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分制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分制下医学导师制教学【1】
摘 要:学分制是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方法,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教育管理体制。
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保留原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但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尚处起步阶段,应借鉴国内外理工科院校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教学法的成功经验,以期提升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医学院校
学分制是国外用于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常用方法,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广泛采用。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方法[1]。
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采用导师制教学是许多医学院校学者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特别是在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医学院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成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抛砖引玉。
一、学分制为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奠定基础
目前,讲授法是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该法能以最少的教师面对最多的学生,并能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心得和科研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具有教学成本低、内容系统连贯、逻辑思路清晰等优点,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其信息量远大于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所获得的信息量[2]。
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毕业时所需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创立学分制。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3],以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已在国内许多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制打破传统的“齐步走”、“一刀切”课程设置模式,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一言堂”的教育体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择优遴选授课教师,教师就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需适时转换角色,其授课方式由“教学”向“导学”转变。
学分制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空间。
重庆大学采用弹性学分制实施本科教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4]。
清华大学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实验课的课改力度,强化实验教学,将学分制引入实验教学,鼓励各实验中心开设独立实验课,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推动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此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
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随后,重庆医科大学等也相继开展学分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许多学生延续高中学习方式,自学意识较差,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一旦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容易产生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失控”,迫切需要有广博知识、真才实学的教师予以引导和指引,这为医学院校构建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二、导师制教学是提高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
医学院校以临床专业为主,学生因课程内容多、自我学习时间较长,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相比,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竞争力。
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及师生合作。
实施导师制恰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之余,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和导师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会延续到学生今后的一生。
导师不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同时,导师还是批评性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法,合理地提出问题,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显著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底蕴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6]。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它从中世纪一路走来,虽然它饱受各种争议,但600多年来,导师制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仍然充满魅力,仍然被学生认为是他们在牛津最重要的学习经历,它不仅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牛津一代一代高质量人才的不断涌现,充分表明这种制度的内在合理性。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3年在全校实行,随后我国许多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教学可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求欲和创新精神,适宜个性化发展。
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大学舞台上将个人的追求、兴趣爱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在通式教学的基础上,个性化爱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指导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创新意识。
如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写作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各类专业期刊杂志的阅读,著名大师、学者的专题讲座等都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效途径。
其次,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劳动。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导师承担的部分课题或子课题,亲身感受科研的氛围,体验科研的经历,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实验,获得真实的实验数据,享受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逐渐培养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科研意识。
第三,导师制的指导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该说,现在许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与当前努力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背道而驰。
高等教育更应强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是“是什么”和 “这么办”。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以创新性思维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传统教学形式的有益补充
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只重教书,授课是按教材的内容讲,照本宣科,忽略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很少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相互沟通较少,大学四年后,师生之前印象互相模糊。
其次,“唯卷唯分”的考试制度使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成绩相关的学习内容,忽视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及实验操作,对于实验课,往往敷衍了事,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导师制构建了一师多生的小团队,教育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师生沟通充分,针对性强,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实验,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传统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重要补充。
(四)可密切师生关系,营造高校良好人际氛围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行为。
高校作为社会一角,离不开人际交往,积极开展人际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不仅是维系高校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是营造高校优良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医学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学品位和格调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校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受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色彩,尊敬师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显得十分淡薄。
此外,现在的在校本科生大都为“90后”,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个体差异等原因,个别学生或唯我独尊、孤芳自赏,或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或目中无人、口若悬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导师制教学形式,导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生活习惯、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的科研精神等方面展现教师的崇高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8],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事实证明,导师的慈爱关怀,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依托,往往会化解学生特殊的痛苦。
三、本科生导师制是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学分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分制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兴趣求知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医学院校应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将导师制以作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通过导师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而不至于使学分制流于形式。
导师制不会冲击学分制,相反会成为学分制的良好载体。
医学院校在学分制条件下开展导师制教学,应体现三个基本理念: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导师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探求中品味人格魅力。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成才。
导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办法等;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参加一些小型、基础的专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基本思路,掌握一般工作程序,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9]。
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活泼,但沉重的学习负担迫使他们不得不文静少动。
以导师制为载体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从一般观摩演示到真刀实枪的实际操作,在科研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锻炼了意志品质。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知道了科研之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不仅需要坚定意志和坚强的信念,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为今后学习、工作、成才铺就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医学院校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医学高等教育有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医学服务对象是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严肃性,加之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医学学习的艰苦性,要求医学教育仍需以精英教育方式为主,导师制就十分适合本科医学教育的需求。
学生需通过系统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与导师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接受指导。
在学分制下条件下,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遴选优秀教师,构建充足的导师群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已进行学分制改革,如何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教学,尚无成熟的经验。
就目前师资状况而言,除少数几所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重点医科大学外,大多数一般本科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强,这就需要广大普通医学院校在实施导师制教学过程中,降低对导师的要求,除聘任讲师外,可让部分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充实导师队伍,这对大多数尚无雄厚师资力量的普通医学院校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导师力量不足的良策[10]。
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大批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校博士生、优秀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年龄和学业与本科生相近,具有很好的衔接性,易与本科生沟通交流,成为本科生的良师益友。
(二)一师多生,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师生团队
首先,教师报名“挂牌”,填报自己的专长和指导方向,然后张榜公布供学生选择。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填报所需的指导教师。
学生可自由选择,一般6~10名组成一个小组,由一位导师进行全面指导。
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分别给予有目的指导。
指导教师的确定,实行自愿报名与个别动员相结合,以自愿报名为主,对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方向,或者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学科方向,或者有些上课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尤其是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研究生导师,一般都遴选为指导教师。
在构建匹配合理的师生团队过程中,协调指导方向、学科方向的合理分布,兼顾专业素质、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等的培养。
既有基础理论学习,又有基本技能训练[11];既有专业读书指导、考研指导,也有人文素质方面的指导。
使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拓宽,专业技能显著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大提高。
(三)强调过程,注重考核
本科生一旦确立导师制,即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障这一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有章可循,防止流于形式。
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将其纳入新的教学计划。
学生接受一定时间的指导,完成相应的选修课程和科研积分,经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12]。
既使学生有选修的积极性自由度,又使管理规范有序。
实施过程中应及时跟踪和随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会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随访等形式了解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随时沟通,做到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本科生开展导师制教学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新课题,每个学校都有各自成功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照搬套用,只要我们将导师制教学作为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抓手,边摸索,边总结,探索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Allenspach K, Bell J, Whittlestone KD. Interactive clinical cases in veterinary education used to promote independent study
[J]. J Vet Med Educ, 2008,35(4):589-594.
[2] 江振友, 林晨. 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7(2):152-154.
[3] 蒋宇红. 高校学生对学分制与学年制态度倾向的比较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7(3):125-126.
[4] 陈德玲, 刘东燕, 张国宾.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63-65.
[5] 郭大勇, 宣华, 胡和平. 转变实验课培养模式,推动实验室开放型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25(5):98-100, 120.
[6] 黄立宏, 龚理专, 李勇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09(6):24-26.
[7] 叶常林. 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启示[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94-96.
[8] Khashman A.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redit risk evaluation[J].Int J Neural Syst, 2009,19(4):285-294.
[9] 臧伟进, 王渊, 程彦斌. 医学人才培养立体化教学环境的思考和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3):260-263.
[10] 田谋利, 李永华, 傅海龙, 等. 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4):660, 697.
[11] 娄探奇, 刘迅, 汤美安. 导师制在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15(2):315-316.
[12] 王丽萍, 杨博涵, 袁云岗.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1):120-122.
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
[摘要]学分制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在遵循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学生评价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主体作用,同时创新专家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医学院校
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等医学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建立和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何结合学分制的教学要求,构建具有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所谓学分制,就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
对于学生来说,学分制教学给了学生广泛的自由空间;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对学分制背景下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展开研究。
一、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目标。
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够有效指导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在这里指的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确保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
在整个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做到评价指标客观科学、评价主体广泛、评价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开。
(四)充分发挥教学部门的主体作用
在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中,教学部门是主体。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出教学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己的本职力量,才能构建科学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同时,医学院校教学部门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工作方法,比如充分听取学生、专家的意见,确保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客观有效。
二、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分制的教学特点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不断扩大评价主体,完善原有的优秀经验,确保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科学,发挥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一)坚持学生评价的基础地位,创新学生评价的方式
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其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
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
学生评价的方式也要因此而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也才能真正的确保评价的效果。
首先,创新学生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有调查问卷、网上评价等。
实际上,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制背景下,需要创新评价方式。
比如在坚持网上评价的优秀经验的同时,扩大网络评价的权限、延长网上评价的时间,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评价。
其次,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由于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比较自由,所以,要想把学生组织起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评价就非常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
比如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让学生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养成自主评价教学质量的良好习惯。
或者也可以把评价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等。
总之,高校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实基础。
第三,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在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对教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不定期地向教学督导及教学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咨询等,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
(二)扩大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制定详细的评价细则
二级学院的教学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主体地位。
对此,要在学分制背景下科学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发挥出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要扩大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
从以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看,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教学评价都是依照高校制定的标准进行的,或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处于次要地位,仅仅是配合高校的评价工作。
在学分制背景下,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以往的评价权限和评价地位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对此,医学院校要不断放宽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比如允许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依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或者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自主制定评价细则,让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充分实施教学评价。
二级学院教学部门权限的扩大,主体地位的加强,对于科学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二级教学部门也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细则。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细则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比如可以把同一科目的教师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评价,也可以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评价中去,制定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同时上报高校教务部门备案。
此外,二级教学部门还要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保证学院的各项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推进学科、学风和专业建设,加强对教学及其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指导,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
(三)创新专家评价方式,达到监控与指导的目的
传统的专家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专家听课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和评价。
在学分制背景下,专家评价依然是一个需要坚持的选择,但仅仅采取专家听课的评价方式是完全不够的。
因此,要创新专家评价方式,达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第一,创新专家评价方式。
一方面,要创新专家来源。
传统的专家大部分是来自本校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但是在学分制背景下,还需要不断扩大专家来源。
比如可以通过邀请外校专家来校参与教学质量监控。
另一方面,要创新评价内容。
传统的评价内容主要有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
在学分制背景下,必须细化每一项评价指标,或者请专家提供一些优秀的经验,使得评价内容更加符合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需要。
第二,切实发挥专家的监督与指导功能。
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每一次评价完成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在学分制背景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专家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行业的佼佼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出专家对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监督与指导功能。
一方面,通过专家评价,切实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另一方面,通过专家评价,可以从专家那里学习到更加优秀的教学经验,接受专家的指导。
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朝红,徐光兴.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刘蒙壮.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
[3]郑葵阳等. 加强教学质量意识 构建长效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
[4]穆敬雯,国伦书.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
[5]李雪梅等.浅析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6).
[6]刘涛.医学类专科学校分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2(5):33.
【学分制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文章:
新闻传播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0-26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0-08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10-08
清洁生产背景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探析10-09
电气自动化监控体系10-07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方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