绪,而欢乐、欣喜、满足等是愉快的情绪。我们都希望生活中有较多的愉快情绪,较少的不愉快情绪。但这两类情绪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并不是人能完全控制或掌握的。

  一、从糖果测验看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智商(IQ)能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与未来成就,这早就为人们所熟悉。但戈尔曼提出,在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成就高低时,情商比智商可能更重要。情商指的是一个人节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觉察、理解他人、承受挫折、社交技巧等方面的能力。EQ较高的人,也是情绪比较成熟的人。人的身体或生理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成熟,但人的情绪或心理却不一定,有人一辈子在情绪或心理上可能都不成熟。情绪的成熟有两个条件,一是控制,一是宣泄。情绪的控制和宣泄,都必须适当而不过分,才算是真正的成熟、稳定而正常了。

  戈尔曼总结了近十年来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来支持EQ比IQ更重要的理论。他的书中引用了一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W。Mischel)等人所做的糖果测验。研究人员叫一群四岁的儿童一个个进入实验室,每个孩子面前摆放了一块糖果,并且告诉孩子们说,他们可以立刻把糖吃掉,但如果能等研究者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得到两块糖。有些小孩在研究人员一跨出门就很快吃掉了糖,有的捱了几分钟后才吃,有的坚持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两块糖。这是一个测验孩子控制冲动的题目,考察的是儿童的冲动与自制、本我与自我、欲望与克制力、即刻满足与延迟满足、克制情绪与压抑冲动等方面的素质。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略窥孩子的性格特质,甚至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这些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就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勇于面对挑战,学习能力较高,在语言表达、学习专注、制订与实践计划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能力;而自制力弱的孩子相比之下表现出更多的负面特征,大多孤独顽固,怯于与人交往,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压力就退缩、易怒、易与人争斗、疑心重。在高中毕业的学力测验(SAT)中,自制力强组的孩子比自制力弱组的孩子平均分数高出210分。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EQ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有比IQ更高的预测性。

  二、情绪智力概念在心理学的演变过程

  早在二十世纪初,桑代克便提出“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一词,他所说的社会智力指的是:“了解与处理男人与女人、男孩与女孩的能力……人际关系中的聪明行为。”在桑代克之后,韦氏智力量表的创造者韦克斯勒认为智力就是“使人有目的地行动,有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处理其环境”的能力。这个定义本身,尤其是处理环境的能力便包括了处理人际环境的社会智力。他认为所谓社会智力只是将一般智慧应用在社会情境而已。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图书整理测验”项目便是测量受试者是否能了解并有效地处理书籍中所描述的人文情境。韦氏当时便自称这个分量表就是测量桑代克所谓的社会智力的测验。后来,当基尔福特提出“智力结构”概念时,它包括了所有前人测量到的智力,不过他将社会智力这个名称改为“活动智力”,这种智力就是处理有关他人的注意、知觉、思想、愿望、感觉、心情、情绪、意愿、他人以及自己的行动等行为信息的能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又有两个更为著名的智力理论对社会智力有很精彩的解释。一个是在加德纳(H。Gardner)所倡导的“多重智力理论”中,有一种“人际智力”相当于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包括“知己”与“知人”的能力,“知己”指的是理解自己的感性世界,“知人”指的是注意以及区别他人的心理世界。人际智力高的人,能够洞察他人所隐藏的感情与动机,并具有令他人信服的能力。另一个是斯登堡(R。J。Sternburg)的三界理论(TriarchicTheory),他认为人运用智力的范围有内界、外界和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之间的经验界。内界指的是个体内在环境中有关的智慧,包括设计与决定处理信息的策略、执行策略以及求知的过程;外界指的是有目的的适应、选择以及改造个体的生活环境的过程。适应就是个体使自己能够很恰当地符合环境的要求,若不能适应,个体可以选择另一个环境加以适应,也可以改造环境以增加适应的可能,个体的这种能力便相当于社会智力。第三界为经验界,指的是在内界与外界交流关系中,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个体在遇到一个新环境、不能用已有智慧来解决问题时,必须要了解那个新环境,然后根据所了解的信息而采取新的行为。个体的这部分能力相当于创造力。

  斯登堡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讲过他的三个女助教的故事:他的一位女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智商很高,被聘为教学助理;第二位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经常有很多新的研究主意,也就是说她的创造力很高,被聘为研究助理;第三位学生人际关系很好,社会活动能力很强,被聘为行政助理。这三位助教毕业以后,第一位最快找到了工作,而第三位升迁最快。这便印证了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中所说的谋事靠智商、升迁靠情商的道理。而斯登堡并没有提到第二位助教的结局,有可能因为她的智商和情商都很低,尽管经常有一些新颖的主意,但既没有实现的能力,也没有实现的机会,很可能被解聘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方面较为突出的研究是耶鲁大学的两位学者萨洛维和梅耶(Salovey&。Mayer)。他们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与智力有关的人格特征时,发现有三个情绪因素与智力测验成绩有较高的相关:智力专注(intellectualabsorption)、智力冷漠(intellectualapathy)与智力乐趣(intellectualpleasure)。智力专注就是说个体能够沉湎于智慧活动,智力冷漠是指厌恶或忽略智慧活动,或感觉智慧活动是很困难的;智力乐趣是指喜欢从事智慧活动并能从活动中体验到快乐。

  三、中小学校开展情绪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情绪成熟的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有害的冲动,对于无害甚至有益的冲动则不必过分抑制。情绪教育还应该鼓励儿童青少年正当的娱乐、运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要推行情绪教育必须要了解情绪是人格或性格的重要部分,与全面发展的其他部分有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情绪教育应被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与体育、智育、德育同时存在。

  中国人从传统上来说比较偏重情绪的控制,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拘谨和内向。但在今天社会变迁的时代,由于传统礼教束缚突然松懈,社会道德标准变化以及日益多元性,人们为了满足一时冲动的情绪发泄,无节制、甚至不惜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所以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情绪教育非常必要。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偏重智育的升学主义影响下,好成绩就是好学生,严重扭曲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很多人从小只会读书,会考试,不知道为人处事之道,更不知道如何处理感情和人际关系,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旦失败便会走向极端。

  第二,社会秩序与价值观的混淆。由于社会变迁快速,原有的社会秩序崩解,社会道德沦落,自私与暴力不断腐蚀着人心。人格、情感、道德失去了约束力。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不鼓励青少年克制冲动,他们最容易成为道德实践上的弱者。再加上整个社会功利价值观的误导,青少年学生盲目攀比、追逐虚荣,严重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第三,新新人类的迷失。有人把新新人类比做草莓族,意思说外表鲜艳,实际上酸酸的不好吃。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几乎无视他人的存在;有创意但不务实,爱表现自己但不关心社会;赶潮流但不按常理出牌,追求刺激但不负责任。这一代新新人类的迷惘和狭隘意识,亟待结合理性与感情的教育。

  第四,家庭教育功能偏差。有人说现在青少年的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问题青少年大多出自残缺的家庭,他们缺乏完整的父母之爱,人格发展不健全。有些从孩提时代起心中即压抑了很多不满与怨恨,形成偏激与报复的心理。另外,父母的管教方式也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困惑与人格冲突,专制式管教易造成孩子的怯弱、说谎、信心不足;溺爱式的管教则造成孩子的自恃、逢迎与缺乏独立能力。

  第五,整个社会盛行及时享乐心态。社会越来越速食化,有人称之为“麦当劳化”,年轻男女没有耐心培养感情,由相知、相爱到结婚,试婚与同居的流行使青年人失去了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与珍惜感情;学生在学校不问耕耘只记收获,复印笔记、抄袭作业、投机取巧,以追求分数为最高目标。如此下去,青少年一代不知勤奋为何物,更不知吃苦与付出。 四、中小学校情绪教育策略

  一个人的情绪虽是与生俱来的,但情绪行为却受到后天环境或事件的影响而时时改变,社会文化对于情绪表现也有若干规范,所以一个成年人的情绪特征是情绪“社会化”的产物。然而情绪的社会性规范并非所有都是符合心理卫生的,例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便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很多男人因此而压抑并积累了不愉快的情绪,拖延及掩盖了确实存在或想像中的问题。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情绪困扰是很常见的,帮助学生顺利、圆满及正确地解决并度过难关,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学会了解、管理和利用情绪

  了解他人的表面情绪并非困难之事,而了解深藏在他人内心中的情绪,则相当困难。在心理学上,有“同理心”(empathy)一词,指设身处地地感觉他人所感觉的情绪,在心理治疗方面经常会使用角色扮演法或心理剧的方法来使人设身处地地体验被扮演者的情绪。这种方法有助于同理心的发展。学会了解别人的情感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它是依情境而定的,所以无法一一列举,但仍有一些原则可循。

  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提到美国中小学的情绪教育课程时认为,了解情绪就是指人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及起因,并辨别感觉和行为的差距;管理情绪就是要学会忍受挫折、疏解愤怒,能以口头来表达负面情绪,避免诉诸肢体暴力,善于自我缓解压力,较少感到孤独;而利用情绪就是能够克制冲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善于倾听,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拥有了这种能力,便能够充分享受与他人沟通的乐趣,有效地解决人际冲突。

  情绪的管理可分为管理自己的情绪与管理他人的情绪,由于二者在方法上有共通之处,故合并在一起来讨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便从父母与老师那里学会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知道在某种场合可以表达某种情绪,或者不可以表达某种情绪。我们情绪教育的目标应该在于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提高儿童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是提高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场合发作的能力。积极管理的目标在于尽量减少不愉快的情绪,保持或增加愉快的情绪。因此,作为教师或学校辅导人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二)建设一个有利于情绪教育的学校环境

  情绪教育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教师的任务,其成功与否是与整个学校的环境分不开的。因此学校环境建设特别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对情绪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情绪教育的学校环境包括:

  第一,建立学校优质文化与归属感。每个学校因为历史与自身条件的关系都有自己的文化,利用这种独特的文化,营造师生以学校为荣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这不仅为学校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动力,而且会使学校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他所属的团体产生关怀之心,愿意为团体付出。

  第二,创造一种能为学生带来成就感的教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而使人能尽其才,因此学校的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使学生得到适当的教学而获得成就感方面。

  第三,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扭转以书本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升学就业为惟一目标的现状,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可从各种不同的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中启迪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

  第四,加强生活教育,或者说情绪教育应该尽量生活化。例如可以利用午餐开展有关生活礼仪、营养、卫生、劳动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习尊重他人,学会体会他人劳动,学会体验感恩、欣赏和分享他人感情。

  第五,建立并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制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加强中小学团体辅导和提升教师心理援助能力的努力,并共同推进资格认证制度,期望着那些人格发展偏差、情绪控制力不足、个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教师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帮助之下,重享心灵的温暖,健全其人生,从此减低负面社会成本。

  第六,开发情绪教育课程,将情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情绪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结构式的课程设计以及融入生活的潜在性学习两大类型。至今EQ仍然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概念,相关的适合中小学校教学活动的情绪教育材料比较缺乏,因此,应该鼓励教师合力开发情绪教育的个性化题材,结合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公民与道德教育、健康与体育教育等,并融入班会、周会,以不同的主题、系列教育与训导的方式,协助学生发展和谐的情绪。

  (三)提高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

  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常常被社会赋予较高的道德期望,因此教师的情绪管理可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小到影响教师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大到影响教学品质、学生成就甚至社会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面对各种情境接受挑战,情绪也常常会不断地波动,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就不可能创造出较佳的教学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工作有一个定义:工作的目的应当是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乐趣的。

  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名背景、能力、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室中的活动进行是复杂多样的,又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大多数时间都需要做出快速的反应。在这种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下,要求教师比较完美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需要比常人更多的毅力与自律能力的。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同时进行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展开,又为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已有相当多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有相当大的比例存在着工作疲劳、焦虑、角色过度、完美倾向等有损身心健康的表现。从人性层面上说,教师也是人,表现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是从教师的工作层面上来说,是不允许他经常处于潮起潮落的情绪动荡之中的。因此,在遇到压力、挫折时学会控制愤怒、哀伤、退缩等不良情绪反应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修课之一。培养沟通的能力、培养自信心与同理心、了解自己并悦纳他人、充分了解并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等都是培养健康的情绪的有效途径。

  《中庸》有一句话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指人的情绪的养成,不仅着眼于追求个人的成功,更期盼着经由人际和谐,达到天地万物和谐生长的更高境界。

  如果说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那么提升人文智慧的情绪教育应该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伦理失调现象的重要途径了。情绪教育的要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的情绪,妥善管理自我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和不正当的欲望,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认识他人的情绪,了解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追求较佳的人际适应与人际关系。教育界与整个社会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与教师营造人性化的情绪教育环境,培养出积极、善良、负责、有信心、健康的新一代国家公民。

【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的论文10-04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论文10-08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探析论文10-09

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实施论文10-11

国民经济调控策略探析论文10-10

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探析论文10-09

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10-11

小学教育德育探析论文10-09

析情感教育中小学语文的实施策略论文10-09

国企行政管理职能改革及其路径探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