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优选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学会“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难点:运用“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教材上完成后,选择两道,如:
提问:你是怎样试商的'?
4.设问:如果除数的个位上是8,又该怎样试商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4。
1.读题后列式:
197÷28=
2.除数“28”的个位上是8,应该把28看作多少来试商呢?试着算一算。
小组内先试算。试商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讨论交流后再算,再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3.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指名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再独立验算。
4.巩固练习。
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小组分工完成练习,每题各选两道组织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5.小结。
刚才完成的几道题,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作多少来试商?如果商小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五入”试商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小组内完成,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小组内分工完成,再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四”第14题。
学生读题后,提醒学生注意:求的是“可以放满几块展板”,先算出来,看该怎样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
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4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5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具体事例,经历把精确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精确数,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教学难点:
准确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汉族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民族叫少数民族吗。
中国人多数是汉族,所以把人数比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
我们应该关心少数民族的同学及每一个人。你们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人吗。(课件出示课本60页的四幅图)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思考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各是多少这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回族:8602978人
纳西族:278009人
壮族:15489630人
蒙古族:4806849人
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都是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得到的真实数据。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精确数。
2.求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事物。你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吗。
让学生试着改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们改写的结果汇报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8602978≈860万
278009≈28万
学生说想法时,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即可。
(尝试改写近似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3.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师: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一个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也就是把一个数按要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如果不满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加上“万”字;如果是5或比5大,把万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万位进1,最后加上“万”字,并用“≈”表示。
把壮族和蒙古族人数用近似数表示。
15489630≈1549万
4806849≈481万
学生改写后,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
三、尝试练习。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61页四副图下面的数据,试着判断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精确数。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把上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四、练一练
(1)认真看图,了解有关信息。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五、拓展练习
1.判断。
(1)2105643=211万
(2)850000≈85万
(3)784999≈79万
(4)2198000≈220万
(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清什么情况用“=”,什么情况用“≈”,熟练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
4512000、
7898521、
4510236、
95000、
154980、9825009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47( )690≈48万
665( )987≈665万
4()6213≈45万
69()0123≈698万
(这几道题稍有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习)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6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7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 )的应用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 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节水的资料。
一、新课导入
竖式计算:(课本P6)
25×45=
师:说一说,在做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
生:横式上不要漏写答案。
生:计算后可以验算一 下。
填空:(课本P6)
师:□中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26,126÷2=63;62×□=189,189÷63=3。
递等式计算:(课本P7)
450+24×(37-28)
师: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小结: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圆括号的,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圆括号外的。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师: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我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师: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练习、汇报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师: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 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 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
(二)探究二
师: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师: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 1224-4×12 102×12-4×12
=98×12 =1224-48 =1224-48
=1176(元) =1176(元) =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说明:主要复习两、三步计算的计算顺序]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 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 )×3 2=256 1430÷( )=13
( )÷109=109 128+( )=2987
师: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 ,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 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 、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买6袋奶粉付款300元,1200 元能买这种奶粉多少袋?
2.食堂运来面粉和大米各3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每袋重50千克。运来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3.学校买彩色粉笔45盒,买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15盒。一共买了多少盒粉笔?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8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强调:
A.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B.乘或除以的数要相同。
C.同时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是0。
(6)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规律吗?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根据每组第1个算式的.商,写出下面的商,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算法和得数,集体订正并归纳简便算法。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改写。
2使学生能正确用四舍五入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掌握省略和改写方法的过程,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2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掌握改写的方法,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教学重点:
四舍五入法与改写的区别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70000=( )万 12756≈( )万
3200000=( )万 598080≈( )万
怎样改写?(口答结果: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再加上单位“万”字)
四舍五入到万位?(看万位后面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四舍还是)
这节课我们来学: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数的改写
1、自主学习:
出示: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共安排退耕地造林9260000公顷,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17600000万公顷,中央累计投资191100000000元,其中,直接补助退耕农户161400000000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
(!)谁愿意先读读这些数?
(2)你有好办法一下就读出这个数吗? 这个数怎样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交流改写的方法
小结并板书:58000000000= ( ) 亿 120600000000=( )亿
注意:只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写上“亿”字(不要有几个“0”去几个“0”)。改写后,不要丢掉原题的单位名称。
汇报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2、练习:
700000000= 亿 80000000000= 亿
6100000000 = 亿 300200000000= 亿
小结: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写一个亿字)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整亿的数)
(二)求近似数
1、 出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据20xx年统计,有1034500000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6750000000株。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求?怎样求?学生汇报并板书:出示线段图(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观察线段图,确定方法。)
想:分级以后,找亿位,看亿位后面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5比较,再进行四舍五入,在后面写上“亿”字。
所以:1034500000≈( )亿 46750000000≈( )亿
2、练习: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改错)。
2165140000≈21亿
82030000000≈820亿
26957000000≈269亿
3、小结: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根据省略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而且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如:26957000000≈_____亿
省略尾数是按一定的要求去掉尾数,求出的是原数的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所以要用≈表示。
4、说一说,改写与省略之间的区别在哪?
三、巩固练习:
1、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512000000≈ 3958000000吨≈
860000000≈ 10639000000米≈
2、判断下面各题。
(1)499000 ≈ 49万 ( )
(2)1804500 ≈ 180万 ( )
(3)2400000=24万 ( )
(4)548600000 ≈ 6亿 ( )
(5)2000000000=20亿 ( )
(6)969000000 ≈ 10亿 ( )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拓展延伸
19□0874321≈19亿 19□0874321≈20亿
活动2【练习】练习导学案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导学案
一、猜猜我是谁?
1.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70000= 万 3200000= 万
2、省略下面各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2756≈ 万 598080≈ 万
二、新知探究:
(一)数的改写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700000000= 亿 80000000000= 亿
6100000000 = 亿 300200000000= 亿
想一想:怎样把一个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二)求近似数
1.我来帮帮他!
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2165140000≈22亿
82030000000=820亿
26957000000≈270亿
2、巩固练习
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512000000≈ 3958000000吨≈
860000000≈ 10639000000米≈
想一想: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三、自我检测
1、我是小判官!
判断
(1)499000 ≈ 49万 ( )
(2)1804500 ≈ 180万 ( )
(3)2400000=24万 ( )
(4)548600000 ≈ 6亿 ( )
(5)2000000000=20亿 ( )
(6)969000000 ≈ 10亿 ( )
2、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拓展延伸:
19□0874321≈19亿 19□0874321≈20亿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0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出发,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代表字母。
2、理解半径、圆心、直径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3、能够探索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来认识圆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媒体展示图片)师: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奥运会会徽,它是由五个圆组成的)
2、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圆吗?你在哪里发现过圆呢?(出示图片)
3、辨别图形:找一找
上述图形中哪些是圆呢?交流讨论。
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学会了今天的本领后我们再来看看究竟同学们的回答正不正确。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探究尝试
(一)尝试画圆
(材料:塑料杯、圆规)师:同学们,有没有画过圆?每人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东西任取一样,画一个圆。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画圆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徒手画圆,还可以按照一些材料的轮廓来画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圆规来画圆。那么那种画圆的方法能画出最标准的圆呢?(圆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圆规来画出标准的圆。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1、介绍圆规的结构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先请同学自己在纸上画画看圆,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交流画法: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圈
3、师:请同学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小圆。交流画法: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点,然后将圆规上有针的一头放在点上,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控制得小一点,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在画圆前在纸上画出的点,我们给它一个名称为圆心,还可以用字母“O”来表示。
再请同学分别在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画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揭示:圆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圆的位置不同。)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师:请同学在纸中央刚才画小圆的相同位置上画一个比小圆大一点的圆。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画圆的圆心应该和刚才画的小圆的圆心?相同。
交流画法,说说有什么不同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同了,圆心是相同位置的,半径是不同长度的。)
小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正好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将这段距离称为半径,用r来表示。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观察一下,圆的半径一共有几条?你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笔画出来吗?(半径有无数条,而且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5、师:请同学在刚才画的圆上画一条最长的线,看看这样画才能使得画的线是最长的呢?
(当线经过圆心时,所得到的线是最长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条线除了经过圆心,它的长度上有什么特点?(是半径的两倍)
小结:我们将这样的经过圆心,且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的线段称为直径,用“l”表示。
6、师:我们学习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知道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现在请同学运用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三)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媒体出示图片)我们也来试一试,用圆来画出美丽的图案。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1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用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2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6.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7.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10.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一、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及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读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数的产生
1.探究数的产生(质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看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教师总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自学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
(1)让学生看图,图上说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补充。)
(2)你读过这方面的书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请几名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
教师: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旧知。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4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15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风景03-20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0-08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01-22
记忆中的风景高中作文10-06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5篇10-08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1篇10-08
记忆中的风景初二作文10-08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700字10-05
记忆中的风景作文8篇10-17
记忆中的风景线作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