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哲学研究的理论下的想象论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不仅适用于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也适用于哲学研究。哲学研究离不开文献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然而,哲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而在于 “创新”。哲学的 “创新”,就是熔 “三个积累”于一炉所激发的 “理论想象”,并以哲学的理论想象赋予哲学范畴以新的思想内涵。下面,结合我所做的哲学工作———思想的前提批判,谈谈我的理论想象。
一、人的历史形态与哲学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 “人的依赖关系”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阶段上的自由个性”的人的历史三形态说; 而早在1844 年发表于 《德法年鉴》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则提出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正是在研读和沉思马克思相隔 10 余年的两段论述中,激发了我的一个重要的 “理论想象”: 从人的历史形态去理解哲学的历史任务,从哲学的历史任务去揭示人的历史形态的文化内涵。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马克思关于 “哲学”的名言,既强调了哲学的 “时代性”,即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又强调了哲学的 “人类性”,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文明的活的灵魂”。然而,在引证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时,人们却往往只是把哲学解说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很少提及哲学是 “文明的活的灵魂”,也就是单纯地强调哲学的 “时代性”,而极力地回避哲学的 “人类性”,甚至以哲学的 “时代性”讨伐 “超时代”的 “哲学妄想”。其结果,就把哲学的 “时代性”与哲学的 “人类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由此导致以哲学的 “时代主题”否认或取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到底有无自己的 “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论述,引发我重新思考 “哲学”及其 “基本问题”。这就是: 不同时代的哲学,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派别的哲学,不同领域的哲学,它们之所以是 “哲学”,就在于它们是以一种区别于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 “哲学方式”把握世界。进一步追问: 哲学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把握世界? 就在于它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 “问题”反过来而思之,反思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以及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中所隐含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对思想的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是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 “问题”反过来而思之,这就是哲学意义的 “反思”。在哲学史上,黑格尔不仅把哲学规定为 “对思想的思想”的 “反思”,而且在与 “表象思维”和 “形式推理”的对比中,深切地阐述了哲学思维何以必须是 “反思”,并且以 “反思”的思维构成了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然而,哲学所追究的 “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究竟是何种 “问题”? 哲学所 “反思”的 “思想”究竟是什么? 正是在苦苦求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恩格斯的一段论述让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想象。这就是: 黑格尔的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 “是否统一”和 “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问题。人类之所以能够以 “目的性”和 “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存在,之所以能够以 “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方式而构成自己的历史,之所以能够 “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并从而把现实变成自己所理想的现实,之所以能够以 “思维规定”把握 “存在规定”的方式而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 “我们的理论思维”有一个 “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由此,我所形成的进一步的“理论想象”就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 “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问题; “对思想的思想”,从哲学上说就是批判地反思这个 “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所隐含的问题; 因此,哲学意义的 “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 “对思想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并且必须是 “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四、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工作方式诉诸当代哲学,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哲学研究的分支化、专业化和技术化,而这 “三化”的集中表现则是哲学的 “部门化”,这就是科学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及至管理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争奇斗艳、此消彼长、蔚为大观。然而,所谓的 “部门哲学”究竟何以是 “哲学”而不是科学、文化学、政治学或管理学? 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前者所指向的是这些 “部门”的基本观念,就在于它所进行的并不是案例的或数据的 “实证研究”,而是批判地反思 “实证研究”中的 “基本观念”。批判地反思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中的基本观念构成所谓的 “部门哲学”。每门学科都有构成自己的基本观念, “部门哲学”把各门学科构成自己的基本观念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 其一,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本身,诸如科学哲学对 “科学”的反思,文化哲学对“文化”的反思,政治哲学对 “政治”的反思,价值哲学对 “价值”的反思,并以此引发各门学科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 其二,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诸如科学哲学对“观察与理论” “理解与解释” “归纳与演绎”“逻辑与直觉”的反思,政治哲学对 “平等与自由”“平等与正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反思,价值哲学对 “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价值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价值与评价”的反思,并以此引发各门学科 “解释原则”的变革和 “概念框架”的重构; 其三,批判地反思各门学科所蕴含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以此揭示各门学科中的真实的哲学问题,又以此丰富和深化哲学自身的理论内容。这就是作为 “哲学”的“部门哲学”所展开的 “思想的前提批判”。
五、“表述”的科学、“表达”的艺术与 “表征”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不只是对 “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而且是对构成基本观念的深层的 “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 而对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必然集中地体现在对 “哲学本身”的前提批判。这就是: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究竟如何把它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区别开来? 逻辑实证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关于科学、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论述,催化了我对哲学的存在方式的 “理论想象”。在 “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下,卡尔纳普以区分语言的两种职能为出发点,明确和尖锐地向“形而上学” 提出挑战: 语言具有 “表述” 和“表达”两种职能; “科学”以构成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的方式而充当语言的 “表述”职能, “艺术”则以构成关于人的情感或意愿的方式而充当语言的 “表达”职能; “哲学”既不像 “科学”那样 “表述”经验事实,又不像 “艺术”那样“表达”情感意愿,“哲学”不只能是 “理性的狂妄”和 “语言的误用”吗? 应当说,卡尔纳普由语言的两种职能而对哲学提出的诘难,既是以最“合乎逻辑”的方式向哲学的存在方式提出的挑战,又为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提出了最为现实的“理论想象” 的空间———不是 “表述” 和 “表达”的哲学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 由此又引发我更深刻地思考马克思关于哲学的名言: 哲学究竟以何种方式而成为 “时代精神的精华”和 “文明的活的灵魂”? 正是把卡尔纳普对哲学的 “挑战”和马克思关于哲学的 “名言”联系起来,并把这个 “联系”诉诸于对哲学史的反思,构成了我对哲学存在方式的 “理论想象”: 哲学是以区别于“表述”和 “表达”的 “表征”方式而存在的。
六、人类的故事与个人的故事哲学 “表征”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当然是在讲 “人类的故事”; 然而,对 “人类故事”的理解和对 “人类故事”的讲解,却离不开讲解者对 “人类故事”的体悟和思辨。因此, “哲学”既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个人的体悟和思辨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哲学家各异其是的理论想象之中。每个时代的人类都有该时代的特定的人类历程和理论资源,由此构成该时代的哲学家共有的人生历程和理论资源,并因而构成该时代哲学的“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然而,时代性的人类历程又总是表现为哲学家的特殊的人生历程以及哲学家对人类历程和人生历程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时代性的理论资源又总是表现为哲学家对特定的理论资源的占有以及哲学家由其所占有的理论资源所形成的特殊的理想想象。特殊的人生历程和独特的生命体验,特殊的理论资源和独特的理论想象,二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个性化的哲学理论。因此,我在 《哲学通论》中提出: 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以 “我”的名义讲述 “我们”的故事。
【基于哲学研究的理论下的想象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电子商务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10-09
基于新形势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论文10-10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论文10-09
基于道德哲学的视角论文范文10-11
基于档案的社会作用管理论文10-13
知识管理下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10-09
基于巴什拉的哲学思想探索论文10-12
科技哲学与信息哲学的若干研究论述论文10-09
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企业物资管理论文10-09
基于徐老教学的哲学思想综述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