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毕业论文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

时间:2021-02-01 17:07:34 职称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1】

  摘要:就我国目前现行职称评审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现行职称政策的弊端也渐露端倪。

  体现出了政策本身不完善、评审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或多或少地也妨碍了职称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本文就职称评审方式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职称 学术 量化标准 对策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是人事工作中一项十分复杂和重要的工作,该工作政策性强、纪律性强、受众面广, 是否做到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关及到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尽管我国目前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称评审制度, 但在具体的执行中, 却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缺乏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 人为参与对评审结果影响严重、评审过程不公开透明等问题, 使现行职称评审工作缺失了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本文针对职称评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及现象, 作些粗浅的分析, 并提出改进的初步构想。

  1 存在的问题

  1.1论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论文不仅作为职称评审重重要评审参考条件,还规定了论文发表数量,如果没达到文件要求的数量, 就没有申报的资格权限。

  这就导致为了能尽快晋升职称, 想方设法写论文, 只管数量、不顾质量。

  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权衡学术水平高低, 形成了论文越多越好的误区。

  由此很多教师论文数量上去了,可是质量大多是滥竽充数。

  (2)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

  以论文考量学术水平高低必然有所弊病,这就需要评审机构在考量论文时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法,尽量做到论文评审的科学性。

  1.2在职称评审中存在假冒伪劣

  现行职称评审政策中,对各类各级专业技术都有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要求,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为了争取评审职称,一些人盲目追求数量,如自己花钱出书、写等早已不是新闻。

  1.3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重硬指标, 轻软指标。

  职称评审中对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论文等硬指标易把握,对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业绩等软指标较难把握,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工作水平和业绩,难以用统一的指标权衡。

  传统的评委投票透明度不高,导致评审尺度不好把握, 这样就给评审埋下了隐患。

  水平、能力、业绩等软条件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标准体现出来, 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1.4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职称评审中有几个环节,基层单位初评、公示、推荐,上一级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最终大评委会通过,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民主投票,但其中难免有一些评判者把个人恩怨掺杂其中,以个人的兴趣、好恶来决定投票结果,在这种人为因素参与其中的情况下,评审结果难免会有一些偏颇。

  1.5重科研, 轻教学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论文、著作和主持教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 但对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和学生评议等没有体现在其中。

  学术水平仅是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把握条件, 但不应该是决定性的条件, 学术水平只是反映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它不能反映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情况。

  另外,学术水平的数量与学术水平的高低也没有必然联系。

  有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写著作和论文中,仅是按照职称评审条件去准备材料。

  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结果就是成果多者上、成果少者下,最终搞科研者名利双收、重教学者劳而无功。

  很多教师不愿多上课、不愿专心认真上课,导致对教学不重视,安心搞教学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对策分析

  鉴于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所反应出的上述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因此,为了规避职称评审中的疏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融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所导致的问题。

  2.1论文方面

  (1)不硬性规定论文数量,而应该将课时量、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督导评议等和教学息息相关的指标定为必要指标。

  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乐于教学,而且能自觉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建立论文的科学评审制度。

  职称主管部门应建立职称网上申报系统,然后将所有职称申报者发表的文章公示权威网站上,让全社会参与监督;要求每个专家对申报者职称论文进行实名评论,使专家在评审中受到监督。

  2.2严格参评者申报材料审查

  要加大审查力度,既要严查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也要审查其真伪,想方设法摒弃评审中的假冒伪劣现象,提高职称评审公平性和含金量,维护职称评审的严肃性。

  2.3细化量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要认识到制定细化量化标准是评审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基础。

  要尽量使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抽象的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具体量化以易于操作,便于衡量。

  建议将评审指标分解为学历、资历、论文、教科研成果、工作数量和质量、师德师风、工作表现等方面, 再综合考虑讲每一项再细化为若干项,按百分制赋分,通过细化量化评审标准,把抽象的条件具体化,使评委可以对照评审标准评审,这样更易达到共识,以避免评审中评委们各执一词、难把握标准的情况,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2.4加大评审监督力度

  加强评委会作风建设,克服主观作用和人为因素干扰。

  评委投票采用记名方式,既便于监管,又能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此外,对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公开透明。

  及时公示职称评审的相关信息,增强职称评审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2.5考试答辩与评审相结合   逐步实行以考代评是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有效制止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行为。

  对初级职称的评审可直接采用考试的方法;对中级、高级职称的评审,可采用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的办法。

  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不仅要有较强的评审团队与周密的科学组织,还要制定《考试大纲》和建立《题库》,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做到评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6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管理

  上一级纪委要全程参与评审过程之中,同时要设立监督考核组织,全程参与评审各环节工作之中,监督检查评审行政机构及评委能否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设立复议机构,对未通过评审者实行告知制度,通报其评定结论及结论作成的原因,给申报者一个寻求复议的机会。

  2.7加强评审的组织管理

  职称评审主管部门要做好评审工作的计划安排, 要合理安排评审时间, 使评委有充足的时间审查申报材料,充分讨论,科学评判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及能力。

  职称评审工作曾经受到过广大教师的欢迎,它彰显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心,体现了教师自身价值,满足了教师成长成才的需要。

  职称评审工作既是教师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也与每一位教师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但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勇于创新,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和用于改革的精神,善于把创新勇气和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紧密联系高校实际,优化、细化、量化评审工作的相关内容,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使职称评审工作逐步走上更加科学运行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金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6).

  [2]朱薇.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06).

  [3]杜丹.关于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4]张荔.试论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1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2】

  摘要: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有实际意义。

  本文以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依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标、对工作的实际水平关注度不够、评审过程存在人为因素等问题,并为完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寻求对策与建议,可以进行诸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考核、强化评审公示制等,以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工作;问题;对策

  职称评审是高等院校每年的日常人事工作,是全校教职工关注的焦点,并且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职称评审对个人来说,除了对其专业水平的肯定外,还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许多高校的岗位聘任与干部提拔等方面,对竞岗人员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

  职称评审的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确,职称评审要求的改变,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职称评审是否科学、公正、公开、规范、合理,关系到能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学科和科研团队的调整。

  目前,我国高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称评审制度,但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资力量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的水平。

  因此,高校必然严把入口关,进而对师资进行培养、评定,使高校的职称评审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质的激励机制。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高校的职称评审在极大地促进师资全面发展之余,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条件轻能力。

  本来高起点、严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具体评审工作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职称外语等硬性指标,往往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在高校教师中经常会有一些有真才实学但没有硕、博学位或者研究生学历的,或一些年纪较大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但英语通不过的老师,失去申报职称资格。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做到了评审条件的公平,但造成实际上不公。

  2.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科研成果是最易被量化的,教师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数量、著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科研经费到账的数额、获奖、专利等都有明确规定。

  很多高校对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严格,达不到职称评审文件要求的数量,就不具备申报资格,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能晋升职称,一味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能沉下心思考如何将科研项目做得更好,搞出原创性的成果,而是考虑如何发表更多的论文,出现职称与能力倒挂的情况。

  这也从李金奇[1]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3.重评审轻聘任。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基本上采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各类各级岗位数,评审指标的依据是也是六年前的核定岗位数,下达的评审指标也不尽合理,即使年轻教师达到职称评审条件,也要看是否有评审指标。

  同时许多高校以评代聘、评聘结合,评审通过了就成为终身制,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

  不注重聘后考核,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一些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因评审指标限制,无法及时通过职称评审,进而影响其工作热情。

  而在岗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缺乏必要的工作动力和压力,也大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4.评审制度有待完善。

  如果大家对于高等教育比较熟悉,一定知道对老师最大的激励,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也不是位子,而是“帽子”。

  所谓“帽子”就是职称。

  职称评审实质上是对教师中在教学、学术方面优异者的肯定,而评审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职称评审中大量非学术因素存在,这使得评审制度的完善成为职称评审工作的重点,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创新政策措施,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职称评审工作体系。

  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申报条件。

  既然职称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那么我们就要将职称这一杠杆用好。

  就拿我校来说,在总结蒋秀萍[2]、张萍等人[3-5]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年初,发布了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给出“普通评审程序”或“特别评审程序”,明确提出“五个免谈”、“三个五分之四”和“评聘分离”。

  其中,“五个免谈”属普通评审程序,而“三个五分之四”属特别评审程序。

  “五个免谈”的具体含义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免谈;评教效果在本学院不能进入前百分之三十的免谈;没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免谈;没有国家级项目的免谈以及没有海外经历的免谈。

  如果普通评审程序不能完全满足,则可选择特别评审程序,即可走“三个五分之四”的程序。

  第一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院教授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二个“五分之四”是指通讯盲审得“A”的不得少于五分之四,第三个“五分之四”是指在学校校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票数不得少于五分之四。

  提出“三个五分之四”不仅使政策具有完备性,更是践行了我校历来倡导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而至于“评聘分离”就是,即使你被评为教授,学校未必会聘你为教授,有可能高职低聘,也有可能低职高聘。

  即使你被聘为教授了,也要实行严格的聘期考核制度。

  三年一聘,三年后考核通过的可以继续聘任,没有通过的或转岗,或高职低聘,或解聘。

  2.注重科研教学结合,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评教效果在本学院不能进入前百分之三十的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而评教效果综合评价则由教务处(含学生评价)、教师发展中心、所在学院三部分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教务处(含学生评价)30%、教师发展中心30%、所在学院40%,这样就扭转了目前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态势。

  另一方面,改进科研水平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同时又以科研促教学。

  与此同时,对在岗教师实行“非升即转”制度,在岗教师,连续两个聘期未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校将不再聘用。

  真正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即若连续两个聘期后评不上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则另谋高就。

  面对这种压力,在岗教师大都会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这也是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

  表面上看,在岗教师的压力会很大,但能让这些教师始终保持动力。

  除此之外,这为在岗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一直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是保障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

  3.改进评审工作,进一步体现公平和公正。

  以代表作为评审材料,是对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评审体系的摒弃。

  教师的晋升坚持了同行专家评议的原则,而且学术成就外审是美国高校通行的做法,借助同行专家而非单纯的系列数据来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准进行判定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主管部门要督促做好职称申报各环节的公示及申报人公开述职工作,述职内容包括:任现职务以来的评教效果、工作业绩(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获奖)、年度考核等情况。

  述职材料作为二级单位公示或者职称申报存档。

  接受校内外的监督,校级述职全程摄像,其摄像资料作为学校公示一部分内容,增加职称工作透明度。

  评审前单位对申报者的申报材料进行公示,评审结果学校对通过人员进行公示。

  公开公示的内容接受全校教职工广泛监督。

  由于评审环节存在人为因素,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评审专家的敬业精神,同时,采用三级评审机制:基层评审委员、学科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

  校级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学院和学校教授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专家随机组成,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可采用答辩;在不违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前提下,创新反馈方式,使申报人详细了解自身业绩成果还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在今后工作中的针对性,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分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4.规范职称审核申报工作,强化责任主体审核责任。

  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申报程序公开透明,是做好职称审核申报工作的重要措施。

  申报人应重视职称申报工作,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职称评审工作,看是否符合所申报系列的评审条件,尽早准备申报所需资料,学历、资历、工作业绩等严格按照评审材料规范要求来准备、装订成册。

  对所有申报人员相关材料复印件的审核,二级单位须落实具体审核工作责任人,严防弄虚作假行为。

  另外,学校主管部门作为职称评审工作最后一道屏障,应切实加强审核责任。

  职称评审工作主管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责任意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严格按照职称审核规范审核,注意问题总结积累归纳,真正做到职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运行,提高职称工作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职称评聘对高校教师举足轻重,是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

  规范、公正、公平的职称评审机制,是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热情,推动高校师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奇.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博弈论”分析――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职称评审制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1):34-36.

  [2]蒋秀萍.完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激发教职工终身学习热情[J].高等农业教育,2000,(04):76-78.

  [3]张萍.学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2012,(09):96-97.

  [4]李娜.我国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模式及评审体系研究[J].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毕杂保张阔.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原则[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3-56.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相关文章:

高校职称评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论文01-05

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存在问题12-05

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论文12-26

医院职称评审工作的实践12-20

职称评审述职报告05-10

职称评审论文发表要求06-16

中级职称评审论文要求06-28

河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03-15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03-12