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艺术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公共艺术范文论文3000字
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愈来愈突出,它作为一种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和文化福利。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
摘 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
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人们需要沟通。
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
‘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
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
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
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
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
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
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
不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
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1、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
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2、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
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
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
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
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3、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
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
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
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
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
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五、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性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未来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他是公共空间艺术主要变现形式。
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收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
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
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
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
总结
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
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
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
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谈公共景观艺术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空气清新、环境典雅的人居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如何在室外的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让人倍感舒适的环境,将艺术与都市、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质与区域共性和谐统一,这是景观设计师一直探求并潜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文性;地域性;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和谐
公共艺术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式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只有与城市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协调一致才是最适宜的,从大环境和系统的角度认识公共艺术景观是很有必要的。
淄博市文化中心处于淄博新城区核心区,核心区由四部分组成,从北至南分别为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体育中心。
贯穿南北的“金带、蓝带、绿带”将4个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新城核心区的建设联系纽带,同时也是市民公共生活的纽带。
文化中心西侧为三组建筑共同组成的城市文化论坛,中部为与政府形象呼应的中央景观轴线,东部是休闲公园和大剧院。
这三部分功能分区明确,与自然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休闲舞台。
一、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
淄博市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淄博市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文化生活平台。
公众参与的程度是艺术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设计、雕塑、壁画等是具有大众性的艺术,他们直接向公众展开,不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它们都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
在艺术的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景观的设计艺术应该面对公众的反应,它是大众的、通俗的,这样正好映证了格林伯格的说法:“任何古典的艺术都是通俗艺术。
在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观艺术的环境建设,它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当我们看到巴黎、汉堡、纽约的美景,都无不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
其中城市公共景观艺术创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国际上,户外大型公共艺术通常称为景观艺术,像大地艺术、纪念性大型构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该地区或者国家的标志之一。
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公园由于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许多“尺度巨大,夏无遮荫之地,冬无御寒之所,无人问津”的废空间产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终有效激活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形成富有情趣和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我们的周边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适、有意义、是我们的艺术应该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务。
淄博市文化中心满足城市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为淄博市建立了一个城市级的文化交流场所展示平台,促进和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注重文化和内涵,为市民提供雅俗共赏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体现文化内涵和参与性,融入其他功能以增加文化中心的持续活力,结合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景观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处理好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相近或有使用关联的建筑可以灵活组合。
建筑造型独特新颖,建筑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标准适当超前,整体协调。
在设计中我们分析了景观四个特征,开放与公共、连接与沟通、台上与台下、简洁与硬朗,平台上简洁大气,平台下通透生态。
项目定位为营造简洁、大气、通透、生态的城市客厅。
我们把整个园区内统一考虑,全盘布局,将水、绿、人、气自然的沟通形成整体。
从园林景观规划的角度,我们认为建筑不应简单直白的与环境和人对话,我们更愿意通过绿化的软化和过度,将建筑周边形成掩映、变化丰富的空间,最终使建筑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游人面前。
金带体现的是连接与汇聚而不是割裂。
除了要将自然引入建筑空间外,文化同样应从建筑空间延伸到自然中。
二、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地域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也发展迅猛。
面对现代城市发展中“千城一面”的尴尬局势,再来谈及公共景观艺术的地域性关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设计之中,只有做到充分的地域特性关怀,才能让作品保持并彰显不同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才能让作品本身散发出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地域发展出不同的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民族种属、文化习俗、历史沿革等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定性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觉及心理感受。
地域性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地域独特的历史地理、物种及由此衍生的地域独特文化。
所谓地域性关怀,就是对地域性特征的充分尊重和适应。
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活动中,只有尊重并顺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合当地大众需要的公共景观,才能让公共景观艺术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生活,并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载体。
像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例如巴黎和纽约一样,淄博将会有许多好建筑,并且有自己的地标。
淄博市文化中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美好的远景和许多期许。
如此大规模的综合项目将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深层次的变革。
不同的地标代表淄博的历史和其独特性,由多个区域及其基于古典文化元素的特别设计的建筑组合而成。
因此,地域性不仅能体现不同城市的风格特征,也是体现不同城市独特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关怀重在对广大群众心理需求的关怀,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创作中,只有注重对作品存在环境的调研,注重公众的参与与沟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充满地域特色的公共景观作品
三、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放性使公共艺术景观涉及到全民的生态意识,涉及城市用地、水资源绿化等众多环境,涉及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涉及到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因此,公共艺术景观体现的生态、人文意识使得很多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绿色生态和人文的和谐。
淄博市文化中心与核心区中轴线金带及绿带休闲公园相结合,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
这里新鲜的空气和生态的绿洲,为淄博居民提供最好的日常户外活动场所。
结合剧院音乐厅的大型公共活动在夜晚和周末呈现出夺人的效果,成为淄博文化娱乐的核心。
(一)绿色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实施,绝不应脱离对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思考。
如果没有适合人类生存很愉悦生命精神的环境,而仅是纯粹的艺术物件,或者以破坏和失去前者为代价,那么艺术的魅力及其内在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细心地将公共艺术创作设计,融入到其地区的生态及景观维护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人文遗产
优秀的公共艺术景观与本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是分不开的,它建立在城市规划、自然形态及人文基础之上,并对自然和人性深度关怀。
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中心区域及广场,而是使其在城市分区规划中融入,成为不同形态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变迁,给我们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人文遗产,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源。
四、结语
在进行本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中,我们正在呼唤着公共艺术时代的到来,这首先需要大众的自身意识和行动。
应该说,在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不能仅停留在某种宏大的纪念性、歌颂和宣传的模式中,而应该使公共艺术与景观的设计,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区生活空间中去,并以亲和、自然、愉悦的伴侣的姿态公众对话,引发互动的审美效应。
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梳理,人的生存与环境、生态、紫园的冲突。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根本上也反映着人与文明的关系。
“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迎合观众,二是征服观众。
”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美术史上的历代大师,但公共空间面对的并不是主动接受艺术的观众,而是任何可以进入特定场所的普通市民,他们的意见足以毁掉任何和他们的趣味相违背的东西。
现代的公共艺术景观范围更为宽广,是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空间,甚至整个大地都能成为其展示的舞台,也体现在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学和艺术家之间的融合。
公共艺术景观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联系在一起,它融于和属于整个城市,因此设计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公共艺术景观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3.8.
[2]鲍诗度等著.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3]翁剑青.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2002
[4]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3.
[5]施惠. 公共艺术设计【J】.1997
[6]刘蔓.景观艺术设计【J】.环境艺术设计丛书,2000.
【公共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10-08
教育艺术论文10-01
动画艺术论文10-08
舞蹈的艺术论文10-08
家具艺术论文10-08
音乐艺术论文10-08
陶瓷艺术论文10-08
体育艺术论文10-08
艺术论文提纲10-01
插花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