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艺术论文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植根于民族,吸取我国戏曲、说唱、传统民歌的精华,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大力提倡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不追求某种唱法,而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出使歌者舒服、听者陶醉的声音。只有不断创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
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
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
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
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
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
[1]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
[2]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
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
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
也就是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
新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
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
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国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国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
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
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
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
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
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国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04).
[2]赵燕.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第二篇: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将中国声乐作品演绎得委婉动听、真挚感人。
文章对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与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以期引发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常思思;中国民族声乐;声乐艺术;西洋美声唱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
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
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2008年,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
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
从2009年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2011年8月,常思思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主题曲《不一样的精彩》。
常思思先后录制音乐电视片十部、出版演唱专辑《春天的芭蕾》和《红》。
2009年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
2011年7月,常思思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习汇报独唱音乐会“春天的芭蕾”。
其精湛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表现折服了现场的观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两场音乐会上,常思思演绎的曲目风格迥异、跨度很大,将技巧驾驭得恰到好处,赢得了观众的赞扬。
有艺术家这样评价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灵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丽,更有戏剧女高音的张力。
”常思思巧妙地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点相结合,演唱声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宽广,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质的变化。
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气息的支持,声音连贯、流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嗓音灵活,音色柔美、纯净。
其演唱既有美声唱法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又有浓郁的民族韵味,雅俗共赏,个性鲜明。
二、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
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中西方声乐艺术相互排斥、接受、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声乐艺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事实证明,对西洋美声唱法全盘接受或一概排斥都是不可取的。
中国声乐艺术应在继承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经验,以此提高演唱技巧,丰富演唱手段,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打破固定的传统模式,不断创造新的音乐”是常思思一直坚持的声乐艺术理念。
她在声乐理念上大胆创新,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声音刚柔相济、有穿透力,又富有民族韵味。
此外,常思思在声乐作品创作上也勇于创新,几度与作曲家胡廷江合作创作的歌曲,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常思思演唱的歌曲从《玛依拉变奏曲》到《秋水长天》《春天的芭蕾》,再到《炫境》,无论是演唱风格还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既有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和音乐元素,也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玛依拉变奏曲》是根据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常思思在演唱中丰富了原曲的表现力,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对于极富民族性的歌曲《秋水长天》,常思思的演唱情感细腻,声音时而舒缓悠扬,时而高亢激情,充满了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一幅气势恢宏、意境苍茫的画面。
《炫境》是常思思与胡廷江合作创作的一首既有西洋音乐元素,又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且有时代特征的声乐作品。
这首歌于2011年底推出,被视为中国声乐界年度最具挑战的艺术歌曲。
在业内,此曲被当做高难度的花腔练习曲,受到同行的喜爱。
现在,《玛依拉变奏曲》《春天的芭蕾》和《炫境》已被各专业院校纳入教学中。
常思思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是在一代代歌唱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我国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娴熟地掌握了纯粹的民族风格与纯正的西洋美声歌唱方法,在民族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之间转换自如,对于完全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也能演绎得游刃有余。
其精湛的演唱深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殷秀梅、关牧村、万山红、黄华丽等歌唱家都将中西结合的美妙歌声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乃至走向世界。
常思思在此基石上大胆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而又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常思思的演唱风格证明,在声乐教学中应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运用美声的训练体系,以此提高和丰富我国声乐艺术技巧,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中国声乐演唱艺术流派。
运用美声的科学方法训练,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真声成分过多,高音容易挤、卡,音域不宽,声音容易发直,缺少泛音,音色过亮,不够柔美、圆润等问题。
将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柔和,气息平稳持久,声音灵巧,强弱控制自如,再加上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富有民族韵味的唱腔、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使作品的诠释更加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常思思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声乐演唱上,也体现在声乐作品创作中。
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高超的演唱技巧能够促进声乐作品的发展,而旋律优美的声乐作品也能促使演唱者加强技能训练。
三、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坚持科学的声音理念
中国声乐教学领域关于是否结合美声歌唱方法,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中西结合的声音不伦不类,使中国声乐作品失去了亲切感;有人认为歌者唱得轻松、演唱寿命长就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有人认为老百姓喜欢的就是正确的。
然而某些听众有时会因审美习惯而不太乐意接受新的演绎。
如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者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某些听众却只认可原唱,对其他人的演唱都持排斥的态度,哪怕比原唱好,也不接受。
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6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我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也提到这个问题,他翻唱的歌曲,有些听众不接受。
笔者认为在声音的审美方向上,应当予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听众。
正因为过度迎合听众的审美习惯,导致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繁荣发展,但很多歌手的演唱缺乏个性,音色辨识度较低。
常思思的演唱结合了中西声乐艺术的优点,既有西洋美声唱法的圆润、结实、通畅,也有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声音亲切、随和。
常思思在《玛依拉变奏曲》和《春天的芭蕾》两首歌曲中融入花腔唱法,从声音形象到个人表演,整体表现大气、自然、优雅,展现了她扎实的专业功底,气息深厚,声音通畅、自如,表情、眼神亲切,情感表达真挚。
然而常思思的演唱风格最开始在声乐艺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质疑她的唱法到底是民族还是美声;有人认为音乐和演唱方法都太洋气,这样的声音不适合演唱中国作品等。
但也有很多专家对常思思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在《我们——天津》访谈节目中,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说:“常思思尝试结合花腔的这种唱法,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学子。
”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说:“民歌演唱不太用花腔技巧,在‘青歌赛’上,我们一些从事民族声乐的老同志对她(常思思)的表现觉得特别欣慰,她为我们民族声乐的表现风格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很大贡献。
”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说:“作为声乐演员,我认为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都可以尝试,因为这三种唱法,包括原生态唱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声乐艺术才能得到发展。
”常思思在争议中勇敢地坚持了声乐艺术新理念。
她用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的声音理念,创造出美好、动听的声乐作品,最终会赢得听众的认可。
人们往往纠结于某位歌手的演唱到底采用了哪种唱法。
笔者认为,声乐演唱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唱法,只要歌者唱得舒服、顺畅,强弱控制得当,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意图,正确把握歌曲风格,这样的演唱就是科学的。
希望未来中国声乐艺术能够按照歌曲的风格来分类,而不是按照唱法分类。
四、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植根于民族,吸取我国戏曲、说唱、传统民歌的精华,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大力提倡中西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不追求某种唱法,而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出使歌者舒服、听者陶醉的声音。
只有不断创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鸿俊.声乐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宋青松.思源思愿人美歌甜——访歌坛新秀常思思[J].歌曲,2009(5).
[5]常思思做客“神州音画”李谷一现场点评[J].音乐大观,2011(5).
[6]张铭媛.无字歌“炫境”唱响民族神韵新时尚[N].音乐生活报,2011(9).
【民族声乐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优秀艺术论文10-08
审美民族声乐艺术论文10-08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论文09-30
现代性美学民族声乐艺术论文10-08
声乐审美声乐艺术论文10-08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10-08
歌声塑造声乐艺术论文10-08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10-01
关于民族声乐文化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