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6 02:47: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1

  上好课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一个最根本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多年一个最基本要求。也只有上好课,学生才会从中受益,才会完成人生的启蒙,所以说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在上好课中完成的,上好课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教师要上好课应具备“三心”。

  “三心”即爱心、责任心、恒心。这三颗心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它是我们能不能上好课的前提。

  “爱心”是我们当教师最需要的一颗心,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懵懂的孩子,只有在爱心的召唤下,孩子才会在你的身边学习。拥有爱心更是我们新课改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要求,当我们老师怀着一颗挚爱的心在课堂上教学时,必然会时刻想着孩子的感受,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思想和措施都会体现孩子的感受,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那些行为的暴力,语言的暴力等种种粗暴表现都违背了这些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怎能上好课呢,学生如何从中受益呢?

  “责任心”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那么要想上好课,教师的一切工作表现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只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认真教学,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好课,才会有教学收获。

  “恒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持之以恒,坚持自己在教学中的追求,我们的教学就会有收获。而课堂教学也是持之以恒的表现,通过举一反三,多次的练习,才会有达到教学目标。只有做到拥有上述的“三心”,才能使我们能够上好课。

  二、将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新课改为了实现自己的多层次目标,从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新课改以学生主体论为指导思想,建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形成教学共同体,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主体论为指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我们教学的实际,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做法仍然是适用的,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新课改有没有将一些传统的合理内核丢掉了,是否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融入到新课改中去,继续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三、新课改中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没有改变。

  新课程改革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生巨变中,教育界发起的.一次课程教学改革,这次改革在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了我国的教育实际,循序渐进地变革。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来看,很多传统教育思想仍然在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再回到教学中来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有所收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体会,这一目标从古到今其实都一直没变。所以说我们教师要明确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以后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不变的。

  四、上好课的境界——品牌化。

  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品牌的理解越来越深,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从而很多行业都开始有了品牌的相关衍生品。

  教育品牌是一种教育现象,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而且也具有选择自认为是“好教育品牌”的机会、权利和能力。

  我们上好课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课堂教学的品牌化,品牌化越来越引领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目光。课堂教学的品牌化就是教学质量好的符号,就是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我们身边的“名师”已经是很好的佐证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品牌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资产,才是教师生命最持久的动力之源和核心竞争力。良好的课堂教学品牌化可以为教师创造发展契机,优化和拓展课堂教学生存发展的空间,为新课改赢得更多更好的改革成果。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然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我有着很多自己的收获。在新课改环境中,坚持上好课,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工作的最根本追求。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我有幸得到了这次暑期网络培训的宝贵机会。沈峰老师的讲座没有枯燥的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她的亲身所见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听完之后,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沈峰老师的提点仿佛是一剂良药,让我真正理解了如何上好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一堂好课

  沈峰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在我看来,一堂好课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教的顺心,学生学的开心。在听了沈老师的讲解后,我才发觉自己的认识有点肤浅。沈老师提到:

  (1)教——得法。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2)学——明白。这是站在学生层面上的,学生必须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更要懂得一些学习策略。

  (3)考——满意。也就是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她觉得,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有压力才有目标,学的才有收获,才能考的满意学生才会有成就感,这样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我很赞同沈老师的第三点,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三点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学生考的满意,越学越有劲,成绩自然好;反之,如果学生考的不好,自然丧失了自信心,负担会越来越重,成绩也会越来越差。就拿我们班来说吧,班上有几个学生英语学习怎么也不入门,几次考试下来成绩也不理想,逐渐的变成了班级的后进生。因此,我采取了放大优点的方法,一旦发现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就积极的给予鼓励,渐渐的,我发现他们的成绩正稳步前进。每一次的成功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鼓励,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考的满意,我们教的开心。

  二、如何上好一堂课?

  沈峰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先要备好一堂课,其次是听好每节课,最后才能上好一节课。在备课前,我们还必须明确有效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沈老师提到了一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具体明确;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合理,连贯,有逻辑性。这一点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困惑的问题,我觉得一节课如果能够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真的很不容易。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有许多时候没有做到知识的连贯性,有时候把单词和课文的教学分离开,重视对词汇、句型的教学,却忽视了对课文的整体呈现;有时候活动与活动之间没有联系,设计的活动只重视形式而不重内涵,活动没有完整性和层次性。表面上学生学的很开心,貌似达到了教学效果,但是回头想想整个课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老师的思维清晰连贯,学生才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新知识的教学要从激活学生的现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兴趣入手。这一点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其实每一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了我们不该教的的东西,因此设计出来的活动往往是无用的,为此,沈老师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点也是值得我认真反思的`。

  4)指示语要有可解释的功能,注重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不是具有可解释的功能。这点我有深刻的体会,在大量强调情境教学的前提下,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尽量多的创设一些情境,试想一下,这些情境是否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呢?有些情境是否会误导学生呢?沈老师举了两个教学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hungry这个词创设了一个情境,但是这个情境并不能顺利的引出hungry这个单词,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因此,怎样创设适合的情境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说到备课,沈老师首先让我们明白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什么(要到哪里去)、怎么教(怎样到那里去)、和教的怎么样(是否到了那里)的三个问题。回想自己一年的教学,关注的更多是怎样教和教的怎么样,对于教什么没有真正的给予重视。在备课室,沈老师提到了“一课三备”的理论,一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二备: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写出“教案”;三备: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在这三点中,我觉得自己没有一点是真正做好的。沈老师说的对,在备课的时候千万不要就课论课,一定要研读其它的教材,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也许这就是差距吧!回想自己的教学,更多的只局限于所教课本,而现在我终于明白 “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意思了,只有多研究教材,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谈到听课,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一课三品”的观点:

  一是这节课应该怎样上?——做到“知其然”;

  二是这节课为什么这样上?——做到“知其所以然”;

  三是这节课还可以怎样上?——做到“知其末尽然”。

  在自己的听课过程中,我往往忽视了第一点——知其然。每次听课总是有点匆忙,直到教室里才知道听课的内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听课总是一头雾水的感觉了。沈老师说的对,在听课前必须换位思考自己如何上这堂课并回忆自己的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否定自己的想法,被执教者牵着鼻子走。这一点也是今后我需要改正的地方。

  教学就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每一堂课要好好上。从课前准备再到课后反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眼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相信做到这几点,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3

  这次的光盘培训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首先指出要做到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要做到这五点当然很难,但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情感是主宰人类心灵的霸主,是人生决胜的关键,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老师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有了赞美就有了阳光,有了赞美就没有了教不好的学生。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上讲台,就好象演员走进了摄影棚,应立即进入角色。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了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把爱带进课堂。

  爱的秘诀就是付出。有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小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你实现。”小女孩想想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要她的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了。小女孩得到仙女的秘诀,后来果真渡过了快乐的一生。仙女的秘诀是什么?是这样一句话:“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你给予爱心”。作为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格的学生。

  3、把赞美带进课堂。

  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有饭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产生精神的失落。赞美属于精神食粮,属于满足。人人需要赞美,如同男人需要关怀,女人需要爱怜一样。没有关爱你是多么孤独;没有赞美你是多么的凄凉。赞美属于关怀,属于热爱。赞美就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报偿,赞美对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激励,赞美是让学生喜欢你的秘诀。

  4、把鼓励带进课堂。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情绪力量,教师积极的.鼓励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鼓励是正面教育原则的体现。在西方,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的原则是“鼓励、鼓励再鼓励”,西方的老师们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伟大”这样的溢美之词。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敢于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教师应该做到三多: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把学生当人,献出我们的仁爱之心。

  5、把民主带进课堂。

  教学民主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要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要偏爱差生,激励、鼓舞才是教学艺术的真谛。面对一学生,良师看到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一个老师不能埋怨“差生”,跟一个大夫不能埋怨病人一样。如果大夫对一个病人埋怨说:“你怎么得了这种病,这个病多难治呀,我只会治感冒,你怎么不得感冒呢?”由此想起了《扁鹊风蔡桓公》里面的地句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大家想,老师有病干吗要让学生吃药呢?孩子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的明天应该是美好的,孩子的今天应该是幸福的。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导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教师不能为了孩子所谓的明天,而不惜牺牲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今天的幸福。所以我们要教着今天,想着明天。

  6、把平等带进课堂

  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才能乐其中 。人性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所打动,尊重是沟通心灵的灵丹妙药,平等则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平等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就越宽阔。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抑制自我的中心意识。遇事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与学生多商量。真正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4

  我参加了20xx年全员培训“上好课”专题培训。在学习过程中我本着踏实,认真的学习太度,严谨的求教精神,仔细观看了课堂教学与反思、教学策略、新课堂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等视频讲解和文本,希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次培训从提高课堂有效性出发,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解决了目前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给出了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解决方案,令我受益匪浅,现就本次培训谈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培训及时反思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从前,本人对课后反思颇有微词,理解肤浅,通过本次培训,充分认识到反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无论是从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时间上反思,还是从有效的课堂参与、课堂教学结果反思,或是从课堂的随机生成反思,都能从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学。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上课时,通过釆用多媒体或自制教具、图卡、图片等形式,化繁为简,使学生尽快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对新授知识进行巩固训练时我也从问题的设计出发由易到难,达到对听说读写的逐层深入,逐级突破训练。使学生的参与程度逐步提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活动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只有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目标,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进行主体实践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只有以学生的兴趣为支点,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所以我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入手,在导入新知识时会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运用形态,设计活动的语境。巩固练习时可以采用歌谣、顺口溜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较快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设计两人对抗、分组对抗、无限制竞赛等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小结时,我经常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选做,当然难度不同所得分值也就不同,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信心也得到了培养。只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上有逐步提高。因此,本次“上好课”网络培训通过专家们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解以及培训中全方位的内容、新颖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5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人才是目的,教学是中心,课堂是关键,质量是生命,效率是灵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迎接新的挑战。《我们怎样上好课》围绕着新课程背景下上课和课后的系列工作呈现课程教学中的变化。

  实施新课程,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那么,课程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课就成了实现新课程最重要的“生命线”。现就本年度学习总结工作如下:

  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中如何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程。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这些年来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学科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学科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学科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 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东西,以及不同的人在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首先、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能力等。

  五、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 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连接着教学准备和教学反思,没有好的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课堂教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实施程的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只是摹仿和抄袭别人的经验,则永远也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最终也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善于积累和总结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经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这将是教师迈向成功所必需做的工作。让我就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总结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继往开来,把学习借鉴和探索创新统一起来,让每个课堂都绽放异彩”。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6

  20xx年11月11日至20xx年11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中国当代好课堂”走进六枝大型培训会。短短的两天半,教授们深情并茂的讲座及合作学习课堂的体验使得我全方位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捕捉到最新的教育动态,呼吸教育前沿的气息。这些宝贵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快乐与充实的同时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工作一一对照,寻找差距,寻找自己需要提升的点,来导正自己以后的工作。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培训第一天,有幸聆听了在教育界享有“北魏南冯”之称的冯恩洪老教授关于“拥有讲台,改变讲台,享受讲台”的讲座。他用他饱含热情的话语向我们阐述了一节课到底怎么上?主要看以下三点:

  1、时代特点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对孩子的诱惑就会越强烈。这时,应该结合该时代特点,呼唤青少年的自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及正确思想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拥有幸福人生而努力。

  2、关注儿童成长

  孩子在每个学龄特点不一样。给不一样的人一样的教育叫做教书。要清楚教育是发现并发挥潜能的过程。应该相信并释放孩子们的潜力,那样才能有所提升。

  3、敬畏教育规律

  教育是有规律的,不是随心所欲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获得社会职业,能发现问题,并合作探究且能有效的表达。

  总的来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潜能,合适比标准更重要。老教授虽已七十高龄,仍然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仍然有这份追逐心、责任心。使我内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王斌教授关于“幸福人生,国学家教”的讲座使我收获颇多。不管是今后对学生甚至是自己小孩的教育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中王斌教授所提到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让我记忆犹新。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性,今后我将融合课堂,引导学生继承中华统文学。真正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接下来几天继续学习了郑铭、田汝华、黄亚三位教授的讲座。其中田汝华教授的几句话令我深思。“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粗;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老师讲得越好,学生学得越差。”到底应该怎么做?紧接着我得到了答案:让课堂走出讲授,走向合作。这才是教育的大趋势。

  本次培训规模之大、目标明确、直指课堂。每位教授的深情讲座各有千秋,学习了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课改、打造高效合作课堂的重要性,只有进行课改,才能真正发挥并释放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为社会输送有职业能力的人才。而我们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只有让自己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时刻更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新课改的脚步。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7

  在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活动中,我校通过集中培训《上好课应知就会》里的话题一“教学品性鲜明”后,现总结如下:

  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课堂教学的基本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科学性、效率性、发展性、艺术性。其中,科学性意指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的本质,它是教学的最根本品性;效率性意指课堂教学要在有效的基础上关注教学实践的投入、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与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习收益之间的比例;发展性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艺术性指课堂教学在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功能等方面体现艺术的特点和品质。以上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时间品性是相互联系与促进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有悖于课堂教学实践品性的现象,如为了追求教学的短期效益,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或阻碍学生的发展;由于教师素质的缺失,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教学的艺术性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要真正做到从知识论向发展论转化。二是对课堂教学科学化如干内在联系的理性思考。

  当然,课堂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指导与非指导的关系,继承传统与超越创新的关系等等。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什么?如何改?这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如何上好一堂课幼师培训心得体会06-07

上好音乐课的随笔10-09

教师如何上好课心得体会03-25

考试前如何上好复习课05-17

上好网课的倡议书11-18

上好网课倡议书11-18

写上好网课倡议书12-16

认真上好网课倡议书11-19

最新教师如何上好课心得体会03-25

微课培训的心得体会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