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1:25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是指要感知和理解,是感情的模制品,本质上艺术并不鼓动主张实际的行为。歌唱技巧包括歌唱的呼吸、咬字吐字、歌唱的共鸣等等,这些都是歌曲艺术处理的“硬件”条件,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和运用。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谈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艺术处理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演唱的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是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曲,更好地完成二度创作的必要手段。

  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做到对歌曲本身有个整体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进而产生良好的听觉效果。

  《鼓浪屿之波》作为一首初级声乐作品,在气息控制、咬字吐字、情感表现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常被作为示范教学的曲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鼓浪屿之波》的作品分析、声音运用、情感把握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一、《鼓浪屿之波》的作品分析

  如果学生对于歌曲的学习只注重声音而不注意作品分析,就无法在演唱中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也更不能保证听众能够从演唱中得到真正的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大意以及音乐基本要素等进行分析,对于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有着特殊意义。

  (一)创作背景分析

  在初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鼓浪屿之波》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使学生使对作品的时代特征、个性特征进行体会,从而真正做到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

  《鼓浪屿之波》是由钟立民作曲,张黎、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海峡两岸情的声乐作品。

  1981年,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时代背景下,福建省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

  这次活动中,大部分作者以“海峡两岸情”为主题,创作出了大量好的作品,《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

  在经过了30多年的风雨后的今天,这首歌曲仍然广为传唱。

  (二)歌词内涵分析

  从整体上看,《鼓浪屿之波》的歌词共有三段。

  歌词运用是讲述的语气,朗朗上口;诗一般的诉说,语句非常美。

  通过细心梳理歌词的内在含义,师生们不难发现其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离开家乡的台湾同胞置身于祖国大陆的鼓浪屿,与家乡隔海相望,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逐段来看,每段歌词的内涵又有不同:第一段歌词描写的是“眼前”,讲述的是现实,即主人公身处祖国大陆的鼓浪屿,与自己的家乡隔海相望。

  他登上鼓浪屿的最高峰远眺家乡,却只能看到云海苍茫的景象。

  第二段歌词描写的是主人公由眼前的景象勾起童年往事的回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歌词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夸张”:一是骨肉情“唱不尽”,二是思乡水“舀不干”,说明主人公想回家乡的愿望更加迫切,心情更加激动。

  这不禁使人想到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在声乐教学的艺术处理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挖掘歌词的内涵,丰富歌唱的情感表现。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学生才能把歌曲的情感把握得更加准确,演唱得更加完美。

  (三)音乐基本要素分析

  《鼓浪屿之波》是一首初级声乐作品,教学中一般面向的是音乐素养较为普通的初学者。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并结合学生实际出现的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性方面的问题。

  1.音乐结构。

  从音乐结构上看,这首歌曲采取的是A+B式的结构形式(见附录《鼓浪屿之波》简谱)。

  A部分相对B部分来说,基本是讲述的语气,不管是旋律进行上还是节奏上都比较舒缓;B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歌曲在完整演唱时A+B共反复两遍。

  2.旋律。

  《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旋律线整体上是比较明朗的。

  歌曲前半部分的旋律采用了模进的方法进行创作,跨度不是很大;后半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作曲者运用了一个六度大跳――这与第一段的歌词“登上日光岩眺望”特别契合。

  因为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峰,而旋律也恰好在这一句到达了全曲的最高点。

  大六度的旋律跳跃,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讲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尤其关注学生喉头的稳固。

  3.节奏。

  旋律是和节奏紧密联系的。

  《鼓浪屿之波》的旋律进行与节奏进行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都是前半部分较为平缓,后半部分比较激荡。

  鼓浪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的海浪全国闻名,本首歌曲的节奏上也运用了“海浪”式的节奏型:前四句节奏比较平稳,用了几个大附点和大切分的节奏,像风平浪静时涌上海滩的打着卷儿的小浪花;而从“登上日光岩”这一句开始,体现出了一种激荡的感觉:节奏开始加入了空拍,为全曲高潮的掀起储备好了力量,节奏效果上就像是海浪汹涌澎湃的击打岩石的声音。

  这个地方的演唱一定要注意弱拍起音的唱法,把握好节奏律动上的分寸感。

  4. 速度与力度。

  这首歌的基本速度是中速,但在演唱时可视情况将某一乐段或乐句的速度处理得稍快或稍慢、渐快或渐慢等。

  《鼓浪屿之波》歌曲演唱的力度变化,一是根据4/4拍子的强弱规律,把强拍唱出来,弱拍带过去,这样才有律动。

  二是遵照旋律的进行方向来调整力度变化,一般是旋律上行时力度渐强,旋律下行时力度渐弱。

  三是根据歌词的语气,即是根据歌词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另外,演唱力度的变化要紧密结合歌唱的呼吸来进行。

  如在高潮部分,旋律开始出现较大的跨度,掀起了情绪的最高点。

  在力度变强的同时,气息也要跟上,去更加充足地供气。

  而需要力度减弱时,气息也要相应的减弱。

  二、《鼓浪屿之波》的声音运用

  要想唱好歌曲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

  歌唱技巧包括歌唱的呼吸、咬字吐字、歌唱的共鸣等等,这些都是歌曲艺术处理的“硬件”条件,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和运用。

  (一)气息的运用

  《鼓浪屿之波》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整体上是大线条的感觉。

  这对演唱者气息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呼吸不在于多、猛,而在于适度、均匀和绵长。

  从换气、分句方面来看,基本上是两小节一换气,但要注意空拍位置要换气,做到歌唱呼吸的自然、顺畅。

  歌曲第一句中的“鼓”字有些学生容易提气,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气息下沉,可以借助“叹气”的感觉帮助学生找到气息下沉的位置。

  再如“鼓浪屿四周海茫茫”这句旋律是下行,力度减弱,气息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歌曲的高潮部分,学生最容易气息浅,要求学生一定要保持好气息。

  (二)咬字吐字

  歌曲演唱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咬字吐字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原则。

  《鼓浪屿之波》歌词中以开口音作为结束的句落较多,演唱者需要注意口腔的打开。

  另外还有“鼓浪屿四周海茫茫”中“鼓”字这样的闭口音,要注意用开口音的感觉去演唱。

  此外,演唱还要注意不要带有浓重的乡音,要用规范的咬字吐字方法,真正做到“准确清晰,字正腔圆”。

  (三)共鸣的训练

  共鸣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改善声音效果,打造符合歌曲情感的音色。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想”和“听”的方法来获得歌唱的共鸣。

  可以借助“打哈欠”、“贴着咽壁吸着唱”等语言提示,让学生把喉咙打开,实现声音的“通、实、圆、亮”。

  三、《鼓浪屿之波》的情感把握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

  前面所讲到的《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以及音乐的基本要素等分析,都是掌握本歌曲情感的基础。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思乡”。

  歌词中出现了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台湾岛等地方名,交代出了基本的故事情境。

  鼓浪屿是一个小岛,它与台湾岛隔海相望。

  它象征着祖国人民,时刻盼望着宝岛台湾的回归。

  同样,台湾同胞也迫切地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所以,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除了表达了思乡之情,还要表现出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比如歌曲后半部的“我渴望,我渴望”,第二个“我渴望”在情感上要处理得迫切一些。

  另外,还要注意歌曲高潮部分的情感要适当地喷发,做到尽量的抒怀。

  声乐艺术是依托于“二度创作”来表现美感的。

  演唱者将词曲的艺术内涵通过内心体验,再度发挥出来,把潜在的音乐美转化为现实可感的音乐美。

  这样的“二度创作”,既离不开歌曲整体的分析,也离不开歌唱者的技能技巧。

  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中,教师必须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曲,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演唱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析儿歌在动画片中的艺术功能

  音乐对动画片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儿歌为载体,进行加工、创作,以配乐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动画片的艺术处理手段,能够使观众的听觉、幻觉互相作用,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

  当年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凭借“大牌配音”、“中国功夫”、“爆笑喜剧”三大法宝,先是在戛纳电影节大出风头,然后是在北美上映时轻易夺冠票房榜,论其原因,其中中国元素的配乐真是功不可没。

  就像“老北京鸡肉卷”,做法是美国的,但吃起来还是中国味儿。

  国产动画片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汲取其中成功的秘诀,揉合中国特色,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如《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兔侠传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系列作品,本文就以这些深受儿童喜爱的国产动画片为例,分析儿歌作为配乐形式所起到的艺术功能。

  一、渲染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儿歌是为小蝌蚪找到妈妈作铺垫,小蝌蚪们锲而不舍地找妈妈,在一路不停的询问下最终找到了他们的妈妈,儿歌在重复的韵律和节奏中提供了情节发展的方向,生动有趣的歌词更是给观众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趣味。

  脍炙人口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主题曲儿歌《猴哥,猴哥!》作为配乐音乐只要一响起,就有孙悟空大战妖怪的场面,彰显了猴王的勇敢、机智的个性,也使观众不自觉地陷入剧情,谁能不说这是儿歌作为配乐给我们的巨大震撼呢!

  二、探索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近年来,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国产动画片的创作中,在配乐手法中运用了儿歌的题材形式,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观国产动画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走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动画片选取的儿歌音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

  儿歌创作内容往往也寓教于乐,并不流于肤浅的纯娱乐的搞笑。

  比如《葫芦娃》的主题曲,“葫芦娃,葫芦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从儿歌内容上看充满活泼欢快的色彩,让孩子感受到葫芦娃们不怕困难、健康向上的精神,在享受一连串神奇故事的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审美愉悦。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扩大了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动画片配乐更是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比如《黑猫警长》《喜羊羊与灰太狼》《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一批优良的国产动画片的诞生,给动画片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动画片把民族的传统儿歌进行处理、制作、改编,并完美地融入动画片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的主题曲《大家一起喜羊羊》本身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歌词明快热烈,简单好懂,易诵易记,朗朗上口。

  “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慢羊羊,软绵绵,红太狼,灰太狼。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整个配乐曲调欢快幽默,音乐极具民族色彩,在反复的呈现中成为每个孩子们都会演唱的、家喻户晓的名作。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国产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特别是动画片中用儿歌进行民族化配乐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世界民众心中。

  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开阔视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人生中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就是儿歌。

  刚出生襁褓中的婴儿,妈妈就会给他吟唱童谣,这是最淳朴、最简单的艺术表达形式了。

  到幼儿园时期,随着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很多孩子就会跟随爸爸、妈妈到影院或在家里看动画片。

  无形中,动画片中的儿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歌词内容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如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黑猫警长》,在我国动画片史上是一部史诗性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刻画的动画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

  主题曲《啊哈!黑猫警长》,歌词浅显易懂、富于口语化,语言便于幼儿吟唱,曲式节奏感鲜明,旋律明朗、欢快。

  刻画了黑猫警长敏捷、威猛的身手和伸张正义、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描写了黑猫警长的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大侦探家的形象,让孩子们学会遇事动脑筋、会思考,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国产动画片在世界动画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证明中国动画片是非常有实力的。

  影片中的配乐艺术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近几年动画片在借鉴吸收前者优良传统之上,把传统的儿歌进行加工、改编,同时总结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新时期发展的新道路。

  “同样是一片沙漠的画面,配上新疆音乐就是塔克拉玛干,配上非洲音乐就是撒哈拉。

  ”作曲家叶小钢曾经这样诠释电影配乐的重要作用。

  可见恰到好处的配乐早已是一部成功动画片无法略去的要素。

  因此,儿歌配乐作为渲染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就至关重要。

  成功的儿歌配乐能够深深抓住观众,与画面一起给予观众独特的感受,使得音乐跟画面水乳交融,真正实现 “声画合一”。

【艺术生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艺术生毕业论文10-01

化学本科生毕业论文10-09

法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10-06

幼师本科生毕业论文10-08

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结10-08

临床本科生毕业论文10-09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10-08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致谢10-08

本科生毕业论文模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