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14 18:16:1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1

  这次讲座中我有几个印象很深,也很受启发的点,主要围绕三个点展开论述。

  第一,学生在单元导读阶段、精读阶段以及展示阶段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实践能力。

  虽然是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学校,但是学生们的都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表现出非常强的能力。这三个学校的老师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非常注重知道和点播,更多的是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让我看到了老师们对新课标所提到的“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的坚持。另外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吴教授所说的那样,老师们为学生创设情境以及在真实情境下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单元导读阶段,万老师给了学生非常恰当的支持。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新课标下,对教师技能的更高要求。

  第二,周老师谈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口诀,也让我深受启发。

  周老师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也提出了建议。1,基本课时保证,大致有3到4周的时间保证学习。2,难度大,所以老师们要惊心设计一系类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周老师还建议整本书阅读应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流程,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老师的支持点播为辅线,老师应服务于学生的读。具体就是由老师激趣之后,学生经历由浏览到略读,再由略读到精读,再到研读,最后再由学生展示一些学习的成果,进行一个展示评价,按照遮掩的逻辑来进行构建的话,对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大家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会有促进作用。还提出了这样的顺口溜:激趣浏览与略读,观标题览目录,查作者明目的,精读与研读,问题来引领,提观点系材料,整体把握悟思想,重点篇章来研讨,学习展示少不了。

  老师说的这些内容言简意赅地教了我们要如何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些口诀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学生行动的基础上,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虽然还没有进行过整本书阅读教学,但是也看了一些课标的指导,确实觉得整本书阅读教学说难也难,但是如果能够有条不紊地坚持以上的理念去展开,也能收获很好的结果。

  第三,王老师从理论的高度为我们介绍了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课多元教学模式探究。

  王老师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大的方面为我们进行了整本书的难点疏导以及应对措施的介绍。我尤其对任务驱动和情境教学最有感触。老师为学生设计一项需要完成的模拟真实生活情景的任务,让学生利用知识去完成任务,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能力。又通过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有老师在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就创设了一个“替大观园的兄弟姐妹发朋友圈”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结合具体的场景,代入人物,发布朋友圈并评论他人朋友圈。这样的任务创设与完中去完成任务。整本书阅读是很难,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以情境为切入口,打通学生生活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那么教学将会轻松很多。正如这几次课里,老师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让学生探寻梅州的乡土文化,这就是在进行打通、创设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这次的讲座,其他的老师和专家也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都受益良多,因为时间仓促,没有进行打磨自己的心得感受,后续会再抽时间去回看和吸收,多思考自己如果进行一本书的教学会如何去做,也会积极和同学展开讨论,将今日之所得加以运用和吸收。

  非常多的老师们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受益良多。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2

  有幸参加xx成功中心(梧山校区)数学研讨活动,一睹蔡荣鑫副校长课和颜丹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演绎,更再次聆听到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蔡福山主任的精彩点评,让我对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获满满。

  一、 精彩的课堂,深刻的思考

  1.蔡副校长从折纸比赛开启,于无痕中复习了旧知(分数的意义),为新知探究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1)法理相融,注重思维的直观性(物化理解算理)。

  让学生通过折纸地方式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呈现,学生清晰地认识4/7÷2就是4个1/7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2个1/7,同样4/7÷3也是通过直观的面积图帮助理解,完美地实现了法理相融的运算教学。

  (2)知识的联系性——迁移建构算法。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蔡校长将比较淋漓尽致地展现,比较4÷2和4/7÷2;比较4/7÷2和4/7÷3;比较4/7÷(2、3、5、6)算式中不与不变的规律,逐步抽象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化规律,并最终实现符号化的理解。

  (3)在难点处充分沉潜教学。

  2.颜老师作为只有两三年教龄的老师课改特别地棒,课堂教学不疾不徐,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注重算法多样化,并注重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算理,教学也非常细腻,比如当学生拨计算器时从十位拨起,及时引导学生应该从个位拨起,防止负迁移等。

  二、精准的点评,有力的引领

  而福山老师的点评似乎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明亮的'窗户,让我们对这两堂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有了更深的思考、更美妙的体悟。

  福山老师从核心素养谈起,谈到中共中央的顶层解析:核心素养就是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谈到高中数学已经确定的核心素养;史宁中教师有关核心素养求实的三句话解析;更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方法、思想的种子。

  结合教师课堂,给出很好的建议,如可以通过一组除法算式(400÷2 40÷2 4÷2 4/7÷2 )的比较,让学生发现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单位;注重方法的沟通,这样方能实现法则越来越少,道理越来越简单,让学生明白有什么道理,和什么相通;比如方法多样化中不必面面俱到,毕竟有些方法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所取舍;比如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同时,也可适当的故事化。

  总之,本次互动为我们积蓄了更多的养分和力量。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20xx级学科语文的研一新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大概率都是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正是因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老师才会选择这个专业和学校。在20xx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位于所有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既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这个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老师又该如何去教呢?这既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这次的研讨活动就聚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重点,整合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的力量,针对一线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路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课堂展示、专家点评、研讨沙龙、专家视点的环节,剖析课例、传递理念、分享观点,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仿效的做法,促进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开展,切实提高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自“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提出以来,一直都是语文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整本书阅读课有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的特征、作用和方法,因此需要去研究如何教,怎样才能教得好,学生也能有所收获,学得好。

  一开始的课堂展示环节就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整本书阅读课所特有的课型——单元导读课、精读引领课和成果展示交流课。这三堂课分别由三位不同的一线教师为我们展示,其中包含着她们对整本书阅读课的思考和见解。在她们的展示中我也学习和收获到了不少。

  首先是xx县xx中学的万xx老师的《乡土中国》单元导读课,主要从激趣(激发阅读兴趣)、导法(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思考能力这三个教学目标出发。这堂课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是万老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梅县当地的乡土人情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对“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有了价值体验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认同,产生了阅读需求,从而激起阅读兴趣。

  之后是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地克服“畏难情绪”,知道自己是能够读懂的,有门径去阅读。再就是万老师设计了很多有趣且有益的学习任务活动。如写个人读书计划、寻找身边的“乡土标签”和小组就一选题做读书报告、展示阅读评价反馈等,灵活地运用了绘制表格和思维导图的.方法。

  以活动来助推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最后感悟“乡土梅州”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的阅读可以“躬行”,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共鸣,而不只是单纯地积累知识。总的来说,这堂导读课能够激起学生对学术类著作的阅读兴趣,并能够有方法的进行阅读,关注身边文化。整堂课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阅读支撑。

  接下来是xx中学的朱xx老师的《乡土中国》精读引领课,整堂课都围绕着以“概念”为径,走进“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展开。基于学情中学生大多表现为阅读兴趣不浓、存在误读现象、止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不可进行放羊式阅读,因此选点突破,精读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和核心篇目便是朱老师精读课上的选点。把学生从初读通读向细读精读引领,从一章书向整本书引领,从一本书向一类书引领,发挥目标引领、方法引领及教师引领的作用。

  在学习任务的设定上,同样采用思维导读绘制和进行表格对比的任务来理清理解概念。与导读课不同的,对概念进行归纳、分析、下定义,最后得出概念的阐释法后,朱老师多结合了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举例社会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差序格局”现象来验证这一概念。

  最后的探究思考环节提升高度,将问题上升到国家和社会。最为巧妙的一点是将费孝通先生的研究过程倒转过来作为阅读过程。教学由信息的提取到信息的加工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是由具象到抽象,知识不断发展和深入,培养学生掌握概念阐释,运用概念阐释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是xx市xx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徐xx老师的《乡土中国》展示交流课。这节课最出彩的就是真实的“乡村调研”的学生们,可以说是用xxx先生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将学生在之前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观点和概念到实践中去检验。加深了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加深了对学术著作价值的体验。是一次验证性的实验,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入。

  同时,这其中产生的问题理解和价值认同就与第一节的导读课形成了很好地呼应。与第二节课中学生生成的概念,描述的特征,形成的思想框架打下的底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验证,是一个质疑和反思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让我看到阅读课,不单单只是阅读那么简单,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要应用起来才能活起来,知识才能更好地被理解被吸收,甚至在此基础上生长。

  这三节课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符合《乡土中国》整本书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阅读的需要。都采用了合适的方法和合理的进程,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走在学术著作当中,开展集体学习,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获得支持。1+1+1大于3。

  之后的教研沙龙环节,老师们精彩的问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大受启发。首先从国内外的视角明确了整本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与单篇阅读教学比起来能够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成的意义世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选择《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书目的原因,作者费孝通的爱国,篇章篇幅符合高中生的阅读水平,是有温度的学术著作,学习后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让学生学会读学术著作,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作者思维,提升思维水平;学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读书、学思维、学文化)。

  之后是对一线老师教学《乡土中国》的一些指导和建议:

  一是课时保证,三到四周的时间;

  二是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

  三是构建科学的教学流程,学生阅读为主线,老师支持帮助和点拨为辅线(老师激趣,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研读—成果展评)。

  还有周老师编的朗朗上口顺口溜:激趣浏览与略读,观标题览目录,查作者明目的,精读与研读,问题来引领。提观点析材料,整体把握悟思想。重点篇章来研讨,学习展示少不了。

  一场研讨活动直播听下来,增加了我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一本书能够读一类书,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引领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收获阅读方法,理解概念提升思维水平和能力,应用于写作。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关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撑,帮助和引领学生更高地开展整本书阅读,不断深入,由一得多,由浅入深,从知识方法的掌握到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同时要注重阅读的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形成价值认同。对于整本书阅读,要做到长期坚持,长久围攻;依标据本,注重思辨;评价引领,以评促读。整本书阅读课的探索任重而道远,老师们的经验分享,课型展示,专家们的点评和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句发言都觉得不能错过。

  让我有了关于整本书阅读课的一个课堂教学模板,教学模式,这些都需要在我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运用检验,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用,内化吸收后上好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课!

【主题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03-14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12-29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15篇03-18

关于星五小学互动式主题研讨活动方案10-10

语文线上研讨活动简报03-03

学校研讨课活动方案11-25

教学研讨月活动方案01-03

线上教学研讨活动方案01-03

线上研讨心得体会01-10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感想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