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

时间:2023-03-23 09:54:06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忙碌的快餐生活是一大批年轻人如陀螺般旋转,身心沦陷在工作压力的疲惫中,高房价、高生活费用、高教育费用等经济压力使更多的年轻人不敢轻易恋爱与结婚,无形中物质的衡量成为了男女吸引的重要标准之一,有部分人在无法承受重大压力下,“丁克”文化逐渐抬头。在此种情况下,“婚恋”成为了当今时代极为热门的话题。

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

  电视相亲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相亲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其嘉宾的尖锐而大胆言论创造了火爆的收视率,并一度成为媒体界炙手可热的评论对象。对于电视相亲节目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阐释,如经济学、美学、伦理学、传媒学等,可见电视相亲节目的媒体效应牵涉面非常广泛。本文从美学视角入手,将电视相亲节目中当成影视艺术,讨论艺术真实对于社会与受众的影响。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流行与原因

  电视相亲类节目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播出之时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一度成为媒体话题的中心。自从湖南卫视29年的《我们约会吧》此节目一出,各大卫视便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缘来是你》等,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受人瞩目。

  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都较为相似,不管程序如何变化,基本都是男嘉宾轮流上场介绍自己,在场女嘉宾进行观察和挑选后,再由男嘉宾对属意的女嘉宾进行发问挑选。其实,相亲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早已存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婚恋文化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笔者所在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唱山歌作为择偶方式的传统,通过唱歌展示人品和才干;社会发展到如今,婚恋自由的同时,也把物质财富当成择偶条件的首要条件高举而出,并在以电视媒体作为平台的新型相亲平台上公开展示,于是当以《非常勿扰》中马诺为典型的“拜金女”类型在观众面前大肆宣讲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爱情观时,当以刘云超为代表的“炫富男”公然炫耀自己三辆跑车、6万存款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却讽刺女嘉宾身材,调侃让女嘉宾到自己车后哭的出格行为时,当以现场评论员乐嘉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师或主持人言辞犀利地批评、甚至挖苦男性嘉宾时,这一场融聚比美炫富、唇枪舌战的相亲方式,引发观众们和媒体报刊一片哗然。有评论认为,电视相亲节目已然在审美观、道德管、价值观等方面远远超出中国传统“德才兼备”、“门当户对”的要求,特别是宣扬金钱至上的择偶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违背,吸引眼球的是“比谁的话题更生猛,谁的嘉宾更前卫”[1];也有评论认为,目前中国的道德已经滑坡,相亲节目只是社会百态的一个折射。而最终,电视相亲节目就在激烈的争论中,收视率节节攀升,《非诚勿扰》就在21年成为了最红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比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还高,广告吸金总额达到2亿元,仅排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吸金额度之后。

  许多评论文章早已分析过电视相亲节目收视火爆的原因,有人从娱乐消费文化入手分析,认为节目激发观众的娱乐参与热情,如《“非诚勿扰”还是“非钱勿扰”——当电视沦为一场“秀”》;有人从叙事角度出发,认为它是纪实叙事文本,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起观众共鸣,如《〈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还有人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它蕴含的“审丑”意识颠覆了传统美学,“在媒介传播中,媒体将一切丑的角色或现象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赤裸裸的丑态展现,无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2]。最多的是从道德伦理出发,认为“一些嘉宾行为和言论‘出位’,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3]。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从真实性和道德伦理出发,认为电视相亲节目触碰到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不敢面对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所有弊病:“透过相亲节目,把这个社会不公的遮羞布扒下来了,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社会不公下的现实”[4]。不管是娱乐、纪实、审丑和道德伦理角度出发,都围绕着“共鸣”二字。

  有人质疑电视相亲节目里男女嘉宾的真实身份,根据记者采访和知情人士吐露,发现所谓的嘉宾大部分都是刻意安排的,即所谓的“托”,节目涉嫌造假。当相亲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先设计好的、固定的台词,电视相亲节目的本质便从“相亲活动”变成了“舞台表演艺术”。那么这样安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因为共鸣!共鸣是观众对电视节目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思潮的一种认同: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感觉到节目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感恰恰正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这样的电视节目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受热捧,热捧的原因就是节目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艺术真实这一美学概念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为观众共鸣的部分,就是节目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并非是因为素材本身的现实性,而是节目编导通过有计划地对参与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进行编排引导和艺术加工。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艺术真实

  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接受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相亲节目的不断被复制,大量同类节目同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观众对相亲节目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刚刚出现这类电视节目的时候,观众对于相亲节目抱有一种新鲜感,对于其中的真实性与观赏性之间,更多还是要求观赏性,即对节目编排的可看性有要求。但随着“外行看热闹”的初期阶段过去,被相亲节目培养出来的“资深”、“内行”的观众出现了,他们开始思考相亲节目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对相亲节目的功能——能否给予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提供参考,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亦即对于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开始有所挑剔。这是无可厚非的,观众在娱乐性相同的电视节目群中选择更具现实意义的,原就是不断进步的观众水平所决定的必然。

  对于观众追求节目娱乐性的要求,追求收视率的媒体自然要尽力满足,但在现实操作中,如何保证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在达到观众认可的同时又要与节目本身的观赏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这是个很难控制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的媒体操作手法中,目前大都是通过对前期素材的整理和编排以及对节目主持人与参与者(嘉宾、评论者等等)进行预先演练甚至是设置节目剧本,以期达到控制节目娱乐效果的目的。

  但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节目效果,无形中弱化了节目中的真实感,这使得随着相亲节目的发展,观众对相亲节目真实性的产生了质疑与不满,而因为过分追求吸引眼球的“爆炸”效果所引入的审丑性言论(如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在节目中也不符合广大观众的正确道德观,导致相亲节目正在逐渐走向利用节目编排造假加上过激言论来追求短暂高收视率的恶性循环,对其长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相亲节目的现况,应该引入艺术真实的概念来进行分析,也许同时可以为其它同样带有现实元素的电视节目寻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一种新思考模式。

  (一)艺术真实的概念

  艺术

  创造的素材来源于真实,但并不等同于真实。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超乎于现实而传达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主题让人感受到符合一定的逻辑,便可称之为艺术真实。“关于艺术真实的含义,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些流行观点大同小异,即着重强调:“艺术真实是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的深刻揭示,或是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5]。不过,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艺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艺术真实的现象。

  因为并非所以的艺术作品都完整地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进行了深刻揭示,更难以确定一定就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所以,对于艺术真实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广义上的认识,即观众对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念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性。

  (二)电视相亲节目中的艺术真实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物质生活和社会意识翻天覆地地改变。相比起上一代,7后和8后年轻人的婚恋意识更为进步和开放,不再羞于公开谈论感情事务,更倾向于与公众共同讨论私人话题,对于婚恋双方物质条件要求不再讳言。电视相亲节目制作的本意其实也就是为了表现和传达现今社会中的婚恋观念,无论用多么夸张的手法,只要准确地表达了节目观点,向观众传达了节目的主题,我们都可以在艺术真实的角度来说它是成功的。

  (三)艺术真实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作用

  在相亲节目推出的以来,观众对于能够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相亲”的进程以及新时代婚恋观念的展示,是十分欢迎的,而期间节目编导所精心设计的种种环节则催生了观众对于节目娱乐性的追捧。

  相亲节目让观众中的功能性受众,即广大适龄男女,看到了现代婚恋观点的具体象征,这类观众在收看节目后会主动将节目中所表现的婚恋观点和自身要求结合起来,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相亲之所以为观众所用来参考与指导生活,恰恰就是因为节目编导对于时代现实的有足够的把握,并通过电视节目作品完成了其艺术真实,给予观众真实感,得到认同,得到共鸣。

  从正面意义上来说,相亲节目因为艺术真实获取了观众的支持、追捧。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过于反映片面的现实,相亲节目正在逐渐变成炫富、拜金、唯利等等思想的舞台。诚然,不可否认,这也是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写照,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不应该成为主流思想。艺术史上并不缺乏专门突出表现假、恶、丑的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本身要么是具有深刻的反讽意义,要么就从来没有形成过主流,这说明了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基本要求是长期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推断,如果相亲节目继续向非主流文化倾向,那么就完全有可能步入绝境。

  三、道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冲突和共生

  (一)媒体功用

  简单一句话,媒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明确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受众接受面越广,对信息了解越清晰透彻,则媒体的功用就越大。电视相亲节目原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适龄男女的婚恋问题,它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准确真实地向观众传达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念,为尚未能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观众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节目的社会功能。对于节目设置方,电视台的运营者而言,节目本身除了要完全其基本的社会责任之外,最大的目的就在于获取收视率,得到广告投资。是否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是由节目运营方的道德水准决定,而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商业功能则是由运营者的编导技术来决定,是追求完成道德价值,还是完成商业价值,这是在节目运作中最为基础的冲突点。

  (二)道德舆论的引导

  道德舆论对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正确健康的信息予以鼓吹和宣扬,对于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予以谴责和抵制,对于既有正确健康、也存在不正确不健康因素的交杂的信息则起到分辨判断的监督作用。当然,这首先需要社会力量先建立起一个道德标准,并且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承认。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基础深厚,虽然也因为社会快速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了部分迷惘的思考,但在基础道德观念上,大部分人民群众并不会因为某些思潮而有所改变。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改变。所以即使以突出审丑文化来吸引眼球,这样的节目设置也仅仅会得到短暂的追捧,宣扬正确健康婚恋观念的节目才能够长期存在。因此,作为节目编导人,应该将眼光放长,坚持在完成节目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完成其本身的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把精力放在主流文化与娱乐性的统一上将会有效增加节目的生命力。

  (三)如何合理利用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美学概念,在现实中则是应用为节目的编导手法。实际上,对于相亲节目的真实性要求,观众当然能够理解其中的不可控性。所以,合理地编排演练并不过分,不会被人理解为“造假”,只要真实贴切地传达正确健康的现代婚恋观念就能够获得观众认同。但是,为节目设置主题剧本,安排节目演员,这就是造假,反而会失去了观众对于节目现实感的认同。在节目编导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要让节目具有真实感并不是困难点,困难的地方在于如果都是完全采用真实的素材就会缺乏特殊性,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够得到特殊性的节目素材,也就难以保证节目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其实在实践中都能够解决,如《非诚勿扰》这一节目,就通过海量选择真实信息的方式来取得编导所需要的素材,根据数据显示,“至今《非诚勿扰》节目的国内外报名竟有 2 多万之众,而能入选嘉宾站到《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实属少比例大荣幸”[6]。是否为嘉宾的荣幸这且不谈,但对于节目编导而言,选材就不会有难题,这应该能够成为同类节目选择真实素材的借鉴。

  面对道德的要求,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也应该作为节目素材的选材标准,这不是说要完全杜绝现实社会中婚恋双方有可能遇到的负面元素进入节目,而是在真实表现这些负面元素的同时给予正确价值观的评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节目的道德价值,而且也同时达到了节目要求的艺术真实。

【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艺术论文10-12

刍议移动电视节目艺术论文03-25

浅谈电视新闻制作艺术论文10-08

电视谈话类节目选题研究艺术论文03-25

浅谈我国电视求职类节目10-05

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10-12

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的批判艺术论文03-25

浅谈电视栏目片头制作的艺术性思考论文03-25

浅谈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10-06

浅谈园林色彩艺术的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