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它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循证医学进行了研究,参考一些实例总结出了循证医学的一些特点,并且分析了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检验;应用
1 评价诊断试验方法的科学性
笔者曾分析1992~2011年间国际上较有名的4本医学杂志有关诊断试验的112篇文章,统计分析其试验技术指标发现:仅27%的文章陈述了纳入病人的范围;仅8%的文章报告了临床亚组各项指标情况;仅46%的文章考虑到并避免了工作偏倚; 38%的文章避免了回顾偏倚;仅11%的文章提供了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及精确性的数据; 22%的文章报告了计算这些指标时病人的频数分布及具体数据; 23%的文章报告了试验的可重复性。
有关诊断实验的错误70%以上发生在结果分析之前,即方法学的错误。
循证实验室医学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个诊断试验的科学性与否:
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
所谓金标准(goldstandard)是指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疾病的最佳方法,有金标准对照研究的试验可以获得诸如敏感性、特异性等方法学评价指标。
国内曾有学者对2007年~2011年5年中华医学检验杂志6论著栏发表的有关诊断试验的111篇文章进行统计,有金标准盲法比较的65篇(58.5%),非金标准的有14篇(12.6%),无标准对照的32篇(28.9%)。
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
典型的例子是癌胚抗原(CEA)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最初的报道是测定36例晚期结肠、直肠癌病人的CEA,发现35例(97.2%)升高,对照组是没有患结肠癌的其他病人,他们大多数CEA水平较低,因此作者认为CEA是一项筛选结肠癌的有用试验。
而以后将试验对象用于包括早期结肠癌以及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对象时,发现CEA检查结果并不正确,不能将早期结肠癌病人与其他胃肠病鉴别开来,所以如今, CEA诊断价值明显降低。
诊断试验的精确性(precision)或重复性(reproducible)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 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
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如血糖计的出现是否可取代传统的实验室血浆葡萄糖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诸多病原学检测方法中,孰优孰劣;谷胱甘肽S转移酶(A-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检测与常规肝功能检测(ALT、AST、ALP)比较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等等临床常见问题都是循证实验室医学的应用研究范畴,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循证实验室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分析。
如对粪便查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的评价,Viaira作了一项RCT。
其评价方法为491例病人的预期多中心研究,由胃镜取活检组织,并作13C尿素呼吸试验,由组织学和微生物学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诊断,结果,原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72例病人中256例HpSA阳性(灵敏度为94.1%,95%的可信区间为90.6%~96.6%)。
在219例非感染病人中,201例HpSA法阴性(特异性为91.8%,95%的可信区间为87.3% ~ 95.1%),从而得出HpSA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方法。
3检验结果相关的结局研究
对于每一项诊断试验来说,如果它的结果不能对诊断决策或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两者根本没有相关性的话,试验方法再科学、操作过程再规范、结果再准确也只能是徒劳。
就象我们用了多少年的Duke法出血时间测定,一直是作为外科手术预防术中出血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其价值有多大呢? Rodgers和Levin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其通过对862篇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对出血时间的实用性进行5项评判,得出结论认为出血时间不是血小板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不能提示血小板的功能,不能作为外科术中出血的风险预测。
我国卫生部也于1999年12月发出通知淘汰该检测项目。
有关健康结局的研究过去只注重治疗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诊断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与诊断试验相关的结局研究由于涉及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需要科学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数据统计处理和合理的结果判读,其典范就是RCT,如最近关于检验诊断结局研究的RCT有“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是否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便隐血试验是否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4结语
作为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的应用好循证医学,才能解决医学检验中众多的难题。
对于医学检验来说,循证医学为其提供了一些检验需要的证据,并且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促进了医学检验及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毛亚莉.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重要性[J]. 中国民康医学. 2006(02)
[2] 吕长坤,马菲菲. 浅谈循证检验医学发展[J]. 检验医学教育. 2009(02)
[3] 吕长坤,马菲菲. 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概况[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8)
[4] 瞿良,王惠萱,朱玉琨. 循证检验医学与临床检验医学[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05)
[5] 楼余淦,杜有功. 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2003(10)
[6] 王华,孙自镛. 应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检验实践[J]. 华中医学杂志. 2005(01)
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研究论文【2】
摘要:在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
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
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
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
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
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
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
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
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
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
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
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检验实习阶段,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实践学习阶段,历时二个学期,另外还包含暑期专业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和暑期医院见习三个环节。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重点开展临床检验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优势,注重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
(2)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本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
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
在新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突出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建立涵盖临床生化、临床检验、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一体的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各类暑期小学期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可塑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循证检验医学与循证医学10-08
神经内科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论文10-08
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9
肿瘤科教学中循证医学的应用的论文10-09
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9
肾内科医师培训中应用循证医学论文10-08
有关循证医学的论文10-09
中医骨伤科中循证医学的应用研究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