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试论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保障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10-08 06:13:2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保障机制的构建

  是否在为写论文而苦恼,小编这就给大家整理一篇行政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自然保障;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以人为本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以人为本提供稳固的政治保障;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先进的思想保障;要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健康的社会保障。

  关键词: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保障机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把“以人为本”写进党的决议以来。以人为本成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毋庸置疑,近年对于以人为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以人为本渊源的探索、内涵的理解上。而对于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建立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保障机制,则几乎是一个空白。理念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缺乏执政理念的执政实践是盲目的,而缺乏执政实践的执政理念则是空洞的。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必须把理念转化为实践,落实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落实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项建设工作中去。因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保持生态平衡,为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自然保障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从自然中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过,“自然界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是特别伟大的。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原因、基础、根源。人应当把自己的诞生和自己的存在归功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只能在自然界中并依靠自然界而存在着。自然界是哺育人的母亲。”[1]马克思的自然观首先也是强调自然界存在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才谈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他还认为共产主义“等于实现了的自然主义”。恩格斯则指出自然界对人类的所谓征服,都进行了报复。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和历史相统一的自然观,为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要使人有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目的并不是要维护大自然的原始生态,而是为了给我们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06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的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已经给了我们严重的警告:环境保护已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而且对周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虽然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对环境产生影响,但为了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如此迅速的恶化则绝对不是发展的初衷。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2006年10月26日在北大演讲时指出的那样,“如果地球变得无法呼吸,那么经济进步又有何用处呢?”

  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以人民群众及其利益为本,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1世纪初,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党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转变”的要求: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而党的十七*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随着环境保护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一些过去环境污染较重的大中城市,经过大规模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出现了改善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一些过去环境质量较好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增加排放,环境质量下降;更多的地区基本维持了原有不甚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表明,在国家提出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措施之后,见到实效还有一定时滞。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以人为本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2]。在此,马克思指明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人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这一根本条件,不但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人们还会重新展开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那样旧社会的一切陈腐的东西将会死灰复燃。所以《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正是由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的经济在三十年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也正是因为经济增长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成果,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才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全面发展才有了物质前提。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就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者既是统一的,又存在着矛盾。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同步的提高,就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很难,实现“好”则不易。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以人为本提供稳固的政治保障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抑或通过人民的代议机关代替人民管理公共事务。”[3]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的民主政治,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政治是人的内在需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政治生活;同时,政治又是“人”的政治,是人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人的存在决定政治的存在,政治的发展最终基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民主政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政治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上的民主。民主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人类在追求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民主观念。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包含一定普适性,但民主也是有阶级性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情和不同社会制度下,民主自有其特殊性。制度是人的选择,但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是在客观历史条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选择和创造制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情和国际环境。

  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是民主政治的积极推动者,民主政治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建立一种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的新型民主制度的设想,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5]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争取人民民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以人为本才有政治上的保障。胡说:“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焕发建设国家的强大创造力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作风的必由之路。”[6]胡讲的这四个“必由之路”,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先进的思想保障

  文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的根本性标志。任何人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以文化的方式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一样不自由;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

  文化最深刻的本质是人化,它渗透到人的生产、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文化最大功能是“化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都需要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完成。没有现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经济政治,而现代化的人需要现代化的文化来教化。

  当今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着文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约束力,能够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大众。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人们启迪心智、陶冶情感、磨砺意志、激励理想,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公民素质,而且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虽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较,文化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切实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为以人为本提供健康的社会保障

  社会建设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因此,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反之,社会建设也不能脱离人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建设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人类在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进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只有透过人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我们才能把握社会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建设的最高标准,而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则是社会建设的最高境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相比,中国社会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之时,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如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养老保险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等等。这其中有些问题还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像前段时间被揭露的黑砖窑事件,简直让人怵目惊心。这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在社会建设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9]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有了保证,就意味着人民有了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或保证。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收入和福利的增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确保社会治安。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要推进城乡的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保护人们的创新热情,鼓励人们的创新实践。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促进社会充满生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总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有率先意识,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使经济建设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教育水平更高,就业渠道更宽,保障体系更完善,人民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安定。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3]吴传毅.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J].科学社会主义,2007,(2):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6]胡.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7]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9]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198.

【试论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保障机制的构建】相关文章:

试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10-08

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10-09

试论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10-05

试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完善10-06

以“三对接”理念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10-05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学前教育论文10-08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10-26

试论护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论文10-12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与劳动保障机制研究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