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5 21:25:59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

  摘要:马铃薯是倘甸镇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万亩(大春0.5亩,小春3万亩、秋薯0.5万亩),总产8万吨,产值1亿多元。

  是我镇经济、蔬菜、饲料的重要来源。

  广大农民群众吃菜靠“洋芋”,用钱靠“洋芋”,养殖靠“洋芋”。

  马铃薯成了倘甸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支柱。

  关键词:马铃薯;倘甸镇;防治

  倘甸镇是“两区”管委会确定的加工型马铃薯原料薯基地之一。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安全,对马铃薯产量影响很大。

  我镇常年发生马铃薯病虫害2万亩左右,损失马铃薯100吨左右。

  因此,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能够稳定农业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效。

  现针对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制定综合防治技术。

  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1.1 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

  1.2 虫害: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2 病害主要症状及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2.1 马铃薯晚疫病

  2.1.1 症状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

  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

  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

  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焉卷曲,终致全株黑腐。

  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2.1.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

  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2.1.3 防治技术

  2.1.3.1 选用脱毒抗病种薯 品种主要有合作88,威芋3号,滇薯6号。

  2.1.3.2 种薯处理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1.3.3 栽培管理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2.1.3.4 药剂防治 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2.2 早疫病

  2.2.1 症状 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2.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为害叶、块茎。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28℃,瘠薄地块和肥力不足道田块发病较严重。

  2.2.3 防治技术 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 1:l:200 波尔多液或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 倍液进行茎叶喷雾,7~10 天1 次,连喷 2~3 次。

  2.3 青枯病

  2.3.1 症状 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缩,叶片浅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早晚恢复正常,4-5天后全株萎蔫死亡。

  2.3.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最适宜温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2.3.3 防治技术 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

  可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灌根。

  2.4 马铃薯环腐病

  2.4.1 症状 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

  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可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离核。

  生长期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二型。

  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4.2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生长温度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

  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

  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

  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2.4.3 防治技术

  2.4.3.1 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2.4.3.2 严格选种 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

  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

  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2.4.3.3 生长期管理 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使用过磷酸钙每亩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 马铃薯病毒病

  2.5.1 症状 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

  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

  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

  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2.5.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

  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

  2.5.3 防治技术

  2.5.3.1 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 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

  2.5.3.2 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2.5.3.3 栽培防病 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实施高垄或高埂栽培。

  2.5.3.4 出苗后施药 早期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茎叶喷雾防治蚜虫。

  2.5.3.5 药剂防治 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500倍液。

  2.6 疮痂病

  2.6.1 症状 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只侵害薯块。

  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2.6.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2.6.3 防治技术同环腐病

  2.7 线虫病

  2.7.1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植株矮小、黄化,薯块表面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储藏中病斑扩展腐烂。

  2.7.2 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种薯伤口传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黄萎病等土壤传播病害。

  2.7.3 防治技术 用55%茎线灵颗粒剂1-15kg/亩,撒在苗茎基部,然后覆土灌水。

  3 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3.1 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蛴螬和蝼蛄。

  防治技术可用毒土防治,对小地老虎用敌敌畏0.5kg兑水2.5kg喷在100kg干砂土上,边喷边拌,制成毒砂,于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蛴螬和蝼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5kg,放在苗眼附近,每亩撒毒土20kg。

  3.2 瓢虫、甲虫的防治技术 用90%敌百虫颗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

  4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 切断病源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病虫地区引种,选无病留种田留种,因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通过薯块传播,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害种薯,选择的薯种要经过脱毒处理。

  2)购种及种薯切块、催芽、播种过程中要捡出畸形、病、烂及萌芽过早或不萌芽的种薯,捡出后集中处理,切勿乱扔。

  3)将种薯于切块前在阳光下晒两天,防病效果较好。

  4)消毒处理,切块时严格刀具消毒,切块后药剂浸种处理。

  切块时,发现病薯要用40%甲醛120倍液或0.1% ~0.2%升汞消毒刀具后再进行。

  切块后,进行药剂浸种处理,可针对病害选取药剂,如:甲醛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等;由于马铃薯环腐病存在于微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的病菌,可用浓度为50mg/L的硫酸铜或农用链霉素浸泡种薯块10分钟;用多菌灵防治立枯丝核菌等半知菌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4.2 农业防治措施

  1)及早耕翻田块,在冬、春季节检查成虫越冬场所,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消灭病虫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收获后要认真清理病虫株残体。

  如生长期内出现的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株应尽早拔除,清理干净,避免病害随水传播蔓延,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2)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不宜连作,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3 年以上轮作换茬。

  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 3 ~5 年轮作,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 5 年以上轮作,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3)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间的活动,增强植株杭性。

  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增施一层塘泥,能有效减轻疮痂的病危害。

  要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多施钾肥,补施微肥,以减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增强植株抗性,减少发病。

  4)适期早播,合理排灌,及时治虫。

  适期早播能减轻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干旱时要顺垄沟浇水,使水浸人垄内,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随水传播。

  遇涝要及时排水,农事活动要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苗期有效防治蚜虫,避免传播病毒。

  5)预防晚疫病流行,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种植品种又不抗病,种植密度大,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3~1/2的植株枝叶割走,运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湿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践踏,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成熟后及早收获,留种田更应早收,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预防田间腐烂。

  7)种薯储藏前要严格挑选,储藏后加强管理,防止储藏温度过高,造成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8)在田间地头查找蛴螬的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4.3 药剂防治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方式情况及发生时期适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技术同前。

  马铃薯栽培模式及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2】

  [摘 要] 马铃薯是非谷类作物中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较高,且营养丰富。

  对其进行合理的栽培,并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马铃薯的良好的生长,增加总产量。

  本文,我们即对马铃薯的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模式 病虫害综合防治

  马铃薯又叫土豆或者洋芋,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之一。

  马铃薯还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以及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用途广泛,粮菜兼用。

  且适合生长于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中,所以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较为广泛。

  一、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轮作要点。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的作物,比较适合和谷类以及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但要注意尽量不要与茄科作物,以及块根、块茎类的作物轮作。

  整地。

  马铃薯适合在砂壤中进行种植,并要注意进行秋季深翻晒垄,耙耱保墒,或者起垄等。

  在耕地的时候,要保持适宜的深度,通常情况下,深度保持为20~25cm最佳。

  施肥。

  在对马铃薯进行施肥的时候,具体施用的肥料要以农家肥为主,并将各种化学肥料作为补充。

  具体施肥的过程中,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具体的施肥量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每生产1000公斤马铃薯鲜薯,大概需要从土壤中吸收5Kg的纯氮,2Kg的磷素,11Kg的钾素播种。

  1播种前。

  在播种前,要精心挑选合适的种薯,并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

  把挑选好的种薯装在麻袋中,并用席帘围起来。

  或者也可以将选好的种薯堆放在空房屋等处,保持在l0~15℃左右的温度和一定的散射光线。

  待半个月左右之后,在种薯上出现小白芽锥的时候即可切芽进行播种。

  如果种薯的数量较少,且空间充裕,则可将种薯摊开,分成2~3层,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保持温度为l0~15℃左右。

  并经常进行翻动,待薯皮呈现绿色,芽眼出现萌动的时候,即可切芽进行播种。

  为了尽快播种可以适当催芽,以加快种薯解除休眠。

  2播种。

  播种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地温,一般情况下,深度为10cm的地温要保持在6~7℃最为合适。

  马铃薯在发芽的时候对水分的要求并不高,但在发芽之后,会很快进入苗期,这一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会增大。

  在播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马铃薯的品种,如果是早熟品种,则适合适当早播。

  如果是中晚熟品种,则可以在经过催芽之后适当晚播。

  3在高寒和阴湿的地方进行播种的时候,如果土壤较为粘重,且为低洼地,并且在生育期间较容易出现降水,则适合采用垄作。

  反之则比较适合平作形式。

  播种密度。

  1产量结构。

  在产量结构方面,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公式对播种密度进行计算:①单位面积产量=每亩株数×单株结薯重;②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③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2合理密植。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北方地区,播种的密度最好为每亩3800~5500株,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大多种植的是早熟品种,整个生育期相对较短,所以可以适当增大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保持在6000株以上即可。

  管理。

  1查苗补苗。

  在幼苗出齐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查苗和补苗。

  2中耕除草,培土。

  管理期间要注意进行中耕松土,以保持土壤的疏松通气,便于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匍匐茎的伸长等,并促进块茎的膨大。

  3追肥。

  .在较干旱的地区要施足够的底肥,到了生长期可不再进行追肥。

  如国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追肥,可以在块茎的形成期集合培土进行追肥。

  具体的追肥量和追肥种类要按照植株的实际长势来决定。

  4灌溉。

  块茎在形成和增长的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自然降水不够,则需要进行适当的灌溉。

  二、马铃薯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例如,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和晚疫病,以及环腐病和癌肿病等。

  常见的虫害有蝼蛄和金针虫以及二十八星瓢虫等。

  各种病虫害的出现会对马铃薯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各种病虫害。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综合防治。

  切断病源。

  1加强检疫制度,在引种的时候,即尽量从无病虫地区进行选择。

  而且,在选择种薯的时候,要尽量选用抗病虫害的种薯,并进行严格的脱毒处理,从而有效的防止各种病害,例如环腐病和晚疫病以及青枯病等通过薯块进行大范围的传播。

  2筛选。

  在选好种薯之后,要注意进行筛选,如果发现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畸形和萌芽过早等情况的种薯,要及时的挑选出来。

  并进行集中的科学处理,切忌乱扔,以免造成污染等不良后果。

  3种薯在切块之前要进行阳光直射,以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消毒。

  在对种薯进行切块的时候,要对所使用的刀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切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薯,要对使用的道具进行消毒之后方能继续切块。

  可以使用40%甲醛120倍液或者0.1%~0.2%升汞进行消毒。

  切好之后,要用药剂将切块浸泡起来,具体的药剂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农业防治。

  1耕翻。

  在冬、春季节,要做好检查工作,彻底清理病虫残株,并尽早进行翻耕。

  2合理轮作。

  马铃薯不宜连作,如果在一些田地里出现了较严重的病虫害,要进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的数量。

  3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方面效果较好,可以抑制有害菌的活动,增强马铃薯植株的抗性,降低发病率。

  4排灌,治虫。

  在干旱条件下,要沿着垄沟进行浇水,保证水分浸入垄内。

  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大水进行漫灌,从而有效的防止病虫害通过水传播开来。

  在苗期尤其要注意防治蚜虫,避免病毒的传播。

  5要注意严禁牲畜和闲人进入薯田,避免对块茎造成伤害,影响生长和成熟以及日后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东财.马铃薯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6):45-46.

  [2]邹雪玉.马铃薯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77-78.

  [3]弓建明.赵书文.王晋瑜.马铃薯田主要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J].现代农业,2012(12):23-24.

  无公害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3】

  摘要:文章介绍了山西省五寨县植保站总结的无公害马铃薯病虫害综合技术。

  对生产绿色农作物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产品 马铃薯 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晋西北地区主栽作物之一。

  主栽区年降水478.5mm左右,属旱作农业,绝大部分为春季一季作。

  全县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5.23万亩,年产鲜薯11万吨。

  据不完全调查,马铃薯病虫害近70种,因病虫害而减产在12%-30%,严重年份减产在50%以上。

  是造成生产中产量不稳定、产品商品率低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五寨县常见马铃薯病虫害有14种,过去,与发达地区相比五寨县防治水平低,存在较大差距。

  五寨县植保站在多年的田间管理实践中,以预防为主,综台防治为出发点,总结了一套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种子防治

  1.选种。

  选种包括两层内容,一是选择经过多年种植后已适宜当地种植的传统品种或经有关单位的适应性试验证明适应当地栽培,与传统品种相比具有一定生产优势的外引品种。

  这些品种本身抗病虫能力强,选择这样的品种,才能为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防治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五寨县农业生产中主栽品种有紫花白、东北白、静石2号、2191等。

  二是在一个抗病品种内选出无病健康的优良种子。

  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容易被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物侵染。

  选种时应首先汰除这些带毒、带病虫的不健康种子。

  2.切籽防治。

  (1)五寨县4-5月春播选用的种子都为上年8-9月收获的块茎,经过冬季的贮藏已过休眠期,不需要再催芽。

  切实籽时对块茎的切割方法有纵切、纵横切、斜切三种,要求切得的每粒籽重35-45g。

  籽粒切块要厚,切过籽后薯块茎不留心,切忌不可只切皮部,每个切块要有1-2个健壮芽,芽眼要尽量放在中心部。

  一般脐部芽生长势弱,不切做籽用,以便出全苗,出壮苗,增强芽、苗的抗逆力。

  (2)切籽时如发现所切块茎感病或薯肉颜色、薯形不正常怀疑块茎带病,此时应丢弃带病块茎。

  停止使用切刀,必要时设法将切刀消毒。

  简便消毒方法有三:一是火烧,将切刀放火焰上来回翻转烧15-20秒即可:二是将切刀放置沸水中煮3-5mins:三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擦洗。

  此法可有效防治环腐病、青枯病等。

  3.采用小整薯播种。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制种田专门生产适用于小整薯播种的小薯,然后用小整薯播种。

  小整薯播种根据有关的试验,防治环腐病平均效果为80.7%,防治黑胫病平均效果为75%。

  还能显著降低青枯病、病毒和类病毒率。

  二、整地防治

  1.施肥。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区都是农牧业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有厩肥、堆肥,个别地方还有沤肥,它们廉价实用,而且量大,使用后可以有效补究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能,改善马铃薯生长环境。

  施用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般要求施2吨/557平方米以上。

  施用农家肥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发酵,使肥科充分腐熟,以便杀死害虫的卵和幼虫,该法可有效防治蛴螬。

  2.深耕地。

  马铃薯用地要在上年作物收获后和当年春播前深翻30毫米再耙耱,这样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墒,同时可通过机械运动杀死、杀伤、暴晒、鸟类啄食、人工捕杀消灭一部分蛴螬、蝼蛄、金针虫,从而降低薯田害虫的基数。

  三、播种防治

  1.马铃薯播种不宜过早。

  播后地下10厘米处地温低于7度。

  就会延长从发芽到出苗的时间,这样芽苗生长势就弱,抗性就会降低。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区。

  属亚寒大陆性气候.全县为东南高,西北低.南端的芦芽山海拔为279米。

  北部海拔1300米,中间平川地带海拔1100-1900米之问,县城海拔1400米。

  全县马铃薯播种一般均在5月中旬,南部制种区在5月下旬。

  播种时如遇特殊年份,低温偏低,不应在切籽后立即下播,需装入网袋中放置几天,进行“春化催芽”后下播,这有利于出全苗、壮苗。

  但都应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适时播种,培养壮苗,提高幼苗的抗害能力。

  2.制种、留种。

  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

  在相对高海拔(1800米以上)、风大、植被好的田中制种、留种.而在相对低海拔的田中生产,可有效防治病毒病的发生。

  3.轮作、间作。

  对有条件的农民.马铃薯跟小麦、玉米、大豆、蚕豆、水稻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或跟玉米、菜豆等高杆作物间作,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调整行、株距播种时,对平川地或坡度小的缓坡地,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株距,扩大行距(或垄距)的方法播种,便于后期管理,能改善种植株间田间的通风和光照环境.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在同等环境条件下,达到降低晚疫病的发病率。

  四、田问管理防治

  1.精细锄草。

  及时锄草。

  除了消灭杂草于萌芽之外,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提高幼苗的抗灾能力。

  在锄草时。

  如薯田墒情好。

  蛴螬幼虫、蝼蛄、金针虫已开始危害,此时应结合锄草人工消灭害虫。

  同时要避免对植株根茎的伤害,防止病原物从植株伤口侵入危害。

  锄尽草,通过消除寄主植物,降低蚜虫、螨虫类的危害。

  2.培厚土。

  田间晚疫病菌侵入块茎,主要原因是降雨把病菌孢子快速带到块茎上。

  如品种不抗病,可通过加厚培土予以防治,培土厚度一般要求10厘米,可起到很好的保护块茎作用,防止病原物直接侵人块茎,降低块茎的发病率。

  3.田间查看,消灭病源、虫源。

  (1)培土以后,如田间土壤墒情好,太阳下发现植株正在萎祷.用手拔与根分离,则必为蛴螬或蝼蛄咬嚼所致.此时挖根部寻找必找到害虫,应及时消灭;如发现地表处断茎则可能是地老虎幼虫咬断,虫可能在附近不远处,寻找捕杀。

  如用手拔出根部无外伤,则可能是青枯病,如叶片侧脉变黄、转褐,下部叶片坏死,折断根茎,维管束转褐,则可能是枯萎病,应立即将病株带离田间。

  6月下旬到8月上旬,田间、地头查找暗螬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

  (2)冬春季节,在田边寻长瓢虫越冬地点,然后消灭。

  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4.诱杀。

  由于蝼蛄对马粪有趋性,将新鲜马粪在薯田中堆成小堆或放置坑中,可诱集捕杀,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害虫对黑光灯的趋性。

  诱杀防治地老虎、金针虫、成虫、叩头虫、蝼蛄等。

  5.预防晚疫病流行。

  7月下旬到8月,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种植品种又不抗病,种植密度大,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2-1/3的植株枝叶割走,运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湿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及早收获。

  马铃薯生长后期,严禁牲畜和闲人进人薯田践踏,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

  成熟后及早收获,留种田更应早收,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预防田间腐烂。

  五寨县植保站总结的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薯农中推广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薯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马铃薯的商品率,增加了收入;由于不使用农药,马铃薯没有农药残留。

  保证了消费者食用安全。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相关文章: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10-26

杨树病虫害防治及管理10-05

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10-26

杏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10-26

《防治病虫害》教案教学设计10-08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10-12

倒挂金钟的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治10-24

观赏蕨类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08-11

马铃薯作文06-04

有关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