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戏剧艺术传播和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全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更是消费社会中商业运营模式的网络化演进。在互联网渗透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形势下,戏剧艺术可以利用媒介资源培养戏剧文化,开拓戏剧市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全媒体发展形势和在戏剧传播中的应用,分析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现状以及对商业化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戏剧市场;互联网+;戏剧文化;网络营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沟通方式,更是让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也进入了全媒体的时代。纵观近几年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使用,让戏剧艺术在全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全媒体对戏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全媒体的概念
信息化时代下,媒介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技术的飞跃和媒介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全媒体”的媒介形态。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媒介形态、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全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更是演化出一种集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媒介营销、网络消费为一体的全新的运营模式。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在演出市场中曾经显得小众的戏剧艺术,逐渐在全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丰富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形态。
(二)全媒体对艺术消费模式的影响
全媒体的媒介形态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消费的模式,线上消费模式缩短了从广告传播到购买的过程,更好地刺激了消费。社会的商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与传统的艺术市场相比,消费社会的到来促进了艺术消费的繁荣。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在作为商品时与物质商品有着不同的属性和量化标准。在戏剧市场中,吸引不同的受众是演出的首要目的,因此,戏剧艺术在进入市场时,也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传播网络。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发达的公共传播网络为戏剧艺术提供了传播平台;便捷的线上支付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的成本,吸引更多受众走进剧场,实现了艺术消费的崛起。
(三)全媒体与戏剧传播的融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人们欣赏戏剧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所有感官的全面覆盖。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全媒体的发展也意味着通过各类媒介形态实现对受众感知的全面覆盖,使戏剧艺术从以往平面、片面的传播模式中跳脱出来,以更加贴近艺术本身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全媒体与戏剧艺术的结合,也在传播途径上让戏剧回归到市场经济当中,变成普罗大众消费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作品全方位的介绍和对戏剧艺术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潜在受众开始接触和了解戏剧,并愿意走进剧院观赏戏剧,让戏剧和电影电视一样变成娱乐消费之一。
二、互联网+戏剧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戏剧艺术领域,“互联网+”的创新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可以让戏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
(一)O2O改变受众消费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对商品生产、市场流通、经营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成了消费模式的新常态。在艺术消费领域,首当其冲的改变即是O2O逐渐替代传统消费模式成为受众的首选。对于剧团来说,本身不具备一套完整的O2O系统,需要将自己的票务和宣传交给专业的网络平台完成,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平台自身的全媒体渠道,将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聚集大量有消费需求的受众,并通过提供详细的戏剧信息和优惠引发受众的消费需求,并帮助受众完成消费决策。受众可以利用线上的预定到线下的剧场完成消费,并将自己的观感反馈到网络平台上,帮助其他受众进行消费决策。而网络平台也可通过收集受众的相关信息,细化市场定位,制定更符合观众个人喜好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和宣传。O2O为受众和剧团搭建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动平台,在减少剧团人力成本的同时,通过精准营销,更好地维护了市场。
(二)粉丝戏剧拓展受众基础
“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基础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更多的是由于成长、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主流消费群体。2013年由锦辉公司出品的《盗墓笔记1》全国巡演77场,以三百万投资获得三千五百万票房;2015年底,《盗墓笔记》系列舞台剧已经获得1.5亿票房,且至今仍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因超高的票房收入和受众大多是第一次进剧场,也催生了一个新词的诞生———“粉丝戏剧”,泛指改编自IP并吸引众多原作粉丝走进剧场的商业戏剧。近年来,不仅有《仙剑奇侠传》《三体》这类改编成话剧的作品,还有上海越剧院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甄嬛》、武汉京剧团的《射雕英雄传》等改编成戏曲的作品。这些IP改编作品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和话题性,往往还未上演,就在互联网上成为热议的话题。除了题材的流行性,这类戏剧作品在创作中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加入大量多媒体元素,相较于话剧的文学性,更强调舞台表演的视听效果。“粉丝戏剧”首先是商业戏剧,从戏剧的选题开始,到生产、制作、推广、营销,每一步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市场考量和标准化的商业运作。这类营销模式通过媒介有效地将“互联网+”时代的潜在消费群体转化为戏剧受众。
三、多元化戏剧发展模式
(一)戏剧节对市场的拓展
乌镇戏剧节模式的成功,也让全国其他城市的戏剧节找到了与官方合作的渠道和艺术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在“主流话语”的宣讲、“外国戏剧引进”的热潮、“民间力量”的活跃这三股推力的驱动下,演出市场兴盛,商业能量爆发,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类艺术(戏剧)节从数量到规模都日益空前。例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南锣鼓巷戏剧节、国际女性戏剧节、曹禺国际戏剧节、上海当代戏剧节等,这些规模或大或小的戏剧节在集中了官方资助、剧目优势和媒介资源后,面向更多的潜在受众传播戏剧艺术,以达到培养受众戏剧欣赏兴趣、规范戏剧演出市场、拉动艺术消费的目的,让戏剧在消费社会中变成艺术消费中的普遍项目之一。在全媒体平台的覆盖式宣传下,戏剧节不再是小众的兴趣集会,而是被包装成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主办方和政府获得良好的形象宣传,戏剧工作者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受众也找到一个窗口可以追求精神享受。
(二)小剧场对戏剧文化的培育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一直是戏剧文化的摇篮,从2001年中国商业喜剧的鼻祖《翠花,上酸菜》掀起恶搞喜剧的热潮后,聚笑坊、开心麻花、至乐汇、俞白眉工作室等专注于喜剧的剧团,以多样的风格和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北京众多白领和学生走进剧场。2009年,北京的小剧场文化开始空前繁荣,蜂巢剧场、蓬蒿剧场、东方先锋剧场等民营剧场应运而生。2010年以后,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北京的小剧场文化逐渐通过网络传播到全国各地。其中《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十二公民》《分手大师》等人气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取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电影观众有兴趣走进剧场。小剧场戏剧因其制作周期短、演员少、成本低,操作起来可以十分灵活,可以根据当下的热点题材进行改编和及时的网络宣传。此外,小剧场的空间也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互动性,而这种参与感和亲近感正是当下青年观众所喜爱的。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话剧市场的兴盛和戏剧文化的普及,为更多戏剧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商业基础。
(三)校园戏剧对戏剧教育的推广
青少年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在构建现代戏剧演出市场的背景下,校园戏剧的首要价值便是未来戏剧观众群体的蓄积和培养。如今,国内高校中几乎都有话剧社,每年也会有各类校园演出活动。中国戏剧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校园力量的推动和支撑,南京大学的艺术硕士剧团、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南京师范大学的南国剧社等国内知名剧社已经开始走出校园,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带动一个区域的戏剧及高雅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在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将校园戏剧加入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校园戏剧不但是学生戏剧演出,也包含了在课程学习中使用教育戏剧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积极参与,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校园戏剧的发展重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更为艺术普及奠定基础。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改变,这是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戏剧艺术焕发新生命的契机。当前,中国戏剧艺术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从商业模式、产业发展上,都需要基于现状,探索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13-1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消费经济,2015(06):3-7.
4.邸含玮.戏剧遇到互联网[J].民族艺术研究,2016(03):22-27.
5.罗丽.狂欢中的国内戏剧节[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59-61.
6.黄波.校园戏剧:演出市场建构背景下的价值再认识[J].当代戏剧,2016(01):8-10.
【我国戏剧艺术传播和发展现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1-15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艺术论文10-11
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论文10-10
声乐艺术教育人才现状与发展论文10-11
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文(精选7篇)08-10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10-17
论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论文10-11
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10-10
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探析10-26
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