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论文
两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论文【1】
摘 要:一直以来,文学都是英语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又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如浪漫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作品,荒诞派作品等。
如此种类繁多的文学类型的产生原因究竟在于哪里?文学家在进行文字创作时,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变化?一部作品的形成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以海明威为例,对两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文学主题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世界大战;英美文学;主题
文学在语言学习领域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和研究文学作品时,我们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作品形成时的背景,但对于背景,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了解”这一表面,而更应该深入审视其与作者当时的思想变化、作品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含义之间的深层关联。
一、影响文学作品主题的因素
一部作品要形成,首先要有主题,而后是细节。
那么,影响文学作品主题的因素有哪些呢?诚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本身的背景情况,如教育背景、语言背景、种族背景等,但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
当我们纵观古今中外各色文学作品的情况后,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流传于世的往往是与政治、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
因此,在欣赏和研究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将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政治状况与其自身背景相结合。
二、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
战争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所有作品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时至今日,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文学作品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表面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儿童奇幻文学《纳尼亚传奇》实则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而其作者C・S・刘易斯一战时期被征召入伍,亲自参与了战争,并在战争中负伤。
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品《荒原》则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一战过后西方世界的黑暗阴郁的不满,反映出当时西方人对一战后的社会的失望和厌恶。
世界大战的影响不仅在于单个作品方面,更在于对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类型兴衰等方面,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讽刺文学。
虽然讽刺文学并非在此时产生,但由于世界大战而产生的社会动荡和传统观念的动摇使讽刺文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怀旧思潮和失望情绪蔓延于文字之中,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另外一项重大影响在于现实主义文学方面。
三、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学巨擘海明威
在研究海明威的生平时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人生大部分时光与两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他的作品也同样秉承了这一主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不顾家人的反对辞掉记者的工作,亲自参与到了战争之中,深入危险地带,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这一切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本质的影响,基本决定了他作品主题的走向。
(一)《永别了,武器》。
提到战争与文学的关系,不得不说的一部作品就是《永别了,武器》。
作品以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战场为主要背景,描写了主人公亨利与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该作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即对生命和人性的摧残。
整部作品在虚无和幻灭的气氛中结束,深刻反映了作者“战争等于死亡”的思想。
反观作品的主题,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我们不难发现文学创作与作者亲身经历的相关性,例如主人公的工作与海明威的工作相同,护士凯瑟琳难产而死正是海明威第二任妻子的真实写照,亨利常常失眠与海明威受伤失眠一致等等。
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该作品,无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帮助我们了解了最初这部作品的主题源自何处。
(二)《太阳照常升起》。
如果说《永别了,武器》直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对战后社会青年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映。
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产生了深深的不满,这种情绪逐渐凝结成了一个具体的主题,最终形成了这部作品。
该作描述了一群在一战后流落法国的美国青年,他们曾经以为战争是民主社会的前奏,他们带着远大的理想和满腔热情投入了战争,但面对现实,他们感到了深深的失落与空虚,逐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只能在酗酒、打架中沉沦。
四、如何欣赏并研究与两次世界大战有所关联的文学作品
如何赏析海明威等文学家的作品呢?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将文学作品欣赏停留在单纯欣赏文字之美这一表层水平上。
一部传世之作的诞生需要一个深刻的主题作为背后的支持,或反映历史,或昭示人性,而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作品做到了两者兼顾。
在欣赏时,只有做到结合历史情况、作者背景、作者思想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方能领悟作品的真谛。
五、总结
从最初对海明威文学大家身份的推崇,到后来对其人性一面的探讨,再到客观地看待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人物的优缺点,学者们在这条研究道路上不断地开拓、深入。
本文对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学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作品主题背后的深刻底蕴。
参考文献:
[1] 李公昭.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2】
摘要 论文首先介绍了东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东西方世界对于英美文学鉴赏理念的异同,集中探讨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西文化差异在具体英美文学评论中的体现以及这种差异对东西方世界各自英美文学评论视角的影响;其次讲述了英美地区内部的文化差异及其对两者文学评论的导向作用,重点介绍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以及英美文学评论的核心特征,并以此为讨论基础,就英美两国内部文化发展走向及最终差异对两地区的文学及文学作品评论观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文学差异 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一 引言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相辅相生,同步发展,共同被视作文学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数量上来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引发长期、广泛的关注与议论,故而文学越发展,好的文学作品越多,相应文学品评作品的数量也越可观。
从影响力上来说,文学作品往往依靠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特质吸引读者,而文学评论作品则凭借其独特的文学观察视角以及参考、交流价值广受追捧,二者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文学评论在文学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文学评论其本身也受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形态的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
在众多影响文学评论走向的因素中,地域性因素是较显著的一类,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东西文化以及英美两国文化的不同,着重探讨了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深刻影响。
二 东西文化差异与东西方世界的英美文学鉴赏视角
1 东西文化差异的核心体现
从本质上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显著的不同在于,这两者文化精神的核心各异。
具体来说,前者的文化核心是人文理念,而后者的文化核心则是科学精神。
对人文理念的追求使得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对人这种独特生物的行为与心态的反思,而对科学精神的执着则造就了西方文化客观、求实的特质。
文化精神核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东西文化在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也使得两者在看待问题时的切入点各异。
东西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东西世界社会生活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故而同样也能体现在它们对各自文学及文学评论的影响上。
其次,语言也是研究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与评判指标,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使用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特点。
以汉语为例,中国人在包括语言艺术在内的主要文化艺术系统里,最讲求的是“意境”二字。
故而汉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擅长于制造空间,营造意境。
但是,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越精妙的汉语也越有一丝飘忽不定之意味,这既是它值得玩味之处,但也是它相对于以英语典型代表的西方语言来说略显得欠缺严谨性的地方。
对比英语与汉语不难发现,语言对于其所处文化的文化精神内核的表现力是强大的。
东方人讲求意境,西方人追求理性与科学的不同文化姿态一览无余。
最后,具体到中西艺术差异来说,我国的艺术文化中主张“写意”,而西方国家的艺术作品则将“写实”之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者在艺术创作中讲求的是一种心境,而后者发展艺术的默认前提则是一种视听上的求实理念;前者讲求的是与自己内心的沟通,而后者则关注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刻画能力,一个内敛,一个外向。
再具体到文学艺术,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抒情内容笔墨浓重,像传统文化经典的唐诗,对于事件的叙述其篇幅往往非常少,而西方文学中,哪怕是最古老的诗歌,也有着丰富的叙事内容,像最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均属此列。
2 东西文学评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
不同的东西文化特质使得两种文化在看待相同的作家或者文学作品时,其观察的立足点也不尽相同。
我们以卡夫卡的名作《城堡》为例。
纵观西方文学评论界,历来对于《城堡》的评价,牵涉其主题内涵的评论占主要篇幅,并且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一,《城堡》旨在于表现犹太人渴望在长期的漂泊中找到精神寄托;二,《城堡》旨在于表现人类对于上帝的追寻;三,《城堡》旨在于表现人类对真理及生命意义的追问。
而在中国的文学评论界,人们对于《城堡》的评价情况却大为不同,不但对《城堡》的主题的探讨涉及得很少,大多数评论内容所关注的都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达手法。
可见,西方文化习惯于抛开艺术本身而去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内容中所牵涉的诸如社会、宗教、心理等科学讨论,以务实的精神去研究这种东西的客观规律;而东方文化则习惯于重点去研究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个体情况和它们的艺术性,故而两者所形成的评论作品不论是立足点、表达方式还是细节上的措辞都各不相同,有着鲜明的对比性。
再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
在美国本土的文学评论界,关于《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所体现出的“硬汉精神”,很多声音认为,它是一种象征性隐喻。
通过这种隐喻,作者得以宣泄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不满,而在这种宣泄里《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表现出的硬汉品质实际上只是作者个人意愿的戏剧化与扩大化。
从这样的评价里不难发现,西方文学评论界对于文学的评论是求实而谨慎的、不轻易升华的,文学作品由哪个单独的个人而来,便常常首先围绕着这一个人进行分析。
再同时对比中国文学评论家们对《老人与海》的看法,他们当中的很多都曾经提及,小说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刚强、勇敢的品质和敢于抗争、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映射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对于强悍人性的渴望与追求,故而它是民族性的。
东西文学评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又再一次地印证与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精神内核。
3 东西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学评价理念的导向作用
在文学评论上,东西文化在对各自文学评论的引导上,其最大的差异影响在于二者对于评论体系的态度。
纵观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评论,绝大多数都只注重单个作品本身的研究,除了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欣赏与和思想探讨,还习惯于以小见大,从文学中捕捉人的态度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将其中的精神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进行评价,并且这一点同样受用于形容中国文学评论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态度。
而反观西方文学鉴赏与评论,西方人理性、务实的精神使得他们得以以一种更加客观与现实的态度去看待与比较不同文化作品文之间的异同并针对这一点展开分析与分类,并最终形成自已独有的文学评论体系。
这也是西方文学作品流派众多并且各流派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论。
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与东方相较,西方社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个分析手法多样、分类细致而思辨性较强的文学评论体系。
这既是西方社会对于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贡献,但同时也意味着东方文学评论体系建立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两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文学作品主题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10-13
英美文学作品视域下的隐喻论文10-09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论文10-09
英美文学评论文化差异的影响论文10-08
浅议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论文10-12
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论文10-13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10-08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论文10-09
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