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针对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需要,基于一般研究过程,对与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密切相关的15个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的有效性、撰写研究申请、文献综述、计划研究项目、参考文献和引用、撰写学位论文、口头表达、撰写研究报告、伦理问题、管理和执行,以及研究完成之后。《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适用面宽、实用性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主要参考国外文献,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不同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阅读,为其提供直接可操作的研究指南。
研究方法论作品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概念 1
1.2 研究的分类 3
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
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
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
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
1.3 研究的过程 8
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
1.5 小结 10
1.6 习题 11
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
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
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
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
2.3.1 考虑价值 15
2.3.2 考虑自己 16
2.3.3 考虑指导 16
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
2.4.1 研究目标 17
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
2.4.3 研究方法 17
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
2.4.5 结果分析 18
2.4.6 结论和建议 18
2.5 小结 19
2.6 习题 20
第3章 研究范式 21
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
3.2 研究范式 22
3.2.1 实证主义 22
3.2.2 解释主义 23
3.2.3 批判主义 24
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
3.4 小结 26
3.5 习题 27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
4.1 研究方法 29
4.1.1 行为研究 29
4.1.2 案例研究 30
4.1.3 人种学研究 31
4.1.4 扎根理论 32
4.1.5 调查研究 32
4.2 研究技术 33
4.2.1 面谈 33
4.2.2 观察 34
4.2.3 文献研究 34
4.2.4 客观测量 35
4.2.5 问卷 35
4.2.6 分类 36
4.2.7 解释学 37
4.2.8 符号学 37
4.2.9 叙述和隐喻 38
4.2.10 数据预编码 38
4.2.11 描述统计 39
4.3 小结 41
4.4 习题 43
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
5.1 有效性的含义 44
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
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
5.2 测量的有效性 47
5.2.1 内容有效性 47
5.2.2 准则有效性 48
5.2.3 构建有效性 48
5.3 归纳和演绎 48
5.3.1 归纳 48
5.3.2 演绎 49
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
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
5.4 证伪主义 51
5.4.1 理论的构建 51
5.4.2 理论的生存 51
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
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
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
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
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
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
5.6 小结 54
5.7 习题 56
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
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
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
6.2.1 名称 58
6.2.2 绪论 58
6.2.3 目的和目标 58
6.2.4 创新点 59
6.2.5 研究方法 59
6.2.6 里程碑 59
6.2.7 结果 60
6.2.8 与客户协作 60
6.2.9 资源 60
6.2.10 图形计划 61
6.3 避免陷阱 61
6.4 研究的可行性 62
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
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
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
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
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
6.4.6 涉及的风险 63
6.5 小结 64
6.6 习题 65
第7章 文献综述 66
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
7.2 文献检索 67
7.2.1 文献形式 67
7.2.2 追踪文献 69
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
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
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
7.3 进行文献综述 72
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
7.3.2 填写和保留 73
7.3.3 良好的习惯 73
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
7.4 小结 74
7.5 习题 75
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
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
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
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
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
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
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
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
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
8.2.7 检查资源 83
8.2.8 重新计划 85
8.3 小结 85
8.4 习题 87
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
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
9.2 使用引语 89
9.3 使用引用 89
9.4 参考文献部分 90
9.5 参考文献信息 91
9.5.1 来自期刊 91
9.5.2 来自书籍 91
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
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
9.5.5 来自互联网 92
9.6 剽窃 93
9.7 小结 93
9.8 习题 95
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
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
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
10.3 写作风格 98
10.4 准备撰写 99
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
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
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
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
10.4.5 选择数据 104
10.5 章的撰写 104
10.6 编辑和校对 106
10.6.1 编辑 106
10.6.2 校对 107
10.7 小结 107
10.8 习题 109
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
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
11.2 了解听众 111
11.3 基本结构 111
11.4 内容量 111
11.5 强调 112
11.6 总结 112
11.7 视觉辅助 112
11.8 个人技巧 113
11.8.1 声音 113
11.8.2 身体语言 113
11.9 克服紧张 114
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
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
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
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
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
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
11.14 小结 117
11.15 习题 118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
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
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
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
12.3.1 标题页 122
12.3.2 摘要 123
12.3.3 背景 123
12.3.4 文献综述 124
12.3.5 方法 124
12.3.6 结果 124
12.3.7 结论和建议 124
12.3.8 参考文献 125
12.3.9 附录 125
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
12.5 写作风格 125
12.6 小结 127
12.7 习题 128
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
13.1 伦理 129
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
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
13.3.1 征得同意 131
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
13.3.3 有权利退出 132
13.3.4 匿名 133
13.3.5 避免伤害 133
13.3.6 避免欺骗 134
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
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
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
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
13.4.3 接受质疑 136
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
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
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
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
13.5 出版许可 137
13.6 保密问题 138
13.7 小结 139
13.8 习题 141
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
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
14.1.1 行动主义者 142
14.1.2 反思者 143
14.1.3 理论家 143
14.1.4 实用主义者 143
14.2 管理导师 143
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
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
14.2.3 短期计划 146
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
14.3.1 平衡的内容 146
14.3.2 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
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
14.4.1 良好的计划 148
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
14.5 小结 150
14.6 习题 151
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
15.1 研究反思 152
15.1.1 研究的意义 152
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
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
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
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
15.1.6 做得更好 153
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
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
15.2.1 兴高采烈 154
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
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
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
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
15.3.2 参加会议 156
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
15.4 小结 156
15.5 习题 157
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
附录2 研究报告例文 164
科学研究方法论
首先,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既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科学研究方法论就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因为,从作为总体的方法来看,它包括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物化的认识格局即物质工具及其运用工作为客观化的精神的认识格局即科学理论成果,而科学研究方法论对于这三方面的研究,有的直接就是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报、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底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底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科学研兖方法论对于理论成果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的研察,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类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因此,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总之,科学研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即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物质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成果等,这一切都与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有关,从而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更多【研究方法论】阅读:
【研究方法论】相关文章:
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硕士04-01
设计方法论12-26
医学综述撰写方法论文03-22
数学教学方法论文04-01
略说桥梁的年限分析方法论文03-21
管理学教学方法论文04-01
初中班级管理方法论文04-01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