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哲学的学习方法

时间:2023-12-25 18:10:12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过只有真正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能事半功倍,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习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

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1

  一、首先,要知道哲学都有什么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几个部分。哲学原理的内容不多,专门弄个笔记本,把原理抄下来,然后背诵下来就可以。这样基本就把握住了哲学的整个体系。

  二、其次,根据体系把具体原理展开来记忆。

  唯物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扩展开还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法主要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和五大范畴(因果,偶然必然等);认识论主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历史与逻辑统一,主观和客观统一;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奉献。哲学就这些内容,并不多,也不难。

  三、最后,是一些解题技巧。问题包括解答题和选择题。

  1,解题格式分三部:首先答世界观,一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开头;第二步答方法论,你回答完了世界观后要接着答方法论,比如回答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世界观,那么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般以“这就要求我们”开头;最后一步结合材料,列出材料中哪些话反应了你回答的原理即可。

  2,题目一般都会以“请用唯物论有关原理”或“请用辩证法有关原理”提问。这时候只要记得哪些原理是唯物论,哪些原理是辩证法,很快就能解答出来。关键是,事先对原理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并背诵,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3,选择题,也没什么诀窍,第一就是整理熟记并背诵原理性文字,第二就是多做习题,高中考试题型和平时习题的重现率达50%以上。

  4,总之,弄个笔记本,把哲学原理抄下来,总共原理也不超过30条,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区分开背诵下来。解题时其实就那么几条原理供你选择,只要事先做好背诵工作,做起题目来就很快了,也不会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

  学习哲学的目的:

  对于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学哲学本身就是学哲学的目的。即为哲学而哲学。生存就是为了哲学研究。人生的一切意义就在于哲学研究。

  对于非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言,学哲学的目的是:挖掘、构造、强化和改造人的思想(自我的和他/她人的);规范和批判人的思维方法,进而养成高效的思维习惯;指导、反思和检验人的`具体思考和实践行为,进而达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否定、主客统一,实现个人的有效实践、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续。

  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

  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2

  摘 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观点与资料的统一作了引申发挥,并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新的拓展,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独立完成两卷《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80年代,他在总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大胆地走出政治化思维的藩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了新的诠解,提出了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的统一、“学院式”研究法和“书院式”研究法及“双译法”等,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更高的综合,他也因此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总之,冯友兰在他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方法及方法论始终是他关注的中心。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是他成就“三史”“六书”的重要前提,也是他始终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前沿并成为领军人物的关键。

  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的融会贯通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主流是援引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20年代,冯友兰先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后期开始转向新实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50年代至晚年大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早期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基本上沿着胡适用西方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方法的方向。胡适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其方法论的核心,倡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统一,主张杜威的“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实验的方法”)、“历史的态度”(“历史的方法”),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拿证据来”的原则,将科学方法、逻辑方法和哲学方法统而为一。胡适主要是通过清代朴学所蕴涵的具有实证精神的“汉学”方法来接引他的美国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或科学方法;这一“接引”,不仅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方法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也使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更加精密、严格、系统化了,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冯友兰既受到胡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影响,又接受杜威和詹姆士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浸染,所以,一开始他也把求实、求真、存疑的科学方法作为治学的根本方法,并高度称赞西方科学理性追求清楚的思想和科学的真实性的精神。但是当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向新实在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就超越了胡适。例如,胡适重“疑古”,冯友兰则由“信古”经“疑古”而达“释古”。胡适重证据的“汉学”,冯友兰则重义理的“宋学”,虽然胡适也不轻义理,冯友兰也不轻考证,但就治中国哲学史而言,“宋学”的方法胜于或高于“汉学”的方法。因为,研究历史上的哲学,若只是停留在解释文字的考证、训诂上,而不进而去了解、体会其义理,就不能算是真切地把握了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尽管冯友兰和胡适都在用现代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汉学”与“宋学”,所不同的是胡适主要是依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而冯友兰则主要是依据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若从他们研究中国哲学史所取得的成果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发展看,冯友兰高于胡适。

  西方哲学对冯友兰影响至深至远者,当推新实在主义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这两派共同倡导的逻辑分析方法是西方哲学上千年发展的重要成果,冯友兰称之为西方哲学家“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冯友兰和金岳霖等清华学派的代表把逻辑分析方法引进中国哲学界,确实是一种意义十分重大的科学中的一种,因此可以用史学的方法(不管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西方近现代史学的方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搜集史料、审查史料、分析史料,通过归纳、分析与综合等而获得哲学史的真实。同时,要理解和把握历史上一个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还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哲学的方法,这样才能跟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真正的对话:看他想些什么,见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哪些他没有想,没有说;替他把他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说出来。通过史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就可以从过去哲学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的材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来,并赋予它一个形式上的系统,进而用所能看到的一鳞半爪,恢复一条龙,并且尽可能地符合这条龙的本来面目,以求达到客观、真实、合理的理解。

  以现在的学科划分看,作为哲学和史学之综合的哲学史应属于人文科学,既不同于社会科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从冯友兰对哲学史学干斗性质的判定看,中国哲学史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在冯友兰看来,虽然存在着本然的、客观的中国哲学史,但是哲学史家所写的实然的中国哲学史,却是本哲学史家之“见”所成的中国哲学史,因为哲学史家的主观的见解之中,既包含着理性的、逻辑的成分,也包含情感的、意志的、审美的等非理性的成分,而这恰恰体现了作为人文科学追求精神价值和意义信念的学科特征。所以,冯友兰也特别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史,要通过直觉、诠解的方法,以求历史上哲学家之本“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接受学的方法,精神分析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等等,来理解和体悟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的真精神。从另一方面说,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哲学史,又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相通的,所以,自然科学的假说、观察、实验、推理等实证的、逻辑的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归纳、分析等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用作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因此,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哲学方法为主,兼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应有之意,是中外哲学史研究之实,也是未来治中国哲学史方法的方向。

  总之,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冯友兰与20世纪三大哲学思潮的关系看,他的哲学思想始终跟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于哲学的学习方法3

  摘要: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本来只能提高人的境界,本来不能使人有对于实际事物的积极的知识,因此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事物的能。”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并不能交给人具体实际的科学知识,但它能提高人的境界。能使人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发现自身更高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了对于哲学的世界的“真际”的领会和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领会和了解解答了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虽无具体只用却又有人生根本的大用。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又采取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学的理性成分与中国人生哲学相结合,从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学说。人生境界学说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和理解冯先生整个哲学系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冯友兰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哲学是“接着程朱讲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更是发展,因而有助于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此外,人生境界学说还具有富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人生境界学说本身是关注人的学说,是对人生该何去何从、生命的意义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它关心的事每个人的幸福。因此无论是在冯友兰先生的时代,还是现在的我们乃至未来的人们,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为人生学说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冯友兰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1.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冯友兰先生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哲学十分精通。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是组成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其中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宋明理学。尤其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其“新理学”哲学体系正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创新创立起来的。冯友兰先生自己也说过,他的新理学是对程朱理学“接着讲”的,而不是“照着讲”的。是以程朱理学为基础上的,是对程朱理学的巩固,更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冯先生也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禅、名乃至玄学等各家各派的思想,创立出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即他的“新理学”所涵盖的体系,而人生境界学说则是“新理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其人生境界学说受到了程朱理学的直接的影响。如新理学中的“理、气、道体、大全”等主要概念及其他相关的概念,都是直接来源或是经过改造创新的程朱理学中的概念。

  此外,冯友兰先生同时又对西方哲学有着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西方哲学所采取的的逻辑分析方法是中国哲学中所欠缺的,冯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系统的研究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并把它运用于此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和新实在论大师蒙太古都曾经是冯友兰先生的老师,因此在他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新实在论与实用主义的思想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其“人生境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冯友兰的“新理学”正是结合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与西方西哲而产生的。是运用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 新实在论等观点,对中国传统的理学进行发展创新的结果。新理学所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其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人生境界学说的直接理论基础。

  2.觉解在人生境界学说中的关键性作用

  冯友兰先生在自己的人生境界学说中把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自然就具有的,后两个境界则是需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时也只有后两个境界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人如何才能最终达到天地境界而成为与天地合为一体的“圣人”、找到自己的归宿,才正是冯先生构建其形而上学、建立其人生境界学说的目的,也是人生境界学说的价值所在。那么怎么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呢?人生的境界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呢?这涉及到对人生境界的制约性因素:觉解的理解。

  “...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可见在冯友兰看来,“觉解”中“觉”是自觉的意思。即人的自觉,人自觉自身是在做某事。而“解”是指人对于自己所做的某事的了解,对自己所做的事的充分理解。

  “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样一回事。此知虽然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从冯友兰的解释来看,我们可以领会到“了解”并不是“自觉”,即“解”和“觉”是相互区别的。了解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的过程是和概念有关的,因此它包含了理性的过程;而自觉则“不依赖于概念”那么自觉或说“觉”是非理性的。对自身活动的了解而达到一种“明觉底心理状态”即是冯友兰所说的“觉解”。它是以自身的活动为了解对象的,对这个对象的“明觉”并没有借助于概念,因此也就不能说明这个对象是什么,对它没有明晰的语言表达。这种“觉解”类似于佛教哲学中的“顿悟”,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是人在思想上的一瞬之间的质变。而冯先生在对于如何“觉解”时,他的方法依旧是采用了“格物”的方式。总的来说,冯友兰在此还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采用了“负的方法”,只是说它不是什么。这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神秘主义的表现。

  “觉解”在人生境界学说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原人》中冯先生这样写:“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人自觉的做着他所能了解的事情,这事情便对他具有了某种意义。伴随着人对自己所做的理解的不同,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生的境界也随之变化。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会到,这里的“境界”有其独特的含义。“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在《入楞伽经》中提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佛教中的境界是指“情景”、“环境”,转为“阶段” 六义,是觉悟的程度的意思。而冯友兰先生借用此语是指在通过觉解的过程,对自身所处理的各种事的意义了解,并综合起来的主观精神世界。这区分于通常人们所认识的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而是一个人领会的自己所处理事,人的自身活动对自身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冯友兰先生的逻辑:由觉解出发,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的觉解形成不同的对人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构成了不同的人生的境界。可以说没有一定程度的觉解也就没有相对应、相关的人生境界的产生,同时,不同的觉解会引起人生境界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觉解,是构成人生境界的关键性因素。

  3 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的内部构成

  由“觉解”出发所阐释出来的人生境界,既不同于佛教原义中的“境界”,也非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境界”,它与“人生”二字相搭配,共同构成了“人生境界”的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它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的觉解,换句话说,即是人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交往的意义的理解和领会。这种“意义”的领会也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是在怎样的程度上满足了什么样程度的需要的?是个人、社会或者更高程度的宇宙天地?满足不同的需要就产生不同的价值,相应的映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从而又影响着人的行为。这一切都是跟人自己的觉解有关,跟人对于自己的活动的领悟、评判有关。而人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活也不是动物的生活。否则人也不能称其为人,因为在自然构成上,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此这个“境界”是在人所在“人”的生活中同时对于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和领会,它内在于人的生活中,同时又跳出这个“生活”、影响着人的生活本身。

  人生境界是由人生活的意义构成的,是人对自己生活的领会和体验,是一种自觉,是人对自己人生的各方各面的在精神上的理解和建构。它包括人对于人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态度、情感归宿、生活方式等等的理解,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人生境界的丰富内涵。

  主体对于生活不同的理解使人的活动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中,把人生的境界具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境界、功力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部分。

  3.1人生境界之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中人的第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并不了解,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这时的人可以说是被动的,他主动性、自觉性尚未充分的显现出来。此时与动物的区别不大。处于这个境界中的人,如冯先生所说,其行为时“顺才或顺习底”。“顺才”是说他的活动是出于自己的生理本能,也即是率性而为的,人是依照自己的动物本能活动的;所谓“顺习”是指活动受到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制度、习惯所制约的,而并非处于自身的目的,主动的要这么去做。由此可见,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活动、行为是受到本能自然的需求或外在的目的的制约,而不是来自于人作为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要求,没有来自于人的社会性的要求。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可以说是无需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了解和领会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顺习”、“顺才”而行,不存在着什么人生的思考。在这种无“觉解”的前提下所构建起来的人生,可以说是懵懂的人生,是未开化的人生,在这个境界中生活的人也因此是懵懂的、为开化的。正如人在年幼的时候,自己的各种活动都被自己的父母、长辈所安排设定好,让其读书写字,而自己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知道这么做对自己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又如时下常见的“吃饭是为了生存,生存又是为了吃饭”等言论,都是没有充分了解自己行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觉解”人生的表现。

  3.2人生境界之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之中最初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处于起始阶段的的境界。冯先生认为,人生活在这个宇宙世界之中,为充分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人生最终的关怀以坦然面对人生,人就需要不断的以更高的觉解来理解自己所处之中的宇宙人生。因此人不能始终处于自然境界之中,而是要对宇宙人生要有更多、更深入的觉解,这种更多、更深入的觉解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胜解”,只有对宇宙人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胜解”,才能超越出人生最初的自然境界,从而进入人生的第二个境界:功利境界。

  人生的各个境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觉解的过程,是人对自己所处理的事情的意义的理解和领会,由这些意义构成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由“意义”所构成的综合的精神世界。因此说人生境界的本质是觉解,划分人生境界的关键、标准也是觉解,不同的觉解的基础上所派生出的不同的意义世界即是不同的人生境界。功利境界之所以是对自然境界的超越,正是因为人从混沌无知中醒觉,产生了对宇宙人生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领会,这时的人觉解到了自身的存在,觉解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我”和“我”的利益。基于这种觉解,他的活动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为了自己的“利”。这个“利”包括物质的利益,也包括非物质的、精神上的利益。个人为自己追求钱财、名誉等等都是人在功利境界“为利”的表现。

  功利境界是对自然境界的超越,是人在自然境界的基础上的提升。但功利境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人生目的和理想,在功利境界中,人始终还是存在着不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平静。这也构成了人向更高的境界进发的动力。

  3.3人生境界之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在功利境界的基础上的人生境界的又一次上升。这种上升当然也是伴随着人的觉解的提升而提升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觉解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人的主观精神境界的发生的变化。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同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仅能关注于自身,仅能觉解到自身和自己的利益的存在,他对对象的领悟和理解仅限于此。在这个境界中的人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他人,只能看到个人,而看不到个人所处的社会。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仅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矛盾之处,而不能看到二者的联系和贯通之处。而在道德境界之中的人则能够领会到人不仅是个别的人,生物的人,而且是处于与他人相互联系中的人,社会的、区别于动物的人。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虽有区别,但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只能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因此他意识到为社会,同时也是为个人。从而从自己的我,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我”,为社会成为自己分内的事情。在这种觉解的前提下,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也受到这种觉解的支配和制约,人活动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从个人身上扩大到整个社会的范围了。

  3.4人生境界之天地境界

  个人觉解到社会并将自己的行为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定位于整个社会之中,是因为他基于自己道德的觉解,因此他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人生的境界并不能止步于此。因为除了社会这个整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比它更大的整体,那就是整个宇宙天地。天地境界是超越于道德境界之上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天地境界之中的人,由于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而且觉解到自己还更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一个更大的整体。自己不仅是社会的公民,更加是宇宙的“天民”。这样,构成他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意义”就变得不同于在道德境界之中所是的那样,这些人自己所处理的事情的“意义”,是对整个宇宙天地的“意义”了。

  基于这样的“觉解”,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不仅是为了社会和他人,而且是为了超越整个社会的宇宙天地。他的行为活动是为了尽到他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的职责,他行事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整个宇宙天地。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冯友兰先生说法,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也是圣人。人只有在天地境界中,达到和天地宇宙为一体,才能获得心中的平静,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与自己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这为后来人在相关研究上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同时也具有深刻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应该如何处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是冯友兰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2]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冯友兰.冯友兰自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哲学的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哲学的作用11-15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10-27

经典励志哲学语录11-17

哲学经典语录11-14

哲学论文2000字11-14

哲学论文怎么写10-19

西方悲剧哲学的魅力10-26

婚姻哲学语录通用02-08

时间哲学经典语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