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带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
[摘要] 通过创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基层医院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院;实用性人才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2]。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行业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省中长期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显示:至2010年底,全省有卫生人才总数37.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26.26万人,其中,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为7%、31%、62%。
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和布局尚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6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24万人。
卫生事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业,卫生人才已成为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办学层次一直以中专、大专学历教育为主。
虽然后来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但毕业生数量少,主要在省、市三级医院就业。
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752家医院、2309家乡镇卫生院、5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的在岗人员约4500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25%(含在职学历教育),大、中专学历层者约占65%,还有10%未经过正规学历教育。
在本省基层医院(含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数量和学历层次都不能满足基层医院的实际需要[3]。
因此,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也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召开专业分析论证会,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把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
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讨论,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毕业生怎样才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为此,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临床见习;在毕业实习中安排1个月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顶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任务,提前适应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本校附属医院是学院直属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由于“前院(医院)后校(学校)的独特位置优势,附属医院检验中心是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与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医技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真正体现了“医教结合”的优越性。
因此,本院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自2007年以来,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突出成效,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院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校内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即“两个中心”共同作为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附属医院医技人员也承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工作,双方互相交流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学生可以边学边做[5]。
②学院与基层医院合作,体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6]。
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
第一、二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
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在乡镇卫生院1个月)。
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基层医院就业。
③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
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和实施
2.3.1 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主管副院长、教务处、系部(专业)负责人以及医院主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长、教学办公室(科教科)和检验科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等是实施人员,按照要求具体执行。
2.3.2 校院共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投入450万元用于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条件建设。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强化“两个中心”的实践教学功能。
现有实验实训室20余间,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总值达1100万元,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6]。
2.3.3 医教结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每年轮流安排专任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从事临床实践锻炼,为附属医院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通过医教结合、专兼互动,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7]。
现有专兼职教师30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12名,有硕士学位者8名,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双师素质教师26名,比例达87%。
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
2.3.4 院校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保持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加强了与各实习医院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
学院已与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
学院每年举行校院联席会议1~2次,研究教学工作;每年给乡镇卫生院拨付一定的基地建设经费或赠送仪器设备;每年安排县、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到学院和附属医院免费进修或培训学习,以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和教学水平。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通过建立与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
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余人。
3.2 毕业生在基层医院工作适用性强,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
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性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医院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年平均为80%以上,受到了基层医院的好评。
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可给毕业生安排住房,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有机会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工作。
3.3 学院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近五年来,学院和附属医院为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300多人次,选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镇医院进行技术指导4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卫生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检验科业务范围。
此外,学院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院与基层医院“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8],为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胡生梅,张家忠,李智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践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25-626.
[3] 刘传佳,高嫣然,张政强,等.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调查现状分析与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45-47.
[4] 唐陶富,桂重阳,杨晓斌.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5(36):153-155.
[5] 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4.
[6] 张晓廷.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33-134.
[7] 郝坡,肖志勇,孟凡萍,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13-14.
[8] 胡生梅,张家忠,武小樱,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0-150.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2】
摘要 目的 增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生物安全教育纳入高职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等方法,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结论 通过以上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2003年的sARS暴发流行,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是其突出特点,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医源性感染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大是的病原微生物标本,这种接触始终都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
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的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源性感染防护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重检验轻防护”,“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近年来实验窒研究人员的病原生物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医源性感染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
所以,医学检验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
教师不但要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要重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 将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
首先,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由于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因此,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戴防护服的使用等内容。
同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教学中,增加“安全管理”章节,着重讲述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3 切实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教学工作
所谓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
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预防医源性感染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实验室医源性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实验室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关内容的岗前培训。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如何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
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
开展第二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总结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如: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用废弃物、废液、检验器具如何消毒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 做好实习前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工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病人,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
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上岗前先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
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 。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
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发展。
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5 对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做好医源性感染教育,应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内容,教学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与同行共同探讨不同微生物、不同样本、不同试验、不同操作方法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消毒办法,并传授给学生。
各级临床检验中心、检验医学会、检验校际会应多举办生物安全培训班,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章: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论文10-08
医学检验技术模式开发探讨10-01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论文10-08
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模式分析的论文10-08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改革论文10-08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思考10-07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讨的论文10-08
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