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景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景的作文 篇1
说起“风景”这个词,人们一定会想起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红叶似火的香山美景……。而在我眼中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
我小时候住在郊区的奶奶家,蓝天白云,真是诗意。在院子里种着一棵大树,树杆粗壮,看来已有一大把岁数了,它就是我童年时眼中的风景。
夏天,知了在上面孜孜不倦地叫着,一片片如手掌大小的树叶密密麻麻,成了我小时候乘凉的一把大伞,早上看着清晨的微风吹动树叶时万变的样子,看,那像一只眼睛,一眨一眨的,好美啊;那像一只小狗,吐着小舌头;那像一条金鱼,摆动着碧绿的尾巴,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边看边坐在小椅子上感受着微风带给我的凉爽,真是惬意。晚上坐在树下与奶奶一起玩闹,爷爷坐在一旁笑着、说着。树叶“哗哗”的随风作响,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愉快。
秋天,它的叶子变成金黄的,风儿吹过叶子带着树的的祝愿轻轻飘落在地上。我和奶奶常为收起这金色的地毯而忙得不可开交。汗流着,叶落着,漫天飞舞。那时的我好想让时间停止,在那诗情画意的美景里多停一会。那棵光秃秃的.书在夕阳的映照下,好像在笑咪咪的看着我。
那棵树一直陪着我,让我可以时常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棵大树一直默默看着我长得,默默陪着我,默默地给我创造快乐的树,因为要翻建房屋而被无情地砍了,当时我并不知道,直到周六回去的时候才发现。我眼中的那道风景不见了,那棵笑眯眯的树人间蒸发了。
“奶奶,树呢?”我跑到奶奶那里急切的问道,“砍了”奶奶平静地说。我一愣,接着面无表情地来到原来大树生在的地方,看到的是一堆木柴。我一笑“树,你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说着,心好像在默默地流泪。
这树是我眼中的风景,永不改变的风景,它带着我童年的欢乐化作一缕缕烟在空中,和以前一样,笑眯眯地望着我,树,你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的作文 篇2
风景在你熟悉的地方,那是与陌生风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初二与初一教学楼之间夹了一个小花园,那个地方每天都会经过,剩至一出教室便能看到。可是就是因为太过熟悉,不曾有人去在意它,冷冷清清的,没有人在那儿谈笑风生。
星期四晚上,吃过晚饭没事干,走着走着就来到小店门口的空地上。地方不大,是一个标准的小花园。吹着丝丝凉风,在微弱的灯光照耀下,一个柔和的声音悄悄对我说:“入冬了……”
漫步在这片寂静的圣地上,微感凉意,披上似月光般轻柔的白纱,飞舞在深黑色天空如玛瑙的落叶,安然的`飘落在我手上,低下头,看着这片小小的叶,虽有点枯黄,但还是生得那样可爱。让你归根吧!不要在遥远的国度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快回到母亲的怀里吧!来年还要显生机。我轻轻一吹,它又飞走了。
继续往前走几步,地上枯萎的黄叶被踏得咔嚓咔嚓地响,清脆无比。抬头仰望,树枝上的绿叶一片都不见了,光秃秃的,失去了生机,换来的却是无边的沉寂。
花园最具特色的便是正中心的那三棵树。虽不知它们叫什么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们的关注。满地落叶便是从他们身上撒下的。落叶谁都不会在意,可它们却是孕育生命的起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又何尝不是呢?年年春末都能看到这三棵树上长满粉红色的花儿,只有那时才会有人来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花园里。这难道不是落叶的功劳吗?
过腻了人声嘈杂的日子,来到宁静的地方,便别有一番风味,“宁静以致远”。以前来去匆匆,无暇细细体会,如今倒是真正感受到了美。站在这里,不觉得无聊,不觉得厌烦,却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宁静,这就是它的特性,便面似乎毫无动人之处,实际上蕴藏了生命的动感。
风景在最熟悉的地方,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观赏。
风景的作文 篇3
今年暑假的一天早晨,我和妈妈一起去爬护驾山。
这座山看着不高,其实很难爬。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山上已经有许多人在锻炼身体了。
山下,大片地树木开满了鲜花,田地里绿油油得,就好像置身于美丽的花果山上。
我向邹城城区方向望去,呀,风景真美呀!一条小河从东向西缓缓地流过,河水汇到唐王湖里,湖里建了一座人工岛,有桥和亭台供游人观赏,就像在画里见到得一样美。顺河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小得像甲壳虫一样,行人也小得像一只只蚂蚁,太有趣了。向远处望去,一排排楼房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粗大的烟囱里冒着白烟。
我睁大眼睛仔细寻找着我的学校。啊!找到了。它在棉纺厂的西边,那座高大宽敞的教学楼 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高大了。
再往北望去,雄伟的'体育馆,也只能依稀看到它的模样。
向东望去,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我想过不了几年,这里会变得更加美丽。
【风景的作文】相关文章: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2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
风景的作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