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2 14:27: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汇编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汇编15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中讲到: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应该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尽量做到如下:

  一、关心后进生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首先,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四、对后进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

  我坚信,终有一天,顽石是会点头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其实,写作读后感必须领会作品的精髓,断章取义是大忌。但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 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3

  忙了一段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了,最近读了一本教育类书籍,令我受益匪浅,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轻轻翻开这本墨绿色封面的书,快速的浏览了书目,我的心跳不禁加快,犹如缺氧的人立刻吸入了新鲜的氧气一般,另我精神为之一振。

  我该如何表达,我看过此书的感受呢?我是语文教师,我承认从小我就莫名的热爱自己的学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更愿意透过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然而,透过苏霍木林斯基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作者是以无比热情以及恒久的持之以恒的毅力,继续着他终身喜爱的`事业。

  细细看来:每一篇都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每一篇都是扎实阅读的积累;每一篇都是热爱学生真情的流露;每一篇都是大师娓娓道来的经验之谈;每一篇都是教学生活中真实的再现;每一篇都是青年教师必读的经典。

  或许生活中,我们离大师总是太过于遥远,但是当我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所撰写的文章时,我们离大师其实很近很近,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他的著作,真不愧被称为“教育圣经”之作。

  真正走进《给教师的建议》几天而已,我的头脑立刻清醒许多,对待孩子的观念重新有了改变,或许一本书在精神上对读者的刺激,也会延伸到自我的行为中去。我期待自己在新学期的开学,能够在教学上有质的飞跃与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4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令我深思、考虑的是本书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从早忙到晚,时间真的是不够用。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还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知识,因为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但是,想要做好这些,我们一定要安排好时间的问题,让自己每天都要与书接下不解之缘,不导致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情形。相信只要处理好这个时间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一定会如鱼得水,教学的质量也会又很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6

  今年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有条建议是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感触颇深。当孩子们怀着无比渴望知识的心情走进校门,但很快随着学校生活的简单枯燥而慢慢的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和好奇,变成令人忧虑的厌恶学习的状态,怎么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才能使孩子的精神和智力都比昨天更聪明,更有活力和兴趣去学写呢?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看见。

  因为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索能力首先让孩子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不至于空洞抽象使孩子失去了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必须让他们觉的学习是多么丰富和多彩和惊奇,当付出用心去看,去仔细的观察,会思索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让好奇使他们更有动力,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烈,所以有写东西必须要看见,孩子们因为看见这些东西,多仪注意力自然转移到这里,而不会成为消极的接受者,于是就有了活动的思想。而思考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不断的给孩子新奇的东西,更能让孩子们去主动思考,即使很简单的记忆知识,也能让孩子明白每个记忆知识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培养他们这种善于观察并得出结果的敏感性,比简单的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实际意义也强的多。若没有了一些实际的看的见的东西和体会,小学生很难去体会那种感受,有时候即使记住了,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用看见去激发孩子的学习的热情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之一。

  第二阅读。

  用不断阅读来拓展孩子的思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样去补充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呢。我想阅读是最有利的手段,而且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可以让孩子领略不同的新奇,而小学生的好奇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若没有这些更谈不上学习什么科学文化知识了。只有阅读了大量不同的书籍,知识才会由片段的会聚成一个汪洋的整体,而不至于支离破碎。而作为老师,要引导孩子去读这种的书。小学生不一定要选太高深莫测的书籍,尽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首先一点原则,孩子们读书为乐,若太枯燥,他们没了乐趣,自然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了。而小学生的心理在萌芽的状态,而一些英雄任务的书籍往往多读一点会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也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些适当的自然读本又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拓展了他们理性认知世界的能力。

  第三创造力。

  有了上面两项的看见和阅读做积淀,剩余的便是这两种积淀的结果,那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和上面两项既是延承的,又是平行的。创造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独立思索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造者的满足。

  总之,读完了这条建议。想了很多,也联系了自己很多。而且从文字的背后,我看见了作者对孩子的真心和用心。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吧。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7

  《给老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教育专著,我受益匪浅,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要用更多的爱感化学生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二、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三、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给教师的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来,让我们一起放飞心情吧!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8

  走上教育岗位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虽然自己平时还能翻阅一些教育杂志或者网上浏览教育类信息,但却也很少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

  关于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前些天学校组织教师读教育专著活动,我借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了之后感受颇深。《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1977年写成的。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今后要多去主动阅读这类教育巨著。

  虽然早在读幼师的时候,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就很熟悉,但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错过了很多学习大师教育思想的机会。在今年的'读书活动中,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倾听着教育大师精辟的理论分析,感受着教育家的睿智思想,我才发现巨著原来也可以很亲切,阅读它们原来也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纠正了原来错误的认识,喜欢上了巨著。

  既然,前面已经错过了那么多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提醒自己多去阅读,并且多去主动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利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感受二:对怎样处理工作与空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阅读的第一单元虽然只包括十条建议,但读了这十条建议,我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当好一名合格教师,怎样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一些教育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味反思,我把十条建议读了好几遍。

  特别是读了书中第6条建议: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点感触颇深。“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两句话引自一位女教师的来信。这两句话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很少有空闲时间,甚至很多中学毕业生因此畏惧考师范类学校。

  身为教师的我们肯定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天很忙,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几乎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教育家没有回避这个现实问题,而是从实际问题入手,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为我们指点迷津。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准备却仅用十五分钟。也许这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因为这个教师用一生的心血来备了这堂课。因为一生用心,所以成功。

  教育家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了,才能出色完成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才能充分享受空闲时光。教育家向我们诠释了这个“用心”有两层含义,一。用心爱自己的工作,使之成为一种乐趣,这样工作才不致于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至于整天抱怨少有空闲时间了。二。用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多用心阅读,让思想之河永不干涸。用阅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这里的阅读不单指教材,而是各类书,读文学,可以让我们更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我们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9

  职业道德是教师的育人行为进行规范,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职业规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首先,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无界线的。

  (1)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2)要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所以,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好“等堂”“活堂”“管堂”,以保证既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

  (1)要给予学生特殊的关心和爱护。

  (2)不得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体罚学生,学生的心灵会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师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得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关心和爱护。(3)不得歧视学生,对于班级个别调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造成学生退学。

  再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将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一位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0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一些落后的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而列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后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是这些学生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还是应该从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就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道理,同一道数学题,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同学需花费几十分钟。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

  对后一种学生应以特别的关照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他不仅需要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因材施教。

  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便做错事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果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成差生呢?这也不怪我们有些老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作用,达不到效果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赶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先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 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活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1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学习型的人民教师是其应有之义。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为经典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触。其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获取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书中主要有三条建议涉及到:第七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些建议就象一盏盏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体现在做事上,经常是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源头,读书是活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新时期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学习观:

  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是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二是树立实践的学习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也说:实践出真知。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在我看来,教师要做到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所会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运用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习会更好,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厌学。所以,树立实践的学习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三是树立创新的学习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为了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享受的过程,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获取知识》建议中讲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教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外,还要创设问点,把握分寸: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大胆尝试是教师需要学会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3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4

  “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还记得在经过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之后我终于踏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兴奋难以言表因为终于可以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转眼间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

  再有就是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5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点,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可以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件事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是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上次学校要求班主任写德育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无从下笔,当时真后悔在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平时发生在班级里或某个学生身上的事情记录下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6-15

《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01-30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5-23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5-19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05-12

【荐】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4-29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热】04-29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热门】04-29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4-29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