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国学礼仪
中国是礼仪文化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幼儿也要注重礼仪的教育与培养。从小注重幼儿礼仪的培养,给幼儿一个礼仪的环境氛围。教师做为一个榜样示范,幼儿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让幼儿从小受到礼仪氛围的熏陶,从而养成礼仪品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国学礼仪,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国学礼仪1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幼儿国学礼仪2
国学与礼仪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国学与礼仪实施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2、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3、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4、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6、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7、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
幼儿国学礼仪3
现代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复制古人,而是培养现代中国人——也谈少儿读经和国学热。
一:识字开蒙
幼儿可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识字,建立对汉字和汉语的亲切之感,从而为幼儿生命与文化对接搭建桥梁。
二:培养语感
幼儿诵读经典,可以很好地培养对汉语的语感。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体的,经由源远流长的古汉语的浸润,将会使一个人的现代汉语基础更加牢固。
三:学习文言文
语文改革以来,中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比重不断加大,中高考的传统文化考核也呈现了加大的趋势。从幼儿园就开始诵读经典,积累一些文言文语料。如果幼儿能够早早读一读四书诸子,历代美文,那么初中学文言文就会非常轻松。
四: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是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幼儿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直接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
五:提升学习能力
经典对幼儿的提升,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而是指向幼儿整体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0-13岁时期,幼儿的记忆力处于巅峰时期,而智力、情商处于萌发阶段。此时学习经典,对于他们的记忆力锤炼、智力开发、专注力培养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六:改善语言表达
语言是人的修养的名片。如果家长想让幼儿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谈吐优雅地与人交往,那就让幼儿诵读一点经典篇章。让幼儿口诵名句,无疑是对幼儿语言表达的净化和提升。
七:端正行为举止
行为举止是做人的直接体现。善于做人的人,其行为是端正的,其举止是得体的。在这一点上,仅仅只有现代公民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古代的君子教育、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一张一弛、相互补充,使幼儿的行为举止更加得当。而要加强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君子教育,学习经典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八:孕育道德品格
做人始于调适言行举止,成于培育道德品格。人之所以成人,在于道德意识的确立。一个人有了道德意识,才会去做好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幼儿学好,不希望自己的幼儿顶天立地。而觉醒道德意识、培育道德品格上,国学经典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九:提升艺术涵养
国学有其丰富的艺术内容,书法、国画、围棋,以及诗歌、戏曲、文学等等,都是陶冶艺术情操,提升艺术涵养的重要形式。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习一点国艺,以此丰富他们的人生。
十:学习健康养生
家长无不希望幼儿能够健健康康,但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如让幼儿树立健康意识,不如教给幼儿养生的习惯和方法,这不仅在现代的健康教育上可以学到,在古代的养生健体文化中也可以学到。因而,国学也可以引导幼儿强身健体,可以引导家庭形成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
【幼儿国学礼仪】相关文章:
国学礼仪心得体会04-14
幼儿国学教育心得12-09
幼儿国学心得体会08-17
幼儿园国学培训心得03-06
幼儿国学心得体会最新04-14
幼儿国学培训心得体会12-14
幼儿国学教育心得(通用13篇)11-27
幼儿礼仪教育随笔05-19
幼儿园诵读国学活动方案最新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