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时间:2022-07-19 14:38:48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对于教育基础理论这门考试来说,教育心理学所占比重一般占30%-40%,甚至更多,因此这一部分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加之其涉及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因此很多知识点又属于难点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篇1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二、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它需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养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

  (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好几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除了各科教学之外,学校中各种学生组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统一协调、妥善安排,以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交互影响下,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受到各种影响。

  班主任正是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的教育要求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他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五)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学校一般是通过班级来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

  国家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

  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办好学校的骨干力量。

  以上便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的知识点。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是一个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清楚自己的基本任务所在,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篇2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1)双趋冲突

  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2)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3)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三、意志的`品质

  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各不相同的。

  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1)自觉性(独立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自觉调节行动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是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坚定性(也叫坚韧性)

  坚定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此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也是与坚持性相反的品质。

  (4)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自制性集中反映出意志的抑制职能。

  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上述四种意志品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坚持性被认为是其它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篇3

  因为教育心理学这一部分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加之其涉及很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因此很多知识点又属于难点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部分内容的一些重难点。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一章内容的重点在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于考生而言,可能皮亚杰的理论相对较容易理解,因为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比如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客体永恒性”和“守恒性”等。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就相对晦涩难懂,因为其理论是从种系以及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认知发展的,最典型的是他区分了人类的两种心理机能:人和动物均有的低级心理机能及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不过好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当中,常考点是“最近发展区”,而且学员们大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这一理论流派的观点也是相对难理解的,因此,考生们需要结合实际事例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发展冲突与任务。比如,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就需要父母要充分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这样婴儿才会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三、学习理论

  这一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加难点,因为它涉及到四个理论流派及十几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考生们除了要理解和掌握各个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之外,也需要理解各个理论流派观点的不同之处。比如,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且这种联结还是被动的;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在脑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布鲁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知识并不是绝对的,而且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人本主义和前面三个学派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它更加注重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主张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真诚而和谐的`心理氛围,进而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四、学习心理

  这一部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以及学习策略三个重要的内容,其中,学习动机的重点在于学习动机的理论,尤其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他从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人类的归因作了分类,一共有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运气、工作难度、身体状况和外部环境,这里需要大家结合实际进行理解和掌握;学习迁移的重点在于迁移的分类以及早期的迁移理论,前者需要大家以客观选择题进行备考,而后者则需要大家掌握每个理论的观点和代表人物;学习策略这一部分的考题形式大都是客观题,所以需要大家准确掌握学习策略的系统分类以及每种具体策略的涵义。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篇4

  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

  (2)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

  (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倒退;

  (3)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他周围的世界;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2岁到3岁;

  (3)主动对内疚,从4到5岁;

  (4)勤奋对自卑,从6到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12到18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8、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

  (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

  (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

  (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相关文章:

中考常考作文范文05-19

最新中考常考语文作文优秀06-13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12-23

基础心理学知识框架07-28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03-16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08-15

心理学有趣冷门小知识11-26

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08-09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