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读后感优秀精品【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优秀1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有它能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这些就是印象最深的语句。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优秀2
《论语》这本书是关于孔子还有许多名人在有生之日说的各种对我们一生有益的哲理。【应改为:“《论语》这本书主要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示的作用。”】于是【把“于是”删去也很通顺。】我很快就把这本书给浏览了一遍,【“其中”的前面应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不然,前后联系不紧密。可以加上:“真的,这本书尽管是古文,但很是通俗易懂,况且书中还有注释及补充故事,我一下就明白了很多,”】其中,有一篇令我深有感触。他是这样说到的:【应删去,免得与下文重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句哲理,具体【话的意思】就是讲人的一生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那么他就等于没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质。我听了【读到】这句哲理,隐隐约约想到了一件和这一句话相照应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黄子航在和我玩弹橡皮。他拿着一块很大的橡皮拍着桌子,说道:“黄汉阳,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飞。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飞的话,我就给你十块钱!”我听了,灵光一闪,便站起来冷静地【心头一震,“蹭”地站了起来,】对他说:“真的吗?”“真的!”他点了点头,态度还十分坚决。顿时,我心中对黄子航和我开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双手,用眼睛瞄了瞄敌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过去。“啪!”一声巨响带动着黄子航的橡皮一起飞了出去,这一场面使黄子航变得一脸的不可思议。过后,我将左手伸到黄子航肩膀边,“钱!不许赖账。”黄子航回过神来,便说:“兄弟,但是我们没拉钩啊?”【这里写得非常细致,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听了,简直【有一种被戏弄被污辱的感觉,这个人还是我兄弟吗?……要揉进想法,将当时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就是欺骗我,搞得我满脑子都是。
“兄弟,再练练吧。”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遗憾地说。“好你个黄子航,竟然敢坑我。”我抓住他生气地说道。他挣脱【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他想耍赖的态度。】出我的手,并说:“为什么你当初要这么急,我本来是要和你拉钩的,可你……哎!”说完,他便走了,我听了这一番话,这时出现了两个我。一个说:“喂!你应该跑过去继续去跟黄子航说清楚,直到他给你钱为止。”另一个说:“哎,你还是算了吧,同学之间没事赌什么钱呢?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啊。”我想着想着,觉得应该把这事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好了。但是,黄子航欺骗我的这件事,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过于夸张,可改为:“我怎么也难以忘记。”】
通过了这一件事,我感悟到人不讲信用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关心的,欺骗人家有什么好处呢,就像黄子航一样,让人看着就很不舒服。【这一段进行总结,是不错的。但是你这篇文章是读后感,要与你读的内容相挂钩起来。可改为:“是啊,这和孔子说得多么地相像,一个人不讲诚信,会导致多么可怕的后果。我原来还和黄子航是好兄弟呢,现在,这样的‘兄弟’我还会继续交往吗?”】
但说到不诚信,我也干过一个近期发生的一件事,不过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那天,我在忙着输入作文,妈妈过来说道:“儿子,你输入完之后到二楼来找我,我连忙点点头,便继续输入作文了。过了一个小时,我输入得不耐烦了,况且我的草稿写了四面多,而且还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让人眼花缭乱。我想着想,我的脑海里便出现了抄袭作文的念头,这时,我的两个“小心魔”又出现了,有一个说:“哎,想抄就抄呗!这是你的抉择,总而言之,你想轻松点就试一次吧。”另一个争论说:“你这明明是在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啊,万一老师查了出来,你的面子就被毁了,而且那么少的同学抄袭都被发现了,所以三十二计,走为上计。”我听了,最终选择了“邪恶”的一方,因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没多少时间了,况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尝试一下了……..
到了快上学的时候,我抄袭的事情被发现了,结果被妈妈大骂了一场,我也觉得这样做不对,便按照妈妈的指令把真正的作文输入了上去。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这个作文完整地打了出来,妈妈也说:“你有那么多时间玩,为什么没时间做作业呢?”我明白了,这样对我没有好处,这么做,那么那个作文也不是自己写的,老师夸赞我也没有意义,这样欺骗了老师、同学、家人,也欺骗了自己,根本就没有意思,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的。【这里写了想法,写了对这件事的认识,从思想的角度来说,很好;从文章的角度来说,是又打开了另一个通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论语》这本书果然是有许多人生哲理,不仅这些,还教了我们遇到困难时怎么做、客人来访时怎么做、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怎么做………但对比一下,我从小到大的行为都几乎没有《论语》里面的哲理相同过,所以,我要继续看《论语》,把里面的知识都引用到生活中去,并用《论语》的哲理改正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本身。我多么希望,要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论语》里的哲理一样该多好啊,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个“文明社会”!【这一段的总结很好,进行深入地对比与抒发感想,使文章提升了一个层次。】
总评: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从读《论语》中领悟到道理,再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写事情中,写得非常详细,将人物的动作及语言、神态都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结尾又进行总结,使文章的层次上升了一个台阶。要是在事例与《论语》的内容在语言上多加联系,就会更好了。
《论语》读后感优秀3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读后感优秀4
对于《论语》,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即敬而又畏之。敬的是他流传二千五百年而不衰的神话,畏的是自己学识太浅,读而不懂,怕玷污了圣人的心智。深夜再读《论语》,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其中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短短十六字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
一省为忠。反映到工作中就是是否能立足本职,胜任本职。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行动起来,只要人人都做出一份努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会变的繁荣昌盛,和谐美满。十年的那个夏天,怀着梦想,怀着期待,怀着激情,我走上了从事水利工作的工作战线,对历史来讲十年很短暂,对人生来说,十年也能留下一段轨迹,十年的工作,十年的经历,体会也算深刻。
(一)勤于学习,挖掘进步之源。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替越来越迅速。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不少人的奋斗口号。要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能,首先就应该重视学习。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政策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加强。
(二)牢记职责,掌握服务之本 。作为一名党员,应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牢记自身的职责,立足本职。不管你从事的什么岗位,不管你的权限有多大,那都是国家赋予的你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给予的义务,权限越大,服务的职能越多。
(三)勇于创新,探索成功之道 。 “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面对工作中面临的种种难题,我们应该有这种舍我其谁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 不敢想的人,心存着枪打出头鸟的恐惧;不愿想的人,死守着习惯成自然的惰性;不会想的人,封杀了对世界关注的敏锐。
我们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已有的成绩带来的骄傲,冲开曾经的伤痛造成的胆怯,勇往直前;我们需要扩大开放,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放眼世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助共享,海纳百川。
二省为信。人言为“信”,说话算数就是信,和朋友交往要说到做到,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关于诚信的故事,关于诚信的名言名句很多很多。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大致意思就是,人如果没有信用,即使只差一步就要到达成功的'顶峰了,也会跌落到失败的深谷。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如果没有信用,人就不可能取得成果,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再讲两则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三省为习。学习到的东西应该经常应用,“学以致用”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观念,人不能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师长、上司、朋友交予自己的东西慢慢领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人生当中。我们具有渊博的学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也只能称之为理论,如果他不经过实践的证明,不能应用于实践,那也是空洞的,是“没用”的。我们提倡终身学习,因为人生的问题太多,因此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学的关键,必须不断练习。
其实,读一本圣贤之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情操,体会他们处事、为人的哲理。
【《论语》读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优秀09-25
论语优秀读后感04-03
论语读后感(优秀)07-25
论语心得体会优秀06-03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1-05
论语读后感优秀范文05-15
论语读后感觉 《论语》思想的精髓02-06
(优秀)论语读后感14篇08-26
论语读后感笔记优秀范本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