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技巧
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阅读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同学却在这块丢分。因此小编整理了阅读技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
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2、递进……不仅……而且…………不但……还…………连……也……
3、选择……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
4、转折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5、假设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6、条件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7、因果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
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语文阅读技巧【2】
一、千人一面不可取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不必逢人就写肖像。
第二、写肖像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会“画眼睛”。这里的“画眼睛“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是描写人物的眼睛。
“画眼睛”的意思善于是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例句: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正比划着向我跑来。他高颧骨,凹眼睛,嘴向外突出,脸又窄又瘦。
第三、要有个性
例句:每逢高兴时,他就显得容光焕发,抿着嘴,挺起肚子,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足了电似的精神十足……
二、如何让人物语言“活”?
(一)人物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语言大师老舍说过:“一个老实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燃的时候,就会说:‘唉,真没用,连根烟都点不着!'相反,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这样说,而是把火柴往地上猛地一摔,高叫道:‘......!’”。
【你猜猜,他会说什么呢?】
(二)人物语言要突出个性。
【趣味小故事】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
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皇家瑞气降人间。”
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秀才是读书人,讲究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骂人。
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人因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就不同。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突出人物个性。
三、“我的心思你来猜”-心理描写方法多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一)内心独白
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经典案例】
“愿上帝可怜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皇帝的新装》
文段生动形象地将老大臣那种吃惊、害怕的心理表现出来,同时也揭露了他内心虚伪的本质。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感到……”、“我觉得……”、“我认为……”、“我想到……”、“我想……”、“我回忆……”、“我思索着……”、“我想起……”、“我似乎看见……”、
“我仿佛听到……”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抒情独白式
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经典案例】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三)梦境描绘式
通过梦境、幻觉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
梦幻是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思想意识的一种变形图画。文学中的梦境是人物心理的间接或曲折的反映,它委婉地透露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映着人物的命运,际遇以及对未来憧憬与追求。
【经典案例】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的思考以及多年后对今天这种选择的假想。
这一方法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是“觉得”、“仿佛”、 “仿佛听到”“ 似乎看见”等。
(四)幻觉烘托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经典案例】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五)环境烘托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经典案例】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六)言行烘托
通过写人物的语言、鲜明个性的动作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经典案例】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 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桌上。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经典欣赏】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月色》
作者调动方面感官,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使这一片荷花活了起来。
方法点拨
1、精细观察,抓住特征。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做到如契诃夫所说的“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2、巧选时机和角度。
契诃夫说:“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渗透人物的感情。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刻画来揭示某种特定思想的手法。
要点提示
一、要以小见大。
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
【经典案例】
《儒林外史》写严监生:临死前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妻子猜到了他的想法,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细节虽然寥寥数笔,却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二、要真实。
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误区警示1】
为描写而描写
【挂号病例】
“正值下午4点,太阳在空中放射着白光,柔和地照在我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天边涌起了一大片乌云,黑压压地布满了天边,并且一点一点地朝太阳逼近。我不由得紧张起来,
从内心不希望太阳被乌云吞没。可是乌云实在太强大了,一下子就把太阳吞下去。天色一下子黯淡起来,我的心也随之黯淡了。我多希望太阳能战胜乌云啊!终于,乌云上又隐约出现了一圈白色的云,
我知道那是太阳在苦苦挣扎着打开的缺口。过了一会儿,太阳没能露出她的笑脸,并且连那一圈白云也不见了。”
【病情诊断】
这段文字自始至终描写了在汽车上所看到的夕阳的变化,虽描写了这么多,但是它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什么寓意呢?是一种无味的描写,单纯为描写而描写的结果。
【误区警示2】
语言与人物身份不符
【挂号病例】
有一天,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忙上前扶着老奶奶,
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病情诊断】
这段话中,老奶奶说的话就没有自己的个性,显然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农村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用上说:“这孩子真乖。”更为贴切些。
散文阅读技巧【3】
1表达方式(1)叙述:为表达主旨做铺垫。
①顺序:交代清楚明白。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中心事件进行补充说明、铺垫照应,使叙述完整,结构严密,内容丰富。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的表现主旨
1按描写对象分
人物描写:语言(表示身份,表达思想情感,揭示人物特点)、动作(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与心情)、神态、心理(展示人物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外貌(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社会环境(反映人物的活动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
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环境氛围,表现深刻社会主题。
2按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3按描写的态势分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4按描写的手法分
工笔、白描
(3)抒情:往往是文章主要感情、主旨,在开头奠定基调,在结尾升华主旨。
①直接抒情:使情感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情感直露,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②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2表现手法(1)对比: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衬托作用。
(2)衬托:
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正衬、反衬、以人称人、以物衬物、以景衬情、以动衬静)
(3)象征:
形象含蓄地表现内容,增强文章表现力。
(4)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5)托物言志:
把情感融入事物,来表达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获得美感享受。
(6)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物性格更鲜明,突出事物、景物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8)以小见大:
以细微平凡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
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10)联想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悬念:
因起读者阅读兴趣。
(12)伏笔:
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13)照应:
后文对前文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即将出现的人或事预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中心更突出。
2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具体,给人鲜明印象。
(2)拟人:使读者印象鲜明,产生强烈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
(4)夸张:因其丰富想象,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读者共鸣。
(5)排比:增强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思想情感。
(6)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均匀,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7)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增强感染力;承上启下。
(8)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9)设问: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
5谋篇布局(1)位置: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
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结尾: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是文章结构完整;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章委婉含蓄。
(2)重要语句: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语文阅读技巧】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阅读学习技巧10-07
中考语文阅读精读技巧10-01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1-13
小学语文阅读考试答题技巧10-26
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10-26
语文快速阅读技巧有哪些09-30
语文阅读题找原话的技巧09-30
初中语文阅读学习技巧10-08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