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论文
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
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放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手拿鼓槌,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表演,一个人敲击鼓边伴奏。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要做到完全和谐。苗族鼓舞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都有其相应的表演动作,主要分为: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模仿动物和武术拳类等四大类。生产劳动的动作如插秧、犁田、耕地、挖土、挑水等;风俗习惯的动作如洗衣、打粑粑、梳头等;武术拳类的动作如背箭、舞挡、雪花盖顶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狮子滚绣球、猴子挠痒、上树、打包谷等,最后再由这些元素动作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如“花鼓舞”动作有美女照镜、梳头、狮子流球、打粑粑等动作,在表演《踩鼓舞》中的“调年鼓舞”时,双手自然地左右摆动,动作有做种地、纺线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花鼓舞和猴儿鼓舞。苗族花鼓一般由女子表演,表演时边打边跳,沉稳中透着灵气,舞姿刚劲豪放、恣肆昂扬,鼓点振人心魂,让人热血沸腾!既是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喧泄,又是苗家神韵之所在,苗家文化之精髓。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动作与步伐
湘西苗族鼓舞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都是由脚下的基本步伐与上身的基本击鼓动作组成。其基本步伐一般有四种:
1.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来回交叉替换,舞蹈表演生活、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种地插秧、挑谷等动作;
2.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这种步伐为女子鼓舞的动作,柔软优美,动作幅度小。
3.滚翻身法。即打鼓的时侯身体随着鼓点翻滚,方向各异,旋转打鼓,动作变化多端、动作轻快灵敏。4.踩三角走三步。此类步伐舞蹈动作干净有力,变幻无常,表演时最高境界打出3/8节奏,以武术动作为主,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湘西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是通过鼓舞形式体现出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民俗文化,成为苗族史上最绚烂的明珠。
(三)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点及打法
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吉首、保靖、花垣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即右手打一拍,左手打两拍,打到高潮时,鼓点节奏也越来越快。而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鼓点节奏非常复杂,左手敲边鼓的节奏为2/4拍,右手却是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然后左手停,右手继续打第二拍,再是左手打第二拍与右手打第三拍一同进行。苗族鼓舞节奏非常复杂,不同的节奏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表演时动作灵活,时而风驰电掣,时而行云流水,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且有力。打鼓和打边鼓是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即一人打鼓,一人打边,主奏为鼓点,伴奏为鼓边。这种相互配合的表演方式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
(四)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也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苗人的着装都有着细微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样式,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现代的湘西苗族男子服饰头着青花布帕一至三丈,斜十字缠带,大如斗笠。身穿花格七扣对襟布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脚打青步绑腿。湘西苗族女子的服饰艳丽多彩,精美绝伦。苗家女子的圆满襟衣,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裤短筒大,裙长且宽。衣胸、袖口、裤筒、裙沿均饰以“苗绣”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苗家女子喜爱佩戴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有银冠、银珈、项圈、项链、手镯、戒指等。
三、湘西苗族鼓舞艺术形态的当代发展
(一)湘西苗族鼓舞在民俗活动中的新发展
1.苗族鼓舞适合在广场上表演,广场舞蹈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简单的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它的动作都源于生活,不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简单易学,湘西苗族鼓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表演中除了击鼓之外,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作为互动性要求较高的广场舞蹈,
2.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它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与信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湖南湘西最具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苗鼓也赋予了湘西不可估量的旅游开发价值。由于它的表演热情、奔放、大气,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湘西地区很多风景区的表演项目。以凤凰县山江、吉首市的德夯等城市最为突出,已经形成了苗族鼓舞品牌。2003年,吉首德夯举行了首届中国(德夯)苗鼓节,其规模盛大,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大力推进了湖南湘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二)湘西苗族鼓舞在舞台艺术中的新发展
过去,苗族鼓舞都只被苗人当作必要的自娱性活动,不能满足舞台表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苗家人的生活逐渐远离了原始的状态,逐渐融入越来越多的舞蹈动作,苗族鼓舞的艺术气息愈发得到升华。现在的苗族鼓舞跟过去的相比,更舞蹈化,更现代化了。例如,舞蹈《团圆鼓舞》中出现的苗鼓新形态,有了音乐伴奏,有了队形的变化。此作品很好的将苗鼓跟舞蹈形式结合在一起,经过这样的“加工”,更多的苗族鼓舞从生活中的大平台敲上了真正的舞台,有了更为可观的发展性。2009年12月初,在荧幕上的星光大道节目中精彩的湘西苗鼓表演,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湘西苗族鼓舞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瑰宝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蜕变。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苗族鼓舞是苗家儿女的骄傲,它发展到现在,已经以其独有的风韵,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苗族鼓舞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范畴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现在苗族内部更是有了专门为研究、发扬和发展苗族鼓舞而存在的专业部门,这无疑保证了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和我国民间艺术的美好未来。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论文10-11
女性主义艺术与苗族民间艺术的比较论文10-11
建筑艺术特征分析论文09-30
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10-08
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论文10-01
传统民歌现代艺术特征分析论文10-09
西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征论文10-08
近代艺术歌曲特征研究论文10-01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