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
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朗读习惯?
曾几何时,一说起“朗读”,它给我们的印象也不过是朗诵比赛中的口若悬河;舞台上的专业吟诵;身着汉服的传统诵读;或者在课堂上被点名的不情愿朗诵……
然而,当诸如《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出现在大家视线中以后,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给“朗读”的刻板印象而惭愧。
所有的文字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都会具有不同的丰富含义,而朗读则是对文字的二次创作,在新的场域为文字赋予新的生命。
当这些文字被理解,被再次诵读,我们也将产生发自肺腑的共鸣。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其中对学生提出的目标便是: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达意,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
这一档档文化类节目崛起,唤起了人们的关注度,编者却有另一个疑惑:我们是否仅仅将目光投向这些节目,却很少会带着孩子去重读那些书信,教会孩子如何朗读?
与其把《朗读者》当作一场一次文化盛宴,不如把“朗读”变成你和孩子的习惯。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麦家在给儿子的信里说,读书就是回家。
记得在哪里还看过一句话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朗读者》给我最深的启发是朗读是爱的表达、传递,用朗读来陪伴孩子成长,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我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书的爸爸,总喜欢在饭后给我读书,《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荆棘鸟》、《笑傲江湖》等各式各样的小说,那些书我后来一本也没买,因为比我后来读过哪本书都印象深刻。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当大人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时发生: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家长和孩子同时从书里学到东西;家长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
我们是用耳朵学习语言。
当动人的语言诉诸孩子的耳朵与心灵,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增速发育,更成为了连接妈妈和孩子之间最亲密的纽带。
张梓琳在参加完节目,也曾在微博说,女儿一直盯着电视仔细听她朗读,仿佛要确认电视上为她读书的妈妈就是平时身边的那个妈妈。
吉姆·崔利斯有句话还很有名,说得也非常好,“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除了亲子外,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是随意交谈,而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语言方式。
随着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他们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
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语言越多,随之思维就越清晰。
那些喜爱大量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快得多。
给孩子读书,应是最“便宜”最方便,也最高贵的滋养孩子成长方式。
一、从朗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读 比 背 更高效
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
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
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
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孩子们的脑海。
用背诵古诗词举例,编者建议大可不必追求孩子一天背了多少首,背了几个小时,这样的功利性记忆是不可靠的。
不妨和孩子选择一本适合其学习进度的诗词,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一首一首地读下去,读完再从头来。
时间长了你便会发现,他们已经记住了很多。
二、先解读,后朗读,会帮助孩子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朗读者》节目中的做法——先解读,后朗读。
让观众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再体会朗读者演绎所流露出的情感,这样却让整体“朗读”更加触动人心。
用一首诗来举例,单纯的默背容易将诗歌肢解。
《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节目中的书信、诗词为何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将文字产生的背景也生动地呈现出来便是原因之一。
在孩子朗读之前,你不妨先和他们做一些功课。
第一步——认字、正音。
生字,找到读音、意思;多音的字,确认在这里读什么;多义的字,明白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含义。
第二步——解题、辨体。
大致分析诗歌的内容、体裁与题材,以及诗人的大致风格。
第三步——辨义,理解诗中每个词的意思,每个典故的出处,每个句子的意思。
单纯的背诵永远是枯燥的,但是对故事的解读却生动有趣。
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读上为数不多的诗歌,在这样的完全解读下,孩子读诗的兴趣也将大增。
三、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朗读不够专心,你不妨试试和他们一起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见字如面》节目中,无论是哪一个朗读者的念诵,都已经完全沉浸到角色中,这才使得书信愈发动人。
《朗读者》亦然,朗读者的故事与被朗诵的文字中所透露的,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带着角色的朗读才将文字演绎得更具感染力。
同样,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角色扮演,抑扬顿挫中,孩子们的朗读也将更有滋味,更易理解内容。
当一个孩子坚持朗读,成为一名朗读者,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
一、成为朗读者,孩子会深深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北大教授、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曾无数次被人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曹文轩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可是当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老师或主持人、演员,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部小说里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一定会一直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因为,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
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二、成为朗读者,是学好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很多家长抱怨越是到高年级孩子成绩越是难提高,四处上补习,却依然收效甚微。
也许,你忽略了影响语文学习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方式:大声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三、成为朗读者,孩子还会发生下面这些神奇变化
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改变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坚持大声读优质作品、书籍,很容易使变得开朗。
孩子在朗读时,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通过音律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情感中升华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成长的路上带着憧憬去体验百味人生,再在人生的历练中回味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的那些文字。
这样的他,思想是深邃的,胸襟是宽广的,志趣是高远的。
如何为孩子朗读?记住这13条
关于如何朗读,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百万畅销书《朗读手册》,非常权威。
他用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总结成这本书。
书于1979年初版,经过5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指定教材,并迅速在全球被翻译出版。
书里面有非常多具体、可信的案例,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当然更给出朗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我们将精华总结如下:
1、朗读越早开始越好,并尽量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
2、对于自己重视的事,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
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固定的朗读时间,尽量使之成为习惯。
3、不妨从由韵律感的童谣、儿歌和几行字的绘本开始,再逐步朗读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童书,再到有章节的故事及小说。
4、只要时间允许,就频繁地为孩子朗读。
但开始时一次时间不要过长,保持孩子对朗读的热情。
随着孩子的接受度,慢慢增加时间。
5、聆听习惯是后天养成的,需要逐步教导、培养孩子——聆听不会在一瞬间学会。
6、要注意变换读物的长度和主题。
鼓励孩子自行挑书。
7、在朗读前,一定要提一下书名、作者和图画作者。
8、朗读要有始有终。
但是发现选错了书,一定及时停止。
9、如果朗读有图画的书,尽量让孩子能够看到图画。
10、帮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法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
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11、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每个家长都要积极练习。
大量运用自己的表情,甚至改变声调,扮演人物。
12、千万不要读得太快。
建议不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表情很容易泄露出你的想法。
13、偶尔读一些内容较艰深的书,挑战一下孩子的大脑。
多启发孩子思考,尝试跟孩子讨论书中内容。
如何让孩子爱上朗读?
1、选择合适的书籍
作为家长,想让孩子爱上朗读,首先就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孩子的书籍。如果孩子小,可以帮孩子选择那些朗朗上口,有节奏、有韵律感的儿歌或歌谣。
2、睡前朗读事半功倍
在孩子睡前,身心已经比较放松时,特别适合和孩子一起朗读,安静的环境会让孩子更好更快的沉浸到朗读内容里。
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孩子对家长朗读表现出兴趣不大,家长也不要强迫他,可以把朗读时间缩短一些,待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再慢慢延长时间。
3、朗读应富有感情
朗读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才能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朗读时,家长注意不要干巴巴地念语句,而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孩子受到感染。
为了增强互动性,还可以不时停下朗读,让孩子猜猜下面的情节,或者针对故事情节给孩子提问题,这样更能带领孩子融入故事情节。
4、让孩子纠正 “错误”
在朗读中,家长有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故意在孩子熟悉的地方念错主角的名字或其他一些细节。一般孩子发现了家长的“错误”,马上就会纠正,这样也会增加他对阅读的积极性。
5、定时、定量朗读
俗话说得好,“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朗读虽然不至于这样要求严格,但也需要持之以恒。选一个父母孩子都空闲的时间,每天到点就开始大声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家传好习惯。
朗读的奥妙之处
1.朗读,能提高学习注意力
许多孩子在默读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够沉下心来学习,出声朗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从而使得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2.朗读,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朗读能让死板的字眼变得立体、丰富而有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锻炼孩子的普通话,并通过对发音、语气、语调、语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强孩子口语表达的勇气和信心。
4.朗读,能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相比理性思维,直觉能更加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语言的正误优劣。可以说,没有真正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大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孩子对语言、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经过长期的语感沉淀,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孩子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在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尤为重要。
5.朗读,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体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理解能力。
6.朗读,能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反复朗读一篇文章,体会其中的精髓。不但可以学到修辞和遣词造句技巧,还能领悟到作者的独特构思,久而久之就有了写作的章法。
7.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文章能将孩子身心带入内容的情境中,通过语言表达将画面立体起来,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
8.朗读,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通常内向的孩子,说话声音也小,更不敢大声读课文。坚持大声朗读,孩子会逐渐建立起自信,性格也会越来越开朗。
9.朗读,有利于加强记忆
朗读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使印象深刻,记忆更牢固。同时,大声读能让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大脑处于“排空”状态,能够集中精力,有利于记忆材料。
10.朗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朗读时,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使之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更高。
【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08-25
如何培养好习惯03-04
培养孩子习惯的心得11-24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心得05-31
关于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12-06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心得03-31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习惯11-17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09-07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心得体会03-08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