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改革论文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上,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无疑是一部奠基之作。中国本无“哲学”一词,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在当时争议颇多。例如,胡适认为,凡对人生切要问题寻求一根本解决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说法可以成立。冯友兰则认为,哲学本是西方名词,因此,讲中国哲学史的工作就是在中国古代学问中选取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内容而叙述之。如果没有西学的传入,则哲学这一名称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因此,讲中国哲学史必须依照西方哲学的标准。自胡适以来,依照西方哲学来治理中国哲学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张岱年在写《大纲》时,首先分析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一类学问的总称,西方哲学只是这类学问的一个范例,而非其唯一的范例。凡是讨论宇宙人生的思想理论,都可称作哲学。因此,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玄学、道学、义理之学都可归入哲学。张岱年对哲学概念的分析和厘定是深刻的,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张岱年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含义作了分析:中国哲学指中国系的哲学,也指中国人的哲学。前者是在中国本土产生出来的哲学,代表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而后者则指在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系的哲学、西洋系和印度系的哲学。由此,张岱年认为中国佛学是属于中国人的、印度系的哲学,不在他的论述之内。
《大纲》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开创了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史的先河。此前,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并不鲜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二者都是以人物的时代顺序为线索叙述的中国哲学史。而《大纲》以问题为线索,把中国哲学的条理系统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个部分。宇宙论又分为本根论和大化论,人生论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和人生问题论,致知论则分为知论和方法论。而这些小的部分又包含若干“问题”,如本根论包含道论、太极阴阳论、气论、理气论、唯心论和多元论,人生理想论包含仁、兼爱、诚及与天为一等;该分法按照中国哲学内含的条理,系统地把中国哲学表现出来。《大纲》以整个“中国哲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史条理系统的构建,彰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及印度哲学的不同。该书虽然以为区分哲学与非哲学要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但叙述中国哲学却始终按照中国哲学固有的发展脉络。这正说明张岱年所作的中国哲学史是基于中国本位主义的。
张岱年虽然终生以研究中国哲学为己任,但对于中国哲学的内容,则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即继承中国哲学中的精华,摈弃中国哲学中的糟粕。在《大纲》中,他以“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作为结语来总结全书,认为中国哲学中有“活的”内容,也有“死的”内容。前者是现在需要继承的,而后者则是需要抛弃的。中国哲学中“活的”内容包括:宇宙论未尝分别实在与现象,没有西方哲学“自然之两分”之弊;承认宇宙有变易,也有条理;“反复”、“两一”的学说是非常精湛的思想;其最大贡献在于人生理想论,即对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注重知行合一,致知论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所谓“死的”内容指中国哲学中有害的、过时的内容。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有尚无薄有的倾向;人生理想有崇天忘人、重内遗外、重理忽生、忽略人群一体以及轻视知识的倾向。从张岱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哲学所持的态度既不是文化复古主义,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而是文化批判继承主义,即要对中国哲学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张岱年在《大纲》的自序中曾认为其方法主要有四点: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谓、察其条理系统、辨其发展源流。我想这四点不仅是《大纲》的方法,也是《大纲》的宗旨、特点和贡献。
【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论文10-09
中国哲学下的现象学论文10-09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初探论文10-09
改革高校本科生物教学模式论文10-09
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论文10-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论文10-12
关于古代中国水之哲学的研究论文10-09
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启迪论文10-09
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哲学论文10-12
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